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1月,同盟国和轴心国之间,哪些主要国家发动了战役,就是哪些国家打仗了!摆脱大家了,考试急要啊!

作者&投稿:闵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果在【1942年1月】,轴心国与同盟国阵营发生变化,轴心国为纳粹德国及其同盟国(除了日本),美国~

美国,纳粹,中华民国阵营会胜利,或者全胜。因为苏联和英国二战里面没有美国的鼎力相助在军事上胜利的几率非常渺茫,苏联国土虽然大,但是二战期间没有美国的贷款,武器装备的提供苏联和英国只能要么投降要么灭亡,两种选择,

轴心国阵营:
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匈牙利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罗马尼亚王国、斯洛伐克(傀儡政府)、克罗地亚独立国(傀儡政府)。
同盟国阵营:
美国、苏联、英国、中华民国、法国(自由法国临时政府)、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联邦、英属印度、挪威、丹麦、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希腊、土耳其、南斯拉夫、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墨西哥、巴西、阿根廷、智利、古巴、海地、巴拉圭、乌拉圭、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秘鲁、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厄瓜多尔、多米尼加、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危地马拉、玻利维亚、大韩民国临时政府、菲律宾联邦、伊朗、沙特阿拉伯、叙利亚、伊拉克、黎巴嫩、埃及、埃塞俄比亚、利比里亚。
原本是法西斯轴心国阵营的意大利、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在退出了法西斯轴心国阵营后也加入了反法西斯同盟国阵营。
第二次世界大战介绍:
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简称二战,亦可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和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等仆从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战争范围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5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英国、中华民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扩展资料
轴心国介绍:
轴心国(Axis powers),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结成的法西斯国家 联盟,领导者是纳粹德国、意大利王国和日本帝国及与他们合作的一些国家和占领国。
名称源于1936年11月1日意大利法西斯独裁者墨索里尼在与纳粹德国达成协调外交政策的同盟条约。 后不久对此评价的一次演说:“柏林和罗马的垂直线不是壁垒,而是轴心”,因柏林和罗马在同一经度线上,因此,后人就把法西斯同盟称为“轴心”,参加国称为“轴心国”。
反法西斯同盟介绍:
反法西斯同盟,1942年元旦,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最终形成。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形势发生变化,是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并为联合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德国、意大利、日本将法西斯战争和法西斯暴政强加于欧亚各国人民,促使反法西斯国家同盟统一战线建立与逐步发展和加强。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的当天,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广播演说,宣布对苏联给予力所能及的援助,齐心协力打击敌人。美国政府也发表了愿意援苏的声明。1941年7月3日,斯大林发表广播演说,表明苏联卫国战争“将同各国人民争取他们的独立、民主自由的斗争汇合在一起”,结成“统一战线”。
主要国家:美国、英国、苏联、中华民国。
其他盟国包括: 法国、波兰、加拿大、澳大利亚、南斯拉夫、埃塞俄比亚(称为衣索比亚)、希腊、挪威、土耳其、荷兰、比利时等。
参考资料:反法西斯同盟—百度百科 第二次世界大战—百度百科 轴心国—百度百科

战役:
波兰闪击战、
不列颠空战、
莫斯科保卫站、
斯大林格勒战役、
顿巴斯战役、
柏林保卫战;

