潮汕拜神风俗

作者&投稿:郭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潮汕人的习俗~

与拜神有关的习俗:
劳热:民俗起源于潮州人民对土地的无比崇拜,对土地崇拜导致“土地之神”一说的产生。潮州人则将其称为土地公或伯公(值得一提的是,潮州人在店铺、家里、工厂,都会供奉土地公,在茗翁茶庄也可以见到),“劳热”这一民俗活动在潮州传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出花园:出花园是潮汕地区一种独有的习俗,15岁(虚岁)的孩子要“出花园”。 凡是有15岁的男、女孩子家庭,要在阴历七月初七乞巧节和七月十五中元节或另择日为孩子备办三牲(雄鸡、鸭、猪肉)果品拜别公婆神(俗称公婆母),表示孩子已经长大,从此可以走出花园。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俗称“七月半”““鬼节”,也叫“盂兰胜会”。“当天,潮州人在自家门口摆上祭品、钱纸,祭毕烧钱纸、撒白米于地上,焚香祷祝,并把香插在房前屋后的地上。

扩展资料
禁忌
过年时忌婴儿啼哭,因为啼哭是“没头彩”,兆示疾病、凶祸。故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祸,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行为方面,端杯、盘、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坏。
这一天严禁吃药。否则,被认为会导致一年从头到底病疾缠身,吃药不断。
这一天甚至忌杀生,但是,现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吃东西图个新鲜,也就没什么顾忌了。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潮汕

财神时间:初一十五拜地主爷司命公,逢大节拜地头老爷司命公,家有婚嫁生死进宅升学远行等大事拜地头老爷司命公,家有未出花园小孩逢大节拜床脚婆,另潮阳等地初一十五也有拜天公,某些村落有将军爷(设在寨门村口)初一十五也要拜,其他各种神明诞辰以及送神迎神遵乡例。财神一般求早,当日子时后即可开始。
财神物品:三牲[简化版是三中肉类,如猪肉,鱿鱼,肉丸,如用鱼类或鸡鸭鹅必须整只,除三鸟和鱼类在,其余动物一般不用]。
斋碗[三或五个素材,简化版如菌类,糖,紫菜],水果(大果实如苹果梨一般双数,小果实一般成盘),糖果,香烛纸钱各地差异很大,问当地老人
潮汕,不是潮州(潮州一词始于隋文帝开皇十年,距今不到两千年)。公元前195年,西汉在秦时龙川县以东建立诸侯国,国名“南海国”,这是唯一中央政府认可的,其国境相当于揭阳戍(前214年)管辖范围,包括了后来出现的闽越(前202至前110年)与南越(前203年至前111年)的昭义、绥安、程乡。揭阳意为从山旮旯出来见到太阳。潮汕泛指受潮汕文化影响的人文地理概念,自第一条潮汕铁路开通之后盛名于世。
潮汕VS潮州,正如广府VS广州。主要区域历代行政名称:揭阳戍【秦(公元前214年)】、揭阳县【汉(公元前111年)三国】、义安郡【晋、南北朝】、潮州【隋、唐、宋】、潮州路【元】、潮州府【明、清】、潮循道【民国(道治潮安,包括汕尾地区)】、潮汕专区【解放后至1983年,包括汕尾地区】。2013年提案建议合并升级潮汕地区。在继 汕头经济特区 排名之后,2014年国务院批文成立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潮汕也是海西经济区、海上丝绸之路组成部分。
潮汕人VS潮州人,正如客家人VS梅州人。除原著民 主要由东南沿海一带外来人口汇集,历史来源广泛复杂,福建源较多。宋时就有移民海外,曾在此生长生活的人们外出时,都会响亮的以“自己人”、“潮汕人”相称;潮汕人崇尚宗亲,不同犹太人衍宗教,都是以善于经商扬名海内外。明清以来政治束缚或生存压力迫使一些人飘洋过海,分布于粤琼港澳台、东南亚及欧美澳洲等沿海国家地区,因之原属潮州府臣民,也自称潮州人。今日,"潮汕人"称呼更为广泛。

