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获得过诺贝尔奖

作者&投稿:牢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曾经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有谁??~

历届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有很多,这里简单列举一下2017年的诺贝尔奖得主:
美国的杰弗理·霍尔 、迈克尔·罗斯巴殊、迈克尔·杨,发现了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美国的雷纳·维斯、巴里·巴里什、基普·索恩在LIGO探测器和引力波观测方面,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
雅克·杜波切、特 阿希姆·弗兰克、理查德·亨德森发展了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以很高的分辨率确定了溶液里的生物分子的结构,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日裔英籍的石黑一雄,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小说富有激情的力量,在我们与世界连为一体的幻觉下,他展现了一道深渊。”
国际废除核武器运动(ICAN)(非政府组织),十年来致力让原子弹走入历史,也是2017年122国签署的禁止核子扩散条约(NPT)重要倡导者。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美国的理查德·塞勒 ,在行为经济学领域的贡献,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于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际,捐出大额资金给诺贝尔基金,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1969年首次颁发,人们习惯上称这个额外的奖项为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诺贝尔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是杰出的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企业家。他一生共获得技术发明专利355项,其中以硝化甘油制作炸药的发明最为闻名,他不仅从事研究发明,而且进行工业实践,兴办实业,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在意大利逝世。逝世的前一年,他留下了遗嘱,设立诺贝尔奖。经过几年的筹备,1900年6月,诺贝尔基金会成立,并于次年诺贝尔逝世5周年纪念日,即1901年12月10日,首次颁发诺贝尔奖。自此以后,除因战时中断外,每年的这一天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隆重的授奖仪式。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世界上最古老的中央银行)于成立300周年之际,提供资金增设诺贝尔经济奖(全称为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伯恩德·诺贝尔经济科学奖金,亦称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于1969年开始与其他5项奖同时颁发。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选原则是授予在经济科学研究领域作出有重大价值贡献的人,并优先奖励那些早期作出重大贡献者。
奖项设置: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和平奖;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奖华人得主:
李政道:1926年生于上海,美籍华人,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31岁;
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美籍华人,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35岁;
丁肇中:1936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40岁;
李远哲:1936年生于台湾,美籍华人,1986年诺贝尔获化学奖,时年50岁;
朱棣文:1948年生于美国,美籍华人,1997年诺贝尔获物理学奖,时年49岁;
崔琦: 1939年生于河南,美籍华人,1998年诺贝尔获物理学奖,时年59岁;
高行健:1948年生于江西,获奖的同年加入法国国籍,2000年诺贝尔获文学奖,时年52岁。
钱永健:1952年出生于纽约,美国华裔化学家,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堂侄。现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医学院院士,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化学及药理学两系教授。他发明多色莹光蛋白标记技术,为细胞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发展带来一场革命。2008年10月8日与两位美科学家共享诺贝尔化学奖。
高锟:2009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华裔科学家高锟以及美国科学家威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瑞典皇家科学院表示,高锟教授获奖是因为他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做出了突破性成就。
莫言:2012年10月11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奖委员会解释莫言的获奖原因时表示,莫言“用魔幻般的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莫言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2015年10月5日,因发现青蒿素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首位获得诺奖科学类奖项的中国人。

  没有   居里夫人两次获诺贝尔奖,她的女儿小居里也获得过诺贝尔奖 ,算是最接近三次得奖的  能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不说绝无仅有,也可谓真正意义上的凤毛麟角。

这样的“凤毛麟角”全世界只有数得着的几位:

波兰裔法国女物理学家、化学家居里夫人,因发现放射性物质和发现并提炼出镭和钋荣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11年的化学奖。
美国物理学家巴丁因发明世界上第一支晶体管和提出超导微观理论分获1956和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国化学家鲍林因为将量子力学应用于化学领域并阐明了化学键的本质、并致力于核武器的国际控制并发起反对核实验运动而荣获1954年的化学奖和1962年的和平奖。
英国生物化学家桑格由于发现胰岛素分子结构和确定核酸的碱基排列顺序及结构而分获1958和198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获诺贝尔奖的夫妇
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法国科学家皮埃尔居里和玛丽居里夫妇。
获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的法国科学家约里奥居里夫妇。
获1947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科里夫妇。