占领:
捷克斯洛伐克
奥地利
丹麦
挪威
波兰
比利时
卢森堡
法国的一半

波兰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后,被迫割让大片土地,但泽被划归波兰辟为自由市,通往波罗的海的“波兰走廊”将原本连成一片的德国领土分成了两块,位于“走廊” 之东的东普鲁士成了远离德国本土的“孤岛”。因此德国人一直对失去但泽和“走廊”地区耿耿于怀。希特勒上台后便发誓要报这一箭之仇,他以极快的速度重整军备,在短短的几年间就把德国从《凡尔赛条约》的受辱者变成欧洲最大的军事强国。1939年3月15日,希特勒兵不血刃地兼并了捷克斯洛伐克,随即要求波兰归还但泽并解决波兰走廊问题,遭到波兰拒绝。3月23日,英法正式结成军事同盟,然后于31日对波兰的安全给予保证。有了英法的保证,波兰态度更加坚决。 1939年4月3日,希特勒下达了代号为“白色方案”的秘密指令,要求德国三军部队于9月1日前完成对波兰作战的准备工作。希特勒在指令中强调指出:“一切努力和准备工作,必须集中于发动巨大的突然袭击”。
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在总结波兰战役时说:“1939年的战事结局,可以归结为两句话:在东方,一支陈旧得无法救药的军队,为一支应用新技术的小坦克部队加上占优势的空军所瓦解;在西方,一支动作迟缓的军队,却不能及早施展任何有效的压力。”
不列颠战役:
不列颠战役是人类战争史上首次空战战争,证明了战略性的大规模空袭将直接影响战争的进程,显示出制空权在现代化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并证明了防空的战略意义。由于不列颠战役的胜利,英国得以保存下来,而英国的坚持抗战,把德军拖入了致命的长期持久战,而且成为日后英美反攻欧洲大陆的跳板,使德军陷入了两面作战的困境。
克里特岛空降战役 :
克里特岛空降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为夺占希腊的克里特岛于1941年5月进行的空降作战。巴尔干半岛战局的组成部分。
克里特岛位于地中海东部,扼爱琴海南部咽喉。该岛距希腊本土100公里,东西狭长,山脉绵亘,南岸陡峭,北岸地势平缓,有公路贯通全岛;马莱迈、雷西姆农、伊拉克利翁等地均筑有机场,为英军防守苏伊士运河区的前哨阵地和控制东地中海的战略要地。德军夺取该岛对夺取地中海东部和爱琴海的制海权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941年4月德国侵占南斯拉夫和希腊后,为确保其向东扩张时的右翼安全,控制爱琴海和东地中海交通线,保障罗马尼亚普洛耶什蒂油田不受英国空军袭击,决定夺取克里特岛。
克里特岛空降战役是世界战争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空降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唯一以空降作战为主要作战方式的登陆战役。首次从空中发动攻击成功夺取了一座重兵防守的岛屿。也是迄今唯一以空降兵为主实施的进攻战役。德军占领克里特岛,从此控制了爱琴海和东地中海航道,保障了东南欧地区的稳定,尤其是保证了德国赖以维持战争的罗马尼亚普洛耶什蒂油田的安全。但德军低估了守军的实力,运输机数量不足,逐次、分散空降,没有形成拳头,不仅延长战役时间,而且遭到重大伤亡。参战的空降兵共计伤亡占总数的三分之一,由于德国空降部队在此次战役中的巨大损失,克里特岛因此被称为“德国伞兵的坟墓”。此后在战争中,德国虽然补充扩建其空降兵部队,但是德军再没有实施过大规模空降作战。英国皇家海军虽占优势,但因缺少空中掩护而遭重创,被迫撤往埃及,未能向守岛部队提供可靠支援。
克里特岛空降战役结束后,德军在克里特岛建立了一座战役纪念碑,战后被移走。战后克里特岛当地政府将阵亡的各处公墓内德军遗体集中埋葬在一个地方,并竖立了一座十字架。
苏德战争
苏德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反对纳粹德国及其欧洲盟国的战争,时间从1941年6月22日开始到1945年5月苏联攻占德国首都柏林为止。为了区分1812年~1813年俄国抵抗拿破仑侵略的“卫国战争”(俄语: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意为爱国战争,中文为俄国卫国战争),苏联将这场战争称为伟大的卫国战争(俄语为:Велика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意为伟大的爱国战争,中文称为苏联卫国战争)。1945年5月2日,苏军攻克柏林,德国于5月8日无条件投降。
继续战争 :
继续战争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芬兰和苏联之间的战斗,从1941年6月25日到1944年9月4日,芬兰方面称为持续战争是为了和冬季战争联系起来,认为是冬季战争的延续,但苏联方面认为只是卫国战争的一部分,是苏联和纳粹德国之间的战斗,芬兰只不过是德国的帮凶。英国在1941年12月6日对芬兰宣战,但事实上没有参加战斗。在1947年的巴黎和平条约签定后,这场战争才算正式结束。
基辅战役:
1941年7月7日—9月26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争中,德军在基辅地域对苏军西南方面军实施的大规模围歼战。
苏军参战部队有西南方面军(司令为基尔波诺斯上将)、布良斯克方面军(司令为叶廖缅科中将)和南方面军(司令为秋列涅夫大将)一部,德军参战部队有“南方”集团军群(司令为龙德施泰特元帅)和“中央”集团军群一部(司令为博克元帅)。
此战,是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围歼战。战役持续了两个半月以上,在正面300余公里、纵深约600公里的大片领土上进行。苏军损失约70万人,有 665000人被俘,德军击毁或缴获884辆坦克,3718门火炮,3500辆车辆,可谓战果辉煌。德军亦损失10万余人。苏军失利的主要原因是斯大林战略上指挥失误。斯大林刚愎自用,屡拒部下的正确见议最终遭到惨败。苏军在此战的失败,使南部战线陷于崩溃。但是,方面军持久而顽强的斗争,对打破德军的“ 闪击战”计划起了重要作用。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庞大兵力用于突击西南方面军翼侧,使德军在主要方向即莫斯科方向的进攻受到了迟滞。这样,苏军统帅部就能在莫斯科方向集中庞大的战略预备队,从而对胜利完成莫斯科会战具有决定性意义。德军在此战的得失正如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所言:“就基辅包围战本身而论,实在可以算是一次极大的成功。对德军而言,也可算是一个空前的杰作。从战略方面来说,似乎也有很充分的理由。先使南翼不受到敌人反攻的威胁,然后再来进攻莫斯科。此外,由于俄军数量庞大,但却比较缺乏机动性,所以这种战略遂更显得有利。德军可以分别把兵力先后集中在不同的地区之内,而轮流产生几个决定性的战果。但是唯一的弱点就是‘时不我予’,尤其是德军对于冬季作战并无充分的准备。”德军赢得了战争史上最大的歼灭战,却失去了战争史上最大的战争。
列宁格勒保卫
1941年8月下旬,气急败坏的希特勒在北翼调集了32个步兵师、4个坦克师、4个摩托化师和1个骑兵旅的兵力,配备6000门大炮、4500门迫击炮和1000多架飞机,向列宁格勒发动猛烈攻势,扬言要在9月1日占领列宁格勒。在“巴巴罗莎”计划中,攻占涅瓦河上这座城市被看作是“刻不容缓的任务”——从地球上抹掉列宁格勒,杀光居民,消灭无产阶级革命的摇篮。
列宁格勒保卫战于1944年8月10日胜利结束,对苏德战场的战争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次战役牵制了德军重兵和芬兰的全部军队。战役结束后,苏军的大量兵力腾出来转用于其他战略方向。
斯大林格勒会战:
斯大林格勒战役,又称斯大林格勒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转折点,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和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参战主要军队为苏联和纳粹德国。这场战役以参战双方伤亡惨重及对平民牺牲的漠视而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著名战役。
一般认为,该次战役包括下述几部分:德军对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现称“伏尔加格勒”)的大规模轰炸行动;德军攻入市区;市区的巷战;苏联红军合围;最终全歼德军及轴心国盟军。战争中总伤亡人数估计超过200万人。由于苏联政府害怕过高的伤亡统计会影响民众,因此在当时拒绝提供详细的伤亡数据。轴心国一方在这场战役中损失了其在东线战场的四分之一的兵力,并从此一蹶不振,直至最终溃败。对苏联一方而言,这场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收复沦陷领土的开始,并最终迎来了1945年5月对纳粹德国的最后胜利。

