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屠呦呦的事迹青年人能学到什么?

作者&投稿:须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屠呦呦的事迹给我们怎样的心灵感动政治~

  在今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屠呦呦。
  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1968年,中药研究所开始抗疟中药研究,39岁的屠呦呦担任该项目的组长。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1971年,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来的反复试验中得出了青蒿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结果。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青蒿素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未来,屠呦呦希望通过研究,让青蒿素应用于更多地方,为更多人带来福音。
  翻开屠呦呦的履历,里面的“中国精神”如一缕缕春风扑面而来。在屠呦呦教授出版和发表的众多著作和论文中,早在1986年她就在《中西医结合杂志》第6期上发表了“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为国争光”一文。从文章的题目就可看出,屠呦呦在本职工作中所体现的爱国之情直抒胸臆。正像其他有巨大成就的科学家一样,如果没有对国家、民族、人民,以及对人类的文明进步舍我其谁的情怀,没有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就没有科学创新的动力。在这一点上,屠呦呦不但默默无闻地做着研究,更是把自己的爱国之情毫无掩饰地表达出来,这样的科学家更值得赞美。
  屠呦呦身上凸显的“中国精神”也体现在她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上。从表面上看,青蒿素的发现是中药学的成就,但从本质上说,这更体现在传统的中医药学与现代实验医学巧妙而有机的结合。这种大胆的改革创新,接受了现代科学的考验,事后证明这种结合十分成功,符合现代医学发展的规律,也是当代医学界的精髓之一。因此,屠呦呦的这种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不仅令中国精神生辉,更让这种精神闪耀全世界。
  这次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最让我感受深刻的就是她了!

一、科学研究需要学术自信和文化自信。屠呦呦从事青蒿素研究的年代,尽管今人看来“封闭、保守”,但充满了激情和必胜的信念。屠呦呦及其团队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土法上马,经过191次实验终于取得成功,可谓百折不挠。“两弹一星”和人工合成胰岛素均不例外,都源自信念的力量。不仅如此,那个年代的科研人员有为国家、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如邓稼先等),即便拿自己身体做实验也在所不惜。这对当下某些人而言简直不可思议。   屠呦呦及其团队的成功还得益于文化自信。青蒿素研究源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的记载,正是基于对传统古典医药典籍的崇信,他们锲而不舍,终成正果。   反观,中国当下的科技教育界,最缺乏不是科研条件而是学术与文化的自信。近现代中国遭受外国列强蹂躏,被简单地归咎于传统文化的“落后、愚昧”。这种文化自卑感至今仍未消除,如中医药“伪科学”论仍不绝于耳。因此,唯欧美马首是瞻的思维定势,使亦步亦趋地追随变得似乎天经地义。如果他国研究超音速4倍的发动机,中国步其后尘而不是创制新的航空器,那终将受制于人。如果留洋经历和SCI论文变相地成为某些科研机构和高校人才任用和绩效评价的尺度,那中国科技人员就有沦为欧美学府奴仆的危险,国家科技与文化安全都令人堪忧。如果传统的中国哲学、历史、文学、文字学、民俗学、中医(药)学科研人员,也被迫为稻粱谋而留洋,那文化消解与瓦解则势所难免。   二、要建立有利于各类人才成长和创新的机制和体制。首个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者既无院士头衔,又无博士称号,更无留洋经历,这给中国人才任用和评价体制带来了尴尬。笔者虽不赞同网上有关废除中国院士制度的偏激论,但制度本身的“弱踵”因素值得考量。由于现代人缺乏公心,即便有蔡元培式的伯乐,也不敢贸然不拘一格用人。为了规避任人唯亲,诞生了中国化一刀切式的系列管理办法。如上世纪90年代要进科研院所和高校,须硕士学位;随着博士雨后春笋般“孵出”,如今要进重点科研院所和高校,须博士名号外加留洋经历。50年后是否须有月球游历经历不得而知。貌似公平的管理制度,却让以权谋私者有机可乘。假冒伪劣的院士成果也屡见不鲜。于是众多的屠呦呦被拒之于门外。如何让“低学历”的华罗庚和钱穆们、“非专业”的郭沫若们脱颖而出、大显身手,又不让方鸿渐们投机钻营,是未来中国科研体制、人事制度改革乃至政体改革面临的难题。   三、科研要有点非功利心、需要默默耕耘的精神。屠呦呦及其团队是自1969年听从上级安排,开始试验研究的。虽然1971年下半年已取得显著疗效,但1974年才得到完全认可。第一篇中文论文1977年才发表,而且还是以“青蒿素协助组”的名义;英文论文更是到1982年才刊发。他们科研不是冲着大笔科研经费和奖励,而是受一种使命驱使的。今年三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都已耄耋之年,他们做梦都没有想到获大奖。屠呦呦的启示告诫人们:科研要有点非功利心、有坐冷板凳的精神。功利性愈强,愈经不起挫折。反观当下的中国科技教育界的研究,急功近利似乎已成常态,为了早获名利不惜杀鸡取卵。   四、媚外是国之大忌。屠呦呦获此殊荣当然可喜可贺,但决不能以诺贝尔奖项作为科研成果最高、甚至是唯一的评价尺度,须知袁隆平、王选等中国科技精英对人类的贡献,远非诺贝尔奖项所能涵盖;也不可以一荣俱荣之心侵染科学的神圣。笔者获悉屠呦呦家乡的旧居,被以1.5亿元(人民币)天价标出;前些年莫言获奖后,其故居周边的草木都被拔光“沾仙”。这些暴露的是潜在的文化自卑和媚外习气。具有悠久历史、灿烂文明和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中华文化,是中国人文化自觉自信不竭的动力和源泉;简单地媚外崇洋为国之大忌。   五、科研成果的大小并不取决于投入的多少。科研成果与投入往往不成正比。据说中国研制“嫦娥一号”的开支,仅相当于一公里地铁的费用。屠呦呦们从事青蒿素的研究条件十分简陋,他们土法上马,购置三口大缸做实验用具。现在一些科研人员动辄要求与“国际接轨”与老外攀比。自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中国每年的科技投入是相当可观的,但高水准的、具有首创性的成果却不多。大量的资金因疏于监管而浪费,设备被闲置。要改进和完善相关的制度。

