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徐霞客游记中的 溯江纪源的译文

作者&投稿:道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徐霞客游记 文言文 一里~始登其顶解释及原文~

您好,北京精锐教育大钟寺校区语文组回答:
原文:
一里,转北,山皆煤炭,不深凿即可得。又一里,则土石皆赤。有虬松离立道旁,亭日望仙。又三里,则崖石渐起,松影筛阴,是名虎风口。于是石路萦回,始循崖乘峭而上。三里,有杰坊日“朔方第一山”,内则官廨厨井俱备。坊右东向拾级上,崖半为寝宫,宫北为飞石窟,再上则北岳殿也。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插天,庑门上下,穹碑森立。从殿右上,有石窟,倚而室之,日会仙台。台中像群仙,环列无隙。余时欲跻危岸、登绝顶。还过岳殿东,望两崖断处,中垂莽者千尺,为登顶间道,遂解衣攀蹑而登。二里,出危崖上,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而满山短树蒙密,槎杆枯竹,但能钩衣刺领,攀践辄断折,用力虽勤,若堕洪涛,汩汩不能出。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

翻译:
走了一里,转向北再走,所见之山都是煤炭,不需要深挖就可得到。又走了一里,山上的土石都呈红色。有盘曲的松树并列路旁,有一座亭叫望仙亭。又走了三里,山崖渐渐高起来,阳光透过松树像过筛一样投下阴影,这里名叫虎风口。从此石路萦绕盘旋,开始了顺着山崖借着峭壁向上攀登。攀了三里,有一座高大的牌坊刻着“朔方第一山”,里面有一间官房,有厨房,有水井。从牌坊的右边向东顺着石阶而上,崖的半腰是寝宫,寝宫的北边是飞石窟,再向上就是北岳殿了。北岳殿上面是绝壁,下面挨着官房,殿下很高的台阶插向云天,廊屋上下,高大的石碑密集地竖着。从殿的右面上去,有石窟,靠着北岳殿构成一间屋子,叫会仙台。台中塑着群仙,四周排列紧密没有空隙。我这时想着从高崖攀援登上绝顶。转过北岳殿东,望见高崖裂开的地方,中间悬垂千尺草莽,是登顶的小路。行了二里,出了高崖,抬头远看山顶,还突出地悬在半空里,然而满山的荆棘茂密,参差的树枝和枯竹,只是钩刺衣服,抓住攀踏立即折断,不断地努力,却好像坠人洪流中,没在水里不能出来。我更加鼓足勇气攀登,许久才钻出荆棘,登上峰顶。

“顾”意思:观看。
“不及返顾”释义:没来得及转回来仔细欣赏。
读音:gù
段落全文: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然业已上登,不及返顾,遂从三姑又上半里,抵换骨岩,岩即幔亭峰后崖也。岩前有庵。从岩后悬梯两层,更登一岩。岩不甚深,而环绕山巅如叠嶂。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徐霞客游记》是一则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学家徐霞客经过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