库尔斯克会战 :
http://baike.baidu.com/view/62107.htm
库尔斯克会战(Battle of Kursk)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德战场的决定性战役之一。
这次会战后苏军又向德军发动了连续攻势,收复大量失地,在11月解放了基辅,同时苏军的各级指挥员也在战火中迅速成长起来,指挥艺术也越来越成熟,最终使苏军不仅在数量上超过德军,在质量上也超越了德军。

利比亚战役:
http://baike.baidu.com/view/179888.htm
1940年12月9日—1941年2月10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北非战争中,英第8集团军于对在利比亚的意大利军队实施的进攻战役。

阿拉曼战役 :
http://baike.baidu.com/view/67375.htm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著名战役。1942年10月23日,在埃及阿拉曼地区,英国第八集团军在蒙哥马利指挥下对隆美尔统率的德、意联军“非洲军团”发起攻击,两军激战十二天,英军获胜,德、意军被迫退到突尼斯边境。
阿莱曼位于埃及北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北非地区的主战场。1942年10月底至11月初,英国军队在此给德意法西斯军队以沉重打击,史称阿拉曼战役。这次战役以英军胜利告终,扭转了北非战争的格局,成为法西斯军队在北非覆灭的开端
阿莱曼战役以英军的胜利宣告结束。在这场战役中,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英军阵亡将士达7000多人,而德意军伤亡及被俘人数近6万。

阿莱曼战役是北非战局的转折点。此后,德意法西斯军队开始在北非地区节节败退,直至1943年5月被完全逐出非洲。

诺曼底登陆 :
http://baike.baidu.com/view/67881.htm
诺曼底登陆战役发生在1944年6月6日6时30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发起的一场大规模攻势。这次作战行动的代号Operation Overlord。这场战役盟军计划在1944年6月6日展开,8月19日渡过塞纳-马恩省河后结束。虽然这场战役离现在六十多年,但诺曼底战役仍然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牵涉接近三百万士兵渡过英吉利海峡前往法国诺曼底。
曼底登陆的胜利,宣告了盟军在欧洲大陆第二战场的开辟,意味着纳粹德国陷入两面作战、腹背受敌的困境,彻底粉碎了德军企图以西线部队挫败美英登陆后再抽出50个师转用于苏联战场的如意算盘。到了1944年8月,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清楚,德国的最后失败已不可避免。而诺曼底的胜利,就是敲响了纳粹德国的丧钟。 同时也为全世界的解放打下了基础。