袁隆平、屠呦呦被编入语文教材,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能起到什么影响...
答:4. 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巨大贡献而广受赞誉,她的工作挽救了无数生命,彰显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性。5. 袁隆平和屠呦呦的贡献被编入教材,旨在强调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创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并提高创新能力。6. 这些成就是经过艰难努力和多次...

为什么说屠呦呦是践行科学精神的楷模?
答:”屠呦呦的名字又一次引起国内外关注,占据了各大网站热搜榜。屠呦呦是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奖者,也是历史上第12位获诺贝尔医学奖的女性。这样一个为人类的健康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全民榜样,引导更多女性,特别是青少年,从小立下投身科学的志向。如今,屠呦呦的事迹已经进入中小学教材,...

屠呦呦 感想
答:看了屠幼幼获奖报到不但学到了知识,还使我深受教育和鼓舞,这些故事告诉我们:科学家从小爱学习、爱读书,对科学都有浓厚的兴趣热爱科学,献身科学善于观察、勤于思考,遇到困难,从不退缩,总能坚持不懈,直到成功为止。我要向科学家们学习,从小养成爱读书、爱学习的好习惯,将来做一个知识渊博的人;...

屠哟哟获得诺贝尔奖有什么意义
答:屠呦呦因为从中药中提炼出青蒿素用于治疗疟疾取得巨大成功而获得诺贝尔奖。屠呦呦这名普通的科技工作者因此一夜成名。屠呦呦获诺奖对推动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无疑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也将给广大科技工作者以巨大鼓舞,甚至会引导许多年轻人学习科学知识,投身科学事业。这对我们的民族来说自然是一件大...

屠呦呦冲上热搜,为什么说她是20世纪最伟大科学家之一?
答:第三,从屠呦呦的成就来看,她当得起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作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以发现青蒿素,开创疟疾治疗新方法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很多中国人也是因为这个奖项,而对他慢慢熟知起来。而大家其实早就享受到了她的研究成果所带来的好处。为她发现的青蒿素所研制的药物,已经...

屠哟哟获奖感言六年级阅读
答:10月6日上午,一直不愿意接受采访的屠呦呦终于把记者请进家门,一再强调“也没什么好讲的”,她还通过央视发表自己获奖感言,她说,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获得诺贝尔奖是一项很大的荣誉,青蒿素这项生物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体公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在诺贝尔奖之前,大部分人或许都不知道屠哟哟是何...

从当代科学家屠呦呦与当代娱乐影星黄晓明等说明大学生应该如何实现自身...
答:它们的储备除了在校学习时期的不断努力外,社会对于它们不断丰富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了一定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我们在工作时才能做到得心应手,才能为我们实现人生价值助一臂之力.倘若,一个人不学无术,没有一点科学和文学素养高谈阔论地将要实现自己的“伟大”人生价值,这属无稽之谈的,因为他没有...

袁隆平、屠呦呦被编入语文教材,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能起到什么...
答:为了重点突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袁隆平和屠呦呦的事迹和贡献编入了语文教材,他们的事迹可以看得出来就是创新是非常的重要,创新才能够在某个领域有所突破,乃至改了整个世界,所以让高中生一定要懂得创新,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提议搞创新能力。另外就是这些的成就也是来自不易的...

屠呦呦发明的青蒿素对人类来说有什么意义
答:她不仅是科学领域中唯一在世的候选人,也是所有28位候选人中唯一的亚洲人。和她一起入围的,还有物理学家居里夫人(Maria Curie)、物理学家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以及数学家艾伦·图灵(Alan Turing)。BBC评论中说到:“如果用拯救多少人的生命来衡量伟大程度的话,那么毫无疑问,屠呦呦是历史上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