挹江门的历史沿革

作者&投稿:从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山码头的历史沿革~

1912年(民国二年),津浦铁路局成立轮埠事务所,接管轮渡,轮渡事业转入国营。1928年(民国十七年)码头于8月8日竣工,为保障孙中山先生奉安大典的顺利进行,国民政府决定在下关江边建设码头以迎接先生灵柩。并被定名为津浦铁路首都码头。奉安大典举行后,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灵柩所到之处均被冠以“中山”之名,如中山门、中山桥、中山路等,灵柩登陆的下关码头亦被定名为中山码头并沿用至今。现时中山码头候船大厅内有大幅宣传版面,结合大量图片资料详细介绍了这段史实。 码头对面的大唐南京下关发电厂红楼,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占领南京,渡江部队即是在中山码头一带登陆,由挹江门进入南京城。此后中山码头与邻近的挹江门、下关电厂等成为纪念渡江战役的重要场所,更有市民建议把渡江战役纪念馆建在中山码头。随着南京经济的复苏,作为当时渡江的唯一通道,中山码头运输较为繁忙。高峰期日航约150班次。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轮渡的过江需求极大缓解,中山码头的客流量也迅速下降。特别是随着2004年南京北站(即浦口火车站)再次停运,轮渡过江需求进一步减少。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朱元璋攻取定远后采纳大将冯国用:金陵“龙蟠虎踞”适宜建都的建议。三年后攻下集庆,改名应天府。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升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建议,南京明城墙的建造由此正式拉开序幕。南京明城墙是中国历史上唯—建造在江南的大一统王朝都城城墙。明南京城在六朝国都建康城的基础上修建并以此扩大,东连石头城,南贯秦淮,北带玄武湖,城周35.267公里,包括南京历代都城于其中,不仅是中国第一大城垣,也是世界第一大城垣。 元至正二十六年农历八月(1366年9月),改筑应天府城,并在钟山(即紫金山)之南建造新宫,即南京故宫,此为第一期工程。元至正二十七年、明太祖吴元年(1367年9月),一期工程完工。明洪武二年(1369年),第二期工程开工,以筑新城为主,向北拓宽旧城直至扬子江畔。明洪武六年(1373年),二期工程完工,第三工程随即开工。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12月),三期工程完工,“新筑后湖城”止,建造聚宝、三山、通济各主要城门以及后湖城和主要街道。明太祖朱元璋耗费二十多年时间,调动全国一部、三卫、五省、二十八府,一百五十二州县共二十余万工匠修筑城墙,同时在五省烧制城砖,建成面积43平方公里,京城城墙全长35.267公里公里,囊括了六朝时的建康城和南唐时的金陵城,高14-26米,上宽最窄处2.6米,最宽处19.75米,下宽14.5米左右,垛口13616个,窝铺200座。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都城建造完工后,朱元璋与诸股肱大臣及皇子登临钟山,观察南京城的形胜,皇四子朱棣提出“紫金山上架大炮,炮炮对准紫禁城”的潜在担忧。同时,南京城南的雨花台和北面的幕府山留在城外,对都城防守极为不利。遂朱元璋下令建造外郭城墙,以弥补京城城墙之缺憾,外郭号称180里,各段用砖砌的部分加起来约40里,外部土城高度约在8-10米,上宽6-8米。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南京明城墙四重城垣全部完工。明建文四年(1402年),南京明城墙首次面临战争损坏危机,燕王朱棣南下进攻南京城。“燕兵至金川门,谷王朱穗与李景隆开门纳之,京师失守”。而这次开门降迎,使得明城墙躲过一次大灾。明代时期,南京为“系祖宗根本之地,东南总会之所”,城墙都受到各级中央政府高度重视,仅《明实录》中关于城垣大规模维修的记载就达40余次。特别是在极具修城经验的丰城侯李贤担任南京守备期间,南京城墙的修缮进行得相当完备。16世纪中叶先后3次抵达南京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称:“这座城市超过世上所有其他的城市”。他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记载,当地人讲了一个故事:两个人从城的相反方向骑马相对而行,花了一整天时间才遇到一起,南京城墙规模之大可以想见。清代南京作为两江总督所在地和长江下游政治军事中心城市,明城墙的保护虽然更趋弱化。不过还处于冷兵器与热兵器结合使用的时代,南京城墙的维护还是有一定保证的。清代作家吴敬梓,曾在南京秦淮河畔生活多年,他在《儒林外史》中写道:“这南京乃是太祖皇帝建都的所在,里城门十三,外城门十八,穿城四十里,沿城一转足有一百二十多里”,清楚地记述了南京城墙的来历和规模。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南京神策门城门修复城楼,仿淮安府城楼样式重建,尺寸比明朝时期的小,分上下两层,重檐歇山顶,均用城砖修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当局为交通运输需要,方便到达秦淮河码头。在城西清凉门和定淮门之间,开辟草场门,为单孔拱券结构,城门深约20米,宽约6米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时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端方奉旨举办南洋劝业会,为方便中外来宾游览玄武湖,决定在靠近劝业会会场的城墙上开辟城门。工程尚未完工,端方调走,次年继任总督张人骏负责,因张人骏籍贯河北丰润,故命名为“丰润门”。清宣统三年(1911年),响应武昌起义,徐绍桢帅江浙联军由朝阳门攻打南京,朝阳门瓮城遭到破坏。民国二年(1913年),袁世凯派北洋军复夺南京城,以重炮攻击朝阳门等要地,次日,南京城破。民国十年(1921年),为繁荣下关码头岸线,时任江苏省民政长韩国钧的支持下,在仪凤门西南的城墙上破墙动工,从城门内八字山取土垫筑城门口到江边码头的道路,填平小南河(今热河路),垫成基地2.7万平方米。新开单孔城门一座,从而缩短了从下关江边进城的路程。因韩国钧是泰州人(韩国钧是海安人,当时海安属于泰州),泰州古称“海陵”,这座南京的城门就被命名为“海陵门”。