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我想知道一些文学术语的具体定义 如 自然主义 意识流 唯美主义象征主义等

作者&投稿:仲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急求十个文学术语~

自然主义 、意识流 、唯美主义、象征主义、浪漫主义文学、 批判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托尔斯泰主义、解冻文学、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文学、古典主义、感伤主义。
详细解释请点击以下链接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594020.html


希望对楼主有帮助,满意请加分。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久,一种新的文艺技巧受到了人们相当大的欢迎。它几乎完全阻止了作家插手自己的作品,使得不加评述解说的类似内心生活的片断在文学上成为可能,这种技巧曾恰当地被称做‘内心独白’或者‘意识流’。今天,意识流文学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渗透,对其他文学流派的影响已是有目共睹;但是,对于“意识流”的研究却还存在各种异见,“意识流”是文学技巧还是问文体,“意识流”与“内心独白”有何不同、“意识流”文学起于何时,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如何等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对意识流的研究。
  “意识流”这一名词,最初出现在美国哲学家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原理》中。书中阐述了威廉?詹姆斯心理学学说最有特色的理论:即把思想比作一股流水的概念和“意识汇流”的观念。“它把人类心理活动中象流水一样活动着的意识的客观状态,比喻为一个生动的形象。在威廉?詹姆斯以后,‘意识流’一词才进入文学领域,用来称呼这种把意识活动展现为一种‘流’的心理描写的方法心理描写的作品。”可见,“意识流”一词原先并非始用于文学领域,那么,在“意识流”出现之前,人们用什么来形容“意识流文学”呢?
  “内心独白”译成英文是“Interior Monologue”或“Inner Monologue”,最早提出这一名词的是在大仲马的小说《二十年后》(1845)。在戈蒂叶(1811-1872,法国作家)的《丧门神》里也有类似的说法。 “意识流”这个名词出现后在英国文论和德国文论中被广泛使用,但法国人则一直拒绝在法文中创造“意识流”这个术语,而是一直使用“内心独白”。
  应该可以说,人类从自有思想意识以来,恐怕就存在“意识流”这种精神心理现象,就存在着回忆、想象、;联想、推理、猜测等等互相混乱而象水流一样活动的心理状态。在文学的描写与表现中,类似意识流的方法与描写,或与意识流相近的方法与描写同样也早就已存在。“早在大仲马《二十年后》与戈蒂叶的小说《丧门神》出现这个词之前,18世纪剧作家博马舍的《费加罗的婚礼》第五幕第三场中费加罗著名的独白,十七世纪喜剧家莫里哀的《斯嘎纳耐勒》第十七场斯嘎纳耐勒的独白,就可以算得上是‘内心独白’ ”
  当代美国批评家罗伯特?汉弗来则这样界定意识流小说:“意识流小说应该被视为是一种主要挖掘广泛的意识领域、一般是一个或几个人物的全部意识领域的小说。在这部小说里,无论是结构、主题,或者是一般效果,都要依赖人物的意识作为描写的‘银幕’或‘电影胶片’而表现出来”在此基础上,梅?弗里德曼对意识流是技巧还是形式作出了判断:“意识流是小说的一种形式,正如‘颂歌’或‘十四行诗’是指诗的某种形式。‘颂歌’和‘十四行诗’虽然运用某种互不相同的诗的技巧,但是它们仍然属于同一类别的范畴。在叙述体小说和意识流小说之间也可能作出类似的区别。技巧上的不同来自两种不同的思想方式,一种是直接的思想,另一种是梦想,或者是幻想。”
  不同的思想方式有不同的技巧,在意识流这种形式中,有许多可能变换的技巧,其中,内心独白、内心分析、感官印象、是最重要的几种。
  “在内心独白中,一切都是以人物的清楚而相当完整的语言的形式出现的,只不过这种语言并未发而为声、书而成文而已,因而,在内心独白中,有大量的明确的意识、清醒的意识,而朦胧的意识、深层的意识则甚少。”也就是说,内心独白在其流动性上比较有秩序、有条理,它经常是一种内心的思考,所以受人的理性的制约,潜意识与本能的反应几乎不再内心独白中出现。
