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青藏高原的资料

作者&投稿:泰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有关青藏高原的简短资料~

青藏高原,被喻为“世界屋脊”,一向以其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闻名于世,是科学探险、考察和生态旅游的胜地。而位于青藏高原地区形形色色的自然保护区,又是世界屋脊上生态环境最奇特、生物资源最丰富的自然资源宝库,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1]   青藏高原地域辽阔,面积240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1/4。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区的一大特色是面积大。位于西藏北部高寒地区羌塘自然保护区,面积达24.7万平方公里,不仅冠居中国和亚洲,在全世界也是数一数二的特大面积自然保护区。此外,西藏申扎、珠峰等保护区的面积也达到了3至4万平方公里。这对于内地的自然保护区来说,是无法与之相比的。 青藏高原
在漫长的地质发育与自然演替过程中,青藏高原不仅形成了与世了迥异的高寒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还兼有沙漠、湿地及多种森林类型自然生态系统。在这特殊的地理环境中保有许多蔚为奇观的地质遗迹和绚丽多姿的自然景观,蕴育了极其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因此,青藏高原的自然保护区的类型也极为丰富多彩。   在青藏高原,人们既可以看到以保护高原特有的综合性自然生态系统为目的的保护区,如拥有高山寒漠、草原与森林等山地垂直带的珠穆朗玛峰保护区;也可以见到以保护某一特殊植被类型或珍稀物种为目 的的保护区,如以保护热带季雨林为主的墨脱保护区和专为保护林芝巴吉的古老巨柏林而设置的保护点。   青藏高原特殊的生态环境中生存着一些极具特色的珍稀野生动物,而专为保护这些“国宝”建立的保护区,更为全球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和动物学家所瞩目。如为保护大熊猫为主的川西卧龙保护区就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横断山区,还有藏东类乌齐马鹿自然保护区和昌都芒康滇金丝猴保护区等。   青藏高原地区自然风光奇丽,具有许多特有的地质地貌类型,为保护这些自然遗迹而建立的保护区,对于一般旅游者来说,更显得魅力无穷。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以保护自然风景为主的四川南坪九寨沟保护区。此外,距九寨沟不远的松潘黄龙石灰泉钙华地貌保护区、贡嘎山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青海卓尼莲花山保护区和云南中甸碧塔海保护区等,也各具特色,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青藏高原的自然保护区丰富多彩,涵盖着深邃的科学内容。在全球最高、自然环境最为独特多样的区域内所建立的各类保护区,几乎包括了我国境内所有的主要陆地生态系统,尤其高原特有的高寒草地、荒漠及湖泊湿地等生态系统与有关的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奇异的自然景观相结合而放射出的异彩,为世界罕见。它们不仅为人类提供了高原自然界的原始“本底”,保存了许多珍稀濒危动植物,而且也为开展有关青藏高原的地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理想的基地和天然实验室。
美丽的青藏高原(6张)  青藏高原的自然保护区,为在这一地区独特多样的生态环境中生存的野生动植物提供了较为安全的繁衍场所。在青藏高原上,生活着大约210种野生哺乳动物,占全国总种数的50%左右。在这些野生动物中国家一、二级保护种占有很大比例,大熊猫、金丝猴、藏羚、野牦牛、藏野驴、 盘羊、雪豹、羚牛、白唇鹿、梅花鹿等著名动物都在其中。青藏高原地区有维管植物12000种以上,占全国总种数的40%左右,桫椤、巨柏、喜马拉雅长叶松、喜马拉雅红豆杉、长叶云杉、千果榄仁等珍稀濒危植物都在这一地区有分布或特产于此。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杜鹃花种类最为丰富的地区,有“杜鹃花王国”之誉。而这些珍稀动植物均是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   由于青藏高原地广人稀,人为干扰破坏相对较轻,大部分保护区自然生态系统保存完好,又由于高原自然生态系统较脆弱,易受外界因素干扰破坏,所以大多数采取封闭式的保护方式,禁止在保护区内进行非法或不合理的经营活动。对于一些已经开放旅游的森林公园和保护区,应提倡生态旅游,严格禁止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和动植物资源的旅游活动,正确处理好旅游与保护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包括西藏、青海、四川西部和新疆南部山地等广大地区,面积约为23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500米,有“世界屋脊”之称。
  青藏高原实际上是由一系列高大山脉组成的高山“大本营”,地理学家称它为“山原”。高原上的山脉主要是东西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自北而南有祁连山、昆仑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这些大山海拔都在五六千米以上。所以说“高”是青藏高原地形上的一个最主要的特征。
  青藏高原在地形上的另一个重要特色就是湖泊众多。高原上有两组不同走向的山岭相互交错,把高原分割成许多盆地、宽谷和湖泊。这些湖泊主要靠周围高山冰雪融水补给,而且大部分都是自立门户,独成“一家”。著名的青海湖位于青海省境内,为断层陷落湖,面积为4456平方公里,高出海平面3175米,最大湖深达38米,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其次是西藏自治区境内的纳木湖,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高出海平面4 65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湖。这些湖泊大多是内陆咸水湖,盛产食盐、硼砂、芒硝等矿物,有不少湖还盛产鱼类。在湖泊周围、山间盆地和向阳缓坡地带分布着大片翠绿的草地,所以这里是仅次于内蒙古、新疆的重要牧区。
  青藏高原不但湖泊众多,而且还是中亚、南亚和东南亚的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水力资源极为丰富,高原的地势高,面积广,从太阳那里获得的光热资源特别充足,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天高地寒”的不足,为生物的生长、人类的活动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有利条件。在那里,只要是晴天,大多数地区日照都在12小时左右.全年日照总时数一般为2500~3200小时,比它东面的长江流域、四川盆地和江南丘陵地区多50~100%。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也强,这里地面每平方厘米面积上每年得到的太阳辐射能一般达到140~180千卡,也比上述3个地区高出50~100%。因此,太阳光能源的利用将是青藏高原的一项极其宝贵的自然资源。
  青藏高原上还有一条很长的山间河谷盆地,这就是藏南谷地。另外在高原的东南部,由于河流切割形成了一系列南北走向的深切峡谷。祁连山也有一系列与山脉走向一致的纵向河谷。这些河谷盆地,地势比较低乎,气温较高,而且大部分河谷气候也比较湿润,所以成为青藏高原的主要耕作区。有的河谷两侧山坡还有森林,特别是高原东南部的峡谷地区,是中国西南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藏高原,尤其是其边缘地区广泛分布的“谷中谷”(河谷里的河谷)及河流两岸的阶地、山前的洪积扇叠置等现象,都揭示了青藏高原现仍在不断上升。这里频繁发生的地震和众多的地热泉,又反映了导致青藏高原隆起的地壳内部一系列复杂的地质过程尚未熄灭。对金沙江的精确测量表明,1956~1966年期间上升幅度最大的达到30~50毫米,最小的也有几毫米。随着高原的持续隆起,无疑自然环境还会不断发生变化。

