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族最盛大的节日是什么节日

作者&投稿:塔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有蒙古族的那达慕、傣族的泼水节、傈僳族的刀杆节、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哈尼族的扎勒特、藏族的酥油花灯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拉祜族的月亮节、苗族的花山节等。
1、蒙古族的那达慕
蒙古语意为“游戏”或“娱乐”。原指蒙古族传统的“男子三竞技”--摔跤、赛马和射箭。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包括多种文化娱乐内容的盛大庆典活动和物资交流活动。历史上的那达慕不受时间限制,通常在祭祀山水、军队出征、凯旋、帝王登基、正月以及大型庆典等场合举行。
今天的那达慕,在每年夏秋之交举行,规模一般是看当年牧业的生产情况,小丰收小开,大丰收大开。活动内容除了传统的“男子三竞技”,还有文艺演出、田径比赛和各类经济文化展览以及订货洽谈、物资交流等。
每年农历6月初四开始的为期5天的那达慕,是蒙古族人民的盛会。那达慕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篮球等体育项目。
2006年5月20日,那达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傣族的泼水节
泼水节,亦称“浴佛节”,又称“楞贺尚罕”,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以及泰语民族和东南亚地区的传统节日。
当日,中国西双版纳、泰国、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国,以及海外泰国人聚居地如香港九龙城、台湾新北市中和区等地的人们清早起来便沐浴礼佛,之后便开始连续几日的庆祝活动。期间,大家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
泼水节是展现傣族水文化、音乐舞蹈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民间崇尚等传统文化的综合舞台,是研究傣族历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泼水节展示的章哈、白象舞等艺术表演有助于了解傣族感悟自然、爱水敬佛、温婉沉静的民族特性。
同时泼水节还是加强西双版纳全州各族人民大团结的重要纽带,对西双版纳与东南亚各国友好合作交流,对促进全州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藏族的酥油花灯节
酥油花灯节,藏语称“美多却杰”,其间还要由寺院举办跳神等歌舞活动。跳神者身穿绣袍,脸戴面具,在藏式喇叭、唢呐、牛皮鼓和锣鼓的伴奏下,边舞边歌,以示欢庆。
每年藏历正月十五日,为了庆祝释迦牟尼与其他教派辩论的胜利,在藏区各大寺院都要举行油塑艺术展览,即用彩色酥油捏成的神仙、人物、花木、鸟兽的形象并点燃酥油灯进行祝福。藏族称之为“甘丹昂曲”,为传统的宗教节日。

4、拉祜族的月亮节
月亮节是拉祜族农事节日,又叫“哈巴节”。拉祜语音“哈巴”,意为月亮,在拉祜年历八月十五举行,原为祭献月亮,欢庆丰收。
祭礼在晚上月出时举行,各家挑选最好瓜果作为祭品,用篾桌摆设,抬到祭山神的地方(寨子后面)祭献为人们分出了耕种节令的月亮。在月光下,全寨男女老少围着篾桌跳芦笙舞,欢度节日。
在信仰小乘佛教的地方,祭月亮加入了赕佛内容,地点改在寨内奘房。由佛爷在奘房挂上一幅绘有月亮图案的白布,在白布下方设供桌、香炉、蜡台等佛事用具。天黑前,人们带着鲜黄瓜、芭蕉、菠萝等供品供佛,点香燃烛、烧纸钱,佛爷念经祈祷。
赕佛后,便到寨内活动。老人齐聚喝酒烤茶;年轻人云集歌场跳芦笙摆舞、赛唱传统歌谣,能唱出本民族的历史渊源者就获得歌手称号。

5、苗族的花山节
花山节,又叫"跳场"、"跳花"、"耍花山"、或"踩花山",是滇东北、滇南、川南一带苗族的传统佳节,源于青年男女的求爱活动,在每年5月初举行。
四川的兴文县一带,云、贵、川三省毗邻,苗族同胞集中,人们跨省前来参加,人数常达数万人,规模盛大,万众欢腾。屏边苗族自治县举行的花山节规模也很大,文山、马关、河口、蒙自等地的苗族同胞都赶去参加。

