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三国演义里面为什么几乎每次打仗都是大将先上阵,这在历史上是确有其事吗?

作者&投稿:冀饶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像《三国演义》等里面,双方对垒打仗时都是两个大将先出来单挑,等分出胜负后双方士兵才开打?~

这是因为《三国演义》是小说,写战争时先让双方大将单挑,从艺术方面既好写又好看。要是真有板有眼的写行军布阵,小说家不擅长,读者也未必有耐心看。
真实的历史上并不是这样的。古代战场很少有大将单挑这种机会。真实的战场上,大多数是猛将带着士兵冲锋,可以起到提高士气的作用。真要是双方大将在战场让碰面了,狭路相逢,那只有交锋了。比如关羽乱军之中斩颜良,黄忠突袭斩夏侯渊。

扩展资料
古代军队行伍分明,分工明确。比如春秋战国的秦代的步兵编制:五人为伍,十人为什,五什为屯,二屯为百,然后是五百人,一千人等。每队都有指挥官,如伍长、什长、屯长、百将等。到唐代军制改为:每火10人,5火为队,2队为旅,每团2旅,设火长,队正、旅帅、校尉等。
士兵小队组成大队,大队再组成军团。士兵分属不同的兵种,作用各不相同,长枪兵对骑兵,骑兵对步兵,盾牌兵防守,弓箭手远程杀伤等。打仗也不是一拥而上,而是依靠队形,一旦乱了就会溃败而逃。
以罗马重步兵方阵为例:方阵分三个横队,第一横队先进攻,士兵投完标枪后冲锋,与敌人短兵相接。打一段时间后。第二横队进攻,第一队后撤休息,互相轮换数次。第三横队是预备队,是全军的精锐,在关键时刻投入战斗。

这个问题很有趣,那就来说说吧。

单挑的这种战斗方式是冷兵器时代常见的作战方式之一。在《三国演义》中,单挑的战斗方式才经常出现,这是文学创作的需要,更加凸显出战斗人物的特征,让主角光环更加耀眼,如果是群战的话,主角也就被淹没在人群里面了,再者如果讲排兵布阵的话在视觉上很难呈现给观众、而且即使呈现了观众也不能一定能看懂,二人单挑是观众能直观感受到的。
单挑战斗方式虽然存在,而且更多的还是存在在战斗能力低下、装备薄弱的冷兵器时代早期,因为如果有远距离射程的武器的话,安排杀手提前就射杀了对方将领就好,何必伤神费力。也并不是适用于所有战斗场面,如果我强敌弱,兵力数倍于敌人,可以轻松拿下对方,将领是有病么,还会去和对方将领冒生死之险单挑。所以单挑一般出现在遭遇战或阵地战中,两军对垒,两边士兵的士气都差不多,军械实力都大体相等的情况下,双方要拼的,就是士兵的士气了。毫无疑问,对将是一个非常适合的选择。

古代打仗,专业的士兵还是相对较少,很多士兵都是农民,是临时工,所以临时工哪有那么卖命的。所以士气是取胜的关键。假设,我方武将击败了对方的武将,或者击杀了对方的武将,我方士兵都在后面看着呢,会是什么反应呢?肯定是大声叫好,热血沸腾啊!牛啊,我们这边的武将就是牛啊!胜利!而对方的士兵呢,肯定发怵啊,对面这么牛?那对方的士兵是不是很有牛啊?能不能打过对方啊?
对比出来了吗?双方士兵的士气立刻就显现了出来,一方士气高涨,一方士气低落。
通常情况下,获胜一方的主将会直接命令士兵冲阵,就是率先发动攻击,毕竟士气这东西,可遇不可求,这也是很多古代兵书上写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从另一方面讲,将军单挑也能减少战斗减员,这在古代人力资源紧缺的时代,战俘也是新的战斗力量。
总而言之,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战斗的目的都是消灭对方的攻击力量,或者说战斗力,所以一定是以最为现实的手段去实现这一目的的,将领对战和单挑在历史上都有,但这毕竟风险太大,为将者通常还是不会选择这种打法的。可以说单挑战法是有的,却远不如演义版和电视剧中那么神奇。你们觉得呢?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关注哦。