又是一个可以出书的话题!
财神时间:初一十五拜地主爷司命公,逢大节拜地头老爷司命公,家有婚嫁生死进宅升学远行等大事拜地头老爷司命公,家有未出花园小孩逢大节拜床脚婆,另潮阳等地初一十五也有拜天公,某些村落有将军爷(设在寨门村口)初一十五也要拜,其他各种神明诞辰以及送神迎神遵乡例。财神一般求早,当日子时后即可开始。
财神物品:三牲[简化版是三中肉类,如猪肉,鱿鱼,肉丸,如用鱼类或鸡鸭鹅必须整只,除三鸟和鱼类在,其余动物一般不用]。斋碗[三或五个素材,简化版如菌类,糖,紫菜],水果(大果实如苹果梨一般双数,小果实一般成盘),糖果,香烛纸钱各地差异很大,问当地老人

在潮汕大地上,有着一种悠久的传统习俗——拜神。拜神是潮汕人表达对神灵敬重和祈福愿望的一种重要方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原文化和当地民俗文化的融合。
潮汕地区的拜神风俗种类繁多,其中最重要的当属祭拜天公、地主公和妈祖。天公,即玉皇大帝,是潮汕人信仰的神界之尊。每年除夕,人们都会举行盛大的祭天仪式,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地主公,又称福德正神,是守护土地和庇佑人们财运的神灵。潮汕人会在特定的日子祭拜地主公,祈求保佑平安、生意兴隆。妈祖,是掌管海上航行的女神。由于潮汕沿海地区渔民众多,妈祖信仰在当地十分盛行,人们会在妈祖诞辰等日子举行盛大的祭拜活动,祈求海上平安、渔业丰收。
除了这些主要神灵外,潮汕地区还有众多其他神灵受到祭拜,如关帝、观音、土地公、财神爷等。各家各户也会根据自己的信仰和习俗,选择特定的神灵进行祭拜。
潮汕人拜神的仪式通常都很隆重。一般来说,在祭拜前需要准备祭品、香烛、贡品等供品。祭品通常包括猪肉、三牲、水果、糕点等。香烛是祭拜时重要的媒介,人们通过焚香点烛来向神灵传递自己的祈愿。贡品则是人们献给神灵的礼品,表达自己的敬意和感恩。
拜神的仪式一般由家族中的长辈或德高望重的人主持。主持人在祭拜前会先念诵祭文,向神灵表达人们的祈愿和感恩。然后,人们会依次上香、敬酒、奉献贡品,并跪拜行礼。拜神仪式通常会持续一段时间,人们会在神灵面前祈祷、许愿,祈求神灵保佑平安、健康、福运等。
潮汕拜神风俗不仅是一种宗教活动,更是潮汕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承载着潮汕人民对神灵的敬畏和祈福,寄托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现代社会,潮汕拜神风俗依然传承有序,成为潮汕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潮汕拜神风俗包括年终拜神、拜大神和拜神明。年终拜神是潮汕地区一年中每个家庭最为隆重、重要不可缺少的一大件事。贫寒人家的祭品有食物类的猪肉、鸡、鸭、鱼、柑、针菜、香茹、木耳、炒花生、茶叶三杯、酒三杯、糖塔二个,姜薯圆四碗,还有各式各样的粿品等。粿品中有如直径六七十厘米以上的米羔、直径六七十厘米以上的大面包、中面包、小面包、红壳桃、“面头仔”等。在食物上还要贴上相应图案的各类吉祥剪纸。糊裱类的有:大小竿钱、钱对、元宝、金司、贴、香、烛等。一位神明要奉上食物祭品一份和糊裱类祭品各一份。显赫的神明,如玉皇上帝(汕潮人称为“天公”)的食物祭品有鸡、鸭、猪肉、鱼、糖塔、茶、酒、针菜、香茹、木耳、最大的一份粿品等;糊裱类的祭品有:大竿钱四副(大约是90CM×40CM),分别写上家门钱、平安钱、求财钱、赐福钱等,大钱对三把,每把大约有半斤,大元宝一个,贴一个,大香三支,大烛一对(应有半斤以上)、一百二十个金司、鞭炮一串等。一般的神明则是鱼肉酌减,粿品一份、贴一个、香三支、烛一对、小竿四副(写的内容和大竿钱一样)、小钱对三把、元宝一个、金司三十六个等。