获诺贝尔奖的父子
共同荣获19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布拉格父子。
分别荣获1906年和193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汤姆逊父子。
分别荣获1929年和1970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奥伊勒父子。
分别荣获1922年和197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玻尔父子。
分别荣获1924年和198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西格巴恩父子。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名单

1901年

范霍夫 (Jacobus Henricus van't Hoff,1852—1911) 荷兰人,研究化学动力学和溶液渗透压的有关定律

1902年

E.费歇尔(Emil Fischer,1852—1919) 德国人 研究糖和嘌呤衍生物的合成

1903年

阿累尼乌斯(Sir WilUsm Ramsay,1852—1916) 瑞典人,提出电离学说

1904年

拉姆·塞(Sir William Ramsay,1852—1916) 英国人,发现了惰性气体

1905年

拜耳 (Adolf von Baeyer,1835—1917) 德国人,研究有机染料和芳香族化合物

1906年

莫瓦桑 (Henri Moissan,1852—1907) 法国人,制备单质氟

1907年

布赫纳 (Edward Buchner,1860--1907) 德国人,发现无细胞发酵现象

1908年

E.卢瑟福 (Ernest Rutherford,1871—1937) 英国人,研究元素蜕变和放射性物质化学

1909年

F.W.奥斯瓦尔德 (Friedrich Wilhein Ostwald,1853—1932) 德国人,研究催化、化学平衡、反应速率

1910年

瓦拉赫 (Otto Wallach,1847—1931) 德国人,研究脂环族化合物

1911年

M.居里(居里夫人)(Marie Curie,1667—1934)(女) 法国人,发现镭和钋,并分离镭

1912年

梅林尼亚 (Victor Grignard,1871—1935) 法国人,发现用镁做有机反应的试剂

萨巴蒂埃 (Paul Sabatier,1854—1941) 法国人,研究有机脱氧催化反应

1913年

维尔纳 (A1fred Werner,1866—1919) 瑞士人,研究分子中原子的配位,提出配位理



1914年

T.W.理查兹Therdore William Richards,1968—1928) 美国人,精确测量大量元素的原子量

1915年

威尔斯泰特(Richard Willstater,1872—1924) 德国人,研究植物色素,特别是叶绿素

1916年 未授奖

1917年 未授奖

1918年

哈伯 (Fritz Haber,1868—1930) 德国人,发明工业合成氨方法

1919年 未授奖

1920年

能斯特 (Walter Nernst,1864—1941) 德国人,研究热化学,提出热力学第三定律

1921年

索迪 (Frederick Soddy,1877—1956) 英国人,研究同位素的存在和性质

1922年

阿斯顿 (Francis Willian Aston,1877—1945) 英国人,研究质谱法,发现整数规划

1923年

普雷格尔 (Fritz Pregl,1869—1930) 奥地利人,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

1924年 未授奖

1925年

齐格蒙迪(Richard Zsigmondy,1865—1929) 奥地利人,阐明胶体溶液的多相性质

1926年

斯维德伯格(Theodor Svedberg,1884—1971) 瑞典人,发明超离心机,用于分散体系的研究

1927年

维兰德 (Heinrich Wieland,1877—1957) 德国人,研究胆酸的组成

1928年

文道斯(Adolf Windaus,1876—1959) 德国人,研究胆固醇的组成及其与维生素的关系

1929年

哈登 (Sir Arthur Harden,1865—1940) 英国人,研究糖的发酵作用及其与酶的关系

奥伊勒(Sir Arthur Harden,1865—1940) 瑞典人,研究辅酶

1930年

H.费歇尔 (Uails Fischer,1881—1945) 德国人,研究血红素和叶绿素,合成血红素

1931年

波施(Carl Bosch,1874— 1940) 德国人,研究化学上应用的高压方法

贝吉乌斯(Friecrich Bergius,1994—1949) 德国人,研究化学上应用的高压方法

1932年

兰米尔 (Irving Langnuir,1881—1957) 美国人,研究表面化学和吸附理论

1933年 未授奖

1934年

尤里(Harold Clayton Urey,1893—1981) 美国人,发现重氢

1935年

F.约里奥—居里(Frederic Joliot—Curie,1900— 1958) 法国人,合成人工放射性元素

I.伊伦—居里(I reno Joliot—Curie:1897-1956)(女) 法国人,合成人工放射性元素

1936年

德拜 (Peter Debye,1884—1971) 荷兰人,研究偶极矩和X射线衍射法

1937年

哈沃斯(Sir Walter Haworth,1883—1950) 英国人,研究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

