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属于哪个民族?

作者&投稿:司马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傣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与百濮及百越中的滇越有关,与缅甸的掸族、老挝的主体民族佬族和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印度阿萨姆阿豪姆人有历史和文化渊源,语言和习俗也与上述民族接近。在泰国与老挝称傣泐族。傣族是一个跨境民族,与缅甸的掸(傣)族、老挝的主体民族佬族,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印度的阿萨姆邦的阿洪傣都有着渊源关系。全球傣(泰、掸)总人口6000万以上。大部分傣族自称为“傣”、“泰”,他称为“掸”、“阿萨”。

景颇族,中国云南世居少数民族之一,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近代文献多称为"山头"、又分别称为"大山"、"小山"、"茶山"、"浪速",自称"景颇"、"载瓦"、"喇期"、"浪峨"。

景颇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少数居住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芒马、古浪、岗房以及耿马、澜沧等县。

缅甸有克钦邦,克钦族即中国景颇族。只是名字不同而已。

阿昌族,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省和贵州省。主要居住在德宏州的陇川县户撒和梁河县九保、囊宋三个阿昌族乡。潞西县江东乡高埂田和盈江、瑞丽有少量居住。此外,在贵阳市、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的漕涧、旧州等地,保山地区腾冲县和龙陵县也有部分居住。

使用阿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无文字,习用汉文和傣文。

德昂族(又名崩龙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15462人。主要散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德昂族女孩西(今芒市)和临沧地区镇康县,其他分布在盈江、瑞丽、陇川、保山、梁河、龙陵、耿马等县。与傣族、景颇族、僳僳族、佤族、汉族等民族交错而居。

居住在德宏地区的德昂族自称“德昂”,居住在镇康、耿马等县的则自称“尼昂”或“纳昂”。“昂”为民族自称,意为“山岩”、“岩洞”的意思。“德”、“尼”、“纳”为尊称的附加语。

德昂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文字流传不广,主要用于记载本民族的历史、道德、法规和书写佛经等。不少人通晓傣语、汉语或景颇语。

纳西族有多种自称:居住在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古城区、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永胜县、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俄亚、盐源县达住等地的纳西人自称“纳西”,居住在云南省宁蒗县永宁、翠依、四川省盐源县、木里县的雅砻江流域和泸沽湖畔的纳西人自称为“纳”或“纳日”(或音译为“纳汝”);居住在宁蒗县北渠坝和永胜县獐子旦的自称“纳恒”;居住在云南省香格里拉县三坝乡的纳西人自称“纳罕”(或译为“纳汗”);此外,还有少数自称为“玛丽玛沙”(居住在维西县)、“路路”(又音译为“鲁鲁”,居住在丽江塔城、鲁甸等地)。上述自称中,以纳西、纳日、纳罕、纳恒几种称谓居多,自称纳西的人占纳西族总人口的六分之五,因此,根据本民族意愿,经国务院批准,于1954年正式定族称为纳西族。“纳”一词有“大”、“宏伟”、“浩大”、“黑”、“黑森森”、“黑压压”等意思,“西”、“日”、“罕”等皆意为“人”。

纳西族有多种自称和他称。根据《后汉书》、《三国志》、《华阳国志》等史书记载,汉代时居住于越巂郡的纳西人称为牦牛种;蜀汉时居住于汉嘉郡的纳西人称为旄牛夷;晋代居住于定笮(今四川盐源)的纳西人称为“摩沙夷”。到唐代,《蛮书》等史书多称纳西为“麽些”。

直至族称正式定为“纳西”之前的20世纪50年代初,各地纳西人填族别时填“麽些”或“摩西”。藏族人则称纳西族为“姜”(Hjang),白族自古称纳西族为“摩梭”(麽些),但通用的他称仍为“摩梭”(麽些)。主要居住在中甸县(现为香格里拉县)东南部东坝等地的部分纳西人(自称纳西或纳罕)被称为“阮可”(又音译为“若喀”)。

白族是中国第15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湖南等省,其中以云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此外四川省、重庆市等地也有分布。

白族有本民族语言,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汉文自古以来一直为白族群众通用。白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其建筑、雕刻、绘画艺术名扬古今中外。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与周边的各民族相互往来,创建了灿烂的经济文化。

白族是一个聚居程度较高的民族,有民家、勒墨、那马三大支系,受汉文化影响较深。

汉族,即广义的汉人,“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诗经》云:“维天有汉”。华夏族称为“汉人”,始于汉朝。就史料记载汉族是起源于中国北方的远古的华夏部落,为当代中国主要民族。

