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021 《曾国藩传》做人的“自我管理——脱胎换骨”

作者&投稿:刀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曾国藩传》笔记:做人的“自我管理——脱胎换骨”

曾国藩智商平常、出身平常,三十多岁起先后受耳鸣、失眠、眼病、皮肤病困扰,60岁右眼还失明,身体禀赋条件可以说是非常不好。

6次考秀才失利,但是他从未对自暴自弃,反而越挫越勇;遇到困难也凭着一个“拙”劲儿“韧”劲儿,迎难而上,以至在后来的仕途生涯中“十年七迁,连跃十级”,达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境界。

对于一个资质平庸的普通人来说,要取得这样的成就是需要何等的毅力和心性?

曾国藩每一个修身立德的苛刻要求,都站在挑战反人性的高度,但是他却一条一条践行,“尚拙”、“有恒”、“悔生吉”、“拖”字诀、“挺”字经、全局观、定力、打掉牙和血吞、反思、反向思考、凡事准备充分,这些看似简单的道理,却值得我们终身思考和践行。

1、“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王阳明P017

大家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后不能保持平常心为耻!

保持平常心

2、事必有所激有所逼才能有成。——曾国藩P026

每个人的意志力都是有极限的,自己监督自己都是有盲点的,不容易做到彻底,但是人都有自尊心,因此通过自己的朋友、老师监督自己往往是最有效的。

就好比一根基因不佳的竹子,随它自己生长可能长得弯弯曲曲,但是如果把它种在竹林里头,周围都是长得笔直的竹子,和它们一起争阳光,它本身也就长直了。

所以曾国藩说这就是“师友夹持”。曾国藩把日记给朋友们看,主要的目的就是把自己的行为坦诚地公布在朋友面前,让大家一起监督,这样他就不好意思偷懒了。

3、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曾国藩P030

4、天塌大家死,我何必独着急?P063

5、“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有所贪有所利而成者居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 所谓好汉打脱牙和血吞,真处逆境之良法也。P113

6、“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P119  曾国藩打仗制胜之道。

7、智慧愈苦而愈明。——曾国藩P123

8、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孟子》P159

9、逆众人而独行,则一傅众咻,难以有成。——P160

10、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P161

11、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P161

12、大柔非柔,至刚无刚。——P161

曾国藩是如何面对科举挫折、长沙之辱?自卑与焦虑、郁闷与艰难?靖港首败、九江大败?咸丰七年(1857)危机?请将曾国藩遇到过的问题(也可以说困难,或挑战)一一列出来,参照他,把你遇到过的问题一一列出来,比较,他如何应对解决?你如何应对解决?如果有区别,原因是什么?为什么?

遇到的问题:科举挫折

情况介绍:1832年,22岁第6次参加科举考试,不仅落榜,还被学台“悬牌批责”为“文理欠通”。解决方法:曾国藩没有就此放弃科考,而是反思自己历次考试经历,找出自己失败的原因:一是资质弱;二是文章文理不通。

对于资质弱,解决雄心与头脑的差距,就用超人的努力去弥补;对于文理不通的问题,在后续备考的过程中就对症下药,重点解决文理不通的问题。

遇到的问题:自卑与焦虑

情况介绍:1840年,30岁的曾国藩任翰林检讨(七品),到北京为官。但是在翰林院众多学者之中,曾国藩不仅外表土气,气质庸俗,性格上也有诸如浮躁、虚伪、为人傲慢等缺点,最关键的是读书甚少,学识孤陋。与翰林院众多人中龙凤相比,曾国藩感到无比自卑与焦虑。

解决方法:曾国藩决定通过读书和交友来提升视野和见识。“不为圣人,便为禽兽”是他给自己定下做人标准。

为此,他制定了十二条做人规矩和课程标准,并在每日的言行中遵照执行,在每日的日记中反思修正。

遇到的问题:长沙之辱

情况介绍:1853年,湖南提督鲍起豹的卫队寻衅攻打湘军,曾国藩要求鲍起豹逮捕闹事的绿营军,以杜私斗之风。然后,鲍起豹借此机会,一边假意带几个绿营军到曾国藩处请罪,一边散布谣言说曾国藩要严惩营军的消息。鲍起豹此番做法实则是鼓动绿营军闹事,公然围攻曾国藩。

结果,曾国藩差点被闹事的兵痞给杀了,堂堂正二品,“副部级”官员受此屈辱,还无处讲理,对于曾国藩来说,内心的愤恨、挫辱之感是不言而喻的。

解决方法:按照常理,曾国藩受此屈辱,大可向咸丰帝控告鲍起豹。但是一个鲍起豹可以打倒,湖南所有的鲍起豹是打不完的,而且还会将自己陷入万难境地。所以,他从长远考虑,忍受屈辱,选择"好汉打脱牙和血吞",决心到衡阳建立湘军,等待来日一雪前耻。