  “内心分析是要把人物的印象汇总再在作者的叙述内,因此它永远也不会脱离接近直接的思想和理性控制的范围。它有些象弗洛伊德叫做前意识的心理领域。”这个方法早在斯汤达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了,但是直到亨利?詹姆斯的后期作品和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中,才完全实现。至于感观印象,它和内心独白最大的区别是涉及的范围不同,感观印象所涉及的是距离注意力的焦点最远的。感观印象是作家记录纯粹感觉和意象的最彻底的作法,它把音乐和诗的效果移植到小说方面。在《尤利西斯》中,描写海妖的一段就是感观印象的一个成功范例。记录感观印象这种方法的用意就是要再现纯属个人性质的印象。
  可以这样说,内心独白是在产生思想或印象的过程中,较多地表达明确清醒的意识;内心分析只涉及意识的一小部分,即语言领域。由于作者的介入,它成了间接的和叙述性的——作者绝不会被提炼到完全消失的地步。同样,感观印象也只是和一小部分意识有关,但它是距离注意力中心最远的一部分。
  虽然“意识流”文学在“意识流”这个词出现很早之前早已有之,但意识流的方法在本世纪20年代前后才大为时兴。20世纪意识流小说家最显著的特色是,他们企图把全部意识直接地和戏剧性地和盘托出,这与20世纪的西方哲学、社会学、伦理学中突出的个性主义、个人主义思潮促使文学对个体,对人的精神活动状态有更深入的关注紧密相关;同时,20世纪心理学的发展,特别是弗洛伊德学说的出现,为文学深入细致,别开生面地表现人的内心活动,提供了启示和理论根据。这样的历史环境使意识流作家在创作时产生这样的看法:人类生命的重要存在标志应该在其心理意识过程中去寻找,而不是在其外在世界;内在的情感生活是紊乱的,无逻辑的;它和思想感受中有逻辑关系的、确定的连续性相比,其自由的心理连续就更具有典范性。
  王蒙是中国新时期文学中第一个使用“意识流”手法写小说的作家,《布礼》、《春之声》是代表作。王蒙承认自己读过一些外国小说,但是更强调自己从鲁迅《野草》中受到启发,甚至有意识回避自己的“意识流”创作与西方意识流文学的关系。“请别以为写心理活动是属于外国人的专利,中国的诗歌就特别善于写心理活动,《红楼梦》有别于传统小说也恰恰在于它的心理描写。”“重视艺术联想,这是我一贯的思想,早在没有看到过任何意识流小说,甚至不知道意识流这个名词的时候,我就有这个主张了”。
  不愿意别人把自己的小说创作仅仅看作是受西方意识流小说的影响所致,王蒙极力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寻找“意识流”的渊源。为“意识流”寻根的现象迅速得到蔓延,有人把中国的意识流文学推到了20世纪初,并且强调其独特的艺术渊源:“《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篇意识流小说”,“这篇小说与西方现代派的意识流作品并无瓜葛。……”有人甚至以为:“《狂人日记》是一篇意识流方法进行创作的小说,意识流的方法在《狂人日记》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它大大丰富了这篇小说的内容。”
  郭沫若在《批评与梦》(1937年3月3日)一文中曾说到过:“我的那篇《残春》的着力点并不是注意在事实中进行,我是注意在心理的描写。我描写的心理是潜在意识的一种流动。——这是我作那篇小说的奢望。若拿描写事实的尺度去衡量它,那的确是全无高潮的,若是对于精神分析学或梦的心理稍有研究的人看来,他必定可以看出一种创意,可以说出另一番意见。”到了30年代,中国文坛不仅在理论和批评中出现了大量的介绍和评析西方意识流,而且在创作上形成了一个尝试的高潮,出现了以刘呐欧、施蛰存、穆时英等为代表的“新感觉派”小说作家群。
  说中国意识流小说的出现于中国传统文学毫无瓜葛是片面的,而以为中国的意识流小说作家一开始就自觉运用意识流方法进行创作也是有偏颇的。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学中早就有意识流的因素,那么,“内游说”则是一大方面。
  “内游说”是金人郝经(1223-1270)提出来的。所谓“内游”是针对“外游”而言的,指的是人的心理之游、意识之游、联想和想象之游,是一种不受外在限制,超越时空顺序的意识活动,它用内心与万事万物交接,其中有记忆,有联想,有想象,有具体的也有抽象的。这与意识流那种不会受到所表现的人物的局限,不必去追随人物的意识活动而可以随时转换叙述角度和时空顺序的特征极为相象。然而这也只是意识流与中国传统文学关系的一种考察而已。