是确有其事的,是为了鼓舞士气,哪方武将单挑失败,另一方就会士气大振,容易取得战争的胜利。

王士禛在《池北偶谈》中说,古代真有斗将之事,并非稗官之妄说。王士禛又举了两个例子,以《剧谈录》中李临淮部将白孝德斩贼将刘龙仙,及《五代史》中周德威生擒陈夜叉等旧事为证。

不过临阵单挑往往靠的是一鼓作气,一击得手。厮杀中很少有演义里所描述的那样,你来我往,杀他个几十回合,甚至数百回合。正史中提到的厮杀,很少有超过三个回合的。

冷兵器时代的搏杀,和欧洲古代的一种搏击方式很相似,搏击双方持长长的木质兵器,骑马快速互相冲锋,二马相交互,猛然出手,必有一人会被击落。力大者,准头好的,往往是获胜者。

扩展资料

秦汉时期的战阵斗将在正史中描述很少,而秦汉时期偏偏是中国古代军事战争的最高水平时期,后世中难得一见象秦灭六国、汉击匈奴那样的经典战役。

这是因为,秦汉时期较多发生大规模作战,战争规模越大,战略战术、集团性的作战方式成为首要致胜因素,个人武力的作用就越小。相反,十六国南北朝时期战阵斗将的比例最高,而这一时期,乱战、混战、无准备之战发生的相当频繁,因而主将的个人武力就会发挥较大作用。

唐朝李靖说过,前代战争往往是“以少术胜无术”。指的就是这一时期。可见这一时期,能近身搏战的猛将虽多,能名垂青史的名将却并不多。

唐朝则集两方面之长,既有秦叔宝、尉迟敬德、薛仁贵这样的猛将,另一方面,军事指挥水平、战争水准也很高。宋朝不乏能力战者,但其军队的战略战术水平历来弱于辽、金、元等朝。至于明朝,虽有刘誔那样的大刀猛将,在八旗军精良的骑射术面前,仍一败涂地,战死于萨尔浒战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斗将



因为汉末正规军伤亡巨大,经常拿民兵充数,需要将领先对决,直接在士气的问题上一决胜负。

而更甚者,对决的悍将,其标准甚至还不如鼎盛时期阵战尖兵的标准。
所谓尖兵,其实就是侦察兵。
而冷兵器时代的高级侦察兵,其任务比之现代连长级别,也毫不逊色。
不止要从各种迹象上判断敌军态势,还要在遭遇战死里逃生,甚至进一步侦查敌人详细军情。

总之,汉末三国初,那是一个疲敝的年代,缺乏正规军。

在某些情况肯定是有的,三国里面如此频繁的状况,完全是情节需要,这种战法在春秋末期就不流行了,而且我觉得你说的大将太宽泛了,上阵打的一般是勇将,主帅是不出动的,所以就算上去的挂了,也不会出现无人指挥的状况,最多影响士气,比如说曹操带兵出去打仗,他肯定是不上的,如果要打也会派下面的人去

恩………………个人认为小说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的,为了使人物更加英勇,所以才会这样的。
如果是现实中的话,就像LL说的,不会一下子就派大将上阵的。
而且从《三国演义》中褒刘贬曹和小说里把周瑜写的那么的…………恩…………小气、小心眼(?!)的方面来看,历史上都不全是这样。
这些都是为了从侧面或是反面烘托人物形象,LL如果对小说的描写手法多一点了解的话,也许就会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啦!!!!!

的确不合理。因为《三国演义》是小说,小说中这样写有利于英雄形象的塑造,你会觉得里面的英雄都是有勇有谋。现实生活中的都是将军在后面指挥作战。要不怎么叫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呢,先上阵的一般都是士卒,最容易牺牲的也是他们。

为什么三国演义里的武将越到后来越不行?
答:2、魏国在赤壁之后,也在走下坡路,曹操当年官渡之战的谋和勇也随着年纪大而消失了,220年,几乎是魏、蜀两国的转折点,不过,在司马懿时,好歹暂时稳住局面。原因,还是大将都死了。3、吴国,更不用说了,三国里早期是最弱的,到蜀、魏战争中,一直是处于养精蓄锐和防御状态,靠着天险来维持国家...

