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一生守护中国文物,最终为什么将183件文物捐给了美国?

作者&投稿:裔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清末帝师翁同龢子孙翁万戈,为何把183件文物无偿捐给外国?~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上千年的历史不仅造就了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同时也造就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历史文物就是承载这些文明的最为直接的载体,我们了解历史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它们。从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到末代王朝——清朝的十二兽首,它们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是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
但是在历史前进的过程中,这些文物也遭受到了或深或浅的伤害,特别是在战争年代,一些历史文物被破坏,还有一些则是在被转移的过程中不幸遗失了。而我们炎黄子孙一直没有放弃过寻找它们,因为这些历史文物不仅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也是我们炎黄子孙世世代代延续的见证。
正因为如此,作为中国人的每一个人,都有义务和责任帮助祖国找寻那些遗失在别国他乡的历史文物。


翁万戈是一位历史文物收藏家,他同样也是一位中华文化的爱好者和传播者,另外他在传播中华文化方面做出了极大贡献。翁万戈所拥有的大部分历史文物其实是来自家族的继承,因为他的祖父曾担任光绪皇帝的老师,位高权重、备受尊敬。
而且他的祖父在世之时,就非常喜欢收藏一些古玩字画,并且保留完整。作为光绪皇帝的老师,翁万戈的祖父还经常被奖赏,奖品则为皇家御赐的宝物。经过历年的日积月累,到了翁万戈这一代,他家中的底蕴颇丰,没有人能确切的知道翁万戈有多少古董珍藏。
只是翁万戈继承家业时恰逢国内战乱时期,不仅是那些古玩字画,甚至是他和他家人的生命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为了能够躲避战争,同时保护那些历史文物,翁万戈决定移居美国。来到美国之后,翁万戈并没有忘记宣传中华文化,他一直在用自己的方法向世界介绍中国还有中国文化,正因为如此,翁万戈在华人圈子里享有盛名。


我国国内恢复和平之后,生产逐步完善,紧跟着文化领域也日渐蓬勃。不仅为了满足社会的文化需求,同时也为了让遗失在其他国家的历史文物回归祖国,于是我国开始向国际积极寻找中华历史文物,甚至为此成立了专门的部门。
国家相关部门经过多方了解,知道翁万戈收藏了很多珍贵文物,于是便找到了他,并希望他可以将一些文物转卖给国家,以此来为祖国的文化事业做一些奉献。翁万戈原本就有为祖国事业出力的想法,再加上相关部门的不懈劝说和努力,翁万戈决定将其手里拥有的一部分古书典籍捐献给中国国内的博物馆。
只不过翁万戈这次并不是无偿捐献,他收取了国家的百万费用,但是比起那些历史文物的市场价格来说,上百万已经很“便宜”了,拿到这些历史文物的相关部门的人员感到非常开心。国人得知翁万戈的做法之后,对其大加赞赏,认为他非常有大局观,值得尊敬。


如果翁万戈在之后没有发生无偿向美国捐赠历史文物这件事的话,他的声誉应该会一直很高,可是翁万戈后来的做法确实让本来敬仰他的华人华侨以及中国国内民众感到愤懑不平。
翁万戈有偿向中国捐献文物之后,他又捐给了美国波士顿博物馆183件中国文物,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翁万戈的这次捐赠竟然没有向美国收入任何费用,完全是“白送”。这件事被传开之后,很多人都在批判翁万戈的做法,认为他的行为无异于“卖国贼”,让人理解不了。
翁万戈面对来自社会各界的评论并没有做任何辩解,直到他去世之后很久,他的后代才为他讲出了当时那么做的原因。原来翁万戈从来不觉得他拥有的那些历史文物是自己的私人物品,而是把它们作为人类共有的财富代为保管,他认为它们的最终归宿地应该是博物馆。


此外,翁万戈后来也向其他博物馆捐出了自己的珍藏,而这些历史文物作为承载中华文明的载体,在传播中华文化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让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认识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翁万戈的眼中,人类文明的延续早已经超越了国家和种族,他最关注的是这些历史文物是否得到了保护、人类文明是否得到了传承和发展,不得不说翁万戈的境界已经超脱了世俗,但是关于翁万戈的争议却并不会因为这个说法就消失。

近代100年,是中国难以揭开的一段辛酸史,西方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迅速发展壮大,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的起点,工业资本作为充实,当市场英国市场趋向饱和时,就开始向外扩张。

当时清廷还在实行海禁,拥有着庞大的市场,英国就派遣使者希望开放通商口岸,进行贸易,但由于涉及领土问题,被一口回拒,英国并不死心,就开始运输鸦片,鸦片战争因此爆发,西方列强也加入了瓜分热潮。
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英法联军,无数的历史文物和文化瑰宝,流失海外,在二战结束之后,我国也开始重视文物保护和回收,一些爱国人士也是致力文物的保护,类似于马首和猪首的回归正是因得益于何鸿燊先生的捐助,但往往有些人的行为却让人匪夷所思。