  意识流手法


  意识流手法是西方当代文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它是以表现意识的流动为主要内容,以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现实与虚幻相互交织为主要方法而得名的。


  虽然"意识流"的名称是一八八四年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首次提出来的,意识流小说是本世纪二十年代在欧美兴起的一种思潮流派,但是在文艺创作中,有意识地用艺术形式表现人们内心的底蕴,表现被压抑的意识或潜意识的作家,并不只是当代的欧美作家。本世纪初,日本人厨川白村曾在《苦闷的象征》中作过系统的阐发。不过厨川白村的艺术论不来自威廉·詹姆士的著作,而是直接生搬硬套奥地利精神病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意识流的理论和实践上的宗师,还可追溯到十九世纪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


  应该注意,传统小说中的心理描写手法并等于意识流手法。就反映人物的心理这一点说,两者是相同的;但在反映的形式上,两者的差别很大。传统小说的心理描写,只是表现作品内容的一个环节,意识流手法则把意识的流动视为作品内容的主体。一般的心理描写是为了说明、推进故事和表现人物的性格服务的,意识流手法则把表现人物的意识作为目的。心理描写是从人物意识的实际中抽取一点,并且它往往是理智的意识,意识流手法则展现人物意识流动的全部实际,其中有理智的,也有非理智的潜意识、下意识和幻觉等。一般的心事描写往往内心独白或意识的亮相。作者用类似蒙太奇的衔接技巧,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主观与客观的界限,将一幅幅画面,一个个镜头广阔自由地驰骋、辐射出来,不露作者描述的痕迹。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运用的是心理描写手法;乔伊斯的小说《尤利西斯》,采用的则是典型的意识流手法。因此,我们不能把一般的心理描写或写梦幻的题材,一概称为意识流手法。


  意识流小说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只存在二十多年,它在文学发展的长河中仅是昙花一现,早已被历史所淘汰,但是意识流手法至今仍被广泛运用。从总体上说,意识流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但其中也有某些合理的成分。在某种情况下,人的意识活动的确是连绵不断、纷乱混杂的。诸如心潮起伏、感慨万端、心烦意乱,这种种情景,如按照传统的心理描写手法,很难描绘得活灵活现,然而运用意识流手法却能显其之长,这不能不说是文学创作手法上的一种创新。不承认这一点,就不能全面解释:为什么西方现代派作家会普遍吸收和运用意识流的某些手法,为什么我国文学家也会借鉴意识流手法。

  自然主义

  文学上的自然主义产生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盛行于七十至八十年代。它发源于法国,尔后,相继在英、德,比利时,意大利,挪威等国流行。文学中的自然主义倾向,早在福楼拜,莫泊桑的作品中就已出现,而在龚古尔兄弟、都德的作品宁表现褥最为鲜明突出。但他们都没有提出具体的完整的理论。文艺批评家泰纳(1828--1893)是实证哲学的信徒,又是自然主义理论的倡导者。一八五八年,他在一篇论巴尔扎克的文章中,首次阐述了自然主义的含义:文学上的自然主义,就是根据作家对现实的观察按照科学的方法对生活作符合实际的描写。泰纳主张运用自然界的规律来解释文艺现象,研究文艺发展的历史。认为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一样,应当用类似的方法予以研究,对所有的文学流派都应一视同仁,客观对待。左拉继泰纳之后,成为自然主义理论的归纳者和鼓吹者。他先后写下的《小说的定义》、(实验小说论)(1880),《文学资料》(1881)、《自然主义小说家》(1881)等等,都是后人研究自然主义理论的重要文献。左拉认为,以前的现实主义的作品,不能充分符合现代艺术的要求,决心用新的理论来夯实它。作为这种理论的基础,就是尊重事实和尊重文献。在《自然主义小说家》一文中,他说:"这里不要夸张,也不要强调,只要事实,值得称赞的或值得贬黜的事实。作者不是一位道德家,而是一位解剖家,他只要说出他在人类的尸体里面发现了什么就够了"因此,左拉把自然主义小说的特点归纳为:"生活的正确的重现,排除一切小说性的成份",并且"不能出现伟大的人物形象。