1942年1月20日—5月20日 缅甸战役 中英VS日
1941年12月~1942年1月2日 第三次长沙战役 中VS日
1941年9月—1942年7月 克里米亚战役 苏VS德
1942年1月 第二次勒热夫战役 苏VS德
1942年1月 托罗佩茨—霍尔姆战役 苏VS德
1942年1月8日---5月20日 德米扬斯克攻防战 苏VS德
1942年1月8日一4月20日 瑟乔夫卡—维亚济马战役 苏VS德

后几场为莫斯科保卫战画上了一个虎头蛇尾的句号。

那时候日本人正在横扫东南亚,日军VS英军,马来战役
同时中日长沙会战,莫非。。。你要这个

“二战”中的两大对立的联盟是什么
答:二战中两大对立联盟分别是同盟国和轴心国。同盟国又称反法西斯同盟。1942年1月1日签订《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反法西斯同盟最终形成,参与该联盟的国家有美国、英国、法国、苏联、中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埃塞俄比亚等五十一个国家,其中美国、英国、苏联、中国为同盟国的“四大国”。同盟国集团最终打败了...

二战时期同盟国和轴心国哪个厉害
答:二战时期同盟国厉害,同盟国是正义的,最终战胜了法西斯轴心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德国、意大利、日本轴心国(1940年9月27日, 法西斯 国家签订《 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 》 ,结成了侵略性军事同盟。)为主的法西斯力量与以中国、苏联、美国、英国等在二战爆发后 (即同盟国,1942年1月1日签订《 联合...

二战期间同盟国有几个?
答:同盟国又称反法西斯同盟,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建立的国家联盟。参与该联盟的国家主要有美国、英国、法国、苏联、中国、加拿大、朝鲜、澳大利亚、埃塞俄比亚等数十个国家。同盟国集团最终打败了轴心国集团,取得了胜利。同盟国又称反法西斯同盟,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建立的国家联盟。参与该联盟的国家有美国、英国...

二战中的轴心国和同盟国分别是谁?
答:轴心国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1、轴心国(Axis powers),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结成的法西斯国家联盟,领导者是纳粹德国、意大利王国和日本帝国及与他们合作的一些国家和占领国。名称源于1936年11月1日意大利法西斯独裁者墨索里尼在与纳粹德国达成协调外交政策的同盟条约。后不久对此评价的一次演说:“柏林和罗...

请列举二战1942
答:1942年 1月1日 26国《同盟国宣言》与华盛顿签订 1月2日 日本占领马尼拉 1月5日 波兰共产主义组织同一位波兰工人党 1月13日 同盟国代表会议在伦敦通过惩治战犯声明 1月15-28日美洲国家第二次协商会议 1月18日 轴心国划分作战区军事协定 1月29日 苏、美、伊在德黑兰签订同盟条约 2月1...

<四国宣言>的主要 目的 是什么
答:四国宣言:在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初,美英在1941年10月莫斯科签约援助苏联,12月同盟国和轴心国正式相互宣战,民国主席林森对日宣战标志中国正式加入反法西斯同盟。1942年1月1日发表《二十六国宣言》宣布全力对抗“三国轴心”,经过1942年艰苦的战争反法西斯同盟取得转折性胜利。1943年在同盟国取得对轴心国主动权...

泰国在二战时是日本的盟国吗
答:泰国在二战时是日本的盟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暹罗倾向日本,1941年被日本占领,宣布加入轴心国。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日本和暹罗签订《日泰攻守同盟条约》。1942年1月25日泰国宣布向英美宣战,日本曾将部分在缅甸和马来亚半岛北部占领地割让给暹罗。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暹罗随即在翌日宣布...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原因和标志是什么?
答: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原因:法西斯国家疯狂的侵略扩张,加深了世界反法西斯国家与法西斯国家的矛盾。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反法西斯力量团结起来,结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标志:1942 年1月,中、美、英、苏等26国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2年1月3日,( )任中国战区盟军总司令。
答:是蒋介石。1942年1月3日,美国宣布,组建反轴心国第一最高区域统帅部及西南太平洋区之统帅部。蒋介石任中国战区(包括越南、泰国等)陆空军最高统帅。蒋介石(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名中正,字介石。幼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祖籍江苏宜兴,生於浙江奉化,是近代中国著名政治人物及...

第二次世界大战把世界分为两大阵营分别是什么
答: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分为两大阵营:轴心国、同盟国。1、轴心国 包括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三个主要法西斯轴心国,和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等仆从国。轴心国的名称源于1936年11月1日意大利法西斯独裁者墨索里尼在与纳粹德国达成协调外交政策的同盟条约。后不久对此评价的一次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