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十则 的翻译

作者&投稿:坚畏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求王国维人间词话十则的翻译~

其生平著作甚多,身后遗著收为全集者有《王忠悫公遗书》,《王静安先生遗书》,《王观堂先生全集》等数种。《人间词话》一书乃是王氏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向来极受学术界重视。 《人间词话》是一部文学评论,宣统庚戍九月脱稿于京师定武城南寓庐,1908 年在《国粹学报》上公开发表。一直以外,该著极受学术界重视。 王国维早年受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影响,将中国古代的文论与西方哲学、美学思想融合在一起,建立起自己的一套文艺理论,《人间词话》即是他文论体系的具体阐释。境界说是他美学思想的核心,书中所评价的是中国词发展史上的重要作家和作品,但所涉及的美学和文艺理论上的很多基本问题。 《人间词话》是集中国古典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大成的著作,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从问世以来就受到学者的重视。对于这部著作的研究已日益引起学者的兴趣,王国维关于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三种境界说,更成为人们经常引用的名句。

原文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译文
词作以境界为最高评判标准,有境界的词作自然意高格远,名句天成。五代和北宋词作之所以独到、卓绝千古正在于此——有境界。
原文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译文
有主观虚构、想象之境;有客观描述、摹仿之境,这是理想派和写实派的区分处。然而理想派和写实派又很难从选境和写境中区分出来。因为伟大的诗人主观虚构、想象之境往往合乎于客观的自然环境和现实人生,近于写实;客观描述、摹仿之境往往又符合主观追求,近于理想。
原文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译文
有有我的境界,有无我的境界。“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是有我的境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是无我的境界。有我的境界,由我主观角度来观察事物,所以事物都带有我主观感情的色彩;
无我的境界,从事物本身的客观角度来观察事物,所以分不清何处为我,何处为事物。古人作词,摹写有我的境界的占大多数,但是并不是不能摹写无我的境界,这在于诗中豪杰们能够自我建立和培养(无我之境的意识)而已。
原文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译文
无我的境界,人只有在静(置身世外)中可以得到;有我的境界,人由动到静(着我感情之色到复归平静)时可以得到。因此,前者呈现出优美,后者呈现出宏伟壮烈。

原文
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处。故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律。故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译文
自然界中的事物彼此之间既存在着复杂的相生关系,又存在着竞争相克关系。然而把自然界的事物形之于文学和美术的笔端,一定要摒弃它们之间的相生相克之处。所以写实家也是理想家,因为写实的同时要人为的弃留、裁接,内蕴一种理想追求。
再有不管怎样虚构境界,它构成的材料也必然取自自然事物,虚构的境界其构造也必然要服从自然法则。所以理想家也同时是写实家。
原文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译文
境界不是单单指自然景物。喜、怒、哀、乐也构成人心中的一种境界。所以能够描摹真实的景物、抒发真实的感情的,都称之为有境界,否则就称之为无境界。
原文
“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译文
“红杏枝头春意闹”,著用一个“闹”字,境界就全展现出来。“云破月来花弄影”,著用一个“弄”字,境界就全展现出来了。
原文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译文
境界有大有小,但不依仗大小区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如何就比不上“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如何就比不上“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呢?
原文
严沧浪《诗话》谓:“盛唐诸公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澈玲珑,不可凑拍,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谓北宋以前之词亦复如是。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译文
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道:“盛唐时期的各位诗人,写诗时贵在逸兴远趣,就好像羚羊夜宿时把角挂在树上,没有痕迹可以找寻。因此他们的诗作高妙的地方,通透精巧,不生拼硬凑,物我合一,犹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象’,言语有尽而意味无穷。”
我王国维认为北宋以前的词作也是如此。只不过严羽所讲的“兴趣”,王士祯所讲的“神韵”,都只是谈及了诗词的表面,不如我王国维拈出的“境界”二字,探求触达到了诗词的根本。
原文
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后世唯范文正之《渔家傲》、夏英公之《喜迁莺》,差足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
译文
李白的诗词纯粹以气象胜出。“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个字,就能让千年以来登临怀远的词人们闭口不言。后世词人的作品也只有范仲淹的《渔家傲》、夏竦的《喜迁莺》,勉强能够接续,但气象已比不得李白的《忆秦娥》。

