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的人生之路

作者&投稿:表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邓稼先有哪些人生经历?~

邓稼先生于1924年,安徽省怀宁县汉族人;中国杰出科学家,中国“两弹”元勋;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及氢弹理论设计负责人,核武器研制工作奠基者与领导者之一。中国共进行了45次核实验,而邓稼先参加过32次,其中有15次他都在现场进行指挥。
在中国研制原子弹、氢弹的研究中,邓稼先先后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各种基础理论的研究,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在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开始了探索氢弹设计征途,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由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一部有关于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这部著作为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先进科研人员的入门教科书。同时,邓稼先还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写出了有关等离子体物理、电动力学、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多种讲义。
为了祖国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邓稼先当了28年的无名英雄。他经常在关键的的时刻,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如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将生死系于一发的危险时刻,邓稼先都会站在操作人员的身边,既对他们的工作起到指点作用,同时也给作业者以极大的心理鼓励。
一次,在进行航投试验时,降落伞出现了事故,原子弹坠地后被摔裂。身为物理专家的邓稼先深知原子弹的危险性,却抢先上去将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捡起来进行了仔细的检验。他的妻子许鹿希在得知他“抱”过摔裂的原子弹后,在邓稼先回京后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却却发现他的身体中多处已经出现了放射性的物质,而且已经对身体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但是邓稼先却坚持回到了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依然坚持自己去给核武器装雷管,并且第一次用起他院长的权威:“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
1985年,邓稼先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依然想参加科研会议。但是医生却强迫他住院,并告之,他已经患上了癌症。他面对着心爱的妻子与当时国防部长张爱萍的安慰,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
为了挽救他的生命,中国中央政府想尽了一切方法,但却无力回天。邓稼先去世前,国家曾经为他配备了一辆专车,但他只是在家人的搀扶之下,坐进去转了一小圈,便表示自己已经享受到国家所给的待遇了……
1986年7月29日,我国一代核物理学家、两弹元勋邓稼先因癌症不幸逝世,享年62岁。在临终时刻,邓稼先叮嘱身边的人最后的一句话是:不要让别人把我们拉太远……。我们将永远铭记这位为我国核武器研制工作开拓与奠基的“两弹”元勋。
1996年7月29日,即邓稼先逝世十周年纪念日,中国进行了最后一次核试验。次日,中国便向世界宣布:暂停核试验。
中国可以在建国如此短的时间里,以那样差的基础迅速将原子弹、氢弹和卫星研制出来,这些事实令当时的西方人极为不解。邓稼先以一个美国优异留学博士的身份,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条件与生活环境,回国为祖国的国防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正是因为有了如邓稼先一般勇于奉献的知识份子,中国才可以挺起坚强的民族脊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邓稼先,杰出的科学家,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数十年,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中国的“两弹”元勋。

  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1935年考入志成中学,在读书求学期间,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他曾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后在父亲邓以蛰的安排下,他随大姐去往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在抗日救亡的呼喊中成长起来的邓稼先,高唱着“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的西南联大校歌走上科学之路。为了实现科技强国的夙愿,他将个人的事业与民族兴亡紧密相连。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当年,他就毅然回国。

  回到祖国怀抱后的邓稼先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工作。新中国启动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国防尖端科研试验工程后,邓稼先成为从事这项事业的众多科技人才中的一员。他以满腔热忱投入工作,并迅速成长起来。1956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邓稼先参加、组织和领导了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型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贡献,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在原子弹、氢弹研制试验过程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他进而开始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

  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在邓稼先的直接领导并参与下完成。由他和周光召共同完成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一书,成为国内第一部有关核武器理论设计的开创性基础巨著,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必备教科书。

  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邓稼先在从事领导研究工作的同时,还先后撰写了有关《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并着手编写了《量子场论》和《群论》等教材。

  邓稼先虽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却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最关键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最危险的时刻,他总是坚持要直接站在操作人员身边。这种忘我的大无畏精神,使广大科研人员感受到莫大的鼓励。

  从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干起,邓稼先先后担任了原子能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等多项职务。他还是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中国核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在担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职务时病逝于北京。他临终前所关心的仍是如何发展我国的尖端武器,并语重心长地说:“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1974年,黄昆、邓稼先、黄宛、周光召、杨振宁(从左至右)游览北京颐和园时合影(资料照片)。 邓稼先和夫人许鹿希合影(资料照片)。 邓稼先(右二)和夫人许鹿希(左二)同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右一)合影(资料照片)。


  邓稼先用自己的一生,实践着科技强国的抱负和梦想。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新一代优秀知识分子的光辉榜样。

  199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追授邓稼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8年,邓稼先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评选的中国十大传播科技优秀人物。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邓稼先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邓稼先的人生之路》读后感

  我读了《邓稼先的人生之路》之后,知道邓稼先是一个热爱祖国的科学家,他为我国成功实验第一颗原子弹,做出了无私的奉献,为我国后来和平利用原子能奠定了基础。

  邓稼先在美国获得了博士学位,1950年8月,他放弃了优越的条件,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回到了新中国,1958年是邓稼先人生道路上重大的抉择。他决定参加研制中国的核武器—原子弹,从此他要隐姓埋名,而且要随时准备献身。可是他想:“报效祖国,不正是我生命的价值吗?”于是邓稼先毫不犹豫的以高涨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心到了新岗位。