卡雷 (Paul Karrer,1889—1971) 瑞士人,研究类胡萝卜素、核黄素、维生素B2

1938年

R.库恩 (Riehard Kuhn,1900—1967) 德国人,研究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

1939年

布特南德 (Adolf Butenandt,1903—) 德国人,研究性激素

卢齐卡 (Leopold Ruzicka 1887—1976) 瑞士人,研究聚亚甲基和高级萜烯

1940年 未授奖

1941年 未授奖

1942年 未授奖

1943年

海维西 (Gyorgy Hevesy,1885—1966) 匈牙利人,利用同位素作为化学研究中的示踪原子

1944年

哈恩 (Otto Hahn,1879--1968) 德国人,发现重核裂变现象

1945年

维尔塔宁(Aatturi Virtanen,1895—1973) 芬兰人,发明饲料保藏方法

1946年

萨姆纳(James Batcheller Sumner,1887-1955)美国人,发现结晶蛋白酶

诺思罗普(John Howard Northrop,1891—) 美国人,制备绩效状态的酶和病毒蛋白质

斯坦利 (Wendell Meredith Stanley,1904—1971) 美国人,制备绩效状态的酶和病毒蛋白质

1947年

鲁宾逊(Sir Robert Robinson,1886—1975) 英国人,研究生物碱和其它植物制品

1948年

梯塞留斯(Arme Wilhelm Kaurin Tiselius,1902—1971)瑞典人,研究电泳、吸附分析he和血清蛋白

1949年

乔克(William Francis Giauque,1895-1982)美国人,研究超低温下物质的性质

1950年

第尔斯(Otto Diels,1876—1954) 德国人,发现双烯合成

阿尔德 (Kurt Alder,1902—1958) 德国人,发现双烯合成

1951年

麦克米伦 (Edwin Mattison McMillan,1907—)美国人,发现和研究超铀元素镅、锔、锫、锎等

西博格(Glenn Thedore Seaborg,1912-)美国人,发现和研究超铀元素镅、锔、锫、锎等

1952年

A.马丁 (Arcger Martin,1910—) 英国人,发明分配色谱法

辛格 (Richard Synge,1914—) 英国人,发明分配色谱法

1953年

施陶丁格(Hermann Staudinger,1881—1965) 德国人,提出大分子概念

1954年

鲍林 (Linus Pauling,1901—) 美国人,研究化学键的本质

1955年

杜·维尼奥(Vincent Du Vig neaud 1901—1978) 美国人,合成多肽和激素

1956年

谢苗诺夫 (Nikolay Senyonov,1896-) 苏联 研究气相反应化学动力学

欣谢尔伍德(Sir Cril Hinshelwood,1897—1967) 美国人,研究气相反应化学动力学

1957年

托德(Sir Alexander Robertus Todd,1907-) 英国人,研究核苷酸和核苷酸辅酶

1958年

桑格 (Frederick Sanger,1918—) 英国人,测定胰岛素分子结构

1959年

海洛夫斯基 ( Jaroslav Heyrovsky,1890-1967) 捷克人,发明极谱分析法

1960年

利比 (Willard Frank Libby,1908—1980) 美国人,发明用放射性碳-14 测定地质年代的方法

1961年

开尔文 (Melvin Calvin, 1911--) 美国人,研究光合作用的化学过程

1962年

肯德鲁(John Cowdery Kendrew,1917—) 英国人,测定血红蛋白的结构

佩鲁兹(Max Ferdinand Perutz,1914-) 英国人,测定血红蛋白的结构

1963年

纳塔 (Giulio Natta,1903—1979) 意大利人,研究乙烯和丙烯的催化聚合反应