在历史上, 中国上古史学专家许倬云认为,华夏部落经殷商周秦等等原位处中原边缘的夷人他者,在诸夏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本部, 于汉朝形成自称为汉人的“文化共同体”。汉族又称为汉人、华人,唐人、秦人、桃花石。

汉族是数个现代国家的主体族群。占中国人口90%以上,占新加坡人口74%,占马来西亚人口24.5%。

炎黄子孙及炎黄裔胄皆曾被中国共产党及中国国民党用来做为汉族的代称或另称。

汉族的人口如果从其族源夏民族算起开始约有200余万人,历经夏、商、周三代,到战国时已有2000万人左右了。在汉族形成的两汉之时,汉族人口已达5000余万人,到唐代前期达到8000万至9000万人之间,到北宋大观年间达10441万余人(王育民《中国人口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11月版)[1]。

汉族所用的汉语属汉藏语系。经过数千年的互动演化,现代汉语分为九大方言,即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粤方言、闽方言、赣方言、客家话、平话、晋语[1]。

语言学界传统认为现代汉语分为七大方言,近几年来不少学者认为广西的平话、山西的晋语应与其他七大方言并列。此外,有的学者还将闽方言分为闽南话和闽北话。这些方言有各自的分布通行地域,每个方言内部又可再分区划片,从而构成了汉语方言复杂,南北互不相通的语言状态。尽管如此,由于汉字的高度统一,对汉族具有强大的内聚作用,所以,我们似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汉字,就没有汉族[1]。

汉族的文化丰富多彩,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开放虚怀、兼收并蓄,形成了齐鲁、中原、燕赵、关中、巴蜀、荆楚、吴越、岭南、滇黔、闽台、松辽、徽赣等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反映了汉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多彩性[1]。

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信仰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汉族的主要传统观念[1]。

历史上汉族人一部分信仰道教和佛教;后来天主教、基督教传入中国,又有一些人开始信仰这些宗教[1]。

一、傣族,又称泰族、掸族等,民族语言为傣语(泰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二、傣族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妇女爱洗发,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称,过去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三、傣族是泰国、老挝的主体民族,占泰国总人口的40%,傣族还是缅甸的第二大民族,中国、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国的少数民族。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傣族在中国境内共有126万余人。四、语言分三种方言,即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泐语、德宏地区的傣那语和孟连等地的傣绷语。傣族也有自己的文字,按使用地区不同,可分为傣泐文、傣那文、傣绷文和傣端文四种。长期以来,傣族人民用这些文字记载着傣族源远流长的历史,使大量文化典籍及民间手抄本得以流传至今。傣族的民间艺术也丰富多彩,尤以音乐、舞蹈最为闻名。五、傣族的服饰特点男女不同。男子服饰:傣族男子一般不戴饰物,偶尔也会发现他们的手腕上有一只闪闪发亮的银镯。镶金牙、银牙是他们的喜好。各地傣族男子的服饰差别不大,一般都比较朴实大方,上身为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宽腰无兜长裤,多用白色、青色布包头,有的戴毛呢礼帽,天寒时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女子服饰:傣族妇女讲究衣着,追求轻盈、秀丽、淡雅的装束,协调的服装色彩,极为出色。青年妇女将长发盘于头顶,是傣族服饰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傣族女子上身着各色紧身内衣,外套浅色大襟或对 襟窄袖衫,下身着花色筒裙,裙上织有各种图纹,傣族女子喜将长发挽髻,在发髻上斜插梳,簪或鲜花作装饰。傣族妇女都喜欢戴首饰,首饰通常用金银制作,空心居多,上面刻有精美的花纹和图案傣族妇女一般都长得身材苗条,面目清纯娇美,看上去亭亭玉立,仪态大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称。衣料多选用薄而柔软的乔其纱、的确良或有锦丝绸缝制。 衣裙款式在吸收传统服饰“精华”的基础上,朝着优美、轻柔、亮丽、淡雅的方向发展。进一步显示出孔雀之乡的孔雀羽毛般绚丽多彩的特点。六、饮食文化:傣族大多有日食两餐的习惯,以大米和糯米为食。1、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出劳动者常在野外用餐,用芭蕉叶或众饭合盛一团糯米饭,随带盐巴、辣子、酸肉、烧鸡、喃咪(傣语,意为酱)、青苔松即可进食。 苦瓜是产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双版纳还有一种苦笋,因此傣族风味中还有一种苦的风味,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肴是用牛胆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凉菜拼盘。2、宗教食俗 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浴佛节(泼水节)期间,除酒、菜要丰盛外,各种傣族风味小吃也很多。还有把糯米饭泥炸后做成的麻脆等。3、节庆食俗 在西双版纳傣族中,一家盖房,全寨都要来帮助,新房落成要贺新房,先上楼的是小伙子,抬着牛头,唱祝福歌,壮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妇女抱被褥,姑娘们端着饭菜依次而上,然后在火塘上支好三脚架,摆上众桌,置酒备菜,唱贺新房歌,乡亲们还要给主人送一些象征吉祥的礼物。4、 酸肉 傣族传统风味菜肴,用牛肉经过腌制,而后炒制而成。特点是酸香味浓,可帮助消化。制法是将新鲜的黄牛肉用淘米水洗净,切成大片放入盆中,加入鲜花椒叶、盐、米饭拌匀,装入瓦罐,淋入白酒压实,上盖,用草木灰与泥巴合泥密封罐口,腌渍一个月即成。将腌好的黄牛肉切成丝,与青蒜苗炒熟。5、火烧鱼 傣族传统家常风味菜,特点是软嫩鲜甜,原汁原味。6、腌牛头傣族传统家常风味菜。7、酸角:冬春两季,天高云淡,风清气爽,走进西双版纳的傣家村寨 ,很容易见到一种当地人们特别喜爱的果树——酸角,它树身高大,树干粗糙,枝叶扶疏,枝头挂着一串串、一嘟噜褐色的弯钩形荚果。8、虫类食品: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各种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经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七、傣族人民主要聚居地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和临沧地区,少数散居在附近其他州县。傣族通常喜欢聚居在大河流域、坝区和热带地区。参考资料来源:

傣族也称“傣泰民族”或“泰老民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世界上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傣族的信仰:宗教方面,边疆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属于小乘佛教,同时保留着原始鬼神崇拜的残余。内地傣族崇拜“龙神”、“龙树”,有宗教职业者“波勐”和“师娘”,代人占卜治病。在景谷等地区,也有信仰上座部佛教的。傣族的服饰女性傣族女性传统着窄袖短衣和筒裙,但每个地方都略有差异。西双版纳傣族妇女,着白色或绯色内衣,腰身细小,下摆宽,下着各色筒裙。德宏芒市等地妇女,婚前着浅色大襟短衫,长裤,束小围腰,婚后改着对襟短衫,黑色筒裙。内地傣族妇女服装与边疆大体相同,但有地区性特点,往往因此被其他民族称为“花腰傣”、“大袖傣”等。男性傣族男子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冷天披毛毡,傣族男子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男子文身的习俗很普遍,既表示勇敢,又可以驱邪护身、装饰身体。男孩到11岁左右,即请人文身,文身的图形大多以虎、豹、狮、龙、蛇、鹰为主。所文部位大多是四肢、胸腹、背部,一般文一条腿需两天,文全身需七至八天。饮食傣族主食以大米为主。德宏地区吃粳米,西双版纳等地爱吃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傣族也食昆虫。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经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扩展资料:
傣族的起源:南下说该说法认为傣族源于川北陕南地区、阿尔泰山地区等中国北方或更远的地方,在其他民族的驱逐下不断南下,在迁徙的过程中,傣族一度停留在了云南,并建立起了南诏王国,在忽必烈平大理以后,傣族被迫继续南迁至云南南部及东南亚一带,该观点由于研究的深入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放弃。土著说傣族自古以来就居住在红河以西到伊洛瓦底江上游,沿至印度曼尼坡的弧形地带,其形成是经济文化发展的自然结果,并非迁徙的结果。但就傣族是何种土著居民演化而来则有不同说法,如黄惠焜认为傣族先民为古越人,陈吕范则认为傣族是由掸人演化而来。参考资料来源:

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特色文化的民族,在我国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地区。傣族的节日很多,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关门节、开门节和泼水节。¤开门节和关门节这是两个紧密联系的傣族传统节日。关门节从七月中旬开始,大约要持续三个月,而开门节时间约在十月中旬。关门节期间,不嫁娶、不盖房,村寨内不举行大的娱乐活动。三个月后,关门节期满,傣族人就会举行开门节庆祝活动了。开门又被称为“出洼”,节日这天,将关门节时摆在佛座后面的东西拿出烧掉,表示佛已“出洼”;节日第二天,全家男女老幼到寺庙拜佛;第三天,便要举行盛大的“赶朵”活动,就是集祭祀、集会、百艺、商贸于一体的庙会。开门节期间,男女青年身着盛装去佛寺拜佛,以食物、鲜花、腊条、钱币敬献。祭拜完毕,举行盛大的文娱集会,庆祝从关门节以来的安居斋戒结束。主要内容有燃放火花和高升、点孔明灯等。这时,正逢稻谷收割完毕,所以开门节也是庆祝丰收的节日。青年们可以在这时谈情说爱或结婚,成年人则可出外事或串亲访友。¤泼水节除了关门节和开门节,泼水节是傣族最有特色的节日,节期在公历的四月中旬。泼水节这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互相祝福。起初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越泼越激烈,鼓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期间还会举行赛龙船、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节日期间去西双版纳,除了感受欢快的节日气氛,还可以看看傣族人居住的特色竹楼:近似方形的竹楼以数十根粗竹子支撑,悬空铺楼板,茅草排覆盖屋顶。在这里还可以吃到喷香可口的竹筒饭,欣赏到傣家姑娘美妙绝伦的孔雀舞。不过,去之前了解一下傣族人的禁忌也是很有必要的:他们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等。

泰国人与傣族是不是同一个民族??
答:傣族是泰国主要民族泰族的一个分支。2014年3月,泰国总人口6450万。全国共有30多个民族。泰族为主要民族,占人口总数的40%,其余为佬族、华族、马来族、高棉族,以及苗、瑶、桂、汶、克伦、掸、塞芒、沙盖等山地民族。泰语为国语。90%以上的民众信仰佛教,马来族信奉伊斯兰教,还有少数民众信仰基督教...

傣族民族的风俗和习惯是什么?详细的!!
答:傣族,作为中国众多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孟连、景谷、新平、金平、元江、双江等地。傣族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拥有独特的建筑艺术,如寺塔、竹楼和竹桥。他们的主食是大米和糯米,尤其在西双版纳,傣族人民以糯米为主食。他们的饮食中,大部分...

中国的傣族和泰国的泰族是同一民族吗?
答:这两个族是同一个民族。一般来说,中国的傣族和泰国的傣族人属于同一种族一般来说,傣族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哀牢族。他们建立了王国,这是大泰族历史上的第一个政权,还建立了中国历史书籍中记载的哀牢王国。接受汉朝统治后,吸收了中原王朝的先进文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南台市的傣族人民取得了长足的...

傣族的民族文化和着装特色.还有饮食习惯?(急急急急急急)
答:傣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其余散居云南省的新平、元江、金平等30余县。居住山间平原地区,属亚热带气候。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傣族人口数为1158989。

中国现在的傣族,和最早秦国的傣族是一个民族吗?
答:傣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傣族人分布的比较广,有在中国也有在印度,柬埔寨或者泰国等国家。我国傣族的人民主要居住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于是有人问我国的傣族是不是跟秦国的傣族是一个民族?其实从广义上来讲,他们是一个民族,但是现在的傣族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跟多个部落民族相结合而产生的。一、傣族...

泰国人与傣族是不是同一个民族??
答:傣族是泰国主要民族泰族的一个分支。泰国在2014年3月总人口达到6450万,全国共有30多个民族。泰族是主要民族,占总人口的40%,其他主要民族包括佬族、华族、马来族、高棉族,以及苗族、瑶族、桂族、汶族、克伦族、掸族、塞芒族、沙盖族等山地民族。泰语是国语,超过90%的民众信仰佛教,而马来族则主要...

...等地区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族乐气有什么等
答:你所说的能歌善舞属于文人褒义的说辞,中国就没有哪个少数民族不是能歌善舞的。地不分南北人不分种族都一样,有的会有的不会。至于说乐器,代表性的有葫芦丝(多民族共有,不只是傣族会吹),象脚鼓,钹,芒锣(排芒,定音的,由大到小,五个一组,固定在架子上,转动手柄连接五个鼓锤敲击同时...

云南是哪个民族多
答:22. 德昂族:人口约1.8万,主要聚居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市三台山和临沧市镇康县军弄。1985年以前称为崩龙族。23. 水族:人口约1.3万,属于侗台语族。24. 满族:人口约1.2万,主要聚居在独龙族虚销5884,位于西北角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县独龙江流域。云南各民族的立体分布非常明显:其中有10...

傣族是什么样的民族?
答:著名舞蹈家刀美兰因表演孔雀舞而闻名中外。泼水节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泼水节是傣历的新年,节期在六月六日至七月六日之间,相当于公历4月。泼水节这一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起初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

傣族的民族风情是什么啊?
答:以后又相继成立了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1953年7月24日)、云南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1954年6月16日)、云南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1955年10月16日)、云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1980年11月22日)、云南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1980年11月25日)。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一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