  (选自方如康编《中国的地形》)

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第三极”,南起喜马拉雅山脉南缘,北至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北缘,西部为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脉,东及东北部与秦岭山脉西段和黄土高原相接,介于北纬26°00′~39°47′,东经73°19′~104°47′之间。

青藏高原东西长约2800千米,南北宽约300~1500千米,总面积约250万平方千米,地形上可分为藏北高原、藏南谷地、柴达木盆地、祁连山地、青海高原和川藏高山峡谷区等6个部分,包括中国西藏全部和青海、新疆、甘肃、四川、云南的部分以及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或全部。

扩展资料:

青藏高原的主要自然资源:

1、水资源

青藏高原的水资源以河流、湖泊、冰川、地下水等多种水体形式存在,并以河川径流为主体。外流水系流域面积占高原总面积的53.56%。青藏高原南部和东南部河网密集,为亚洲许多著名大河发源地,如长江、黄河、怒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恒河、印度河等。青藏高原地表水以河川径流为代表,年均总资源量为6383亿立方米。

2、土地资源

青藏高原土地资源地域分布明显,数量构成极不平衡。宜牧土地占总土地面积的53.9%,宜林土地占10.7%,宜农土地占0.9%,暂不宜利用的土地面积占34.5%。宜农土地资源主要集中于高原南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干支流谷地,东南部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等干支流谷地,东北部黄河及湟水谷地,北部柴达木盆地周围。