  潮汕习俗信仰:拜神
  潮汕人的信仰对象是庞杂的,无论是一块石头,抑或是一株老树,只要人们觉得它有灵气,就会对它顶礼膜拜。但从普遍崇拜的对象看,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自然崇拜
  自然神崇拜主要来源于远古。在原始人眼里,强大的自然物如日月星辰、山川木石,鸟兽虫鱼等;神秘的自然力如风雨雷电、霓虹云雾等;都具有至高无上的灵性,往往能主宰人的命运,改变人们的生活。因此,在人不能征服和认识它们的时候,就只好把它们当作有生命力的神灵加以顶礼膜拜。这种原始的宗教信仰与活动,就叫做自然崇拜。在潮汕人的崇拜对象中,其中不少是自然崇拜的遗留陈迹。
  在古代,对太阳的崇拜是非常普遍的宗教现象。太阳普照大地,给人们以光明,使万物得以生长。一旦没有太阳,天昏地黑,世界一片黑暗。因此,在原始人眼中,太阳具有一种无比神秘的威力,因此对之无比敬畏。潮汕人至今仍然把太阳当作崇拜对象,而且把每年的3月19日作为太阳公圣诞。这一天,家家户户要用面条以及红糖祭祀。
  月神也是自然崇拜的对象。祭祀月神最隆重的仪式是中秋。在八月中秋到来之前,家家户户的家庭主妇都忙着用糯米粉末、糖制作月糕,或用花生米、糖、麦芽糖等制成桃形的“地豆桃”或四方形的“地豆方”。这天晚上,玉兔初升,人们便在庭院中摆放供桌,农村人还会到田里取来两根甘蔗,在供桌上搭成一个拱门。祭月一般由家庭主妇主祭,男人不祭月。因为男人属阳,月属阴,阳不祭阴,怕产生冲撞。妇女们祭月,先焚香祈告,并拿两片由竹头或木头制成的杯,摔到地上。如果两片都成反面,便是“笑杯”;如果两面都成正面,则是“稳杯”,都不吉;如果一正一反,则为“圣杯”,是吉兆,预示着祈告内容可以实现。小孩们总是喜欢将书包,崭新的课本用作业本、铅笔放在供桌上,以祈求读书聪明。
  星辰,在潮汕人看来,一颗星星便代表地球上的一个人。人死了,则代表着这个人的这颗星星也随着殒落。因此,每当人们看到流星坠落,总会说:“又有人死了。” 风雨雷电诸神的崇拜,在原始人的头脑中,人们对风雨雷电等等自然现象感到不可理解,认为冥冥中必有神祗主宰着这一切。特别是雷电,当烨烨闪电划破长空、隆隆雷声震撼大地之际,即使现在的人也不由胆颤心惊,更何况是古人。当人们看到:随着霹雳一声巨响,即使是参天的古树也被劈成两半,即使是坚固的屋宇也要坍倒,即使是葱郁森林也会燃起熊熊大火......所以,人们对雷电的“神力”感到不可测量。现在的潮汕人,仍然把雷电看成一个神秘的神祗,并尊称为雷公。人们认为,雷公专司人间善恶,如果作恶多端者,必遭雷公惩罚。
  土地崇拜来源于远古时代,土地生长五谷,万民赖以生存。因此,人们对土地感恩戴德,“凡土之所在,人皆赖之,故祭之也。”(蔡邕《独断》)在过去,土地神称为社神。社者,五土之总神。祭土地之俗,潮汕人一直沿袭。据《澄海县志》嘉庆本载:在社日,县官率所属官吏具备鼓乐到东门城郊,迎接土牛。到立春日,县官鞭碎土牛,名叫“鞭春”。人民争拾土牛碎片回来放在床上,说是可以压邪。这里所载的,是人们在社日里的一些活动。这些活动,表现了人们对土地的崇拜,不过,现在这些方式已经被时代所淘汰。现存的方式有:每年的农历6月26日,是土地神圣诞。这天,农民家家户户必须备办牲礼祭祀。还有,每个农忙季节里,农民收割,播种时候,总忘不了带一些祭品置于田头,并焚香祈告。在山里生活的人,他们认为土地神可能就依附在一些古老的树木上面。因此,对这些树木往往十分恭敬,有的人用三块石头垒成临时土地庙。于是,这就成了土地神位所在,上山的人不得在土地神位面前撒尿,更不允许男女在那里野合,以免亵渎神位,冒犯土地神。
  潮汕人在十月十五日还有一次祭祀五谷神的活动,有的农村地区尚有“五谷母”庙宇,神像赤身露体,只用树叶或兽皮扎于下身。这一天,农民用新收获的米碾成粉末,然后制成扁担、箩筐等形状的馃品,天刚麻麻亮时,挑到田头祭祀。这种习俗,跟土地崇拜也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在潮汕地区,一些古老的树木,特别是一些生长在村头巷尾的古树,人们对其敬若神明。因为人们普遍认为,这些古老的树,要么是已有了树的灵魂,要么是有别的神明依附于其中。因此,较为隆重的是在树下筑庙建宇,并称为“树爷宫”。于是,每年祭神祀鬼,也必须到“树爷宫”里祭祀一番,甚至要在宫前搭戏台子,为树爷演戏。简单的,则用一块番薯作为插香的香座,便可祭祀了。这种树,不准攀折,更不准砍伐。否则的话,会导致整个村遭殃。