翁万戈,是晚清状元翁同龢的五世孙,翁同龢是两朝帝师,状元宰相,地位举足轻重,而且擅长书法,也喜欢收录一些稀罕的古董物件,书法更是收藏了唐开元年间写本《灵飞六甲经》,他离世之后,这些收藏品也传给了后代。
翁万戈1918年出生在上海,刚刚出生他就得到了这笔继承物,他跟许多人一样致力于读书救国,只要学习更多的知识,才能在战后建立起新中国,1938年,翁万戈前往美国普渡大学留学,从事机电,他坚信着实业救国。

但毕业之后,他就改学油画,从事绘画和摄影,之所以改变,他也曾用一句话概括“我为家藏而活,而家藏也成为了我的人生”,1948年,为了避免战火波及,翁万戈带着家藏前往了美国,选择定居。
我国博物馆从各方渠道打听到了翁万戈,经过多次交涉,翁万戈终于同意以450万美元的天价出售家族收藏80种,542册宋元明清珍稀古籍善本书,这笔家藏属于翁万戈个人物品,以售卖的形式进行转卖无可厚非。

但2018年12月13日,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突然公开宣布,他们将接受史上数量最多且意义非凡的一批中国书画捐赠,捐赠人就是翁万戈,他捐出了183件文物,其中包括130幅绘画、31幅书法、18件拓片及4件织绣,横跨了十三个世纪五个朝代。
除了这笔捐赠外,他在过去10年当中,向波士顿博物馆还先后捐赠21件中国艺术作品,其中就包括绝迹的16米的《长江万里图》,在波士顿博物馆公开消息之后,华裔圈可谓是炸开锅了,记者也是在第一时间前往采访翁万戈,想要询问他为什么不捐赠给自己的祖国。

翁万戈虽然没有正面回答,但他面对广大的记者说:自己很幸运能够在百岁寿诞捐出这笔家藏,相对于他,波士顿博物馆更加能保护好家藏,他的家藏也能让更多的美国人了解到中国文化。

刘伯温在《传家宝》中提到:勤俭立身之本,耕读保家之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最好的传家宝不是一些珍贵的物资,而是一种精神。比如说勤俭节约、约束自己的品德修养,就是保护家族香火的传家宝。在中国传统观念当中,先人们留给家族后人的一些宝物就可以被称之为是传家宝。

这些传家宝一方面是因为收藏价值高,另一方面是传递着家族香火的一种延续感。所以对于传家宝,中国人一直都非常的重视,万万不敢轻易赠送给他人。1830年,翁同龢出生于清朝的官宦世家,1856年考上了状元郎,从此进入了清朝政府的核心机构,担任了军机大臣、辅佐过晚晴两代皇帝。

其身份地位之高,从职位当中也可寻得一二。所以在这样的任职背景下,翁同龢的家族地位还是比较高的,因此留给后人的传家宝也极其丰厚。到了第5代子孙时,翁万戈也就登上了历史舞台。而翁万戈也继承了祖上遗留下来的183件传家宝,件件价值不菲。

1936年,翁万戈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学,然而当时的社会已经十分动乱不开,抗日战争也正式拉开了序幕,而为了能够顺利完成学业,翁万戈也收拾了行囊,携家带口移居到了美国。然而在美国定居之后的翁万戈一直不忘祖国,在国外一直发扬中国历史文化,向国际展示了中国文化之渊博魅力。

其中由翁万戈主笔所著《中国佛教》,曾经在1973年获得国际电影节金奖。至此之后,翁万戈老先生身上也背负了很多美名,其中最为傲人的就当属“美国华人社会活动家”,为中国教育和发扬历史文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但是在2018年7月28日时,翁万戈却一反常态,在自己百岁寿辰当天宣布将自己手中握有的183件传家宝,也就是来自中国社会的历史文物,无条件专捐献给了美国艺术博物馆。这一消息很快在网络当中走散,很多中国网友纷纷不理解翁万戈老先生为什么要选择这样做?

难道是为了在国外彰显中国的艺术魅力和璀璨的历史文化,就一定要将中国的历史文物无条件拿出来送给国外的历史博物馆,才能够彰显我国的历史文化吗?对于翁万戈此举的原因,当时也有很多人不理解,但是归根到底那183件历史文物的归属权的确是握在翁万戈的手中,至于主人该作何处置,旁人的确无权干涉。

2008年到2018年之间的十年时间里面,翁万戈曾经也向美国波士顿艺术馆捐献过21件文物,其中就包括中国著名画作《长江万里图》。在2008年之后,中国政府其实也想阻止翁万戈无条件将中国历史文物捐献给美国艺术博物馆,并且提出以收购的方式来拿回翁老先生手中的一些历史文物,但是却被翁老先生一口否决了。反而是在这条“将中国历史文物无条件捐献给美国历史博物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他失落的时候在美国得到了好生活,得到美国人的救援,他承认自己为美国人,个人资产送美国政府。