3、动物资源

低等动物方面,仅西藏有水生原生动物458种,轮虫208种,甲壳动物的鳃足类59种;昆虫20目、173科、1160属、2340种。脊椎动物方面,在整个青藏高原有鱼类3目、5科、45属、152种;陆栖脊椎动物共有3生3属、1047种,占中国该类动物总数的43.7%。

4、矿产资源

青藏高原地域广阔,有着漫长而复杂的地质历史,有形成于各种环境下的丰富物质。已发现的100多种矿产资源中,已探明部分储量的有近70种,其中铬、铜、铅、锌、水晶、石棉、盐湖、水热矿产储量较大;银、金、锡、铂族元素、稀土元素矿产储量也比较可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

  世界最高的大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西起于5帕米尔高原,东及横断山,北界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南抵喜马拉雅山,除西南边缘部分分属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锡金、不丹及缅甸等国外,绝大部分位于中国境内,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大部分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四川省与云南省等部分地区,跨踞北纬25°~40°,东经74°~104°,面积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1/4。
  地质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年轻的地质构造单元。在奥陶纪前后,青藏地区曾数度抬升和沉降,并为横贯欧亚大陆南部的古地中海(亦称特提斯海)所占据。早二叠世晚期,华力西运动使昆仑山隆起,揭开了青藏高原形成的序幕。其后,经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及喜马拉雅运动,隆起范围不断扩大,古地中海则随之由北而南撤退,直至始新世晚期,西藏地区最终全部脱离海侵成陆。据古植物化石和孢粉、古土壤及上新世地层中三趾马动物群化石等推断,上新世末,原始高原面的海拔仅约千米,更新世后的喜马拉雅运动使高原地区整体大幅度急剧隆起,遂成地球之巅。这一期间上升幅度累计达3000~4000米。若以晚更新世以来的十余万年计算,年均上升量达10毫米以上。至今,高原仍以年均5~6毫米的速度继续上升。
  根据板块运动理论,认为青藏高原的隆起是印度板块向北漂移,同欧亚板块碰撞并俯冲于后者之下的结果。同时可能还受北方刚性的塔里木地块向南楔入青藏地块的动力作用的影响。
  地貌 高原海拔大多在3500米以上,总倾向为西北高、东南低。主要大山有东西或近东西走向、由北而南依次排列的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昆仑山脉、喀□昆仑山脉、唐古拉山脉、冈底斯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及北西—南东或南北纵列走向的横断山脉。它们大多海拔在5500米以上。许多高峰海拔在7000米以上,珠穆朗玛峰、乔戈里峰及希夏邦马峰等则都超过了8000米。这些高大山脉构成了高原地形的骨架。高原地形结构的区域性差异明显,高原腹地藏北地区为高原面保存较完整的典型高原;藏南雅鲁藏布江中游流域为山原宽谷地形;青海柴达木为一大盆地;川西滇北的横断山区则为强烈切割、高差悬殊的高山峡谷地形等等。
  高原是地球上中低纬度地区最大的冰川作用中心。冰川覆盖面积约4.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冰川总面积的80%以上。现代冰川主要集中在念青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中段、西昆仑山、喀□昆仑山和祁连山等地。雪线高度位于海拔4500~6200米,大致东部低、西部高,南部低、北部高。高原上冰斗、槽谷、冰碛垅堤及冰水洪积扇等古代的与现代的冰川地形普遍发育。