  作家在观察生活时,左拉强调应该用科学的方法。他主张用科学实验去证明自然法则和社会法则,用遗传的道理来阐明一切。在《实验小说论》中,他说: "为了使我的思想明确,使我的思想具有科学性的力量,只要把'小说家'一词换上'医生'一词就行了。……现在我要来证明:假如实验方法,可以引导人们去认识物质生活,那末,实验的方法,也可以引导人们去认识情感和精神生活。这样,他就把小说家和医生的任务等同起来。尽管左拉主观上认为自己是发展了现实主义,其实却把现实主义庸俗化了。在十九世纪后期,自然主义思潮在欧洲流行甚广,但单一性的自然主义作家并不很多。在法国,最典型的自然主义小说家是龚古尔兄弟。爱德蒙·龚古尔(1822--1896)与其弟于勒·龚古尔(1830-1870)曾合作写了许多小说,宣传自然主义,小说《日尔米尼·拉赛德》(1865)的问世,标志着自然主义真正的开端。这部作品,主要描述一个咖啡馆侍女悲惨的一生。她在当时社会恶劣风气的毒害下,过着放荡,纵酒的秘密生活,最终堕落、死亡。这是以龚古尔兄弟家里的女仆罗斯为原型而写成的真实故事。

  意识流
    
    意识流手法是西方当代文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它是以表现意识的流动为主要内容,以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现实与虚幻相互交织为主要方法而得名的。
    
    虽然"意识流"的名称是一八八四年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首次提出来的,意识流小说是本世纪二十年代在欧美兴起的一种思潮流派,但是在文艺创作中,有意识地用艺术形式表现人们内心的底蕴,表现被压抑的意识或潜意识的作家,并不只是当代的欧美作家。本世纪初,日本人厨川白村曾在《苦闷的象征》中作过系统的阐发。不过厨川白村的艺术论不来自威廉·詹姆士的著作,而是直接生搬硬套奥地利精神病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意识流的理论和实践上的宗师,还可追溯到十九世纪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
    
    应该注意,传统小说中的心理描写手法并等于意识流手法。就反映人物的心理这一点说,两者是相同的;但在反映的形式上,两者的差别很大。传统小说的心理描写,只是表现作品内容的一个环节,意识流手法则把意识的流动视为作品内容的主体。一般的心理描写是为了说明、推进故事和表现人物的性格服务的,意识流手法则把表现人物的意识作为目的。心理描写是从人物意识的实际中抽取一点,并且它往往是理智的意识,意识流手法则展现人物意识流动的全部实际,其中有理智的,也有非理智的潜意识、下意识和幻觉等。一般的心事描写往往内心独白或意识的亮相。作者用类似蒙太奇的衔接技巧,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主观与客观的界限,将一幅幅画面,一个个镜头广阔自由地驰骋、辐射出来,不露作者描述的痕迹。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运用的是心理描写手法;乔伊斯的小说《尤利西斯》,采用的则是典型的意识流手法。因此,我们不能把一般的心理描写或写梦幻的题材,一概称为意识流手法。
    
    意识流小说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只存在二十多年,它在文学发展的长河中仅是昙花一现,早已被历史所淘汰,但是意识流手法至今仍被广泛运用。从总体上说,意识流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但其中也有某些合理的成分。在某种情况下,人的意识活动的确是连绵不断、纷乱混杂的。诸如心潮起伏、感慨万端、心烦意乱,这种种情景,如按照传统的心理描写手法,很难描绘得活灵活现,然而运用意识流手法却能显其之长,这不能不说是文学创作手法上的一种创新。不承认这一点,就不能全面解释:为什么西方现代派作家会普遍吸收和运用意识流的某些手法,为什么我国文学家也会借鉴意识流手法。
    

