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军师诸葛亮家训

作者&投稿:郎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诸葛亮家训?~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欲静也,才欲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夫酒之设,合礼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至醉,无致于乱。

诫外孙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养趣?何患于不济问?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承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 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节操高尚。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益于社会,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兰溪诸葛村)[注:应网友 武春森要求.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用现代话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的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运用了《逻辑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强调他要表达的“淡泊以明志,宁静而志远”。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这同“要想取之,必先与之”,“欲达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一样,现在的“淡泊”、“宁静”求清净,不想有什么作为,而是要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
“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世一直继承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他反映了作者心无杂念,凝神安适,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种长远而宽阔的境界

诫子篇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评论
本文节选自《诸葛亮集》为家训。全文的主旨是劝儿子勤学立志,须从谈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即扎硬寨,打死仗。这些话看似老生常谈,但出于父子之情,便是不同

原文:

夫君子之行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②无以明志,非宁静③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④,险躁则不能治性⑤。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⑥,多不接世⑦,悲守穷庐⑧,将复何及!

【注释】

①行:行为作风。

②淡泊:恬静寡欲,不图功名富贵;生活简朴,不追求享受。

③宁静:心情安静,专心致志。

④淫慢:放纵轻浮。励精:振奋精神,精益求精。

⑤险躁:浮躁,不冷静;治性:陶冶情操。

⑥枯落:干枯衰落,此指年老力衰,学无所成。

⑦接世:接触社会。

⑧穷庐:简陋的房屋。

释义:

一个德才兼备者的操行,以静心来修炼性情,以恭俭来涵养品德。做不到恬淡寡欲就不能表明志向,做不到平和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

学习需要心静,成材必须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不可能学有所成。年龄会同时光一起逝去,意志会随岁月一天天消磨,最后精力衰竭而学识无成,大多不被社会所用,到那时悲哀地守着没有前途的家,即使后悔也来不及了。

扩展资料: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这篇文章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为了蜀汉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全文短短八十六字,阐述敬业奉献、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诸葛亮写此书,以古代贤者所应具有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素质要求谆谆告诫他的儿子。他以政治家的胸襟和眼光,结合切身经验,要求子孙从修身养德做起,励志勤学,为将来报效国家、建功立业做好准备。

诸葛亮在信中指出,“淡泊”、“宁静”是陶冶高尚情操、树立远大志向的前提。他还阐明了学习与成才的关系,肯定了才能和学业是通过后天学习得到的。

诸葛亮还突出强调了“淫慢”与“险躁”是养性励志的大敌,从而更加肯定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最后,诸葛亮特别告诫子孙不要蹉跎岁月,虚度年华,要努力“接世”,经世致用,否则会老大徒伤悲,后悔莫及。诸葛亮在这封家信中的话,都是从人生经历中总结出来的至理名言,至今仍具有非常积极而现实的教育意义,被许多人视为座右铭。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诸葛亮



诸葛亮:家训
远观青山年月依旧,近看人情时日无同。花开时蜂蝶聚,人困时亲朋稀。茶朋酒友,月会三千,急难相求,万中无一。平生无志喜入桃源,不敢望声名动地,不敢望富贵惊天,不敢望七步成篇,不敢望一言定国,不敢望珊瑚成树高百尺,不敢望琉璃瓦盖千层。但愿家不乏米,灶不断烟,茅屋不漏,布衣常缠,无荣无耻,骨肉团圆。退一步自然幽雅,忍一时何等清闲。让三分依然自在,耐片刻快活神仙。青山不管闲世事,绿水何曾洗是非。饮清净之茶,戒乱性之酒,交有道之朋,绝无德之友。人有二三件之能事,平生用之有余,尔二三之子若能如此,志之足矣!

刘伯温和诸葛亮哪个更厉害些,谁有刘伯温的资料?
答:与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相似,刘伯温初次与朱氏相见,就提出了"时务十八策"。明太祖一见刘伯温之后,更是大喜不已,从此将刘伯温视为自己的心腹和军师。 刘伯温出山之后,忠心耿耿地为朱氏政权效力,积极为明太祖出谋划策。他为朱氏制订了"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然后北向中原,一统天下"的战略方针。而明太祖得到刘伯温的...

挑灯苦战是成语吗?
答:刘备得知,忙找军师诸葛亮商义,军师说:"马超英勇无比,若要除他,只有张飞和赵云二人!"但赵云在外,只有张飞在此。张飞见马超攻关,大叫着请战。诸葛亮假装没听见,对刘备说:"马超来侵犯,唯有云长才能得胜。"张飞闻言不高兴,历述自己以前的战绩后说:"我若不胜马超,甘愿军令处罚。"诸葛亮这才...

有词类活用的成语
答:集思广益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坚壁清野 出处《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略之无获,不出十日,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因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

三国演义
答:——《三国志.荀彧传》。 “二荀令之论人,久而益信,吾没世不忘。”——《彧别传》。 “荀令君之进善,不进不休”——《晋书.荀勖传》(表文略) 弥衡:“文若可借面吊丧。”——《平原弥衡传》 陈群:“荀文若、公达、休若、友若、仲豫,当今并无对。”——《荀氏家训》 司马懿:“书传远事,...

需要沉淀和历练的成语
答:【解释】:持:坚持;恒:恒心。长久坚持下去。【出自】:清·曾国藩《家训喻纪泽》:“尔之短处,集思广益:【jí sī guǎng yì】【释义】: 集:集中;思:思考,意见;广:扩大。指集中群众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出处】: 三国·蜀·诸葛亮《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夫参署者,...

三国军师诸葛亮家训
答:原文:夫君子之行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②无以明志,非宁静③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④,险躁则不能治性⑤。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⑥,多不接世⑦,悲守穷庐⑧,将复何及!【注释】①行:行为作风。②淡泊:...

诸葛亮写给家人的三封信,百世传诵,发人深省!
答:作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诸葛亮位及蜀国军师、丞相。 政务繁忙,但他不忘教诲子孙、外甥,《太平御览》《诸葛亮集》中收录其《诫子书》《又诫子书》《诫外甥书》等家书,后人统称为「 ”诸葛亮家书”。 图为兰溪诸葛村掠影 诸葛村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西部,是全国诸葛亮后裔最大聚居地。 现...

诸葛亮写给家人的三封家信分别是什么?诸葛亮家书原文及翻译
答:可能就是少一封写给诸葛亮妻子的信,但这样也体现出了诸葛亮内心深厚的家国情怀,下面就一起来看看这些家书吧。 作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诸葛亮位及蜀国军师、丞相,政务繁忙,但他不忘教诲子孙、外甥,《太平御览》《诸葛亮集》中收录其《诫子书》《又诫子书》《诫外甥书》等家书,后人统称为诸葛...

诸葛亮写给家人的三封家信分别是什么
答:可能就是少一封写给诸葛亮妻子的信,但这样也体现出了诸葛亮内心深厚的家国情怀,下面就一起来看看这些家书吧。作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诸葛亮位及蜀国军师、丞相,政务繁忙,但他不忘教诲子孙、外甥,《太平御览》《诸葛亮集》中收录其《诫子书》《又诫子书》《诫外甥书》等家书,后人统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