齐格勒(Kafl Ziegler,1898—1973) 德国人,研究乙烯和丙烯的催化聚合反应

1964年

D.C霍奇金(Dorothy Crowfoot Hodekin,1910—)(女) 英国人,测定抗恶性贫血症

的生化化合物维生素B12的结构

1965年

伍德沃德(Robert Burns Woodward,1917—1979) 美国人,人工合成固醇、叶绿素、维生素B12和其他只存在于生物体中的物质

1966年

米利肯 (Robert Sanderson Mulliken,1896—) 美国人,用分子轨道法研究化学键和分子结构

1967年

艾根(Manfred Eigen,1927—) 德国人,研究极其快速的化学反应

诺里什(Ronald george Wreyford Norrish,1897—1978) 英国人,研究极其快速的化学反应

波特 (Ceorge Porter,1920-)英国人,研究极其快速的化学反应

1968年

翁萨格(Lars Onsager,1903—1976) 美国人,创立不逆过程的热力学理论

1969年

巴顿(Derek Harold Richard Barton,1918— ) 英国人,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三维构象

哈塞尔(Odd Hassel,1897--) 挪威人,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三维构象

1970年

莱洛伊尔 (Luis Federico Leloir,1906—) 阿根廷人,发现糖核苷酸及其在碳水化合物合成中的作用

1971年

赫茨伯格 (Gerhard herzberg,1904—) 加拿大人,研究分子光谱,特别是自由基的电子结构

1972年

安芬林 (Christian Borhmer Anfinsen,1916-) 美国人,研究酶化学的基本理论

摩雷(Stanford Moore,1913-1982) 美国人,研究酶化学的基本理论

斯坦(William H.Stein,1911—1980 ) 美国人,研究酶化学的基本理论

1973年

E.O.费歇尔(Wrnst Otto Fischer,1918-) 德国人,研究金属有机化合物

威尔金森(Cerffrey Wilkinson,1921—) 英国人,研究金属有机化合物

1974年

P.J.弗洛里(Faul John Flory,1910—1985) 美国人,研究长链分子,制成尼龙66

1975年

康福思(John Warcup Cornforth,1917—) 英国人,研究立体化学

普雷洛格(Vladumir Prelog,1906—) 瑞士人,研究立体化学

1976年

利普斯科姆(WiHiam Nunn Lipscomb,1919— ) 美国人,研究硼烷、碳硼烷的结构

1977年

普里戈金 (1lya Prigogine,1917—) 比利时人,研究热力学中的耗散结构理论

1978年

P.D.米切尔 (Peter D.Mitchell,1920—) 英国人,研究生物系统中利用能量转移过程

1979年

H.C.布朗 (Herbert Charles Brown,1912—) 美国人,在有机合成中利用硼和磷的化合物

维蒂希(Georg Wittig,1897-) 德国人,在有机合成中利用硼和磷的化合物

1980年

W.吉尔伯特(Walter Gilbert,1932—) 美国人,第一次制备出混合脱氧核糖核酸

P.伯特(Paul Berg,1926-) 美国人,建立脱氧核糖核酸结构的化学和生物分析法

桑格 (Frederick Sanger, 1918—) 英国人,建立脱氧核糖核酸结构的化学和生物分析法

1981年

福井谦一(1918—) 日本人,解释化学反应中的分子轨道对称性

R.霍夫曼 (Roald Hoffmann,1937—) 美国人,提出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