  邓稼先在研制原子弹过程中克服了重重困难,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对技术精益求精,最使我感动的是有一次半夜,辛苦一天的邓稼先刚刚睡下,突然接到核材料车间打来的电话,说加工时发现了一点小问题。他立刻起来,鞋子都来不及穿,穿着拖鞋箭一般似的冲了出去,冒着倾盆大雨赶往现场,。制造原子弹的工作异常危险,尤其是插雷管,万一发生问题,所有在场的人霎时就会化为灰烬。每逢这时,邓稼先总是一言不发地站在操作者身后,他一马当先,勇敢地挑起重担,不顾个人安危。

  我看完邓稼先的事迹之后,深深受到感动,我要学习他为祖国不怕牺牲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佩服他有深厚的科学功底。我要刻苦学习,认真的积累知识,掌握本领,将来也像邓稼先那样报效祖国。

首先我对你这个问题,我很想明白你提问的这个问题,是想通过邓老的人生之路来引导自己吗?每个人的生活的都是不可复制的,别人的路放到自己不一定行,我觉得别人的经验只能够给我们自己一个开阔思维的作用,让我们的思维更广,对问题的思考能够做到更加全面,在根据自己的取向和所想了解的内容来进行最合理的选择,还有就是要相信自己的选择,相信自己的选择是最正确的。退一万步来想,就算你当时选择的不是最合适的,但是这全部是通过你自己的思考和经验告诉你自己的,就算失败,那也是一笔财富,能够给自己一个非常好的教训。我觉得正反两面的经历都是能够提升自己的,你要能够将事情最合理的进行分析,让自己明白。让自己更加强大。希望你能早日完成自己的理想。

邓稼先在美国获得了博士学位,1950年8月,他放弃了优越的条件,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回到了新中国,1958年是邓稼先人生道路上重大的抉择。他决定参加研制中国的核武器—原子弹,从此他要隐姓埋名,而且要随时准备献身。可是他想:“报效祖国,不正是我生命的价值吗?”于是邓稼先毫不犹豫的以高涨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心到了新岗位。
鱼文书上有

邓稼先的人生之路
答:我读了《邓稼先的人生之路》之后,知道邓稼先是一个热爱祖国的科学家,他为我国成功实验第一颗原子弹,做出了无私的奉献,为我国后来和平利用原子能奠定了基础。邓稼先在美国获得了博士学位,1950年8月,他放弃了优越的条件,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回到了新中国,1958年是邓稼先人生道路上重大的抉择。他决定参加...

邓稼先走过了怎样的人生道路
答:在抗日救亡的呼喊中成长起来的邓稼先,高唱着“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的西南联大校歌走上科学之路。为了实现科技强国的夙愿,他将个人的事业与民族兴亡紧密相连。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当年,他就毅然回国。回到祖国怀抱后的邓稼先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工作。

请你根据课文内容说说邓稼先走过了怎样的人生道路?为什么作者会这么说...
答: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邓稼先的人生路的段意
答:一: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中国近代的悲惨历史背景下,引出邓稼先。二:两弹元勋: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三:邓稼先和奥本海默:通过对比突出邓稼先的品格和奉献的精神。四:民族感情?友情?:侧面烘托出邓稼先严谨,做出的巨大贡献。五:“我不能走”:用恶劣的工作环境衬托出邓稼先坚强,奉献的意...

“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一生是怎样的?
答:邓稼先意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认识到核物理的重要性,它成了世界性的热门学科,掌握好这门学问,是到达物理学前沿的必经之路。认准了方向,稼先便决心攻读原子核物理。由于他学习成绩优异,不足两年便修满学分,博士论文《氖核的先致分裂》顺利通过答辩。取得博士学位后...

邓稼先有哪些人生经历?
答:邓稼先生于1924年,安徽省怀宁县汉族人;中国杰出科学家,中国“两弹”元勋;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及氢弹理论设计负责人,核武器研制工作奠基者与领导者之一。中国共进行了45次核实验,而邓稼先参加过32次,其中有15次他都在现场进行指挥。在中国研制原子弹、氢弹的研究中,邓稼先先后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

邓稼先的有那些事迹
答:01 邓稼先的主要事迹是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邓稼先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是中国核武器研制...

作为我国原子弹和氢弹的奠基人物,邓稼先的人生故事是怎样的?
答:邓稼先,1924年生于安徽省怀宁县,先后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和美国普渡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回到祖国;他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

邓稼先一生为科学事业付出了多少
答:“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 稼先没有虚度此生! 1987年10月23日,杨振宁在宋健、周光召等陪同下来到八宝山公墓,祭奠与他有着半个世纪深情厚谊的挚友邓稼先。 深秋的北京,瑟瑟秋风给人们带来寒意。八宝山公墓...

邓稼先的故事简介100字左右
答:在1986年,积劳成疾的邓稼先被癌症夺走了生命,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里,他28年的秘密经历才得以披露,“两弹元勋”的名字才开始传扬。作为科学家,他让中华民族摆脱了任人宰割的耻辱。然而现在,流星升空,鲜花再植,六十二岁高龄的稼先已走完了他的生命之路,永远的去了,但他的精神永存。今天当我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