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凌烟阁功臣排名,是公平公正的吗?

作者&投稿:叔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当然只要是人为的排名,自然不会存在绝对的公平,因为客观标准是大家都知道的,主观标准则掌握在一人之手。

(一)凌烟阁名单

凌烟阁二十四位功臣分别是: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尉迟恭)、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绩、秦琼。

实际上,我们熟悉的也只不过是长孙无忌、房谋杜断的房玄龄和杜如晦,造反的侯君集,擅长书法的虞世南,大唐战神李绩以及作为门神的秦叔宝和尉迟恭。可以看到大多数排在前面的都是民间比较陌生的人,最有名的秦琼反而排在了最后,那么到底是按什么标准来排列的?

实际上,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名是极为讲究的,它不仅仅是太宗皇帝用来收敛人心的,还要照顾自己的心腹而且也不能寒了那些为国家效力却不是自己心腹的那些功臣,所以太宗皇帝将凌烟阁排名分为三层,最外一层所画则为其他功臣,中间一层所画为功高王侯之臣,最内一层所画为功勋最高的宰辅之臣。

(二)凌烟阁标准

当然,能进入这个不起眼小阁子的,都是有几把刷子的,而李世民则定下了这几个标准:

评定标准1:或材推栋梁,谋猷经远,绸缪帷帐,经纶霸图;简单来说就是有深谋远略,能够运筹帷幄治理天下的栋梁之才。

评定标准2:或学综经籍,德范光茂,隐犯同致,忠谠日闻;简单来说就是学识广,品德高,能够有忠诚正直的言论的人才。

评定标准3:或竭力义旗,委质藩邸,一心表节,百战标奇;这个就比较实在指的是起义反隋,跟随秦王身经百战的节义之士。

评定标准4:或受脤庙堂,辟土方面,重氛载廓,王略遐宣;能够效忠于朝廷,为国家开疆辟土,肃清灾祸,宣扬国威的人。

所以,这四条标准其实就是所谓的“公正公平”,是拿给别人看的,似乎大家垫垫脚尖都能摸得着。但实际上在操作过程中,李世民却又体现出另外几条暗杠:

比如,他重视参与玄武门之变的部属,毕竟这可是冒着满门抄斩大罪积累下的最铁战友情,参与政变的人数,有十二人之说,也有九人之说,但不论是排在首位的长孙无忌,还是同为二门神的尉迟恭,都是这次政变中的主力,排名自然靠前,相比之下秦琼不如尉迟恭的原因也显而易见。

其次,他重视亲属关系和身份地位。毕竟“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长孙无忌是大舅哥,李孝恭是族兄,高士廉是长孙皇后舅舅,柴绍是妹夫等等。当然对于一些身份较高的人,他也有拉拢之意,比如前朝贵族萧瑀,原是南梁皇子;李靖为隋将,是韩擒虎的外甥;虞世南是前朝官员虞世基的弟弟等。

所以,单从以上两点就足以看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名,实则公平,其实不过是政治需要的产物!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大唐的功臣还是李世民的功臣?这是一个问题。于是有产生了一个问题:从长孙无忌到秦琼秦叔宝,这二十四个人是凌烟阁功臣还是玄武门功臣?看一看这二十四个人的履历,就知道这其中有太多猫腻了——放下原本就没有爵位的文臣谋士和李世民的亲戚不说,就是看一看这些武将在大唐肇基进程中的战功和爵位,就能得出一个比较明确的答案。

咱们从前往后数,先拿掉文臣谋士和李世民的亲戚,这样就减少了长孙无忌(李世民舅哥,开唐之战无显赫战功)、李孝恭(李世民堂弟)、杜如晦(秦王府谋士)、魏征(开唐无战功,叛唐降窦建德并献计奇袭长安,有罪)、房玄龄(秦王府谋士)、高士廉(李世民舅丈人)。排在尉迟敬德前面这六位,细看唐朝正史,几乎都没有什么战功,但是除了魏征,在玄武门之变中,几乎都是李世民的坚定支持者。