长江、黄河是南北的两条主干河流,是因为它们单独通到大海。我们县正当大江入海的要冲之地,县因长江而得名,也因为到了这里长江的水势浩大而且将要到头了。生长在这个地方的人,望着浩渺的水流击桨,知道它大不知道它远;溯流穷源,知道它远的人,也只以为发源于岷山而已。我最初考证典籍的记载,见黄河自积石山流入中原。追溯它的源头的人,前有博望侯乘木筏,后有都实佩带金虎符。他们的说法不一致,都说是在昆仑山的北面,估计那地方,距岷山西北一万多里,为何长江的源头短而黄河的源头长呢?莫非黄河的大处更比长江大一倍吗?等到越过淮河涉过汴河,然后才看到黄河的水流如同衣带,水面宽处不到长江的三分之一,难道长江这样大,它所流入的水流,赶不上黄河吗?到往北经过了三秦地区,南边穷尽了五岭,向西到了石门关、金沙江,然后了解到中国流入黄河的水流是五个省,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南直隶。流入长江的水流是十一个省。西北自陕西、四川、河南、湖广、南直隶,西南自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浙江。计算它们水流的吞吐量,长江既然比黄河多一倍,它的水流大本来就是应该的。
考察它们的发源地,黄河在昆仑山的北面,长江是在昆仑山的南面,它们的长度也相同。发源于北面的叫星宿海,佛经称之为徙多河。往北流经积石山,这才向东折进宁夏卫,形成河套,又向南弯曲成为龙门峡的大河,而后与渭水合流。发源于南面的叫犁牛石,佛经称之为殑伽河。往南流经石门关,这才向东折入丽江,成为金沙江,又向北弯曲成为叙州府的大江,与源于岷山的江水合流。我考察,岷江经成都到叙州府,不到一千里,金沙江流经丽江、云南、乌蒙府到叙州府,共有二千多里,舍弃远的却把近的看做是本源,难道是它的源头唯独与黄河不同吗?不对!黄河的源头屡次经过寻找探求,所以才找到它远处的源头;长江的源头从来无人问津,所以仅把那近处的支流作为源头。其实岷江流入长江,与渭水流入黄河一样,都是中国的支流,而岷江是舟船所通之处,金沙江盘绕曲折在蛮僚各族聚居的溪谷之间,水陆两路都无人能追溯。在叙州府的人,只知这条江水出自于马湖府、乌蒙府,却不知上游流经云南、丽江;在云南、丽江的人,知道它是金沙江,却不知下游流到叙州府成为长江的源头。云南也有两条金沙江:一条往南流后向北转的,就是此江,是佛经所称的殑伽河了;一条往南流下大海,就是王靖远征讨麓川时,缅甸人倚仗作为天险的江,是佛经所称的信度河了。云南诸种志书,都不记载它们出入的不同处,互相疑惑混淆,还不知悉它们是一条江还是两条江,分在北方还是分在南方,又从哪里来辨明它是不是长江的源头呢?既然不知悉它们谁远谁近,只见到《禹贡》中“岷山导江”的字句,便把长江的源头归属于岷江,却不知大禹疏导岷江,是因为它是为害于中国的起点,不是长江滥觞发源的起点。疏导黄河起自积石山,可黄河源头不起始于积石山;疏导长江起自岷山,而长江的源头也不是源出于岷山。岷江流入长江,而不是长江的源头,正如渭水流入黄河,不是黄河的源头一样。不但如此,岷江流域的南边,又有条大渡河,西面源自吐蕃,流经黎州、雅州与岷江合流,在金沙江西北方,它的源头也比岷江远但赶不上金沙江,所以推寻长江源头的,必定应当把金沙江作为第一。
不仅如此,宋代儒生认为中国有三大龙脉,而南方的龙脉,也是起自岷山,濒大江南岸下延,往东延过城陵矶、湖口县后抵达金陵,这也是不清楚大渡河、金沙江在其中隔断了。不仅如此,并且是不清楚城陵矶、湖口县是洞庭湖、鄱阳湖这两个巨大的湖泽入江的湖口。洞庭湖西边的水源来自沅江,发源于贵州的谷芒关;南边的水源来自于湘江,发源于广西的釜山、龙庙。鄱阳湖南边的水源来自赣江,发源于广东的涮头、平远;东边的水源来自信江、永丰溪,发源于福建的渔梁山、浙江的仙霞南岭。这样南方的龙脉盘绕屈曲离长江的南岸将近三千里,却认为南方的龙脉是濒临长江吗?不仅如此,不清楚龙脉,所以不能分辨长江的源头。今天已详尽知道三条龙脉的大体趋势,北方的龙脉夹在黄河的北面,南方的龙脉环抱在长江的南面,而中部的龙脉隔在它们中间,特别短。北方的龙脉也只有向南延伸的半条支脉进入中原。全都另外有解说。唯有南方的龙脉磅礴在半个国家内,而且它的山脉也是起始于昆仑山,与金沙江互相并列往南下延,经过石门关、丽江,东边是金沙江,西面是澜沧江,两条江水夹住它。环绕过滇池的南边,由普定延伸到贵竹、都黎的南境,以后奔向五岭。龙脉远长江也远,山脉长水源也长,这就是长江之所以大过黄河的原因了。不仅如此,南方的龙脉从五岭往东延向福建的渔梁山,向南散开成为福建省的鼓山,向东分开成为浙江的天台山、雁宕山。正脉向北转成为小筸岭,闽浙交界处。延伸到草坪驿,江浙交界处。耸峙为浙岭、徽州浙江交界处。黄山,宁国府徽州府交界处。往东抵达丛山关,绩溪、建平境内。向东分散成为天目山、武林山。正脉往北延伸过东坝,而后耸峙为句曲山,于是龙脉向西回绕盘结为金陵,余脉往东奔向我县。这样我县不仅是大江的尽头处,也是南方龙脉的尽头处。龙脉与长江一同发源于昆仑山,一同在我县到了尽头,屹然成为长江入海处的军事要地,得以奠定金陵,拥围护卫留都千载不败的基础就是凭借这一点。难道是像黄河的下游,从前曲向北流向碣石,如今迁移到南边夺取了淮河、泗水的河道,漫无边际没有入海处的军事要地吗?这样长江之所以大于黄河的原因,不仅是它们的源头一样远,也是因为它与龙脉交会了。所以不探索长江的源头,不知它比黄河大;不与黄河相提并论,不知它的源头远。谈论主干河流的人,可以先及南方次及北方了。

【译文】
长江、黄河是南北的两条主干河流,是因为它们单独通到大海。我们县正当大江入海的要冲之地,县因长江而得名,也因为到了这里长江的水势浩大而且将要到头了。生长在这个地方的人,望着浩渺的水流击桨,知道它大不知道它远;溯流穷源,知道它远的人,也只以为发源于岷山而已。我最初考证典籍的记载,见黄河自积石山流入中原。追溯它的源头的人,前有博望侯乘木筏,后有都实佩带金虎符。他们的说法不一致,都说是在昆仑山的北面,估计那地方,距岷山西北一万多里,为何长江的源头短而黄河的源头长呢?莫非黄河的大处更比长江大一倍吗?等到越过淮河涉过汴河,然后才看到黄河的水流如同衣带,水面宽处不到长江的三分之一,难道长江这样大,它所流入的水流,赶不上黄河吗?到往北经过了三秦地区,南边穷尽了五岭,向西到了石门关、金沙江,然后了解到中国流入黄河的水流是五个省,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南直隶。流入长江的水流是十一个省。西北自陕西、四川、河南、湖广、南直隶,西南自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浙江。计算它们水流的吞吐量,长江既然比黄河多一倍,它的水流大本来就是应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