扩展资料
雪顿节是藏族传统节日,起源于公元11世纪中叶。每年藏历七月一日举行,为期四五天。雪顿时藏语音译,意思是“酸奶宴”,于是雪顿节便被解释为喝酸奶子的节日。后来逐渐演变成以演藏戏为主,又称“藏戏节”。
届时,拉萨市附近的居民身着鲜艳的节日服装,扶老携幼,边饮边谈,载歌载舞,观看藏戏,享受节日的欢乐。下午各家开始串帷幕做客。主人向来宾行敬三口干一杯的“松准聂塔”,唱各种不同曲调的劝酒歌。歌罢,客人将酒三口饮完。敬酒声、祝福声、欢笑声经久不息。当晚霞染红天际,人们才踏着暮色离开罗布林卡。
据佛教规定,出家比丘在一段时间内禁止出门。夏季,藏历6月底期满,比丘出寺下山,世俗百姓以酸奶子进行施舍。当时纯属宗教活动。
17世纪中叶,清朝正式册封五世达赖和四世班禅后,西藏各地著名的藏戏团体集中到拉萨为雪顿节助兴,雪顿节活动演变成为以藏戏汇演为主,宗教和文娱活动相结合的重要节日,故又称“藏戏节”,因其范围局限在寺庙内外,并以哲蚌寺为中心,故称为“哲蚌雪顿节”。
18世纪初,雪顿节活动中心从哲蚌寺转移到罗布林卡,允许市民入园观看藏戏。西藏民主改革后,雪顿节成为人民群众自己的节日。节日期间有哲蚌晒佛、藏戏表演、逛林卡等活动。
每年的藏历6月30日,拉萨市西郊的哲蚌寺都举行盛大的“展佛”活动,让更多的信徒有机会膜拜佛祖,地方政府对这样的佛事活动不加干预。节日期间,罗布林卡内,人山人海,林木间到处是帐篷、地席,藏族群众欢聚在这里喝着青稞酒、酥油茶,吃着酸奶子,并观看藏戏和欣赏各种文艺节目。
1993年,拉萨市人民政府决定,从1993年起,每年举办一次拉萨雪顿节,同时举办拉萨雪顿节物资交易会。1993年8月16日,首届“雪交会”开幕。如今雪顿节已发展成融文艺汇演、经贸洽谈、招商引资、物资交流、产品展销、体育竞技、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节日盛会。
2004年,拉萨市人民政府决定,为了解决传统雪顿节以藏历为准,每年的公历日期不一致,给国内外游客造成不便的问题,从2004年起,除哲蚌寺展佛活动依然按传统的藏历6月30日进行外,由市政府主办的雪顿节固定为每年公历8月18日开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少数民族节日