1982年

克卢格(Aaron Klug,1926—) 英国人,测定生物物质的结构

1983年

陶布 (Henry Taube,1915-) 美国人,研究络合物和固氮反应机理

1984年

梅里菲尔德(Brace Merrifield,1921—) 美国人,研究多肽合成

1985年

豪普特曼(Herbert A.Hauptman,1917—) 美国人,发展测定分子和晶体结构的方法

卡尔勒(JeroMe Karle,1918-) 美国人,发展测定分子和晶体结构的方法

1986年

赫希巴赫 (Dudley R.Hercshbach,1932-) 美国人,研究交叉分子束方法

李远哲(1936—) 美国人,研究交叉分子束方法

波拉尼(John C.Polanyi,1929—) 德国人,研究交叉分子束方法

1987年

佩德森 (Charles Pedersen,1904—) 美国人,合成了具有特殊性能的低分子量的有机化合物,在分子的研究和应用方面作出贡献

莱思 (Jean-Marie Lehn,1939-) 法国人,合成了具有特殊性能的低分子量的有机化合物,在分子的研究和应用方面作出贡献

克拉姆(Donald Cram,1919-) 美国人,合成了具有特殊性能的低分子量的有机化合物,在分子的研究和应用方面作出贡献

1988年

罗伯特·休伯(Robert Huber) 德国人,首次确定了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立体结构,揭示了模结合的蛋白质配合物的结构特征

约翰.戴森霍弗(Johann Deisehofer) 德国人,首次确定了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立体结构,揭示了模结合的蛋白质配合物的结构特征

哈特穆特·米歇尔 (Hartnut Michel) 德国人,首次确定了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立体结构,揭示了模结合的蛋白质配合物的结构特征

1989年
奥尔特曼(S.Altman) (1939-)
奥尔特曼(S.Altman) 美国人,因发现RNA的生物催化作用而获奖.
1978年和1981年奥尔特曼与切赫分别发现了核糖核酸(RNA)自身具有的生物催化作用,这项研究不仅为探索RNA的复制能力提供了线索,而且说明了最早的生命物质是同时具有生物催化功能和遗传功能的RNA,打破了蛋白质是生物起源的定论。

切赫(T.R.Cech) (1947-)
切赫(T.R.Cech)美国人,因发现RNA的生物催化作用而与奥尔特曼共同获得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
他们独立地发现核糖核酸(RNA)不仅像过去所设想的那样仅被动地传递遗传信息,还起酶的作用,能催化细胞内的为生命所必需的化学反应.在他们的发现之前,人们认为只有蛋白质才能起酶的作用.他最先证明RNA分子能催化化学反应,并于1982年公布其研究结果.1983年证实RNA的这种酶活动.

1990年
科里(E.J.Corey) (1928-)
科里,美国化学学家,创建了独特的有机合成理论—逆合成分析理论,使有机合成方案系统化并符合逻辑。他根据这一理论编制了第一个计算机辅助有机合成路线的设计程序,于1990年获奖。
60年代科里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有机合成法-逆合成分析法,为实现有机合成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与化学家们早先的做法不同,逆合成分析法是从小分子出发去一次次尝试它们那构成什么样的分子--目标分子的结构入手,分析其中哪些化学键可以断掉,从而将复杂大分子拆成一些更小的部分,而这些小部分通常已经有的或容易得到的物质结构,用这些结构简单的物质作原料来合成复杂有机物是非常容易的。他的研究成功使塑料、人造纤维、颜料、染料、杀虫剂以及药物等的合成变得简单易行,并且是化学合成步骤可用计算机来设计和控制。
他自己还运用逆合成分析法,在试管里合成了100种重要天然物质,在这之前人们认为天然物质是不可能用人工来合成的。科里教授还合成了人体中影响血液凝结和免疫系统功能的生理活性物质等,研究成果使人们延长了寿命,享受到了更高层次的生活。

1991年
恩斯特(R.Ernst) (1933-)
恩斯特,瑞士科学家,他发明了傅立叶变换核磁共振分光法和二维核磁共振技术而获奖。经过他的精心改进,使核磁共振技术成为化学的基本和必要的工具,他还将研究成果应用扩大到其他学科。
1966年他与美国同事合作,发现用短促的强脉冲取代核磁共振谱管用的缓慢扫描无线电波,能显著提高核磁共振技术的灵敏度。他的发现使该技术能用于分析大量更多种类的核和数量较少的物质,他在核磁共振光谱学领域的第二个重要贡献,是一种能高分辨率地."二维"地研究很大分子的技术。科学家们利用他精心改进的技术,能够确定有机和无机化合物,以及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三维结构,研究生物分子与其他物质,如金属离子.水和药物等之间的相互作用,鉴定化学物种,研究化学反应速率。