  高原上冻土面积150万平方公里,为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冻土分布最广、厚度最大、海拔最高的地区。冻土形成于距今1~2万年前的晚更新世,一直延续至全新世。大致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脉以北为多年冻土区,余为岛状冻土或季节性冻土区。由于土内冻融活动引起地面变形或一系列有关的冰缘地貌类型,诸如冻胀丘、冰椎、热融洼地与热融湖等。剧烈寒冻风化作用形成许多岩屑坡、石海及石柱等。还有融冻泥流及冻融分选作用所形成的石堤、石环及多边形土等等。
  在高原的部分干燥的宽谷及湖盆内常见风蚀作用形成的流动沙丘与戈壁滩;许多石灰岩山地有古代的或近代的喀斯特地貌(溶洞、石芽、峰林、孤峰、石墙等,);藏北昆仑山一带有4处火山群,有火山锥、方山及熔岩平原等火山地貌。
  高原是中国主要地震区。进入20世纪以来已发生过6次8级以上的大地震。高原又是中国强烈的地热区,特别是在高原南部喜马拉雅山一带水热爆炸、间歇喷泉、沸泉及温泉广泛分布,蕴藏有丰富的地热能资源。
  水文、气候与动植物 高原南部与东部的边缘山区河网密集,较大的外流河有属于印度洋水系的雅鲁藏布江(大支流有拉萨河、年楚河、尼洋曲与帕隆藏布等)、怒江、朋曲及属于太平洋水系的长江、黄河与澜沧江等大河的上游段。水力资源丰富,河流侵蚀切割强烈,大河谷地深邃险峻;高原内部河网稀疏,季流河居多。高原上湖泊总面积约3.2万平方公里,尤以藏北内流区的湖泊面积大,数量多。因气候趋干,许多湖泊退缩,形成宽坦的湖滨平原,各湖盆之间多为低缓山丘相隔,地形开阔。除少数淡水湖及纳木错、色林错等较大的咸水湖外,多数湖泊因长期缺乏充足水源补给和湖水蒸发浓缩,已演化为高矿化盐湖,甚至成干涸盐沼,蕴藏有丰富多样的矿盐。随高原继续隆起及其气候进一步变冷趋干,湖泊退缩的趋势有增无减。
  青藏高原占据了大气圈中对流层厚度的一半左右。冬季受西风急流控制,风大而干燥;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较深,温度升高、降水增多。气候总特点是气温低,年较差大,太阳辐射与日照充足,并为世界年雹日数最多(那曲、理塘一带年雹日数20或30天以上)、多雹区范围最大的地区。高原下垫面相对于高原四周的自由大气来说是个热源,这一因素使青藏高原的农业种植上限及森林植被分布的高度均较同纬度的其他山地高出约千米,使它成为世界上最高的农业活动地域和森林分布区。在纬度和地势双重影响下,高原各地年均温由东南部的20℃以上递降至西北部的-6℃以下。受多重高山阻留,年降水量也相应地由2000多毫米渐减至50毫米以下;喜马拉雅山脉中西段北侧为雨影地区,年降水量不足600毫米。
  与上述水热条件相联系,高原东南部天然森林茂密,有储量丰富的各类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种类也极繁多,发育着类型众多的酸性的森林土壤,土壤表层腐殖质积累过程、原生矿物风化作用及淋溶作用等均较强烈;其余大部分地区主要为多年生中生或旱生的灌丛与草本,拥有广袤的天然牧场,但动植物种类较简单贫乏。发育着碱性的草原土壤和漠境土壤,生物、化学作用相对减弱,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少、砂砾含量较多、淋溶作用弱。上述这些生态环境的特点决定了青藏高原上宜林地域偏于喜马拉雅山南侧和横断山脉一带,适宜种植业活动的地域局限于东部和南部海拔较低、气候较温暖的湖盆宽谷地段、而大部分高寒地区则除部分可供放牧利用外,大多为荒野之域。