排在尉迟敬德之后的皇亲国戚和文臣谋士(或者不以疆场厮杀见长),还有萧瑀、柴绍、长孙顺德、殷开山(很多人以为他是唐三藏的外公,是一员武将,事实上此人“少以学行见称,尤工尺牍……义兵起,召补大将军府掾,参预谋略,授心腹之寄,累以军功拜光禄大夫。”)、虞世南、刘政会、唐俭。去掉这十三位,真刀真枪搏杀出来的功臣宿将,就剩下十一位了,这十一位武将在凌烟阁上的排序是这样的:鄂国公尉迟敬德、卫国公李靖、褒国公段志玄、夔国公刘弘基、蒋国公屈突通、郧国公张亮、 陈国公侯君集、郯国公张公瑾、卢国公程咬金、英国公李勣、胡国公秦琼。

在强汉盛唐,武将是凭着攒人头封侯拜将的,谁马背上挂的人头(有时候是弄个口袋装耳朵)多,谁的赏金就越多、食邑就越大。但遗憾的是,在建立大唐的征战中,除了李世民送给尉迟恭两只手就能捧起来的一匣子金银珠宝之外,没有得到皇帝李渊任何赏赐,后来在李建成李元吉的控告下,还差点吧他推出去砍了:“(建成元吉)因谮于高祖,将杀之,王(秦王世民)固争,得免。《新唐书·列传第十四》”“元吉乃谮敬德于高祖,下诏狱讯验,将杀之,太宗固谏得释。《旧唐书·列传第十八》”

因为不太受唐高祖李渊待见,所以尉迟敬德在贞观之前,一直是个“白身”。这也难怪李渊厚秦琼而薄尉迟敬德:秦琼属于战场起义,同时还带来了程咬金牛进达(尤俊达的原型,后来战功显赫,也封为国公)这样的悍将;尉迟敬德属于被围后投诚接受改编。战场起义和被围投诚,是两个概念,自然也就不能一视同仁,所以秦琼积功受封上柱国、翼国公:“走宋金刚于介休,拜上柱国。从讨世充、建德、黑闼三盗,未尝不身先锋鏖阵,前无坚对。积赐金帛以千万计,进封翼国公。(秦琼与尉迟敬德在新旧两唐书中同传,以下不一一注明)”

就连尉迟敬德有没有打败单雄信,正史记载也截然相反:一说为尉迟敬德“大呼横刺,雄信坠,乃翼(保护)王出(突围)”,而另一种说法则是李勣及时出现,以铁哥们儿的身份阻止了单雄信即将刺向李世民咽喉的长枪,李勣喝止,单雄信手下留情的说法,在《旧唐书·列传第三》《新唐书·列传第九》中都有记载。

卫国公李靖英国公李勣自不必说,“二李战神”的名字不是白叫的,他们战功赫赫,如果说秦琼程咬金是当世悍将,李靖李勣则是名将甚至是名帅。李靖位列尉迟敬德之后,李勣甚至位列程咬金之后,只排了个倒数第二。其原因在唐朝史官刘餗的《隋唐嘉话》中写得很明白:“太宗将诛萧墙之恶(杀掉建成元吉),以匡社稷(似乎匡改成夺更合适),谋于卫公李靖,靖辞。谋于英公徐勣,勣亦辞。帝以是珍此二人。”至于李世民是由衷敬佩还是心存芥蒂,那就只有当事人知道了。

段志玄是一位跟秦琼有得一拼的悍将,他是秦琼的齐州同乡,官职也不低:“从平霍邑,下绛郡,攻永丰仓,皆为先锋,历迁左光禄大夫……及破窦建德,平东都,功又居多。迁秦王府右二护军,赏物二千段。”但是跟尉迟敬德一样,李渊并没有给他任何封爵,他的樊国公是李世民加封的:“隐太子建成、巢剌王元吉竞以金帛诱之,志玄拒而不纳,密以白太宗,竟与尉迟敬德等同诛建成、元吉。太宗即位,累迁左骁卫大将军,封樊国公,食实封九百户。”