因为当时的情况是比较特殊的,他把文物交给美国可以得到很好的保护,也可以传扬中国的文化,是很正确的。

主要是当时中国正值战乱,没有能力来保护这些文物,所以只能借着这些文物先送给美国,确保文物的完整。

正阳门下的剧情,结局是怎样的?怎么评价这部片子?
答:该剧讲述了改革开放之后,韩春明从摆摊收破烂开始,艰苦创业,虽然屡受挫折但仍然坚持不懈的故事。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韩春明和家人、好友、师父、恋人经历着心灵的碰撞与巨变。这部电视剧将目光对准了古玩收藏这一行业,以古董收藏为载体,嫁接到剧情中,承载了剧中角色的情感变化,剧中历史悠久、价值...

袁隆平爷爷的事迹作文500字
答:”心头为之一震,眼泪夺眶而出。 袁爷爷临死前还关心着稻子的长势,他把自己的一生都报投入到杂交水稻之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端起的每一碗饭,饭碗里的水稻,那是袁隆平院士的心血,他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北极星,喂饱了十几亿人。他把一生都投入到了杂交水稻之中,用自己的事业去拯救了整个国家,他是...

李老一家三代守护敦煌壁画,你对这种文化传承怎么看?
答:原来李老他们一家不仅守护这个敦煌的壁画,还对壁画和佛像进行修复。李老是从很早之前就开始从事这个行业了,在修复这些壁画他已经足足工作了64年,这个惊人的数字也是令不少网友震惊的,一个人的一生中有多少个64年去工作呢?李老对于壁画的修复坚持的时间十分漫长,而更令人感到震撼的是在他64年的修复...

《我在故宫修文物》系列为什么能够从B站一路火到大屏幕?
答:正是有了这些样貌普通但深藏不露且甘于寂寞,锤炼技艺的修复师傅们,才能让我们以及后代子孙有幸能瞻仰古人的杰作,才能让千年的中国灿烂文明传承下去。《我在故宫修文物》虽然作为一部纪录片,但认真来说,这算是一部非典型纪录片,导演将镜头对准了一个特殊环境里,从事特殊工作的一些普通人,用更接地...

陈松年:年少失兄姐,三次为父陈独秀立碑,中年得毛主席关照
答:1910年,陈松年出生在安徽省安庆市,恰时正遇上了反清革命时期的最高潮,也是父亲陈独秀为革命奔走最忙碌的时刻,此时的父亲不是在流亡,就是在流亡的路上。 父亲一生娶过三位妻子,原配为他的生母高晓岚,第二位是母亲的妹妹高君曼,第三位则是比他大两岁的潘兰珍。 陈松年一出生,面对的就是一个没有父亲的家庭。

感动中国2010十大人物其中一个,要长的!!
答:河北省涞源县漕碾村,众多平凡的中国小乡村中的一个,村民刘成章一家65年来义务维修、守护着一座1940年牺牲在这里的72名八路军烈士墓。 这里不是文物保护单位,这里不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没有任何机构组织委派刘成章守护烈士墓,甚至这座烈士墓本身就是刘成章自己建的。只因为65年前与八路军的情谊和目睹了72名战士的遇...

前世是女战神化身,今生为镇院之宝的文物是什么?
答:中国的历史之所以能够延续,除了历史文献的记载外,还有一个独有经历者和见证者——文物。 文物,对于我们...既然说到了武丁对于妇好的爱,我们还得多说一点,妇好一生传奇,为祈求殷商人吉祥也不遗余力,但是她却...有作为的商王(祖乙、太甲、成汤),武丁认为有了这三位先王的守护,死去的妇好也不用自己担心会“过...

文化苦旅读后感1500字
答:但是他的这种或隐或现的痛苦,却是为了中国的文化,为了今日的文人、文物与文化免遭先前的“苦”。 ...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用心思细腻的笔触,为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在柳侯祠前,由一尊石像追想柳宗元的一生,从他的文采想至他的被贬,既遭贬谪,而永柳二州又是荒远...

大克鼎:央视带火的稀世国宝,禁止出国展览,它的3千年不简单
答:乱世之下人心惶惶,也许因为心力交瘁,不久后他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 可即便如此,临终前他最放心不下的,还是家里的这些文物。 他对妻子潘达于说:“你一定...可以说,跨越3000年的时光长河,被潘达于守护一生的大克鼎是幸运的。 它找到了冥冥中最懂它的人。 作为现存至今的中国青铜器转型期间的代表礼器: 大克鼎...

盗墓笔记的大概内容
答:《盗墓笔记》主要内容:出身“老九门”世家的吴邪,因身为考古学家的父母在某次保护国家文物行动时被国外盗墓团伙杀害,吴家为保护吴邪安全将他送去德国读书,因而吴邪对“考古”事业有着与生俱来的兴趣。在一次护宝过程中他偶然获得一张记载着古墓秘密的战国帛书,为赶在不明势力之前解开帛书秘密,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