  自然地理区 在地势高度、地理纬度和距海远近等诸因素共同作用的制约下,随着高原由东南暖湿向西北干冷递变的水平带状分异,出现森林、草原、荒漠等不同自然景观地带的依次更迭。山地自然景观垂直带谱性质也由东南部的海洋性湿润型递变为高原腹地的大陆性干旱型,其优势垂直带相应由森林成分转变为草原及荒漠成分,带谱结构由繁而简,景色渐趋单调。喜马拉雅山南侧,从山麓海拔数百米的热带雨林或常绿阔叶林开始,往上相继为针阔叶混交林、暗针叶林、灌丛、草甸直至雪线以上的高山永久冰雪带等不同类型的垂直自然带,几乎重现了从低纬度的热带至高纬度的寒带或极地带之间所有主要的水平自然地带,成为中国山地自然景观垂直带谱最完整之典型。自然地域的水平分异和垂直分异紧密结合是青藏高原地表自然界区域分异的显著特点。根据地势结构、生物气候环境与垂直自然带谱及土地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区域差异,青藏高原可划分为10个自然地理区:
  ①喜马拉雅山南翼亚热带及热带北缘山地森林区。为青藏高原向印度恒河平原过渡地段,地形陡峻,流水侵蚀作用强烈,深切的谷地海拔多低于2000米。气候暖热湿润,最暖月均温18~25℃,年降水量1000~4000毫米,干燥度小于1.0,天然森林覆被率高、树种多,自然景观丰富多采,垂直分带明显。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地是由热带常绿雨林和半常绿雨林组成的垂直基带,林内有板状根,老茎生花等现象,多藤本与附生植物,林相密郁潮湿。其上为栲、青冈等树种组成的山地常绿阔叶林带,具“雾林”或“苔藓林”特征。林下发育了砖红壤性土壤和黄壤。农作物可一年两熟至三熟,主要有水稻、鸡爪谷、玉米、麦等。还可栽植茶树、甘蔗和香蕉等,有“西藏江南”之美誉。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多,有麝香、天麻、三七、贝母、胡黄连和雪莲等著名药材。
  ②藏东川西山地针叶林区,为雅鲁藏布江中游下段与毗邻的横断山脉中北段。分布着彼此平行的、近南北走向的山脉和水系。发育高山峡谷地貌。大河谷地多在海拔2500~4000米。气候温暖湿润至半湿润,最暖月均温12~18℃,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干燥度0.5~1.5,山地垂直自然分带较显著,除部分干旱谷地为白刺花等有刺灌丛禾草-褐土带外,主要以高山松及部分高山栎组成的针阔叶混交林-棕壤带和云、冷杉暗针叶林-漂灰土、暗棕壤带占优势,森林上限高达4400~4600米,为世界之冠。森林资源丰富,是中国西南部用材林生产基地。野生动植物资源中有珍稀的大熊猫、藏马鸡以及麝香、鹿茸、虫草等贵重药材。河谷地区农作物以青稞、小麦为主,并宜发展核桃、苹果、梨和桃等。水能资源蕴藏量甚大。
  ③藏南山地灌丛草原区。为雅鲁藏布江中游与朋曲上游流域,宽谷盆地为主,一般海拔在3000~4500米。气候温暖半干旱,最暖月均温10~16℃,年降水量200~500毫米,干燥度1.6~4.0。海拔4000米以下地区为三刺草、白草、固沙草和西藏狼牙刺等组成的山地灌丛草原植被,高地为亚高山针茅草原。与此相应的山地灌丛草原土和亚高山草原土都有碳酸钙积聚特征,质地粗,部分有盐渍化现象。河谷地区是西藏重要农区,有“西藏粮仓”之称。农作物一年一熟,有青稞、小麦、豌豆和油菜等。由于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度大、光温配合好,麦类作物产量高,小麦曾创 805.6千克/亩的高产纪录(1975年)。在局部地区青稞可种植于海拔4700余米处,冬小麦种植上限4200米;海拔3500米以下河谷地区可发展苹果、核桃等;山坡水土流失较剧,应营造人工林以绿化环境、防风固沙和提供部分薪材。高寒的草原则是绵羊和牦牛的天然牧场。
  ④青东祁连山地草原和针叶林区。包括积石山以北的青海省东部及祁连山东段。祁连山东段由数条平行排列的山地组成,山峰多超过4000米。纵向谷地海拔2500~3500米。青海湖盆地海拔3200米以上,青海湖面积4635平方公里,为中国最大的咸水湖;东部湟水、黄河谷地海拔低于2000米,并有黄土堆积,流水侵蚀作用较强,阶地发育。气候温凉半干旱,最暖月均温12~18℃,年降水量250~600毫米,干燥度1.0~3.0,植被以西北针茅、短花针茅和冷蒿等组成的山地草原为主,与云杉、圆柏等针叶林呈阴阳坡分布,在高寒的湖区及高山分别为紫花针茅草原及灌丛草甸。土壤为山地栗钙土、亚高山灌丛草甸土、棕褐土等。东部低地适宜种植小麦、青稞和油菜;大部分天然草场适宜放牧绵羊、牦牛和马。现有森林须予保护与合理采伐。