【课文全解】
原文第一段一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译文评论诗词以境界为最高标准。一首词如果有境界,自然显得格调高迈、超逸不群。这也正是五代和北宋期间的词之所以独到绝妙的地方啊。
段解
旁批点评
注释
原文第二段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译文从词人的表现手法上看,境界可以分为“造境”和“写境”两种,这也是西方“理想派”和“写实派”得以区分的缘由。但两种境界比较难以分别。因为大诗人通过想像所构造出来的境地,是一定要与现实生活相符的;而通过写实所描摹出来的境地,也必定是接近于理想化的。
段解
旁批点评
注释
原文第三段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1)”“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2)”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3)”“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4)”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译文从创作的主体关系上看,境界又可以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种。譬如: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之句、秦观《踏莎行》词中“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之句,都是属于“有我之境”;而陶潜《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句、元好问《颍川留别》诗中“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之句,则都是属于“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是站在作者本人的角度去观察认识事物,借物抒怀,所以事物全部显现出作者本人的色彩。“无我之境”则是站在事物的角度去观察认识事物,物我两相忘,最后都分不清哪里是作者,哪里是事物了。古人作词,一般写“有我之境”的比较多,但并不是说就没有人能够写“无我之境”,这在豪迈杰出的人当中自然能够得到完成。
段解
旁批点评
注释
原文第四段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译文要写“无我之境”,词人只有在超脱世俗、散淡静谧的心境中才能得到。要写“有我之境”,词人却必须是在强烈情感的动态作用下,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去抒发才能得到的。所以,前者显得优美,后者显得宏壮。
段解
旁批点评
注释
原文第五段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译文我们所谓的“境”,并非单指景物一种,喜怒哀乐,也是人们心中的一种境界。所以,能写真景物、真感情的,就叫有境界;否则就是无境界。
段解
旁批点评
注释
原文第六段“红杏枝头春意闹(1)”,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2)”,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译文宋祁《玉楼春》词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句子,仅仅是使用了一个“闹”字,整首词的境界就全都出来了。张先《天仙子》词中有“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句子,仅仅是使用了一个“弄”字,整首词的境界也就全都出来了。
段解
旁批点评
注释
原文第七段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1)”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2)”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3)”此第三境界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译文自古至今,能够取得大事业、做得大学问的人,无不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第一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第二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第三境。这些语句,不是大词人是说不出来的。但从这层意义上去解释诗词,恐怕晏殊、柳永、辛弃疾诸人是不会允许的。
段解
旁批点评
注释
原文第八段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译文苏轼的词旷达,辛弃疾的词豪宕。没有他们二人的胸襟而又想学习他们的学问,就好像是东施学习西施捧心呀
段解
旁批点评
原文第九段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也。
译文对于达到大家级别的人来说,他的作品所抒发的情感必是沁人心脾的,所描写的景物也必是令人耳目一新的。文中所用的辞句脱口而出,毫无矫揉造作、堆砌束缚的感觉。这是因为大家对所见的事物真切明了,所了解的道理深邃透彻。同样,作诗作词也如此。我们按照这个标准去衡量古今的诗词作者是否大家,基本就没有什么误差了。
段解
旁批点评
注释
原文第十段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美成能入而不出。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
译文诗人对待宇宙人生,必须能够深入到内部去,又必须能够跳出到外面来。深入内部去,所以才能写它;跳出外面来,所以才能观察它。深入内部去,所以有生气。跳出外面来,所以才有高致。周邦彦能入不能出。而自姜夔以来的词人,对于出与入这两件事连做梦都没有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