为什么三国演义中贬曹操褒刘备呢?
答:《三国演义》中的刘备身上最显著的标签就是仁义,然而历史上的刘备先后投靠过卢植、朱隽、刘恢、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每次当刘备投靠新东家的时候,几乎都受到热烈欢迎,但最终结果却往往是刘备将东家摆了一道后,拍屁股走人。更过分的是,同为汉朝宗室的刘璋请刘备入蜀对付汉中的张鲁,结果...

·为什么《三国演义》里人名都是2个字?·
答:《三国演义》里的人物姓氏(包括10种复姓)共220种。张姓最多,有71人;刘姓次之,61人;王姓再次之,48人。孙、李、曹、陈、杨、韩、赵,均在20人以上。有的姓氏很生僻。“三国”人物绝大多数是单名,取双名的印象中只有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三国时期,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几乎清一色...

看三国演义有什么好处?
答:三国演义里有很多人,每个人都有一个典型的特征,从每个人身上都能学到有用的东西。1、心计:三国里出现最多的,不管在乱世还是治世,想要过好,必不可少的就是心计,但个人希望以自保为目的使用心计。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斩草除根。2、为君之道:古代就是作君主,现在就是做领导。

一些人说关羽总是中箭而赵云却一生几乎没中过箭,为什么?
答:为什么《三国演义》老是让关羽中箭,而赵云没有中箭呢?这个跟历史有关系,三国历史上有这么几个人中过箭,分别是随刘备入川的庞统,膝盖中箭的张郃,中了黄祖埋伏的孙坚,手臂中箭刮骨疗伤的关羽,多次中箭多次有人让马的曹操,背后中箭的曹彰,打南郡中箭的周瑜,被伤左目的夏侯敦。差不多可以这样...

为什么三国演义受欢迎 这三点足以说明原因
答:而且很会抓住百姓的重点。刘备在三国演义中能够为了兄弟举国之力攻打吴国这在历史中应该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作者这样刻画增加了文学作品的戏剧性。3、最后就是作者有一种史家笔法,也是孔子写春秋的春秋笔法有褒贬之意拥刘反曹思想也印证了这一特点。它并不是单纯的叙述历史事件而是在历史事件中刻画人物...

《三国演义》中,为什么不提交州的事情?
答:交州虽然也位列“东汉十三州”的位序之中,不过因为存在感实在是偏低,所以《三国演义》里面对于交州的描写也是非常简略,几乎没有戏份。交州的位置在现在的两广地区以及越南北部,在古代因为山路隔绝,所以交州地区的发展程度非常缓慢,文化程度不高,人口也不多。那个时候,全国的经济人口中心主要聚集在北方...

四大名著中,为何只有三国一直经久不衰?
答:刘备第第三国说第一仁义的没人敢称,第二。因为他的人格可以说是非常地假,表现的让人一听以后就觉得这个太假了,但是他演起来的时候是非常认真,而且他对每一个人都是于情于理的,逼不得已不去夺人家的城池,不去夺人家的地,所以他这个人物算是比较符合大众口味。其实每个人对三国演义看法都不...

《三国演义》中谁是真正的好人?
答:《三国演义》中曹操是真正的好人。《三国演义》写关羽颇费心机和笔墨,斩颜良、诛文丑、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乍一看来似乎都是肯定的描写,但仔细分析,几乎每一事迹中都能找到反讽的情调,或者模棱两可的暗示。三国人物形象分析 关羽性格中最明显的问题,就是“刚而自矜”,...

春秋战国到三国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名将?
答:2 、《三国演义》第二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三国时代可以涌现出那么多的英雄而被世人所熟知并且能够流传千古,完全得益于《三国演义》这本小说的作者罗贯中。我们来简短地了解一下罗贯中。罗贯中:山西太原人,祖籍四川,其祖上历代都是文人,几乎每朝每代文官,所以从小家教门风就是读书,而且其本人亦是酷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