  关于鸟,在潮汕鸟类中,喜鹊、燕子和乌鸦三中都带有一点崇拜色彩。喜鹊又称“客鸟”,相传是报喜的鸟。因此,每当人们听到喜鹊叫声时,总满心欢喜。燕子也是吉祥鸟,每年的二三月间,花红草绿,春燕剪柳,它们往往在这个季节南飞,并且最喜欢把巢筑在人家屋檐下,或者厅堂上。在潮汕人眼中,燕子降临谁家,谁家就被视为家运将旺的征兆。因此,人们不但不打扰它们,甚至为之提供方便。即使每天必须为它们打扫粪便,也是乐此不疲。至于乌鸦,同其它地区一样,潮汕人也将它视为不祥之物,即使打猎的人也不敢随便惹它,怕引来灾祸。
  值得一提的是,潮汕人盛行的祀蛇风俗。在清代吴震方《岭南杂记》中,有一则关于潮州人祀蛇的记载:“潮州有蛇神,其像冠冕南面,尊曰游天大帝。龛中皆石也,欲见之,庙祝致辞而后出,盘旋鼎俎间,或倒悬梁椽上,或以竹竿承之,蜿蜒纠结,不怖人亦不螫人。长三尺许,苍翠可爱。闻此自梧州而来,长年三老尤敬之。”
  在潮州的地方文献中,可以见到不少关于祀蛇的记载。《潮州府志》卷十五:“青龙庙”条载:
  “庙跨城南大堤,当韩江之冲,神灵素应。常有灵物蜿蜒凭龛次香案间,其色青,是曰青龙。”又说:“潮人睹青龙之来,辄谓之神降,奉益虔。至不敢暧昧质诸祠下。”《海阳县志》卷七“风俗”引黄钊《潮州神弦曲。青龙神》:“兽皮冒烟日卓午,蜥蜴上天求作雨。城南大堤挤士女,咒香作云蒸花础。青龙蜿蜒谁敢侮,潮人奉神曰若禹......”
  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到,在清代,潮汕人崇拜青蛇,已经是蔚然成风了。
  潮汕人崇拜青蛇源于何时,这并没有确切的记载。不过,从文字资料中知道,从宋明始便已有崇拜蛇的习俗了。 《浙江通志》载:“沈造,字次仲,缙云人。政和中进士。及制潮时,有韩山神,须男女以祭,造至即焚其庙,毁像,得巨蛇,得巨蛇而杀之,凶祀遂绝。”
  顺治《潮州府志》又载:“宋,胡颖为广东经略安抚使。潮州僧寺有大蛇,前后仕潮皆信奉之。前守去州,人以为未曾诣也。已而旱,咸咎导不敬蛇所致。后守不得已而诣焉。蛇蜿蜒出。守大惊,暴卒。颖至广州,闻其事,檄潮州,令僧舁蛇至。至则其大如柱而黑色,载以栏槛。颖令之曰:‘尔有神灵,当三日见变怪。过三日,则汝无神矣。'及期,蠢然犹众蛇。遂杀之,毁其寺并罪僧。”
  《宁国府志》载:“陈诠,太平人。任潮州府照磨。府城外有妖出大石下,每年祀以人。诠怒,积薪石旁,火以石裂,震死一巨蟒,妖遂绝。” 沈造任潮州通判是在南宋绍兴年间,胡颖任广东经略使在南宋咸淳年间,陈诠任潮州照磨在明正统年间,由此可知,宋明时代,潮州人已是相当崇拜蛇神了。
  现在的潮州已经没有如此大规模的祀蛇活动。不过,在较为荒僻地方,特别是靠山的一些农村,对蛇还是十分敬畏的。大多潮州人对蜥蜴、壁虎尤极尽爱护,认为蜥蜴是观音娘的宠物,而壁虎是灶王爷的信使,因此不能打它们。
  二、三教诸神崇拜
  对三教神祗的崇拜,也是潮汕信仰民俗的重要内容,佛教方面,主要崇拜佛祖(即如来佛)和观音菩萨。在潮汕大小各个庙宇里面,都供有佛祖法像。规模较大的寺庙是潮州城里的开元寺。开元寺始建于唐朝。开元寺的僧众,在每年四月八日“浴佛节”一定要举行隆重仪式纪念佛祖寿诞。一般寺院,庵堂就没有这种隆重仪式。不过,在这天,众僧尼总要制作一种用黑芝麻、花生仁、爆米花、白糖等制成的“油麻圆”(潮州话的“圆”与“缘”字谐音),并将这些东西贡献佛前,然后广赠施主,取其与之结缘的意思。
  在潮汕人心目中,观音菩萨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普度四方的偶像。现在人们不仅仅到庙里祭拜,而且将一尊一手扶玉瓶,一手执杨柳的观音请到家里,每日里焚香祈告,并祭以时鲜水果。在观音娘娘面前,不能花言巧语,不能有恶言毒语,只有心诚才能得到她的保佑。
  道教诸神中,最受人欢迎的莫过于财神。因此,在每年春节前后,人们都忙着置酒席、接财神,以祈求来年的好运气。民间传说,财神共有几个:“正财神”赵玄坛元帅;“偏财神”五路财神;“文财神”财帛星君;“武财神”关圣帝君。年画中,多数印上赵公元帅的形象,赵公元帅面似锅底,手执钢鞭,雄赳威武。“五路财神:”传说是五个劫富济贫的大盗,死后被封为财神。而“文财神”则经常与“福、禄、寿”三星及“喜”神并列放在一起,成为“福、禄、寿、财、喜”。现在,最受欢迎的却是“武财神”关圣帝君。关羽五咎长须,一手持刀,一手拿元宝,一副雄赳赳的样子。普通人家总要买上一尊关羽像,然后拿到巫师家里念咒,将神像请回家后每日礼拜。许多商店也都供奉着他的神像。
  道教最尊者是玉皇大帝,潮汕人俗称为“天公”,并把每年正月初九作为天公圣诞的日子。在这一天,人家备糖、斋菜祭祀,并献以“天公金”(一种冥纸)。
