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怎样学习和传承《孙子兵法》等中华传统兵学文化的优秀成果 并将其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作者&投稿:仰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内容以了解民族传统文化,学习祖国历史,学习英模事迹为主的300字作文~

  了解民族传统文化,学习祖国历史


  关于今年高考作文会考非典,最近媒体上充斥着各样的报道。刚刚有媒体报道,非典疫情牵动全国的心,正在着人们的生活,高考试题的性。接着,就有人撰文表示:“从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方向来看,多以话题作文为主。非典是今年的社会热点,但高考作文最好别以非典为话题,而教师在做作文辅导时也不宜将‘押宝’在非典上。”紧接着又是猜测,“假如我们考非典,那么,做老师的眼下应该如何学生作文?将来又应该按标准来给考生阅卷与评分?”……媒体如此莫衷的猜测,使读者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受更多的是那些处在关键时刻的高考考生。如此下去,极有误导高考考生。

  笔者,今年高考会不会考非典,是作文会不会考非典,现在下结论为时尚早。况且,不管高考作文会考非典,复习接近尾声的高考考生来说,应该是考,都应该胸有成竹。毕竟,在2003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作文基础等级要求是“感情真挚、思想健康、内容充实,中心”。要,靠的是平时的培养和训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基础不,临时抱佛脚又怎么能行?的确,非典是现在的热点问题,但热点年年有。比如去年世界杯,北京考题出了关于规则的问题,并不意味着你非写世界杯,话题不取决于热点。话题作文不是当前社会热点,也不是流行的话题,而是有哲理的问题、有文化内涵的问题。由此就可以看出,要在话题作文中胜出,靠的平时知识的积累,而“把握”的“一时”。

  更可怕的是,媒体强调非典疫情高考试题的性,那么考生以非典为话题作,非常容易产生的“克隆作文”。媒体上关于非典的文章千千万万,多得不计其数,是非典的反思,更是层出不穷。按理说,考生起来应该是如鱼得水,但在资源共享度如此高的现代社会,“克隆作文”在所难免。然而,不可的问题是,全国高考作文要求中可是指出“抄袭”,并且在评分标准里规定了处罚措施。如此一来,媒体强调非典疫情高考试题,考生以此,不但在作文时束缚了考生的思维,扼杀了的自由精神,而且“抄袭”,有违高考选拔人才的初衷。

  由此看来,关键时刻,媒体管住的“嘴”为妙。关于高考作文,媒体应该慎重行事,绝不可误导考生啊!