八月节
八月节又称迎新谷节。仡佬族民间节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举行,节期为两天。仡佬族极为重视这一节日,届时,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前往寨中空场。族老指定几位壮汉将头戴红花的大牯牛牵入场中,然后口诵祈求五谷丰登的祝辞。诵毕,乐手奏起“八仙”乐,人们鸣放火枪或鞭炮,随后杀牛。牛心平均分与各户,由各户家长将其供祭在袓先灵前,以示全族团结一心,而后,杀鸡宰鸭,煮牛肉。
族老还要带领众人,捧着一只小猪、一只公鸡、一只大鸭作为三牲祭品,到菩萨树前举行祭祀仪式,祭毕,人们聚餐,青年男女在月光下,载歌载舞,尽兴方散。翌日,各家各户前往田间采回一些新鲜谷物、瓜果,用以家宴。家宴毕,妇女们带着子女,给娘家亲戚送去一些时鲜礼品,以示祝贺。男人们则互相拜访,饮酒谈天。青年男女仍旧歌舞娱乐。节日过后,开始秋收。
拜树节
拜树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一带仡佬族节日。时间在农历正月十四日和八月十五日。这里的仡佬族将青杠树视为祖树,相传他们的袓先从贵州省安顺一带迁移过来的时候,受到当地人的热情欢迎,并时常接济他们。因不能把祖宗灵位同别人家的安放在一起,只好在青杠树上开了一个洞,把袓公祖母的灵位放在树洞里。从此,隆林一带的仡佬族就拜青杠树为袓树。
另传说,仡佬族袓先到隆林开拓荒地时,因怕毒虫猛兽而夜宿青杠树上,后来便拜之为祖树。拜树所需的一头黄牯牛,每年轮流由三户人家捐资购买或合伙饲养。因当地仡佬族居住分散,节日前几天,人们便做好准备,互通信息,届时便集中到袓树所在地磨基村。拜树时要把牛杀掉,邀请附近寨子各族群众来共餐。会餐时只吃牛下水和其它酒菜,不准吃其它部位的肉。拜树仪式由家族大房主持,将公鸡扭断脖子、扯下翅膀、鸡脚加上牛心共作祭品。祖公树要献鸡头、左翅和左腿,祖母树要放鸡头、右翅和右腿。供物均用红纸包好,分别送进树洞里,再用纸钱封好树洞。主祭人向树祈祷、敬酒、鸣炮,然后将牛心平分给本族各户,以示同心协力,同甘共苦。
吃虫节
吃虫节是仡佬族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初二日举行。当地民间相传:占时仡佬族山乡虫灾严重,粮食歉收,于是悬赏三头肥猪除虫。公鸡、鸭子和道士去除虫,均失败。有一个叫甲娘的妇女,于六月初二那天,带着子女回娘家,因穷困无钱购买礼物,便在田头捉回几包虫作礼物,到娘家后将虫炒熟请众人食用,众人皆感味道颇佳,于是竞相捉虫炒食,一时间害虫大减,粮食获得意外的丰收。人们将三头肥猪赏给甲娘,甲娘则杀猪回敬乡亲。甲娘死后,人们在田间修庙,称为“吃虫庙”,因此而形成吃虫节。
届时,村寨中已出嫁的姑娘必须按时赶回娘家过吃虫节,并在途中捕捉各种害虫,带回娘家作为菜肴的原料。各家各户用捕捉来的害虫,做成油炸蝗虫、腌酸蚂蚱、甜炒蝶蛹、蚜米泥鳅等各种菜肴,家人围坐在一起,家长说“吃!嚼它个粉身碎骨,吃它个断子绝孙!”,而后家人持筷共食。食毕,全村男女老少汇聚于村中吃虫庙前,载歌载舞。然后人们排成长队,敲锣打鼓,穿行于田垅间,边走边捉害虫,并插上染有鸡血的小白旗,以向害虫示威。
春社
春社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仫佬族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二月择日举行。届时,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粽子的种类繁多,大小不一,甚至有五、六斤一个的粽杷。在这一年刚结婚的新夫妇的男家,要做一两挑大粽粑送给女家,女家也要送相等的棕粑给男家,以睦姻亲。
春社节还是广西壮族封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瑶族支系红瑶民间传统节日。每年二月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举行。节日期问,红瑶群众要到村旁的山上找一块较平坦开阔的地方煮粥吃,大家按性别、年龄分成若干组,老人已婚妇女可留在家里。有的寨子青年男女有互相走访的习俗。舂社节也是当地瑶寨封芦笙的日子,自此以后到秋收,禁止吹芦笙。
吃新节
仡佬族各支系吃新节有些不同,披袍仡佬的吃新节,时间在农历七月第一个龙场天,闰年则在八月第一个蛇场天。节期三天,活动主要是祭祖。传说仡佬袓先开荒辟草,挖田种谷是盘古王教会的,吃新也是他发起的。