刘弘基是最早追随李渊李世民的开国名将之一:他跟隋炀帝杨广征辽的时候犯了军纪(偷牛吃),只好跑掉改行偷马,据说李世民的昭陵六骏,其中那匹白蹄乌,就是刘弘基从突厥偷来的。

刘弘基在大唐建国之战中居功至伟,屈突通就是他抓住的:“京师平,功第一,授右骁卫大将军……累封任国公。”

“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服三斗葱,不逢屈突通。”屈突通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年纪最大的,但却不是唐朝开国名将中资格最老的,因为他曾经是唐军的劲敌。

屈突通很受唐高祖李渊重视,秦琼程咬金是搏杀出来的国公,而老将屈突通则是刚刚被解开绑绳,就被李渊册封为国公:“释之,授兵部尚书、蒋国公,为秦王行军元帅长史。”

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后来因“谋反”而被杀的凌烟阁功臣郧国公张亮,原先也是瓦岗旧将:“隋大业末,李密略地荥、汴,亮从之,未甚甄识。时军中有谋叛去者,亮辄以告,密爱其诚,乃署骠骑将军,隶李勣。”张亮此人似乎人品有问题,名为亮,做事却一点都不敞亮,而是靠告密起家,最后又因为别人的告发,于贞观二十年被判处死刑。同时张亮也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玄武门之变后没有受封国公的两个功臣之一:“王即位,除右卫将军,封长平郡公。”他那个鄅国公爵位,是在后来升任御史大夫之后才给的。

与张良一样没有受封国公的,还有一个张公瑾。张亮是瓦岗旧将,张公瑾却没有在罗艺(没有儿子叫罗成,也不是秦琼姑父,此人在叛逃突厥路上被手下骑兵杀死,传首京城)手下干过,而是给王世充打工(初为王世充洧州长史)。他的主要功绩,体现在玄武门之变中,要是没有他,李世民可能就被瓮中捉鳖了:“公瑾与长孙无忌等九人伏于玄武门以俟变。及斩建成、元吉,其党来攻玄武门,兵锋甚盛。公谨有勇力,独闭门以拒之。以功累授左武候将军,封定远郡公,赐实封一千户。”

虽然没有在李世民继位后马上受封国公,但是张公瑾后来作为李靖的副手,屡立战功,也得到了国公封号:“李靖经略突厥,以公谨为副……破定襄,败颉利,玺书慰劳,进封邹国公。”

张公瑾三十九岁英年早逝(是否公瑾这两个字不吉利?周瑜公瑾、明朝嘉靖首辅夏言夏公瑾都不长命),李世民哭的鼻涕一把泪一把。

李世民哭过张公瑾,也哭过侯君集,但是哭归哭,侯君集还是被他杀掉了。至于侯君集为什么能从“全椒县子(公侯伯子男倒数第二级)”一跃升为“左卫将军、潞国公、食邑千户”,咱们看新旧两唐书的几段记载就知道了:“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等劝秦王先图之(建成元吉)”“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等日夜固争”“六月四日,长孙无忌与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九人,入玄武门讨建成、元吉,平之。”

看见了吧,这里面找不见李靖李勣,更找不见秦琼程咬金,虽然秦琼是上柱国翼国公,程咬金是宿国公,但是真打起来,李世民根本就没带他们玩儿(或者是他们不跟李世民玩儿)。

所以李勣秦琼在二十四功臣中垫底,程咬金因为在玄武门之变前曾经表示效忠李世民,所以排名也不算低(第十九位)。通过上面的正史资料,请读者诸君给评评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到底是大唐开国功臣还是玄武门打手?李勣秦琼排名垫底,公平吗?李靖李勣确实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那么程咬金和秦琼有没有真正参加那场弑兄屠弟的玄武门大杀戮呢?