  唯美主义

  唯美主义是十九世纪末流行于西欧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潮。它最初起于诗坛,后来渐及小说、戏剧,主要流行于英国。所谓"唯美主义",就是以艺术的形式美作为绝对美的一种艺术主张。这里所说的"美",是指脱离现实的技巧美。因此,有时也将唯美主义称为"耽美主义"或"美的至上主义"。

  唯美主义思潮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英国的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是唯美主义运动的先驱。他说:"美的东西就是永久的欢乐。"法国作家戈蒂耶是由浪漫主义向唯美主义过渡的作家。他反对艺术的功利主义,主张纯艺术,追求形式美,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戈蒂耶成了唯美主义运动的倡导者。

  十九世纪末的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形成,具有两大要素:一是比德(1839-1894)的快乐主义的批评;二是莫理思(1834-1896)的生活艺术化的思想。比德认为,文艺批评家的职责不在于掌握知识,罗列材料,以满足正确的美的定义,而应该具有一种特殊气质,善于感受美的对象的能力,将自己同书本中的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从中探讨得到的快感和乐趣,这才是审美批评的根本。莫理思认为,改造社会的目的是自由地伸展,就非使日常生活艺术化不可。任何文明社会,假如不能对它的成员提供这种环境,那么世界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比德和莫理思的上述观点,奠定了唯美主义的理论基础。再加上英国诗坛中拉斐尔前派的主要代表罗塞蒂(1828-1882)以及史文朋(1837-1909)等人的努力,终于形成了唯美主义运动。

  唯美主义的真正代表是奥斯卡·王尔德(1856-1900),他是唯美主义创作的实践者,又是唯美主义理论的鼓吹者。

  就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上说,王尔德认为,艺术应该超脱现实,游离人生。"现实的事件都是艺术之敌。一切艺术的坏处都是从实感产生。自然就是明白,明白就不是艺术。"一切拙劣的艺术都是从复归自然的描写和客观地描述人生而产生的。因此,认为凡是"回到生活和自然"的艺术都是坏的,艺术越远离现实、超脱现实越妙?唯一美的事物,就是与我们无关的事物"。

  就艺术对生活的作用而言,王尔德认为,不是艺术再现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艺术不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镜子,生活仅仅是艺术的学生,艺术是至高无上的。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社会的客观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意识这一唯物主义的观点,陷入了本末倒置的认识论。

  从文艺创作的目的性上说,他鼓吹"为艺术而艺术"。认为"艺术除了表现它自身之外,不表现任何别的东西。艺术有独立的生命,正如思想有独立的生活一样"。

  不言而喻,王尔德散布的这些文艺思想是极其荒谬的。他颠倒了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搞乱了人们的认识路线,企图诱导作家钻进资产阶级艺术"象牙之塔",以挽救资产阶级必然没落的命运。

  小说《杜莲格莱的画像》是王尔德的代表作,也是唯美主义的旨在说明人生是艺术的模仿,破坏了艺术,人的生命就不存在了。

  唯美主义思潮对我国文坛颇有影响。本世纪三十年代,它曾流入我国,"新月派"文人徐志摩的诗,就明显地存在美唯美主义色彩,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所严厉痛斥。

  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一般指创作方法,表达令人难以捉摸的幻觉,其内容则是神秘主义。作家所要阐述的不是现实的客观世界,而是个人主观的内心世界。象征主义来自象征一词,它在希腊文中的原义,是"把一块木板分成两半,双方各执其中的一端,以表示衔接"的信物,后来逐渐演变为"以一种形式当作概念的习惯的代表"。象征自古有之,它是联想的一种方式,即把眼前所见的事物,与以往所感受过的事物联系起来,形成独特的新的意境。