初到衡阳建立湘军之时,曾国藩遇到诸多困难,比如,没有办公场所、没有职权、没有军饷、没有经验,也没有任何朋友帮助等,但是曾国藩凭借自身坚强的韧劲儿和突出的试验精神,凡事亲自体验,勇于尝试,勤于尝试,终于建成十营水师。

遇到的问题:靖港首败

情况介绍:1854年,44岁,靖港首败,湘军战舰损失三分之一,炮械损失四分之一,曾国藩第一次投江自杀。

解决方法:湘潭捷报打消了曾国藩第一次自杀的念头。湘潭胜利,解除长沙危机,但是曾国藩并未就此沾沾自喜,而是事后冷静总结靖港之败的失败经验。曾国藩做事的特点一直是功虽大而不喜,过虽小而必究。在曾国藩看来,失败是一个人一生的宝贵财富,每一次失败都要吃透,才不能白白付出这个代价。

遇到的问题:湖口兵败

情况介绍:1854年9月,曾国藩率军前往江西,欲夺九江。12月,首遇湖口兵败,曾国藩第二次投江自杀。在后续的战斗中得力大将塔齐布、萧捷三相继阵亡,可用之兵只剩罗泽南,九江却久攻不下。此时,胡林翼又请求曾国藩派罗泽南赴武汉救援。曾国藩从大局出发,不顾个人安危,不但派出罗泽南,而且从塔齐布军中抽调人马到罗军,以增强实力。

解决方法:派出罗泽南军的曾国藩,在江西困难重重,陷入生死困境。1855年起,太平军先后控制了江西十三府中的八府五十四州县,湘军部队被困在南昌和南康两府狭小地区,曾国藩时刻面临被杀的危险。1856年三四月间,其弟曾国华、曾国荃先后率兵支援。同时,太平天国抽调军队回救天京,江西太平军基本停止进攻。曾国藩绝路逢生,解除生命危险。在派出罗泽南军队一事上,曾国藩完全没有顾忌个人安危,我们可以学习到,曾国藩在关键时刻顾全大局的胸怀是普通人不可企及的。

遇到的问题:咸丰七年被解除兵权

情况介绍:1857年2月,父亲曾麟书去世,咸丰帝给假三个月,让曾国藩回家治丧。7月,丧期将满之时,曾国藩上书咸丰帝,期望授予督抚之权,然而却被咸丰帝批准守孝三年,实际是解除他的兵权。

解决方法:曾国藩回想自己在官场上一再碰壁,反思自己的个性、脾气、风格上也有诸多缺陷。回想以前为人处世,总是怀着强烈的道德优越感,锋芒毕露,说话太冲,办事太直,特立独行,当然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逆众人而独行,则一傅众咻,难以有成。

曾国藩不仅自己反思,同时也让好友多给他提意见。通过阅读好友来信,曾国藩认识到自身致命的弱点:太自傲、太急切、一味蛮干、一味刚强。那些以前他看不起的虚伪、麻木、圆滑、机诈,是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必需手段。

只有必要时和光同尘,圆滑柔软,才能顺利通过一个个困难的隘口。曾国藩把家居的两年,称之为“大悔大悟”之年。乡居的日子,曾国藩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

坚持,不放弃

从曾国藩的一生中,我感悟最多的就是“坚持,不放弃”。学识寡陋,不妄自菲薄,坚持学习,提高自己;多次战事中,不为外界所累,考虑大局,坚持自己的作战主见;虽身患多种疾病,仍坚持日日反思、读书,不断修身立德。曾国藩的坚持,在我的认知中是一种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麻烦的朴实精神。

这也是我最需要改善的地方,很多时候,我做事都喜欢去想简便的方法,不喜欢麻烦,总觉得是在浪费时间。遇到困难,如果是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第一反应就是内心有烦躁的情绪,而不是不带情绪,单纯地思考解决办法,这也算是怕苦怕累的一种表现吧。

持续反思

如果让我给自己下个定义,我一定会说我是一个爱学习、满满正能量、积极向上的人。但是现在,我会对“爱学习”这个词,打一个大大的问号。此时的我认为,“会学习”的人才能称之为“爱学习”的人,而“会学习”的前提必须是一个会不断反思,不断修正自我的过程。很显然,我并未做到。

我总是在一路往前,但很少停下来认真反思自己。因为,我错误地以为,停下来就是在浪费时间。就像一个赶路的人,他一直不停向前,才算是一种前进。但是,我却忘记了,如果这个赶路人在不断走重复的、错误的路,那这种前进本身就是一种错误。也是在最近,我才切实体会到“反思”的重要性。在反思的这个过程中,我收获最多的就是身心的宁静和泰然的心理。这也是我今后必须要持续践行的一种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