1992年
马库斯(R.Marcus) (1923-)
马库斯,加拿大裔美国科学家,他用简单的数学方式表达了电子在分子间转移时分子体系的能量是如何受其影响的,他的研究成果奠定了电子转移过程理论的基础,以此获得1992年诺贝尔奖。
他从发现这一理论到获奖隔了20多年。他的理论是实用的,它可以解除腐蚀现象,解释植物的光合作用,还可以解释萤火虫发出的冷光,现在假如孩子们再提出"萤火虫为什么发光"的问题,那就更容易回答。

1993年
史密斯(M.Smith) (1932-2000)
加拿大科学家史密斯由于发明了重新编组DNA的“寡聚核苷酸定点突变”法,即定向基因的“定向诱变”而获得了1993年诺贝尔奖。该技术能够改变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是生物工程中最重要的技术。
这种方法首先是拚接正常的基因,使之改变为病毒DNA的单链形式,然后基因的另外小片断可以在实验室里合成,除了变异的基因外,人工合成的基因片断和正常基因的相对应部分分列成行,犹如拉链的两条边,全部戴在病毒上。第二个DNA链的其余部分完全可以制作,形成双螺旋,带有这种杂种的DNA病毒感染了细菌,再生的蛋白质就是变异性的,不过可以病选和测试,用这项技术可以改变有机体的基因,特别是谷物基因,改善它们的农艺特点。
利用史密斯的技术可以改变洗涤剂中酶的氨基酸残基(橘红色),提高酶的稳定性。

穆利斯(K.B.Mullis) (1944-)
美国科学家穆利斯(K.B.Mullis) 发明了高效复制DNA片段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于1993年获奖。利用该技术可从极其微量的样品中大量生产DNA分子,使基因工程又获得了一个新的工具。
85年穆利斯发明了“聚合酶链反应”的技术,由于这项技术问世,能使许多专家把一个稀少的DNA样品复制成千百万个,用以检测人体细胞中艾滋病病毒,诊断基因缺陷,可以从犯罪的现场,搜集部分血和头发进行指纹图谱的鉴定。这项技术也可以从矿物质里制造大量的DNA分子,方法简便,操作灵活。
整个过程是把需要的化合物质倒在试管内,通过多次循环,不断地加热和降温。在反应过程中,再加两种配料,一是一对合成的短DNA片段,附在需要基因的两端作“引子”;第二个配料是酶,当试管加热后,DNA的双螺旋分为两个链,每个链出现“信息”,降温时,“引子”能自动寻找他们的DNA样品的互补蛋白质,并把它们合起来,这样的技术可以说是革命性的基因工程。
科学家已经成功地用PCR方法对一个2000万年前被埋在琥珀中的昆虫的遗传物质进行了扩增。

1994年
欧拉(G.A.Olah) (1927-)
欧拉,匈牙利裔美国人,由于他发现了使碳阳离子保持稳定的方法,在碳正离子化学方面的研究而获奖。研究范畴属有机化学,在碳氢化合物方面的成就尤其卓著。早在60年代就发表大量研究报告并享誉国际科学界,是化学领域里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这项基础研究成果对炼油技术作出了重大贡献,这项成果彻底改变了对碳阳离子这种极不稳定的碳氢化合物的研究方式,揭开了人们对阳离子结构认识的新一页,更为重要的是他的发现可广泛用于从提高炼油效率,生产无铅汽油到改善塑料制品质量及研究制造新药等各个行业,对改善人民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1995年
罗兰 (F.S.Rowland) (1927-)
克鲁岑、莫利纳、罗兰率先研究并解释了大气中臭氧形成、分解的过程及机制,指出:臭氧层对某些化合物极为敏感,空调器和冰箱使用的氟利昂、喷气式飞机和汽车尾气中所含的氮氧化物,都会导致臭氧层空洞扩大,他们于1995年获奖。
罗兰,美国化学家,发现人工制作的含氯氟烃推进剂会加快臭氧层的分解,破坏臭氧层,引起联合国重视,使全世界范围内禁止生产损耗臭氧层的气体。