  灶君也是道教中的一个神祗,地位不高,但是十分普遍。几乎是每家每户都祭祀,神位就设在厨房。农历的每月初一、十五两天,或婚、丧、生孩子、庆寿辰、逢时过节,都要烧香,供饭。腊月二十三日晚,要用糯米、糍粑、糖作为祭品,焚香点烛烧纸钱,叩头礼拜送他上天向玉皇大帝反映这一家人的善恶。平时忌在灶上烹煮或烘烤“秽物”,忌在厨房里骂人、吵嘴、打架,忌重放和磕碰锅、盆、碗、筷等。
  闽、粤、台、浙等省沿海地区的民众,普遍信奉妈祖。妈祖是海神,能保佑船家行船平安。过去,每当新船下水,船上的人都要到汕头港妈屿上的妈祖庙请香回来,在船中肚供置“天后圣妈祖”的香案,初一、十五上香烧元宝,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还要隆重庆贺妈祖诞辰,祭以“五牲”或“三牲”。上游来的船只临近潮州城时,要烧香祭拜“妈祖”,求其保佑平安过湘子桥。船只顺利通过时,则对江鸣放鞭炮,答谢“妈祖”恩典。现在,每年三月二十三日妈圣诞时,人们都到妈祖庙里请出神像来,抬在銮轿里游街。家庭主妇则在沿路摆设香案叩拜。那些想要得子的人,更是迫切期望能摸得着神轿、神像,以祈来年得子。
  张天师,据《三教搜神大全》记载:“天师者,汉张道陵也,子房八世孙,光武建武间,生于吴天目山,学长生法术。。。。。又得秘本,通神变化,驱除鬼妖。”在潮汕人心目中,张天师便是“驱除鬼妖”的神,因此,每当家中有人久病,或者暴病,药石无效疑为撞鬼见邪时,就有人去向“张天师”请符(由“张天师”落神到一个人身上。)或者要搬迁新居时,也要到“张天师”处请符镇宅。
  对家神崇拜中,值得一提的是床公床母。潮汕人将这对神祗尊称为“公婆”。关于“公婆”的来历,有一传说:元朝时,元兵攻陷潮州之后,强迫三家人供养一个元兵。元兵为非作歹,鱼肉百姓。更甚的是,规定哪一个新娘出嫁之日,初夜权一定要归他们。潮州人民忍无可忍,在中秋之夜,人们在饼中藏字条,写上一个“杀”,统一举事,把家中元兵都打死。据说元兵的阴魂不散,时常作祟,对幼儿进行骚扰。百姓无奈,只好尊他们为神,四时祭祀,并求他们保佑婴孩平安。其实,床公床母在中原一带,自唐宋时期就已经有了。那时候,新郎新娘入洞房时要拜床公床母。妇女生产,儿童出疹出天花也要祭床公床母。每逢年底照例要拜祭他们,跟现时潮汕人的祭祀方式基本一致。
  门神,按照传统说法,一种是秦琼、尉迟恭二将军,一种是神荼、郁垒两兄弟(详见第一辑《春节》)。不过,大潮汕人心目中,门神是谁,这问题已经无关紧要了。重要的是这门神要能够人们守门镇宅。门神的祭祀极为简单,人们仅仅在祭祀神祗或者祖先时,拿两根插在门上,烧纸钱时多烧一点,并拿到大门口烧,如此而已。
  儒家崇拜对象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儒家学派的鼻祖孔子,另一个是为潮汕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的韩愈。潮汕人过去的祭孔活动,自明朝洪武元年定仲春、秋上丁日(二月初四,八月初四)二祭以来,就严格依照古礼。规模宏大,仪规复杂。这种祭孔习俗到了近代,已经十分简单了,一般是学生入学这一天举行“进孔门”的仪式。家长先给孩子做三道菜:猪肝炒芹菜、豆干炒大葱、鲮鱼。潮州话肝与“官”,葱与“聪”,芹与“勤”谐音,意思是期望孩子聪明伶俐,勤奋读书,将来能出人头地。
  吃过这几道菜,家长就带孩子到学校,在孔子的灵位前供一盘“明糖”,教孩子焚香祭拜孔子,意为投靠在至圣先师孔子门下。来到教室门口,向老师行礼后,又把“明糖”分给同学,表示进孔子门的孩子要尊敬老师、团结同学。
  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爷生”,即孔子诞辰,过去潮州学生要到“学宫”(孔庙)举行祭祀典礼。
  当然,现在已经不举行祭孔活动仪式了,但是孔子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以及“不知老之将至”的勤学精神,仍然被潮汕人尊敬和学习。
  中国传统文化名人中,韩愈在潮汕地区的地位,是其它文化名人所不能比拟的。唐宪宗元和年间,韩愈因一纸“谏迎佛骨”奏疏,触怒了当权者,被贬至潮州为刺史。他在潮州前后虽只8个月之久,但对潮州的影响却十分深远。
  韩愈治潮政绩主要是“祭鳄鱼”和兴办乡学。来潮之后,问民疾苦,他听说恶溪有鳄鱼为害,便作《祭鳄鱼文》令其徙走。其次,他深感潮州教育事业的荒废,于是下决心狠抓教育,并捐出自己的俸禄。后人为纪念他在潮八个月的功绩,在北宋咸平二年建祠以纪念。
