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 桃花源记 岳阳楼记 小石潭记全解

作者&投稿:呼咐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桃花源记》和《小石潭记》的原文~

原文: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35。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白话译文:
《桃花源记》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
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小石潭记》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伐竹子,开辟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澈。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像是水中的小岛,也有高低不平的石头和小岩石(露了出来)。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百多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玩的人逗玩。
出处:出自晋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唐代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桃花源记》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
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义熙元年(405年),他坚定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
陶渊明虽远在江湖,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棉被闷死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
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小石潭记》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
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文章即在此背景下写成。

前者“入世”,后者“出世”。
前者表现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责任感,是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的大胆担当,后者通过最后一段世外桃源的消失表现的是对世外桃源般生活的寻求、渴望,他真正希望有这么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地方存在。

《岳阳楼记》表现了作者虽然身处平民,却仍然为国而忧的士情怀;
《黄州快哉亭记》表达了作者羡慕张梦得能够忘记世俗、名利、官事,纵情山水的情怀;
《桃花源记》勾画出乱世中之理想乐土,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作者欲隐山林的消极情怀。

《小石潭记》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形象逼真的优秀山水游记。它表现了作者对于事物的深刻观察力和独特体验,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绘景物细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苏辙的散文《黄州快哉亭记》,这篇文章由写景叙事入手,而后转入议论。条理清晰,结构严谨,过渡自然,不露痕迹。写景,能曲肖其景,但又不实不死,做到情景俱出,境界深远,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叙事,能于简要之中插入闲情,磊落跌宕,分外远致。 这篇文章最杰出的地方,还在于它的议论。文章就同样的“风”,因帝王、庶人生活、思想之不同而感觉殊异的事实,得出“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的结论。立论正确,论证有力,结论无可辩驳,令人信服。“论如析薪,贵能破理”。

。《小石潭记》以写景为主,情景交融,意境幽邃。作者饱蘸浓墨着力描绘小石潭的“石之奇”、“水之清”、“鱼之乐”,从而渲染此景此境中的人之情。其中“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描写,流露出作者内心的孤寂落寞的心绪。《黄州快哉亭记》是作者对“快哉亭”的建造者张梦得被贬之后能“不以谪为患”,反而造亭观景,放任于山水之间的乐观处世态度的赞赏与肯定,同时也借此劝慰自己和手足情深的兄长苏轼。


《桃花源记》 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不满。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花源到访问桃花源,再到离开桃花源一线贯之,层次分明。
《岳阳楼记》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小石潭记》通过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等,渲染了幽静(寂寥无人)、凄清(悄怆幽邃)的氛围,抒发了作者被贬后孤寂悲凉的心绪。

《桃花源记》 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不满。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花源到访问桃花源,再到离开桃花源一线贯之,层次分明。
《岳阳楼记》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小石潭记》通过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等,渲染了幽静(寂寥无人)、凄清(悄怆幽邃)的氛围,抒发了作者被贬后孤寂悲凉的心绪。

《小石潭记》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形象逼真的优秀山水游记。它表现了作者对于事物的深刻观察力和独特体验,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绘景物细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苏辙的散文《黄州快哉亭记》,这篇文章由写景叙事入手,而后转入议论。条理清晰,结构严谨,过渡自然,不露痕迹。写景,能曲肖其景,但又不实不死,做到情景俱出,境界深远,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叙事,能于简要之中插入闲情,磊落跌宕,分外远致。 这篇文章最杰出的地方,还在于它的议论。文章就同样的“风”,因帝王、庶人生活、思想之不同而感觉殊异的事实,得出“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的结论。立论正确,论证有力,结论无可辩驳,令人信服。“论如析薪,贵能破理”。

。《小石潭记》以写景为主,情景交融,意境幽邃。作者饱蘸浓墨着力描绘小石潭的“石之奇”、“水之清”、“鱼之乐”,从而渲染此景此境中的人之情。其中“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描写,流露出作者内心的孤寂落寞的心绪。《黄州快哉亭记》是作者对“快哉亭”的建造者张梦得被贬之后能“不以谪为患”,反而造亭观景,放任于山水之间的乐观处世态度的赞赏与肯定,同时也借此劝慰自己和手足情深的兄长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