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的作者介绍

作者&投稿:桂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詹天佑》的作者资料~

詹天佑出生于1861年3月17日,于1919年4月24日逝世,享年58岁。字眷诚,号达朝,汉族,广东南海人,居住在湖南省,原籍安徽婺源(今属江西);英文名:Jeme Tien Yow;他是中国首位杰出的爱国铁路工程师,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北京——张家口)等铁路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 另有中国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小学课文、电影等以詹天佑为名。

1348年出生1413年去世写过草房孑,雨过天晴,等长篇小说

  7 詹天佑

  一、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写了詹天佑一生中最主要的事迹——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表现了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才能,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文章是按照先概括介绍,再具体叙述的方法安排材料的。全文分为四部分,先概括介绍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然后,从当时的社会环境(清朝政府提出修筑京张铁路的计划后,帝国主义国家的阻挠和要挟,以及任命詹天佑为总工程师以后国内外的反应)来交代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起因;接着,按照工程进展的顺序,从勘测线路、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个方面来叙述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最后,讲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及中外人民对詹天佑的赞扬和怀念,点明事件的意义——有力地回击了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藐视和嘲笑。

  詹天佑的爱国精神贯穿全文。在介绍修筑京张铁路面临的阻力和困难时,着重讲了詹天佑面对帝国主义的狂妄自大和对中国人民的极端蔑视,为维护祖国的尊严而勇敢受命。在讲修路过程时,着重强调,爱国主义精神是他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动力;创造性地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是他爱国精神与卓越才能相结合的产物。在讲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时,着重说明,他的创造性的工作,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帝国主义的威风。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通过詹天佑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报国的思想感情以及在实践中大胆创新的意识;二是以詹天佑这个人物或以铁路建设为拓展点,引导学生练习收集有关的资料。“注意收集有关的资料”,是从本组开始的一个新的读写项目。教师在指导学生领悟课文内容之前或之后,要注意抓住课文的拓展点,引导学生收集有关的资料,扩大阅读面,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二、学习目标

  1�学会十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施工、阻挠、控制、居庸关、嘲笑、毅然、勘测、勉励、测绘、泥浆、竣工、藐视、攀山越岭、赞叹不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悟课文内容,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

  4.注意收集有关的资料。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要求学生上图书馆(室)或上网查阅资料,或向大人请教,以便对詹天佑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有较多的了解。教师准备詹天佑的画像、“人”字形线路挂图或投影片,以及有关京张铁路地理环境的地图。

  2.要注意“预习”中提出的要求:把最使你感动的地方画下来,也可以在旁边简单写一写自己的感想。这个要求放在“预习”中,目的不是写读书笔记,而是培养学生边读边想、作点批注的习惯。对学生的批注要求不要过高,圈圈画画、三言两语都可以。检查预习时,可先让学生交流一下,最感动的是哪些地方,自己写下了什么批注。

  3.教学本文,可让学生先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讲的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什么事情,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从如下两个方面引导学生深入阅读、领悟。

  (1)詹天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接受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的?这些内容距离学生较远,学生不易理解。开始上课时,可让学生交流对詹天佑以及当时社会背景的了解;如果学生知道不多,教师可作简要的介绍。同时结合地图介绍一下京张铁路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然后,着重组织学生联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内容开展讨论:一个中国工程师在自己的国土上主持修筑一条铁路,为什么会引起国内外的轰动?可以从帝国主义的阻挠、要挟、嘲笑,体会帝国主义对中国政府的蔑视。从备受帝国主义国家蔑视的中国工程师,不怕帝国主义的嘲笑,敢于接受这项艰巨的任务,体会我国人民为“争了一口气”而扬眉吐气的兴奋心情,以及对詹天佑的殷切希望。从帝国主义嘲笑的内容(“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体会京张铁路恶劣的地理环境。这样,通过讨论,让学生充分感悟到,詹天佑为了维护祖国的尊,顶着重重压力,不怕种种困难,毅然接受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是受命于危难之际,为中国人民争一口气的壮举,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詹天佑在修筑铁路中遇到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困难的?这个问题可以分解成三个小问题。

  ①在勘测线路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他是怎么说、怎么做的,为什么能这样做?引导学生抓住詹天佑的言语、行动以及想法的语句,体会詹天佑严肃的工作态度、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和长中国人民志气的爱国之心。