  值得一提的是,在潮汕地区还有一方神圣叫“三山国王”,广为潮人所祭祀,其较大规模的神庙有揭西县霖田祖庙和饶平县程南乡三山国王庙等。
  关于三山国王的来源,有的说是位于潮州附近的巾山、明山、独山三座山神,有人说是潮州人祖先的始神,莫衷一是(参阅吴金夫《三山国王庙面面观》,载《汕头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三山国王庙也称太湖神庙、明贶庙等。虽然,大部分潮人并不明白三山国王究竟是何方神圣,但祭祀之风不辍。在潮汕公路上行驶的载客巴士上,便可以经常看到车厢里贴有三山国王的神符。
  三、灵魂崇拜
  在潮汕,灵魂崇拜的习俗颇流行。人们普遍认为:一个人如果睡着了,他的灵魂就离开躯壳在空中游荡。所以,一个人要是睡着,千万不要将他的脸涂抹成一个大花脸,不然,当他的灵魂回来时,会找不着躯壳。特别是小孩,假如他在别的地方睡着,而家人要将孩子带回家去的时候,须对孩子说:“回家睡觉。”以免灵魂找不到躯壳。
  如果是小孩跌到水里或者粪坑里而被人救起来,那这小孩的亲属必须买一包糖送给搭救的人。这里不仅仅包含答谢的意思,而且包含着禳灾的意思。因为小孩这时有难,人们总认为冥冥之中是什么来要他的灵魂,而搭救的人将小孩的魂救回来,那么恐怕冥冥中的这个幽灵会迁怒于这个搭救的人。但只要被救者送给救人者一包糖就可以禳灾了。答谢了救命恩人之后,那小孩的亲属(多是女性,祖母或母亲)必须给这小孩“捧精神”。不少人认为孩子在哪儿跌下,他的“精神”会因为受惊吓而跌落,因此必须将他捧回。办法是将受惊孩子带到跌落的地方坐着,将带去的五土钱━━五色纸条撒向四方,用手掌或者笊篱,向水面作舀状,然后将舀来的“精神”向孩子头上倒下十二次。于是,孩子的精神就复位了。
  过去,富贵人家在家人将要死亡的时候,要举行一种“叫油火”的巫术仪式,也称为“叫代”,即叫人来代死。如果有人代替,则可以挽救那个垂死的人的生命。方法是:让一个作巫术的人用彩色的桐油绘成大花脸,仿照鬼魅之状,赤膊,系五色裙。法器是一个念过魔咒的碗。这个碗中,盛满油,点燃后由巫者托之,于更深夜静之中,在街巷间呼啸穿行,阴森森尤若鬼火游动。若有人因恐惧而失声惊叫,这个巫者立即将手上的“油火”向墙摔去并叱曰:“呀呸!”这样“叫代”便成功。代病人死去的就是夜间失声惊叫的人。这种方式现已基本绝迹。
  在潮汕地区的乡村,经常可以在路边看到一只竹筛,其中放着几碗饭、几个蛋,有时还有一条鱼、一块猪肉。但是,没有人去动它,因为这是有病人家祭路头的供品。在农村,如果有人出门回来,忽然得了暴病,而又久医无效;或者小孩哭闹无度,那么其亲属便会以为这是同鬼“冲逢”,得罪了鬼魂。这样,便得向懂巫术的人请教禳灾方法。当巫者说出鬼魂所需要的纸钱数后,患病者的亲属就必须备足这个数目,然后由家中长辈(多是女性)拿着纸钱到患病者面前呈献,患病者有多大岁数就献上多少次。献完,径直拿出门外,到了巷头村口将纸钱撒出,这叫做“标送”。
  如果是病情严重者,则必须“祭路头”,即将丰盛的饭菜摆在十字路口宴请鬼魂。在煮这些东西时,为了表示虔诚,手要洗净,而且不能试生熟尝咸淡。走路的人如果碰到这种情况,不能恐慌害怕,可以目不斜视地走过去,千万不能回头看。否则,病人的症状会移到他身上。这些祭品,祭礼的人家是不会收回的,一般的人也不会拿去吃。然而在饥荒年代,一些饥寒交迫者却管不了那么多,拿来吃了再说。往往是有人在祭祀的时候,便有一两个饿汉在旁边等着。真所谓人鬼争食,十分凄凉。
  在过去,潮汕农村一带还有几种“收魂”的仪式,“收魂”的对象大多是小孩。就是说,如果一个小孩出门“冲逢”了鬼魂,那么,这个小孩的魂就会因恐惧而走散。所以,若要小孩好转,必须举行“收魂”仪式。
  婴儿患病,必须采来茅根、仙草、桃叶、杉<艹加刺>,用一把雨伞骨结在一起,挂于门帘上,用避邪祛灾;还可再用一件男人的裤子倒悬在婴儿的蚊帐上,据说裤子是鬼魂的忌物,裤子倒悬可使鬼魂不敢靠近。有的小孩发病,他的母亲还会到山上捡一块棺材板回来,然后跟12种花草一起煮,再用蕨叶蘸水洒在孩子身上,以祛病驱邪。
  另一种仪式是向牧童借牛鞭子,然后到孩子的卧室里将妖邪赶走。还有一种是背着病孩出门,高声呼唤孩子的名字,把他的灵魂召回。
  潮汕人对梦兆的看法很独特。梦中捞到大鱼,或在路上捡到金银财宝,或者梦见河水变浅,都认为是一种不祥的梦兆;相反,如果梦见人办丧事抬棺材、踩着牛粪、或者河水清且深,便是一种吉祥的梦兆。倘若一个活着的人在你梦中死去,醒来时,可以说“杂七杂八梦,跌落粪桶缝”以禳灾。而且,不能把梦的内容告诉那个人。