故后人过吃新节是怀念盘古王的恩情,同时也纪念金角龙王供水,沙达捕鼠之功。节日第一天叫采谷,从“田娘”(即最初开的一块田)开始,出发时先男后女逢田便捋谷。人们也可以到周围其他民族的田里捋谷,其他民族并不责怪。另外还要采一些传说是老鼠吃的小米、毛稗、草籽。凡准备祭品时舂出的碎米、糠不能喂鸡喂猪,连淘米水也在节后才可以喂牲口。祭祖前,不能先尝供品,连闻一下也算不恭敬。先杀鸡请天地、祖宗和四大山,然后杀牛。牛的各个部位的肉都要分给各户一份。最后一天的祭祖仪式与平时不同:不用桌凳、筷匙、杯碗,将一个大簸箕放在地,把饭菜连锅甑放在上边,用马勺舀菜,用手抓饭,传说袓先没有碗筷,这样做以示没忘祖先。
仡佬年
仡佬年有大年、小年之分。大年时间与汉族春节同,小年节期各地不尽相同,有的在冬月十七日或虎日举行,有的在腊月二十七日举行。冬月过小年的人认为十七日是祖先开始开荒辟草的时间,虎日是盘古王开天辟地成功的日子。而腊月过小年的人则认为过去只有大年,后因老王派兵打仗,规定出发的日子距大年仅差三天,为让人们过个团圆年,便把过节的时间提前了三天,由此沿袭成俗,称为小年。就仡佬人对大小年重视的程度看,小年远胜于大年。
仡佬族小年祭祖的东西都是传说袓先从天上初到地下时食用过的,如青杠条、金丝茅草、山药、没有阉过的牙猪肉、糯米、糯米面等。牙猪肉要按着从头到尾的顺序切巴掌大的四片,绝不能倒切或横切,用四根青杠条穿起。山药也要切成四片,用四根米草芯或花角藤穿起。人们还要用粑粑捏一个祖先模像和八对圆杷,代表传说中仡佬族的各个支系。这些粑粑不准食用,其它粑粑对客人也是“准吃不准拿”。
夜晚,人们举行向祖先献饭仪式,贡品有山药、炒牙猪肉和九块四方形猪肉块。还要捏九团饭,插上三叶金丝茅草,用以判断来年庄稼好坏,草蔫则好,否则不吉。贡品供上后,关门吹灯,用马匙装山药和炒牙猪肉,然后指名曾祖各位前来享用。每喊一位,就把马匙中的菜撒一些到地上。传说古人不穿裤子,有灯他们不好意思过来吃用。节日期间,孩子们要进行打磨秋、滚龙秋、斗鸡棒等多种游戏,青年男女要上山对歌,寻求佳偶。
元宵节
贵州省务川县仡佬族闹元宵活动除了舞龙灯、跳花灯、玩狮子外,尚有照五过、追老鼠、烧蝗虫、爆虼蚤、摇钱树等。“照五过”即把平时积累的干竹丝点燃排放在自家门外,由家里出来一个人一遍又—遍地喊:“照五过,照五过,前照五过,后照五过!往年稻谷结几颗,今年稻谷起索索;往年麦子细朵朵,今年麦子大砣砣;往年包谷像鸡壳,今年包谷象水牛角;往年豆子过手剥,今年豆子机器梭……”“追老鼠”是小孩子的游戏:用绳捆一只破草鞋,一个人牵着跑,后边追的人喊:“打死老鼠!”每到一家,便用锤子敲着柱子问:“柱哥!”有人应“哎!”又问“老鼠仔漏窝不漏窝?”众答:“漏窝!”、“一年漏好多?”“365窝!”主人家则拿出节日食品散发给孩子们,以示感谢撵走了老鼠。
黄昏时“烧蝗虫”:家里一个人扛锄头到房后田地里用杂草烧一堆火,然后喊:“烧死蝗虫,挖死地虫!”再挖土往火里抛,喊“烧死蝗虫,五谷登丰;挖死地虫,禾苗葱葱。”返回时要丢弃锄子,否则地虫会活过来。“摇钱树”是选一根枝叶多的金竹,挂上燃香,扎上蜡烛,天黑时栽在院子里,然后,大人教小孩喊:“当门栽根摇钱树,后头是个聚宝盆,一年摇它三百六十五天,早晨落金啊夜晚落银……”“爆虼蚤”在深夜时进行,往门外的火堆中放进女贞树叶和竹子,发出噼噼啪啪之声,人们同喊:“爆虼蚤,爆虼蚤,一爆老鼠,二爆铺草,三扫灰灰,四州药浇。虼蚤绝种,光景美好!”仡佬族闹元宵还有挑金银水、栽秧、送年等活动。
祭雷王
祭雷王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仫佬族民间宗教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举行。当地仫佬族认为雷王是掌管雨水的神祗,长着翅膀,有一双大鼓眼,手持巨斧。由于雨水多少严重影响着当地农业的丰歉,所以,仫佬族村寨一般都建有雷王庙,一旦久旱不雨,则举行祈雨仪式。当地民间相传:农历五月初五日是雷王诞日,此日,全村寨要做五色旗,并杀牛作为祭品,集体祭祀雷王。还有的村寨在农历六月初一日,七月十三日、十二月二十四日,分别祭祀雷王,以祈求雷王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广西有什么广西特有的节日?
答:依饭节是聚居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等地的仫佬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三年举行一次,为期三至五天,各村寨于农历十月择日举行。花炮节 花炮节是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花炮节的主要活动是抢花炮、赛芦笙、跳“多耶”集体舞。抢花炮由各村选出精悍的青年组成花炮队参赛。花炮...