民国十六年(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提出“以新都建设需要,将标卖南京全城城垣城基”,打算全部拆毁南京城墙。遭到了文化界的强烈反对及谴责,徐悲鸿等人连续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进行批评,城墙终得幸免。民国十七年(1928年)7月,国民政府为整治首都风气,下令改将南京城门易名。朝阳门为中山门(纪念孙中山先生功绩)、仪凤门为兴中门(喻振兴中华之意)、海陵门为挹江门(因城门临近扬子江)、神策门为和平门(喻世界和平之意)、丰润门为玄武门(因城门临近玄武湖)、聚宝门为中华门(喻中华之意)、正阳门为光华门(喻光复中华之意)。同年,国民政府改建单孔朝阳门为三孔中山门,内瓮城已拆,但外瓮城尚在。民国十九年(1930年),张其昀在《首都之地理环境》中分析没有拆除城墙的原因是“盖用城砖拆城,工费太巨,得不偿失”,事情当然没有这么简单。客观上促使1930年代至解放前南京明城墙得以保存的还是其与生俱来的军事防御价值因素。民国二十年(1931年),国民政府在中央路笔直向北与明城墙的交点,神策门西侧五百米处,破墙开路以便利南京城北交通,并取名中央门。同年为适应南京市的道路现代化建设和改造的需要,在中华门东西两侧开辟中华东门和中华西门,同时满足向南向北车辆通行。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为开辟汉中路,在城墙上新辟西式牌坊三券城门,将城门命名为汉中门,介于清凉门与汉西门之间。同年,在原在明城墙上的一处豁口,改造兴建为一处城门,命名为武定门。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在南京城北开辟城门,位置在金川门西,现新民路西端的护城河西侧,新民门修建而成。同时,还采用填土的方法铺设了护城河中的一段路,为了保持河水流通,又修建了一座桥面长度约六米,跨度约四米的单孔水泥桥。同年,南京警备司令谷正伦提出《关于南京城防建议案》,将明城墙列入城防计划,南京明城墙得到保护。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在南京明城墙基础上开辟雨花门,用于将南京市内的京市铁路在养虎巷处与江南铁路连接,与京粤线贯通。抗战胜利后,小铁路逐渐荒废。1948年9月,“南京城防城垣暨护城河工事整顿会议”做出9项修复城墙及相关工事的决议。不过,这一次的防御功能未能获得实现。1954年,于北极阁山下的台城靠近“后湖城墙”的位置,方便内外交通,并为防空疏散的需要,开辟解放门,为单券城门,位于玄武门以南、太平门以西,鸡鸣寺东北、玄武湖南岸。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前后,席卷全国的拆城运动波及南京,同其他古都城墙一样,修复和保护工作曾经走上曲折的历程。由于受历史的局限和“左”倾思潮的影响,南京城墙曾几度历经被完全拆除的危险,幸而时任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的朱偰先生立即向南京市领导提出紧急建议,下令停止毁城,四处奔走联合各界人士共同呼吁。同时向中央文化部发电报,呼吁保护明城墙。在朱偰先生等人的再三努力下,部分市民也纷纷写信到市政府“提出批评和责难”,最终使南京城墙得以幸存。1984年,南京成立中华门文物保管所和渡江胜利纪念馆,以保护固有文物,展现历史风貌。1988年,南京明城墙全段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南京市政府设立南京市城墙管理处,作为保护、维修、管理南京城墙的专业机构,由此明城墙全段保护开始得到重视。1991年,南京市政府因城市建设和城内交通需要,通中华路,拓宽集庆路,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特邀南京东南大学建筑系潘谷西教授设计建设集庆门,城墙具有宋代“过梁式”城门风格,且该城门是南京城墙中首座偶数门,就是说门洞的数为偶数,开南京城墙之先河。1992年,《南京明城墙保护规划》正式发布1993年9月,南京市城墙管理处归属南京市文物局领导。1995~1996年,解放门至玄武门段城墙修缮工程。1996年4月,江苏省人大通过南京市为南京明城墙保护制定地方性法规《南京城墙保护管理办法》。1997年,在国务院批准的《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更是明确提出要加强对明城墙的保护。1996~1997年,石城门复城城墙修缮工程。1997~1998年,后标营段城墙排险加固工程。1998年,太平门段城墙加固工程,同年5月24日,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馆正式挂牌成立,与南京市城墙管理处共同承担南京城墙维修保护的任务,并各有侧重。1998~1999年,九华山西段城墙抢险加固工程。2000年3月21日,《南京明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可行性报告》调研小组成立,标志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正式开始。2000~2001年,集庆门段城墙修缮工程。2001年,南京挖掘出西华门遗址,仅存三座门券的须弥座和砖石路面,这使得西安门被长期以来被误传为西华门的现象彻底被证实。2002~2003年,石头城段城墙修缮工程。2003~2004年,东西干长巷段、红山土段、神策门瓮城城墙修缮工程。 2004年起,南京颁布《2005—2007年明城墙风光带保护与建设计划》。荣获建设部颁发的“最佳人居环境范例奖”。2006年,南京城墙、陕西西安城墙、湖北荆州城墙、辽宁兴城城墙列入《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2010年,《南京名城保护规划》出台,规划对明城墙一线建筑高度作了明确规定。2015年1月,《南京城墙保护条例》出台,将除南京京城(内城)城墙及皇城、宫城城墙外,总长达60多公里的外郭城墙也纳入保护范围。2015年8月,南京市规划局联合东南大学组织编制《南京城墙沿线城市设计》,已通过南京市政府批复。按照规划,南京明城墙分为5段打造,成环状分布,对于没有墙体的缺失部分,将用绿植墙体补齐。部分城墙和城门今后也将有一定的改动。2015年9月,南京模范西路的拓宽过程中发现定淮门城墙台基遗址,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市考古所正根据国家局要求开展考古工作。