二十四凌烟阁功臣排名,我觉得不公平,因为他把赫赫有名的秦琼排在最后一位,秦琼在唐太宗时期,多次立功,为大唐立下了汗马功劳。

公平的,这些排名都是李世民通过这些功臣将领的贡献来排名的,没有什么私情。

是公平公正的,虽然这里面有一些人为因素在,但是这些功臣确实都是立下过汗马功劳的能人,所以相对来说公平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长孙无忌排第一名,大家有意见吗?大家怎么看待呢...
答:贞观朝功臣济济,仅唐太宗图形于凌烟阁有特殊贡献的就有24位之多,长孙无忌被列在首功之位。不过,就才能而论,他在谋臣猛将、良宰贤相中绝对算不上突出,但从与唐太宗的关系看,却是太宗的腹心。由于受到唐太宗特殊信赖,长孙无忌不但在贞观朝发挥了特殊作用,且受托辅佐高宗,成为唐初政治史上的特殊人物。 一长孙无忌...

李世民手下的十大文臣、十大武将应该如何排名?
答:其实对于李世民来说“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比较公平的,有人质疑为什么排名的公平是因为没有理解“玄武门之变”对于李世民来说的重要性和风险性。 “玄武门之变''的情况实际上是李世民的孤注一掷的宫廷政变,当时最大的权利的依旧是李渊,而李建成也不说无能之主,可以说也是党羽众多,气候已成的。更何况,自古以来的...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你了解多少
答: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唐朝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二月二十八日(3月23日)唐太宗为纪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而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并非按照功劳大小排名,而是在贞观十七年,唐太宗选出二十四个功臣后,按照最高官职排名。贞观十七年已经去世的人,此时已经获得...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都是谁?他们的结局是怎样的?
答:《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唐朝贞观十七年二月二十八日唐太宗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而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分别是:长孙无忌 ( 赵国公) , 李孝恭 ( 河间郡王) , 杜如晦 ( 莱国公) , 魏征 ( 郑国公), 房玄龄 ( 梁国公) , 高士廉 ( 申...

凌烟阁24功臣排名第一位的是谁?
答:凌烟阁二十四位功臣包括: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魏徵、尉迟敬德、李孝恭、高士廉、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绩和秦叔宝。 1.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 李世民长孙皇后之兄,自幼与李世民友善,李渊太原起兵后投靠...

凌烟阁二十四人都是谁?你觉得谁的贡献和名气大?
答:大家有没有听过凌烟阁啊?其实最开始我对凌烟阁是很陌生的,我完全不熟悉,我也是查资料才知道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十七年的时候为了纪念曾经和他一起走南闯北打下大唐盛世江山的那些功臣,他修建了凌烟阁,在这个地方里面来纪念曾经这二十四个功臣。那么这二十四位功臣有哪些人呢?...

凌烟阁24功臣排名第一位的是谁
答:赵国公长孙无忌。武德九年(626年),长孙无忌参与发动玄武门之变,帮助李世民夺取帝位,居功甚伟。贞观元年,曾担任尚书右仆射,贞观二年初回家避嫌,直到贞观末才复出。贞观十一年(637年)奉命与房玄龄等修《贞观律》。贞观十七年,图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烟阁,长孙无忌虚衔为司空,群臣之首,故居第一...

凌烟阁24功臣随便拿出来一位都惊天动地,公认的排名第一位的是谁
答: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名第一位的是长孙无忌。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名如下: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司空、扬州都督、河间元王李孝恭。司空、莱国成公杜如晦。司空、相州都督、太子太师、郑国文贞公魏徵。司空、梁国公房玄龄。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申国公高士廉。开府仪同三司、鄂国公尉迟敬德。特进、...

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秦琼为什么排名倒数第一呢?
答:秦琼(秦叔宝),初仕隋朝,跟随来护儿、张须陀、裴仁基帐下任职。在隋朝末年,秦琼与程咬金等人一起投奔李渊、李世民父子。后跟随秦王李世民南征北战,屡立战功,浑身伤病,拜左武卫大将军、翼国公。但是,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秦琼的排名却要低于尉迟敬德(尉迟恭)、程知节(程咬金)等武将。究...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及排名
答:这二十四位功臣是: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勣和秦琼。以上就是排名了,请采纳!O(∩_∩)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