  ②在开凿隧道的时候遇到什么困难,他是怎么克服的?可边读边试着画示意图,说明詹天佑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采用的不同方法。交流时,着重引导学生先根据示意图说说什么叫“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什么叫“中部凿井法”;然后,引导学生联系居庸关和八达岭地形特点,体会詹天佑为什么采用这样两种不同的方法,以及这两种不同的施工方法有什么好处;最后引导学生联系勘测工作的周密进一步想想詹天佑为什么敢于采用这样的施工方法,从而体会詹天佑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方法的灵活的创新思维,以及他的创新设计来源于实践。

  ③在青龙桥又遇到什么困难,他是怎么克服的?可借助“人”字形线路的插图,说说火车的走法。引导学生体会“人”字形线路设计的大胆,方法的巧妙,从而感悟詹天佑勇于在实践中大胆创新的精神。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本课的一个训练内容。要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例如,读第二部分有关帝国主义者对修筑京张铁路阻挠、要挟、嘲笑的语句,要读出对帝国主义者的愤慨;读“帝国主义者完全想错了……詹天佑就是其中的一位”,“消息一传出来,……可争了一口气”时,要读出扬眉吐气的兴奋之情,并把对詹天佑的敬仰和希望之情表达出来。再如,读第四自然段时,要注意读出詹天佑严肃的工作态度、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不怕艰难险阻的勇气和毅然接受任务、为中国人争一口气的决心。

  5.两道选做题的目的是进一步扩展学生对詹天佑的认识,并通过了解我国铁路建设的新成就,认识我国建国后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要激发学生收集资料的兴趣,使学生尽可能地利用身边的资源获取更多的信息。

  6.以下词语解释仅供教师参考。

  杰出:才能、成就出众,超过一般人。

  要挟:利用对方弱点强迫对方答应自己的要求。

  嘲笑:不怀好意地取笑别人。

  藐视:轻视、小看。

  竣工:完工。一般指规模较大的工程。

  赞叹不已:连声称赞,称赞声不止。

  四、参考资料

  詹天佑(1861—1919)江西婺源人。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铁路工程专家。他自幼酷爱学习。1872年,12岁的詹天佑考取了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学班。在美国的中学读书的时候,他发愤学习自然科学。1878年,17岁的詹天佑考入了美国耶鲁大学,学习土木工程和铁路专业,毕业成绩优异。1881年回国。1888年在当时的中国铁路公司任工程师。在他开始任职的八十天里,就完成了塘沽到天津的铁路铺轨任务。后来又建成了滦河大桥。1894年,英国工程研究会正式接纳詹天佑为会员。1905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修建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1919年,詹天佑积劳成疾,不幸逝世,终年58岁。

  关于修筑京张铁路的背景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之后, 中国开始由封建社会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被迫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从此,帝国主义列强以开设银行、强迫贷款、投资铁路、开矿设厂等方式,对中国加紧经济侵略。其中,从1895年到1899年,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攫取了近1万公里的铁路修筑权。帝国主义控制的铁路修到哪里,他们侵略的魔爪就伸到哪里。在铁路附近,帝国主义列强竞相设厂开矿,掠夺中国的资源。到19世纪末,列强争夺铁路权的斗争更加激烈,甚至以武力威逼清政府。原打算自己修筑铁路的清政府,在列强争夺面前,束手无策,只得把一条条铁路的修筑权,拱手送给外国。列强在中国投资修筑铁路,除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外,

  还附有种种条件,包括控制铁路和沿线地区,以及运输军队等。

  居庸关、八达岭隧道施工示意图。

  居庸关隧道八达岭隧道

  (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法)(中部凿井法)

詹天佑在老同学的推荐下,借了刚成立的中国铁路公司,当时唐津,铁路正在修复,正在修建。我专家当铁路修到滦河边时,需要建一座铁路大桥建桥时,证明英国专家遇到了无法解决的难题,他先后请来了日本和德国工程师,都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找到詹天佑,今天又新分析了外国工程失败的原因,又到现场仔细勘查,然后重新设计了施工方案,终于建成了滦河大桥,几年以后清政府决定修建京张铁路,英国和俄国对这条铁路的建造权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在相持不下的情况下,他们。天又在建造滦河大桥中的表现,出非凡才干清政府,决定任命他为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这个消息传出去后。



  1. 陈典松

  2.  陈典松,男,1967年4月生,江西都昌县左里镇南舍村人。作家、历史文化学者、科普学者。已出版作品有《中国历代名商》、《古董情缘》、《岭表风流》、《清风明鉴》、《触摸科技》等,代表作有长篇历史小说《詹天佑》、《孙中山》等。