潮汕风俗(按时间)
答:每年有几次中拜,比如过24节气的时候,而且有特定节气的食物吃,最后每年有一个大拜,排场巨大!不是一般家庭有,要请专门的拜神人员,有唱潮剧的团,和念佛的什么的等等,很多元宝蜡烛要烧,还有拿衣服去“走露”,就是大家庭的成员尤其小孩,每人拿出一件衣服,“走露”以后会有一个红色的印记,...

潮汕年尾答谢神
答:潮汕拜神是出了名的隆重,又到年底拜神的旺季,这个时候,各家各户的老老小小都要忙里忙外,老热程度可谓跟春节不相上下。 潮汕人年尾拜神“答谢神恩”,原是北方先民的一种风俗,先秦时就已经有了。每年年底庄稼收刮后,答谢苍天的恩赐的一种仪式。 潮汕的祖先是晋朝后,为逃避北方战乱,从中原逐步移民过来的,由于...

拜老爷是什么意思
答:迎老爷是广东省潮汕地区的民俗祭祀文化活动。潮汕人称神仙为老爷,当地民间是多神崇拜的,各村都有自己的神,每年年初,潮汕地区都有迎老爷的风俗,就是将神像从庙里请出来,到村子里游行,在一个地方举行拜祭仪式,然后再送回神庙安放。“老爷”是潮汕地区的守护神,拜祭最多的应该是“三山国王”了,在...

