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穷理,知行合一.大致明白是什么意思,有没有哪位

作者&投稿:励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格物穷理,知行合一。大致明白是什么意思,有没有哪位大神能通俗的解释一下“心学”与“致良知”的含义。~

知是指对社会现象人生事务的理解和认识,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行是指主动参与和实践活动,一个能治国平天下的人,必须要有对社会各种事物和现象都能有亲身实践和体验的过程。所谓合一,是说:并不是知是绝对主导,也不是行是惟一功用,而是知和行互相联系互相配合。对社会对世间事务的正确认知是正确行为的前提,正确行为实践是正确理解世间道理准则的必然结果。反推也一样,行为社会实践可以总结出相应的社会经验。

儒家《大学》中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我们经常只注意到最后修、齐、治、平那几句,却忘记了开始就说到的格物而后至知,达到心正。即:心正,是至善的关键。也就是需要培养、树立、明确自己的思维方向、觉悟之路,而后才可以走在正确的轨道上完成自己的责任。

格,是“至”的意思;物,相当于“事”。格物,就是穷极事物的边际;
穷,是“尽”的意思,理,即为宋代儒家所说的“天理”,它的内涵是天地间的规律。穷理,就是说要弄清楚所有的规律。
这两个词合在一起,其实是旧时的儒家知识分子对自己做学问的一种终极要求,既要对外界的事物全部搞清楚,又要对其中所蕴含的道理规律透彻明白。
至于至于知行合一,就是说要把自己的所学和自己的行为做到一致,不能做言语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格物穷理:穷究事物的道理.
知行合一:行合一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知行合一: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高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高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在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意思是说,封建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封建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封建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贱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救朱学之偏。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后行的弊病,但是同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王守仁的观点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这就造就了以后的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

明朝王阳明开创的心学
答:是王守仁﹏ 王守仁主张的心学与朱熹的有不同。朱熹主张【格物穷理】,而王守仁却认为是【知行合一】看似都是心学,却大不相同。格物就是推究事物的道理。 穷理,就是穷尽事物的道理。这是朱熹的观点。知行合一,就是讲理论(知)和实践(行)要合而为一,不可过分偏重一边。两者虽皆为心学派,却不一...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格物致知什么意思
答: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格物致知: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王阳明心学的三个部分是什么?
答:王阳明心学有三个部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即理:王阳明年少时候还是程朱理学的天下,那时主张格物穷理,认为理是通过格物求来的。但是王阳明曾经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也没有格出什么道理,反而大病了一场。后来王阳明在龙场,置身石棺之中,才终于悟到,万事万物都在自己心里,所有的道理不必外...

阳明心学——知行合一
答:王阳明核心思想之一的知行合一,提出于明武宗正德四年(1509),也就是龙场悟道的第二年。从知行观的发展历程来看,宋明时期众多的理学家所提倡的是知先行后,尤其在那个朱熹理学独步天下的环境中,世人所做的学问往往在于求知——见闻之知,在于格物穷理,穷万事万物之理,却忽略了践行。导致儒家正统学问...

王阳明的哲学思想是什么,用简答的话说一下
答:他的意思是说物质世界是通过精神世界的反馈(心的运动)才得到我们的认识理解。他重视的是心的觉知而后去行动,这样才可以实现儒家的目标。他的世界观人生观理论建立在如何格物致知,而后如何知行合一的基础上,出发点是心的知觉能力、认识能力的不断调整、进步,所以叫心学。

知行合一文言文
答:"在他看来,朱子的格物穷理说恰恰是析心与理为二的。由此可见,王阳明的"心即理"的命题主要是为其修养论服务的。 致良知说是对陆九渊心即理思想的发展。王阳明的心即理的思想也有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本体论的含义。 然而,如果偏重从本体论研究它,就会忽视它在王阳明修养论中的基础意义。知行问题是《传习录》中讨论...

什么是“知行合一”?
答: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知行合一: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他说:“无善无恶者心之体,有善有恶者心之用,知善知恶者是良知,为善去恶者是格物。”并以此作为讲学的宗旨。他断言:“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王守仁的《传习录》
答:“格物”究竟对不对?他赞不赞同格物?还... 我觉得那本传习录上有几个问题,既然王先生觉得朱熹的“格物穷理”不对,为什么他的学生问问题的时候,他要一直提“格物穷理的真正意义”呢?“格物”究竟对不对?他赞不赞同格物?还有他一会儿说心是主体,一会儿说知行合一是主要的,他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展开 ...

王阳明静坐格竹子是怎么回事?
答:王阳明静坐格竹子,即王阳明格竹子,是关于王阳明的一个故事:王阳明所在的那个时代,朱熹的学说是官方学说,具有压倒一切的影响力。王阳明和父亲在京城同住期间,曾遍寻朱熹的著作,如饥似渴地阅读。如何才能成为圣贤?王阳明和好友讨论后认为:要想成为圣贤,必须掌握朱熹所说的"格物穷理"。王阳明父亲就职的...

守人格竹。请说明意思
答:守仁格竹典故的介绍:从小就有为国靖难、做圣贤想法的王守仁,十八岁时开始苦读朱熹的书,认为那样能帮他走向圣贤之路。朱圣人用四个字指出了金光大道:格物穷理。意思就是“理”虽然很难悟到,却普遍存在于世间万事万物之中,理无处不在,而要领会它,就必须“格”。至于到底怎么格,那就不管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