  ⑤那曲玉树高寒灌丛草甸区。包括怒江河源以东至川西北若尔盖一带。地面切割浅,多宽谷、盆地和缓丘,海拔3500~4600米。冰缘地貌发育,有岛状冻土。气候寒冷半湿润,最暖月均温6~10℃,年降水400~700毫米,干燥度0.8~1.5,植被为草甸和灌丛。发育有高山草甸土和亚高山灌丛草甸土。因地形低洼,沼泽及沼泽草甸广布。著名的若尔盖沼泽是中国最大的泥炭沼泽区。除海拔稍低处有少量青稞等种植外,辽阔的草场是牦牛和绵羊的优良放牧地。此外,还盛产贝母、虫草和大黄等药材。
  ⑥青南高寒草原区。包括唐古拉山与昆仑山之间的长江、黄河上游一带切割浅的波状高原,平均海拔4200~4700米,气候寒冷半干旱,多年冻土连续分布,冰缘地貌发育,最暖月均温6~10℃,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干燥度1.6~3.0,紫花针茅草原辽阔,高山草甸和沼泽草甸也有相当面积,土壤为高山草原土、高山草甸土和沼泽土等。农作物极为有限,是放养牦牛和绵羊的纯牧区,但草场的载畜量低。
  ⑦羌塘高寒草原区。“羌塘”系藏语“北方高平地”之意,指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脉以北的内流区,一般海拔4400~4800米。气候寒冷半干旱,最暖月均温6~10℃(局部地方达12℃),年降水量100~300毫米,干燥度1.6~6.0,湖泊星罗棋布,为中国第2大湖区。优势植被为紫花针茅草原,高山草甸不发育。高山草原土以有机质含量低,碳酸盐聚积、土层薄、含砾多为特征,大部分地区只宜放牧绵羊,载畜量很低。野生动物种类少,但多藏羚、野驴和野牦牛等特有动物。人烟稀少,大部为“无人区”。
  ⑧阿里山地半荒漠与荒漠区。包括高原西南隅的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和喀□昆仑山及其间的印度河上源宽谷与班公错盆地,低地海拔3800~4500米。气候温凉干旱,最暖月均温10~14℃,年降水量50~150毫米,干燥度6.1~15.0,干旱剥蚀作用强盛,植被为沙生针茅、驼绒藜和灌木亚菊为主的荒漠草原和荒漠。发育有山地荒漠草原土和亚高山荒漠土。以牧业为主(绵羊和山羊),也有青稞、春小麦和豌豆等种植业,但无灌溉即无农业。
  藏北草原牧场
  ⑨昆仑高寒半荒漠和荒漠区。位于昆仑山脉中西段南翼,平均海拔5100米,其间开阔湖盆海拔4800米以上。气候寒冷干旱,寒冻剥蚀作用极盛,为连续多年冻土分布区,最暖月均温4~6℃,年降水量20~100毫米,干燥度6.1~20.0。湖滨平原广布垫状驼绒藜为主的高寒荒漠,山麓洪积扇上则为青藏苔草为主的高寒荒漠草原。发育的高山荒漠土和高山荒漠草原土较原始贫瘠。因气候严酷,草场质量差,目前开发极少,仅暖季放牧少量绵羊和山羊。西部阿克赛钦(意为“白漠”)地区更为荒凉不毛之地。
  ⑩柴达木山地荒漠区。包括柴达木盆地及其外围的西祁连山、阿尔金山和昆仑山北麓一带,是青藏高原向西北干旱区过渡地段。气候温凉而极度干旱,最暖月均温10~18℃,年降水量15~200毫米,干燥度6.1~50.0,干旱剥蚀作用强盛,有较大面积的戈壁和沙丘等风成地貌,荒漠植被以膜果麻黄、红砂、蒿叶猪毛菜及蒿属等旱生、超旱生灌木、半灌木占优势,并有白刺、栓柳等盐生灌丛。灰棕漠土和盐土分布较广。在海拔2600~3000米的柴达木盆地的中部湖成平原上广布盐沼和盐壳及数量众多的硫酸盐—氯化物型盐湖,其中察尔□盐湖乃世界最大的干盐湖。盐湖盛产石膏、食盐及钾、镁、硼锂等十多种稀有元素等矿盐,还有石油和铅锌矿等,故有“聚宝盆”之称,除柴达木部分绿洲可发展灌溉农业,种植春小麦、青稞与马铃薯外,广大的荒漠、山地草原及部分盐化草甸仅可供放牧骆驼、羊和牦牛。防治风沙和土壤盐渍化以及建立人工饲草基地是该区农牧业生产发展的关键。
  自然保护区 由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独特而又绮丽多姿,一些具有生物地学研究价值或旅游观光价值的自然景观已经建立或将要开辟为自然保护区及旅游风景区,如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等。