潮汕端午节风俗
答:6. 端午节当天,即五月初五,潮汕地区会进行拜老爷的仪式。尽管通常每月初一和十五拜神,但端午节作为一个特殊的节日,也会进行祭拜。7. 划龙舟是端午节最隆重的活动之一。在家乡的黄冈河,淡水区域每年都会举办龙舟比赛。各乡里组织队伍参加,并在端午节前半个月开始练习。8. 在潮汕地区,端午节还会发...

年尾拜神答谢神恩怎么写?
答:潮汕拜神的特色 潮汕拜神非常隆重,年底时,人们忙碌准备,其热闹程度不亚于春节。年终拜神原是北方先民的风俗,先秦时期已有。潮汕祖先为逃避战乱从中原迁移,保留了这一传统。拜神的祭品丰富多样,包括食物和糊裱类祭品。每尊神明都有对应的祭品,如玉皇大帝的食物祭品包括鸡、鸭、猪肉、鱼等,还有各种粿...

为什么会有拜老爷这些习俗?
答:究其原因主要有:畏惧心理、保险心理、娱乐消遣心理、偶像崇拜的心理等。拜神也是一种信仰,人不能没有信仰,总要有一些精神寄托与精神力量支持,当然,信得太过的时候会成为迷信。现今的潮汕人同世界上其它民族一样,虽认为世界没有神,但拜一拜神也无妨,起码得到心灵上的安抚,所谓“宁信其有,不...

年尾还神怎么拜
答:潮汕拜神是出了名的隆重,又到年底拜神的旺季,这个时候,各家各户的老老小小都要忙里忙外,老热程度可谓跟春节不相上下。 年终拜神,原是北方先民的一种风俗,先秦时就已经有了。每年年底庄稼收刮后,答谢苍天的'恩赐的一种仪式。潮汕的祖先是晋朝后,为逃避北方战乱,从中原逐步移民过来的,由于地处偏僻,少受到外来文化...

赞美潮汕人祭拜的佳句
答:尤其在潮汕地区,由于道教和佛教的传入,给汉民族原有的节日风俗带来的新的内容,还使人们增添了一些祭祀和禁忌的新节日。 在这里主要谈潮汕人十分重视的时年八节,尤其以潮阳为主,讲一些重要节日的的礼仪和活动。 潮汕人讲的“时年八节”是指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月半,中秋,冬至和除夕八个重要的节日。 这八个...

广东汕头都有什么习俗?
答:初一十五拜神,筷子不能插在饭里面。。很多很多规矩

潮汕女人拜老爷发朋友圈
答:我认为:潮汕地区的“拜老爷”现象不能简单等同于“迷信”,尤其在农村逐渐现代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反思“迷信”和“信仰”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充分挖掘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拜老爷”是潮汕地区一种传统的民间风俗,是一种对神的祭祀活动。其历史悠久,祭祀对象庞杂,影响非常广泛。潮汕的媳妇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