  作为一种特定的文艺思潮流派来说,象征主义最先出现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法国,主要表现于诗歌创作领域。法国的象征派诗人以马拉尔美(1842--1898)、魏尔估(1844--1896)、韩波(185d--1891)三人为代表。在戏剧方面,以比利时的剧作家梅特林克(1862--1949)为代表。

  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象征主义向英,美、德,俄、意大利、西班牙等国传播,到本世纪二十年代,它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一种文艺思潮流派。从内容上说,象征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时间上说,象征主义又有前期与后期之别。前期的象征主义,主要指巴黎公社失败后,即十九世纪八十到九十年代在欧洲流行的思潮,后期的象征主义,是指本世纪二十年代,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象征主义再度崛起,席卷欧美,达到它的高峰。有人将后期象征主义归属于现代派范畴。一八八六年,法国诗人儒勒·莫雷阿(1856--1910)在巴黎的《费加罗报》上发表了《象征主义宣言》,与此同时,马拉尔美撰写了《前言》,勒内·吉尔发表了《声调沦》。这三篇论文既奠定了象征主义诗歌的理论基础,也是后人研究象征主义理论的重要文献。

  象征主义者认为,文学艺术所应表达的不是现实生活,而是意识所不能达到的超时间、超空间,超物质、超感觉的"另一世界",这种超感觉的事物,只有通过象征才能表达出来。他们认为,现实黑暗无常,虚幻痛苦,只有"另一世界"才是真、善、美。是用恍恍惚惚、半隐半现的景物来暗示另一世界,而象征就是沟通这两个世界的媒介。如咏乌鸦代表命运,象征灵魂的黑暗,以虹象征光明,黑象征悲哀,自象征纯洁,黄象征权威,等等。这些象征意义,是事物、词语所固有的特性,为人们所热知。然而在更多的情况下,其象征性往往不是事物、词语所固有的属性,而是人为的主观赋予的特性,如以大雨象征天主,圣杯象征神力等,其意义也就令人费解。同样一种事物,同样一首诗往往可以作出不同的多种解释。

  象征主义的诗歌是以暗示和联想为基础的文艺创作。它不同于浪漫主义诗歌,反对直接抒情,主张间接抒情,也不同于现实主义的诗作,反对对事物作客观的具体的描绘,它把人们的视线从外部的物质世界引向内部的精神世界。如何表达这种内部的精神世界呢?主要靠象征性的暗示,即暗示主题,暗示事物,暗示感情。十样东西,只说三样,留下七样,由读者的感官去推想,或者只说一事一物,由读者联想出无穷无尽的事物。这样,读者仿佛一半在读诗,一半在进行创作,从中得到乐趣。象征派的涛歌极力避免一般性的描述,尤忌赤裸裸的说教。

  象征派的诗歌要求具有形象美、音乐美和绘画美的统一性。象征主义者认为,写诗如同作曲一样,文字就是音符,要求诗篇产生交响乐般的艺术效果。韩波曾作了一首十四行诗,分别给元音字母定了色,"A是黑,E是白,I是红,U是绿,O是蓝"。有人还从乐器的种类上联想出音与色的关系,说竖琴是白的,四弦琴是青的,横笛是黄的,风琴是黑的。这种色与音的交错,打破了视觉、听觉等感官的界限,使诗歌、音乐,绘画混在一起。这样的诗,才被认为是上乘之作。

  象征派主张自由诗体,倡导不定形的散文诗。他们打破了传统的固有的缀音押韵的格律,而由语言本身的音乐性来代替,以表达刹那间的印象或情调。象征主义者认为,刹那间的印象或情调是不可捉摸的,要传达出这种情调,用语言是不可能的,用诗歌的格律也无济于事,只有用言语音响本身来麦达,而不是由词汇语意宋体现,因而反对修辞,废弃请行形式的约束,主张根据诗人思想感情表达上的需要,灵活安排音步、顿挫和韵脚;这就导致现代自由诗体的出现。因此,诗体格律的自由化,是象征派的重大特色,也是对现代诗歌的一大贡献。

楼上的都说啦 我就不赘述了
有个朋友的BLOG上 有很多这方面的资料
有时间你可以看看
http://blog.sina.com.cn/u/482ba4b30100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