  人文概况 青藏高原地广人稀,人口仅1300万左右,是以藏族为主,并有门巴、珞巴、回、汉、蒙古、□、纳西、怒、羌、白、独龙等数十民族聚居之地。由于自然环境严峻,现为中国经济开始水平较低地区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包括西藏、青海、四川西部和新疆南部山地等广大地区,面积约为23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500米,有“世界屋脊”之称。
青藏高原实际上是由一系列高大山脉组成的高山“大本营”,地理学家称它为“山原”。高原上的山脉主要是东西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自北而南有祁连山、昆仑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这些大山海拔都在五六千米以上。所以说“高”是青藏高原地形上的一个最主要的特征。
青藏高原在地形上的另一个重要特色就是湖泊众多。高原上有两组不同走向的山岭相互交错,把高原分割成许多盆地、宽谷和湖泊。这些湖泊主要靠周围高山冰雪融水补给,而且大部分都是自立门户,独成“一家”。著名的青海湖位于青海省境内,为断层陷落湖,面积为4456平方公里,高出海平面3175米,最大湖深达38米,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其次是西藏自治区境内的纳木湖,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高出海平面4
65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湖。这些湖泊大多是内陆咸水湖,盛产食盐、硼砂、芒硝等矿物,有不少湖还盛产鱼类。在湖泊周围、山间盆地和向阳缓坡地带分布着大片翠绿的草地,所以这里是仅次于内蒙古、新疆的重要牧区。
青藏高原不但湖泊众多,而且还是中亚、南亚和东南亚的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水力资源极为丰富,高原的地势高,面积广,从太阳那里获得的光热资源特别充足,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天高地寒”的不足,为生物的生长、人类的活动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有利条件。在那里,只要是晴天,大多数地区日照都在12小时左右.全年日照总时数一般为2500~3200小时,比它东面的长江流域、四川盆地和江南丘陵地区多50~100%。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也强,这里地面每平方厘米面积上每年得到的太阳辐射能一般达到140~180千卡,也比上述3个地区高出50~100%。因此,太阳光能源的利用将是青藏高原的一项极其宝贵的自然资源。
青藏高原上还有一条很长的山间河谷盆地,这就是藏南谷地。另外在高原的东南部,由于河流切割形成了一系列南北走向的深切峡谷。祁连山也有一系列与山脉走向一致的纵向河谷。这些河谷盆地,地势比较低乎,气温较高,而且大部分河谷气候也比较湿润,所以成为青藏高原的主要耕作区。有的河谷两侧山坡还有森林,特别是高原东南部的峡谷地区,是中国西南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藏高原,尤其是其边缘地区广泛分布的“谷中谷”(河谷里的河谷)及河流两岸的阶地、山前的洪积扇叠置等现象,都揭示了青藏高原现仍在不断上升。这里频繁发生的地震和众多的地热泉,又反映了导致青藏高原隆起的地壳内部一系列复杂的地质过程尚未熄灭。对金沙江的精确测量表明,1956~1966年期间上升幅度最大的达到30~50毫米,最小的也有几毫米。随着高原的持续隆起,无疑自然环境还会不断发生变化。
(选自方如康编《中国的地形》)