历史教育是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其核心是人格的养成。无论从历史教学的性质、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我们都应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根据本学科自身特点,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智能素质和心理素质是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历史课程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可谓源远流长、灿烂夺目、博大精深。无论是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还是在思想道德等方面,都对人类社会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也是中华民族长期雄立于世界之林的基础。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如今每一个中国人都应承担的责任和追求的目标,更是我们历史学科的重要任务。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一、教师要深入挖掘,引领学生走进传统文化之门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初中历史教材中没有专题讲述,而是散乱于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教学中要深入挖掘,在讲解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去渗透、总结,并适当地加以拓展延伸,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点和发展历程恰当地融入平时的教学中。例如在讲授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时,就应引领学生感受、分析诸子百家思想的精髓,让学生明白这一时期的百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且影响深远。然后再进一步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这一时期的学说,尤其是儒学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影响都非常大,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明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同时又注意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把中国思想文化的演变、发展的历程理清,以便让学生从整体上去感知和领会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二、让学生充分参与,切身感受并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优秀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知识宝藏,这一点贯穿于整个历史教材中。教学中,教师在充分挖掘这些知识的前提下,应组织学生充分参与,通过思考、探讨、交流等方式,,以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现象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和适时的启发,让学生切身去感受并最大限度地汲取这些文化营养,充实自己的头脑,演化为自身的涵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通过学生的充分参与,让他们把书本上的知识变为自己想要的东西,以便在平常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加以继承和运用。  
让学生充分参与和感受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一些史学专著或原著。因为仅靠课本的介绍 和 老师的讲解、补充,要想准确、完整地把握某些具体文化的精髓是很难的,甚至有时还可能会造成误解。比如,在历史教材中对道家思想的介绍,主要侧重于强调道家思想的消极性,从而使得一些学生就失去了进一步了解道家思想的兴趣,甚至于对它产生了极大的误解。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可以帮助学生选择一些能突出反映其思想特点的名著或原著(也可是其中的某一部分)供学生阅读、欣赏、思考,让他们对其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老师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否则是没有效果的。  
组织开展讲历史故事比赛,也是让学生亲身参与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 时在 老师确定故事主题后,让学生通过自主收集、阅读相关材料,也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知。比如通过开展讲述“以天下为已任”的主题故事会,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也可让他们感受到如张骞、班超志在四方,立功边疆的远大志向;霍去病的“不灭匈奴,何以为家”、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觉民“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高尚情操等。让学生充分体会“爱国主义”这一传统美德,并自觉地去继承和发扬这种光荣传统,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三、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去感受历史并弘扬民族文化之精神  
很多学生对历史感兴趣,源于历史的故事性,而对一些抽象且有一定理解难度的知识,兴趣并不大。因而在平常的教学中,老师一定要将那些抽象的历史知识具体化,重要的方法就是将它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感受历史。如在分析古代道家思想时,就可引导学生结合中国现代生活中存在的环境恶化、“形象工程”、“三农”问题等,都是因为违背了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而导致的。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当代世界被公认的最先进的管理理念是“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这不是与两千多年前老子的主张不谋而合吗?或者更准确地说,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已告诉了我们正确的作法,只是我们现在才醒悟。现代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激烈冲突和矛盾等问题,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返朴归真、出相而离相的哲学里,在中国古代宁静闲适、悠然自得、充满情调的艺术精神里都能找到灵丹妙药。又如学习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时,也可联系现实生活分析诸子百家的进步思想,直到今天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极具崇尚道德的民族,传统文化也带有浓厚的道德色彩,他们崇尚“天下为公”,推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品德。这种尚德、重义的道德修养,在今天依然是我们所提倡的,在现实中有许多优秀的民族脊梁们还在亲身践行着,学生从这些活生生的现实人物的身上,更能体会这些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感召力。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今天我们还暂时落后于西方。在当前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们的行为准则、价值观、道德观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改革开放的今天,难免鱼龙混杂,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的影响,不能正确对待东西方文化,盲目崇拜西方。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对培养学生诚实的品格和知善恶、明是非的能力,不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大有裨益,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中的尚德精神,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观、正确的世界观。  
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全面、准确地继承民族优秀文化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要认真分析,全面把握,继承其精华,摒弃其糟粕。  
比如,在我国古代传统道德中,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两千多年的社会生活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包含着许多超越时代的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要继承“仁、义、礼、智、信”内容上的合理内核。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构建相亲相爱的和谐人际关系;对待他人、社会应当承担责任和义务,确立自身追求的价值目标;人际交往中诚实守信,真诚相待,不欺我欺已,掌握科学知识,具有区分是非、明辨善恶的能力等。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古代儒家道德体系,是长期在封建社会中形成的,是为维护封建社会秩序服务的,其中包含有许多封建性糟粕,应该摒弃。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全面、准确地去把握,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人生观。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孙子兵法》一书是我国2500年前大军事家孙武所撰。它以军事理论专著的形式,总结了春秋末及以前的战争经验,奠定了中国古典兵学的理论基础,在中外军事和谋略史上具有突出的重要地位。

千百年来,《孙子兵法》之所以倍受人们的推崇, 影响遍及世界, 其主要原因就是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客观规律的“善战”思想。所谓“善战”, 就是以最优的方法夺取战争胜利。尤其是书中阐述的“奇正”、将之“五德”、“避实击虚”等原则,对今天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有深刻的启迪。所以,《孙子兵法》的原理不仅仅适用于军事领域,在当今社会也同样适用。尤其是对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有很大启示,处于竞争激烈环境下的当代大学生非常有必要学习、研究、应用《孙子兵法》, 从而拓宽思维空间,利于开拓进取,取得创业成功。

大学是走向社会的跳板,要使人生价值得到充分发挥就必须借助自己的优势。每年都有很多大学生转专业,这种选择是因为很多学生在高考填志愿时接受家长的意见,虽然有些家长尊重学生的选择,但也有些家长强迫学生填报某个专业。但进入大学,随着自己眼界及心胸的开阔,我们应该充分冷静的考虑自己的喜好,这是为了将来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以便攀上自己事业的顶峰。

故《孙子》有云: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当代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做到一下几个方面: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科克骄防矜。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