...颁金节、摆手节、踩山节分别是哪个少数民族的节日
答:踩山节 踩山节又称花山会,花杆会,踩山会。是苗族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流行于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四川省叙永县,兴文县,巩县,筠连县等苗族,其中以合乐的宝佤山最热闹、人数最多。举办时间在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十五,各地时间不一,重庆彭水是2012年9月2-10日。

有什么少数民族的节日呢?
答: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 4、傣族 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 5、傈僳族 主要节日有阔时节(1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收获节、中秋节、...

56个民族的风俗
答:仫佬族,在他们本民族的语言中,“仫佬”一词就是“母亲”的意思。主要聚居于广西罗城等县,仫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多数人通汉语和壮语,使用汉文。仫佬族过去崇信多神,节日较多。一年之中除十月、十一月之外,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三年一次的“依饭”节也叫“喜乐厚”是仫佬族最隆重的节日...

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答:3、东乡族 东乡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 4、侗族 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主要节日有新婚节、架桥节、祭牛节、吃新节、花炮节等。 5、白族 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它和...

我国各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答:侗、壮、仫佬族传统节日。流行于广西三江、龙胜和湖南通道等地。各地节期不一,有正月初三,也有正月十五、二月初二、二月十五和三月初三。以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花炮节最为热闹。主要活动是各村寨组织抢花炮。花炮是用红布(或红绸)缠绕的小铁环,将其置于铁炮顶端,然后点燃放炮,小铁环冲入空中,待“花炮”落地,预定人员...

壮族有什么节日 壮族有哪些节日
答:1. 三月三:这是广西地区汉族、壮族、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等民族的共同节日。尤其是壮族地区,红水河和左右江流域的三月三歌圩活动尤为盛行。2. 牛魂节:又称为“牛王节”或“开秧节”,通常在春耕之后的一天举行,部分地区则固定在农历四月初八。这一天被认为是牛王的生日,源于传说牛王...

仫佬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答:仫佬族人民日常讲话用仫佬语,唱歌却用汉语小方言“七拐语”。仫佬族民歌可分为随口答、口风和古条。仫佬族人民善唱山歌,这是他们历来用以歌唱生产、生活与感情,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艺术形式。歌的种类有:“随口答”,是即兴而作的短歌,多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时随问随答的对歌,句式有四句或六句,...

仫佬族是什么民族
答:么佬族和仫佬族:仫佬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山地民族。他们自称“伶”、“谨”。壮族称之为“布谨”,汉族称之为“姆佬”。么佬族,现有159328 人,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山区,90% 聚居于罗城么佬族自治县。“仫佬”一词在民族语言中,就是“母亲”的意思。建国后统称仫佬族。绝大多数...

20个民族的节日,服饰,饮食,民居
答:抛撒“包尔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萨克族的传统礼俗。 10.汉族 汉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是原称为“华夏”的中原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渐同化、融合,汉代开始,称为汉族。汉族最隆重的节日是春节,还有中秋、端午、清明等。汉族与其他民族一样,节日食品是丰富多采的。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