  3. 詹天佑是中国近代第一批留美学生之一,中国铁路事业的开拓者,科技界的前驱和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主持建成的京张铁路,开创了中国自建铁路的先河,展现了中国人的创造能力:他一生维护民族权益,推动了中国铁路事业和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被誉为“为振兴中华而拳拳奋斗的民族志士”。陈典松的这本《詹天佑》以丰富的史料,生动的笔触,全面记述了詹天佑一生走过的艰辛而辉煌之路。



詹天佑(1861—1919)江西婺源人。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铁路工程专家。他自幼酷爱学习。1872年,12岁的詹天佑考取了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学班。在美国的中学读书的时候,他发愤学习自然科学。1878年,17岁的詹天佑考入了美国耶鲁大学,学习土木工程和铁路专业,毕业成绩优异。1881年回国。1888年在当时的中国铁路公司任工程师。在他开始任职的八十天里,就完成了塘沽到天津的铁路铺轨任务。后来又建成了滦河大桥。1894年,英国工程研究会正式接纳詹天佑为会员。1905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修建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1919年,詹天佑积劳成疾,不幸逝世,终年58岁。

关于修筑京张铁路的背景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之后, 中国开始由封建社会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被迫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从此,帝国主义列强以开设银行、强迫贷款、投资铁路、开矿设厂等方式,对中国加紧经济侵略。其中,从1895年到1899年,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攫取了近1万公里的铁路修筑权。帝国主义控制的铁路修到哪里,他们侵略的魔爪就伸到哪里。在铁路附近,帝国主义列强竞相设厂开矿,掠夺中国的资源。到19世纪末,列强争夺铁路权的斗争更加激烈,甚至以武力威逼清政府。原打算自己修筑铁路的清政府,在列强争夺面前,束手无策,只得把一条条铁路的修筑权,拱手送给外国。列强在中国投资修筑铁路,除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外,

还附有种种条件,包括控制铁路和沿线地区,以及运输军队等。

居庸关、八达岭隧道施工示意图。

居庸关隧道八达岭隧道

(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法)(中部凿井法)

《詹天佑》
作者
是吕行华。
现在很难找到吕行华的个人资料,只知道《詹天佑》是他写的。

谁有詹天佑的卡片的,语文课用谢谢、
答:著作有《京张铁路工程纪要》、《京张铁路标准图》、《华英工学字汇》等书。 电影《詹天佑》介绍 一九零四年,清朝政府筹建北京到张家口的京张铁路。英俄两国同时争夺修筑权,相持不下。清政府对两方均不敢得罪,只得决定自力修建。一九零五年聘詹天佑为总工程司(今称工程师),外国人嘲笑说:“能修建此路的中国工程...

詹天佑的作者到底是陈典松还是吕行华。
答:《詹天佑》作者是吕行华 詹天佑这篇课文的中心句是: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从北京到张家口这一段铁路,最早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筑成功的。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

詹天佑课文间介
答:《詹天佑》作者是吕行华。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从北京到张家口这条铁路,最早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筑成功的。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 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长200公里,是联结华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当时,清朝政府刚提出修筑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他们都要争夺这条铁...

詹天佑课文的作者是谁,选作课文有没有该动
答:《詹天佑》课文的作者是:吕行华,选作课文时略有该动。

《詹天佑》这篇课文 的作者是谁?
答: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从北京到张家口这条铁路,最早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筑成功的.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长200公里,是联结华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当时,清朝 *** 刚提出修筑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他们都要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想...

《蜜蜂》一文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蜜蜂》是丰子恺于1924年写的一篇叙事散文,文章叙写了一只蜜蜂面对玻璃窗外的光明,执著地一次又一次撞向玻璃窗,表达了作者对蜜蜂的同情,更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社会中像蜜蜂这样的命运的关心。细细读来,越发感受到一代文学、艺术大师的思想情怀。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语文的重点课文(需要重点复习的一些……)_百度知 ...
答:按先概括介绍再具体叙述的方法安排材料。按照工程进展顺序,从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来叙述修筑铁路的过程。詹天佑的爱国情怀贯穿全文。文章的中心句是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6《怀念母亲》的作者是季羡林,课文以回忆的形式,开门见山指出作者对两位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借助...

巜詹天佑》中"像钢铁巨人一样"是夸张句吗
答:嗯,是一个夸张的比喻吧。但是他的事迹来说,也可以说讲的是事实。

《詹天佑》教学设计之五
答:作者: SZY 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二册第十七课的《詹天佑》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主要记叙了我国杰出的工程师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伟大事迹,说明了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表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这是一篇能很好地进行思想教育的文章。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围绕文章的中心,引导学生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