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一词的含义

作者&投稿:标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意思是第一的成语有哪些~

首屈一指
独占鳌头
一马当先
前无古人
一鸣惊人
身先士卒
出类拔萃
所向披靡
无往不胜
无与伦比
无价之宝
无庸讳言
一举成名
当仁不让
首当其冲
笨鸟先飞
史无前例
天下第一
唯我独尊
名列前茅

熛同烟
操熛
今君之左右,皆操熛之徒=现在君主的左右,都是拿着火棍的人
操熛 应该兼具星火燎原和引火烧身的双重意思,贬义。会引起祸害的意思吧


原文
晏子曰:“婴闻与君异.今夫胡貉戎狄之蓄狗也,多者十有余,寡者五六,然不相害伤.今束鸡豚妄投之,其折骨决皮,可立得也.且夫上正其治,下审其论,则贵贱不相逾越.今君举千钟爵禄,而妄投之于左右,左右争之,甚于胡狗,而公不知也.寸之管无当,天下不能足之以粟.今齐国丈夫耕,女子织,夜以接日,不足以奉上,而君侧皆雕文刻镂之观.此无当之管也,而君终不知.五尺童子,操寸之熛,天下不能足以薪.今君之左右,皆操熛之徒,而君终不知.钟鼓成肆,干戚成舞,虽禹不能禁民之观.且夫饰民之欲,而严其听,禁其心,圣人所难也,而况夺其财而饥之,劳其力而疲之,常致其苦而严听其狱,痛诛其罪,非婴所知也.”


译文
晏子说:“我听说的和君主你说的不一样。现在少数民族蓄养狗,多的有十多只,少的有五六只,然而不会相互伤害。现在绑着鸡猪随便扔给它们,它们因争抢而咬断骨头撕破皮,这种现象会立即可以看到。况且在上位的端正政治,在下的仔细考虑法则,那么贵贱就不会相互逾越。现在君主高举千钟的俸禄,而随便地扔给左右的人,左右的人争抢激烈的状况,比少数民族的狗还要厉害,但是君主不知道啊。有一点管理不适当,天下不能让粮食充足。现在齐国男子耕田,女子织布,夜以继日,还不够来奉养君主,但是君主旁边都是雕刻着花纹的景观。这就是不恰当的管理,但是君主不知道。五尺高的儿童,拿着很小的火棍去烧柴禾,天下就不能有充足的柴禾。现在君主的左右,都是拿着火棍的人,但是君主始终不知道。钟鼓敲响就排成列,执着干戚就跳起舞来,即使禹也不能禁止百姓去观看。况且装饰百姓所欲要的东西,但是却严禁他们来听,禁止他们去想,圣人所难于办到的,况且是夺掉他们的财产而让他们饥饿,劳役他们而使他们疲劳,常常让他们痛苦却严酷地办他们的罪,残酷地诛杀他们,这不是我能理解的。”

成语

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成语大多由四字组成。

特点:①结构的相对定型性。②意义的整体性。③时间和空间的习用性。④形成的历史性。⑤内容和形式的民族性。

来源:①历史故事。②寓言故事。③神话或其他传说。④古典文学作品。

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例如"空中楼阁""鼎鼎大名""青出于蓝""有声有色""欢天喜地"等都是四字成语。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谚语、歇后语、引语和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从某些方面看来,也有相似之出。譬如专名和科学术语都是固定词组;谚语、歇后语、引语不仅是固定词组或句子,而且意味也有些与成语相似;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比较简炼,形式跟绝大多数的成语一样,如"东西南北""春夏秋冬"之类,但是这些都不是成语。把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等的区别搞清楚,这就有助于断定什么是成语,什么不是成语。现在简单地就这方面作些说明。

成语跟专名不同:专名和成语虽然都是由几个字组成的固定词组,但是专名是表示特定概念的,例如"李庄小学"只是一个学校独有的名称(当然,可能有重名),"广安人民公社"只是一个公社独有的名称。成语则是表示一般概念的,例如"七零八落"这个成语,既可以用来形容开败了的花朵,又可以用来形容被打败的军队,也可以用来形容稀疏零散的人群。又如"津津有味"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任何一个人对于某些事物特别感觉有兴趣。