青藏高原(Qinghai-Tibet Plateau,或Tibetan Plateau),中国最大的高原,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大部在中国西南部,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的全部、四川省西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以及甘肃、云南的一部分。整个青藏高原还包括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总面积250万平方公里。境内面积24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5000米,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是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
详细资料请查阅http://baike.baidu.com/view/4979.html?wtp=tt

青藏高原(Qinghai-Tibet Plateau,或Tibetan Plateau),中国最大的高原,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大部在中国西南部,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的全部、四川省西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以及甘肃、云南的一部分。整个青藏高原还包括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总面积250万平方公里。境内面积24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5000米,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是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此外还有由李娜演唱的同名歌曲《青藏高原》。该曲是李娜的演唱事业达到了顶峰,传唱一时。

青藏高原为什么那么重要?
答:青藏高原还蕴藏着无尽的战略资源。由于全球三大成矿带之一的地中海—特提斯成矿带横贯青藏高原,使青藏高原成为矿产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有资料表明,这里已经发现120多种矿产资源,资源潜在价值巨大。其中铬、铜、锌、锂、镁、硼、钾盐、石棉等矿产资源在全国名列前茅,石油资源前景非常好,水能、太阳能、...

青藏高原在哪个省
答:青藏高原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的全部、四川省西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以及甘肃、云南的一部分。青藏高原是南起喜马拉雅山脉南缘,北至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北缘,西部为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脉,东及东北部与秦岭山脉西段和黄土高原相接,面积达250万平方千米的世界最高的高原,其主体在中国西藏...

青藏高原是怎样形成的?
答:是的。2.8亿年前(地质年代的早二叠世),今青藏高原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这片海域横贯现在欧亚大陆的南部地区,与北非、南欧、西亚和东南亚的海域沟通,称为“特提斯海”、或“古地中海”,当时特提斯海地区的气候温暖,成为海洋动、植物发育繁盛的地域。

青海高原的资料,谁能告诉我,谢谢
答:青藏高原实际上是由一系列高大山脉组成的高山“大本营”,地理学家称它为“山原”。高原上的山脉主要是东西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自北而南有祁连山、昆仑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这些大山海拔都在五六千米以上。所以说“高”是青藏高原地形上的一个最主要的特征。 青藏高原在地形上的...

青藏高原是如何形成的
答:认为在青藏高原地体之下并没有吸收印度大陆的地壳,印度板块的作用就好像是一个带有锯齿形末端的刚性块体而向北推挤。青藏高原岩石圈大规模地缩短,由此产生了比正常地壳厚一倍的地壳,从而导致了青藏高原的隆升。该理论认为整个亚洲大陆地壳的南北向缩短增厚是连续性的和一致性的。

谁知道关于青海高原的自然环境资料
答: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十分辽阔的大高原,比地球陆地平均高度875m要高出好几倍,有世界屋脊之称,青藏高高原的强烈隆起,成为地球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地质事件,使青藏高原成为地球表面特殊的自然地理区域,从而引起了国际地学界的高度关注20世纪50年代前,青藏高原还是森林茂密、绿草茵茵、江河纵横、湖泊密布,百鸟欢腾...

青藏高原的资料
答: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它的边界,向东是横断山脉,向南和向西是喜马拉雅山脉,向北是昆仑山脉。它包括中国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的全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四川省、云南省的部分,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或全部,总面积250万平方公里。

搜集关于青藏高原的资料最好少一点
答:大部在中国西南部,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的全部、四川省西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以及甘肃、云南的一部分。整个青藏高原还包括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总面积250万平方公里。境内面积24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5000米,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

青藏高原的西部的有关资料
答: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旧称青康藏高原(北纬25°~40°,东经74°~104°)是亚洲中部的一个高原地区,它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青藏高原实际上是由一系列高大山脉组成的高山“大本营”,地理学家称它为“山原”。高原上的山脉主要是东西走向和...

青藏高原位于哪里
答:在中国西南部。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的全部、四川省西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以及甘肃、云南的一部分。面积240万平方公里(93万平方哩),平均海拔4,000∼5,000公尺(13,123∼16,404呎),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高原周围大山环绕,南有喜马拉雅山,北有昆仑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