南京挹江门,最初是市民为进出城方便而在城墙上挖开的一个门洞,称作土城门。
1912年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随着中国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及铁路的贯通,经铁路由下关转运的货物大量增加。水路码头和铁路的所有货物入城都是从江宁马路,由下关江边码头经仪凤门入城。由于大马路一带已无足够的岸线,其他地段又因交通阻隔、地势低洼而无法使用,致使经过的货物入城不畅。为此,各界人士呼吁集资,在下关垫地筑路,开辟新的街市。
1914年,下关商埠局帮办金鼎首先倡议,为了繁荣下关码头岸线,应增开城门,填平洼地,修筑马路,打破交通限制,这个倡议得到了下关商界普遍附议。
1914年5月,在时任江苏省民政长韩国钧的支持下,南京地方当局在仪凤门西南的城墙上破墙动工,从城门内八字山取土垫筑城门口到江边码头的道路,填平小南河(今热河路),垫成基地2.7万平方米。新开单孔城门一座,从而缩短了从下关江边进城的路程。
1915年3月城门竣工,全部工程耗银币1.5万元。后小南河基地标价银币4.7万元售出,填补工程用款。此工程缩短了进程路线,便利了码头交通,促进了下关港埠的发展。据传下关商埠局开辟城门之时,因为韩国钧是泰州人(韩国钧是海安人,当时海安属于泰州),泰州古称“海陵”,这座南京的城门就被命名为“海陵门”。《新京备乘》卷上记载:“(韩国钧)就仪凤门西偏,复辟一门。韩泰州人,故名‘海陵门’。”
1928年7月,国民政府下令改朝阳门为中山门、仪凤门为兴中门、海陵门为挹江门、神策门为和平门、丰润门为玄武门、聚宝门为中华门、正阳门为光华门。
1929年,为迎接孙中山先生从北平西山碧云寺南下的灵榇奉安钟山,将挹江门单孔拱门改为三孔拱门。同年4月,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戴季陶题写“挹江门”匾额。挹江门时为下关入城的重要通道。民国时期,挹江门的三个城门券都安装了厚木料制作的板门,并设有关卡检查来往行人和车辆。
1930年,挹江门上建造城楼。
1937年,日军进攻南京时,挹江门城楼被炸毁。日军曾在此一带进行过惨绝人寰的杀戮,后红十字会执拾罹难者遗骨于此共葬,现绣球公园内立有纪念处一座。
1945年抗战胜利,挹江门城楼重建的工程就开始,1946年彻底竣工。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由下关登岸经挹江门进入南京,并于当夜占领南京总统府,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胜利这一历史事件。
1984年4月23日,南京市人民政府决定在挹江门城楼上辟建渡江胜利纪念馆,邓小平同志书写馆名。
2009年4月“渡江胜利纪念馆”异地复建,经多次修缮,挹江门城楼保存完好。