成语跟科学术语不同:科学术语是表示科学概念的,不是表示一般概念的。例如"主观能动性""革命乐观主义""无限花序""平行四边形"这些科学术语,尽管都是由几个字组成的固定词组,可是并不是成语。

成语跟谚语不同:谚语绝大部分是句子而不是词组。谚语经常用在人民大众的口语里,用在文章里的比较少。谚语往往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不象成语那样具有文言色彩。谚语的形式,不象成语那样整齐。例如"坐山观虎斗""天下乌鸦一般黑"之类的谚语,都不是那么整齐。当然,如果把这些谚语一定说是成语,也是可以勉强的。

成语跟歇后语不同:歇后语是一种固定的句子,一定要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是用事物作比喻,后一部分是从正面作说明。写文章为了收到鲜明、形象、生动、具体的表达效果,也可以象引用成语似的引用歇后语。如"泥菩萨过河 自身难保。"狗拿耗子 多管闲事。""泥菩萨洗脸 越洗越难看。""蜜饯黄连 先甜后苦。"这些话,都是"歇后语"而不是"成语"。

成语跟引语不同:在古人的著作中有个别语句,如"勾心斗角"(见杜牧《阿房宫赋》)"水落石出"(见苏轼《赤壁赋》)等,因为时常被人们使用,后来就成了成语。但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两句诗。这两句诗不是人们时常使用的,而是在文章中偶而被引用了。因此这类语句应该称之为"引语",不能看做是成语。

成语跟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也不一样,因为成语由四个字组成的占绝大多数,所以有些人往往把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尤其是文言色彩比较浓厚的普通词组,也看做是成语。应当指出:凡是一个词组里的词可以抽换的,就应该把它看做普通词组。例如"根本改变""这个词组,在某种场合,也可以改为"彻底改变"、"基本改变"或"大大改变"。又如"密切合作"这个词组,可以改为"紧密合作","肆意挥霍",可以改为"任意挥霍"或"随意挥霍"。这几个词组改了以后,并不影响内容,使人感到也很合适。象这样可以自由改动的词组,都是普通词组。至于成语,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组成成语的词,一般不能用其他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来替换。例如"虎口余生"这个成语,就不能改为"狼口余生"或"豹口余生",也不能改为"虎嘴余生"。又如:"不管哪个殖民主义者怎样花言巧语地侈谈和平,也掩盖不了他们的侵略本质。"在这个句子里,不但不能把"花言巧语地侈谈和平"改为"花言地侈谈和平",或"巧语地侈谈和平",就是改为"巧语花言地侈谈和平"也是非常勉强的。

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和歇后语的不同,看起来相当明显。成语跟引语、普通词组、谚语的区别,一般说来也是清楚的,但是有的也不容易分辨。我们应该承认有些固定词组或相当固定的词组是介于成语与谚语、引语或普通词组之间的,对这类词组,不必一定去划分它的界限。例如"一文不值",我们可以认为它是普通词组,因为把它该为"不值一文"、"不值一钱"或"一钱不值"都毫不勉强。但是,这个词组毕竟有相对的固定性,极象成语,把它看作成语,也未尝不可以。又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把它看做成语或谚语皆无不可。

孰语的一种。即意义完整,结构定型,表达凝练,含义丰富的固定短语。多为四字格,言简意骇,富有表达力。其句法功能相当于一个词。

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
特点:①结构的相对定型性。②意义的整体性。③时间和空间的习用性。④形成的历史性。⑤内容和形式的民族性。

来源:①历史故事。②寓言故事。③神话或其他传说。④古典文学作品。

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例如"空中楼阁""鼎鼎大名""青出于蓝""有声有色""欢天喜地"等都是四字成语。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约定俗成的,有固定含义的词语;一般是三到五个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