地藏寺的历史
答:地藏寺现有尼姑3名。地藏寺所在的狮子山位于南京城西北角,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地。狮子山海拔78.4米,占地14万平方米,周长2公里,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和人文、自然景观。该山三面被古城墙和护城河环绕,南面与绣球公园、挹江门城楼、小桃园、八字山相连,西北面与天妃宫、静海寺、三宿岩等景点遥相呼应。...

介绍一些关于古时候船的事情。别如说结构,种类等等,凡是你知道的,都可...
答:南京市汉中门挹江门之间的三汉河中保村,相传是宝船厂遗址。遗址上分布着许多长方形大型水塘,依次称一、二、……有几个塘长二百到二百四十米,宽二十七到三十五米,深二米左右,当地居民都知道这是建造宝船的地方,至今仍有"上四坞"、"下四坞"的名称。在这几个大船坞遗址当中,1953年、1957年和1965年先后发现长一...

列举1840年~1949年南京发生的五个重大历史事件
答:1842中英签订《南京条约》18世纪60年代太平天国起义,定南京为天京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1937年,南京沦陷,日本侵略者制造南京大屠杀

渡江战役纪念馆的游记怎么写1200字以内
答:4月24日凌晨解放军先遣部队占领南京国民党总统府,把红旗插上了总统府门楼上。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随着南京解放,4月23日,大军横渡长江的这一天,也就成为了南京城市的一个重要纪念日。为了纪念渡江战役胜利,南京市在长江南岸挹江门外的热河路广场上建立起了一座渡江胜利纪念碑,该碑于...

洋务运动的三只海军舰队
答:从南京城西的挹江门进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风格独特的西式牌楼,这里就是被称为中国海军摇篮的江南水师学堂遗址。 江南水师学堂江南水师学堂又称南洋水师学堂、江宁水师学堂,光绪十六年(1890年)开设,校址在南京下关仪凤门内,主要为南洋水师输送人才。 学堂制度参照天津水师学堂,分驾驶、管轮两科,每科又分头、二、三...

南京红色景点
答:纪念馆由主馆区、挹江门城楼、渡江胜利纪念碑三部分组成,其中主馆由展馆、渡江战役五前委群雕、渡江胜利广场三部分组成,以500余幅历史照片、400余幅珍贵文物资料、八个历史场景、数十幅历史绘画和视频演播辅陈,翔实生动地再现了人民解放军取得渡江战役胜利的光辉历程和丰功伟绩。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 南京...

南京市内旅游景点介绍 南京市旅游景点介绍的英译眼睛
答:28. 挹江门 29. 大钟亭公园 30. 国防园,3A 31. 江苏省五台山体育中心 1) 南京市外秦淮河水利风景区——— 建邺区: 1.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4A: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史料陈列厅、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江东门丛葬地 2. 江苏大剧院 3. 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 4....

南京渡江战役纪念馆在哪
答:渡江胜利纪念馆坐落在六朝古都南京挹江门城楼上。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主馆区从4月23日起对公众实行免费开放,上午还举行了大型广场演出——《永远的风帆》,4月24日下午江苏省委、省政府,南京市委市政府举办了隆重的开馆仪式,省委书记梁保华、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王洪光、省长罗志军、南京军区原司令员向守志、...

玄武区的历史沿革
答:区境以中山东路之北分界,西沿中山路、中山北路至挹江门止,北从挹江门沿城根经和平门、玄武门、太平门至中山门北侧。民国28年1月,重新划分区界,将玄武湖全部划入第三区;孝陵区改称孝陵卫区。民国31年4月,增设城区自治实验区,郊区以燕子矶为乡区自治实验区。今区境北极阁(北极坊)、玄武门(玄武坊)地区为城区...

南京哪个墓地最有历史。
答:太平天国将领曾水源(挹江门寡妇山)中山陵民国总理孙中山先生(钟山)民国名人廖仲恺(钟山)民国名人何香凝(钟山)民国名人邓演达(钟山)民国名人邓演达(钟山)民国名人谭延闿(钟山)民国名人戴笠(钟山)民国名人范鸿仙(钟山)民国名人叶恭绰(钟山)民国名人卢师谛(钟山)民国名人韩恢(钟山)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