莫利纳 (M.Molina) (1943-)
克鲁岑、莫利纳、罗兰率先研究并解释了大气中臭氧形成、分解的过程及机制,指出:臭氧层对某些化合物极为敏感,空调器和冰箱使用的氟利昂、喷气式飞机和汽车尾气中所含的氮氧化物,都会导致臭氧层空洞扩大,他们于1995年获奖。
臭氧层位于地球大气的平流层中,能吸收大部分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损害,而正是他们阐明了导致臭氧层损耗的化学机理,并找到了人类活动会导致臭氧层损耗的证据,在这些研究推动下,保护臭氧层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重大环境课题,1987年签订蒙特利尔议定书,规定逐步在世界范围内禁止氯,氟,烃等消耗臭氧层物质的作用。
莫利纳,美国化学家,因20世纪70年代期间关于臭氧层分解的研究而获1995年诺贝尔奖。莫利纳与罗兰发现一些工业产生的气体会消耗臭氧层,这一发现导致20世纪后期的一项国际运动,限制含氯氟烃气体的广泛使用。他经过大气污染的实验,发现含氯氟烃气体上升至平流层后,紫外线照射将其分解成氯.氟和碳元素。此时,每一个氯原子在变得不活泼前可以摧毁将近10万个臭氧分子,莫利纳是描述这一理论的主要作者。科学家们的发现引起一场大范围的争论。80年代中期,当在南极地区上空发现所谓的臭氧层空洞--臭氧层被耗尽的区域时,他们的理论得到了证实。

克鲁岑 (P.Crutzen) (1933-)
克鲁岑、莫利纳、罗兰率先研究并解释了大气中臭氧形成、分解的过程及机制,指出:臭氧层对某些化合物极为敏感,空调器和冰箱使用的氟利昂、喷气式飞机和汽车尾气中所含的氮氧化物,都会导致臭氧层空洞扩大,他们于1995年获奖。
臭氧层位于地球大气的平流层中,能吸收大部分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损害,而正是他们阐明了导致臭氧层损耗的化学机理,并找到了人类活动会导致臭氧层损耗的证据,在这些研究推动下,保护臭氧层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重大环境课题,1987年签订蒙特利尔议定书,规定逐步在世界范围内禁止氯氟烃等消耗臭氧层物质的作用。
克鲁岑,荷兰人,由于证明了氮的氧化物会加速平流层中保护地球不受太阳紫外线辐射的臭氧的分解而获奖,虽然他的研究成果一开始没有被广泛接受,但为以后的其他化学家的大气研究开通了道路。

1996年
克鲁托(H.W.Kroto)(1939-)
克鲁托H.W.Kroto)与斯莫利(R.E.Smalley)、柯尔(R.F.Carl)一起,因发现碳元素的第三种存在形式—C60(又称“富勒烯”“巴基球”),而获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

斯莫利 (R.E.Smalley)(1943-)
斯莫利 (R.E.Smalley)与柯尔(R.F.Carl)、克鲁托(H.W.Kroto)一起,因发现碳元素的第三种存在形式—C60(又称“富勒烯”“巴基球”),而获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

柯尔 (R.F.Carl)(1933-)
柯尔(R.F.Carl)美国人、斯莫利(R.E.Smalley)美国人、克鲁托(H.W.Kroto)英国人,因发现碳元素的第三种存在形式—C60(又称“富勒烯”“巴基球”)而获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
1967年建筑师巴克敏斯特.富勒(R.Buckminster Fuller)为蒙特利尔世界博览会设计了一个球形建筑物,这个建筑物18年后为碳族的结构提供了一个启示。富勒用六边形和少量五边形创造出“弯曲”的表面。获奖者们假定含有60个碳原子的簇“C60”包含有12个五边形和20个六边形,每个角上有一个碳原子,这样的碳簇球与足球的形状相同。他们称这样的新碳球C60为“巴克敏斯特富勒烯”(buckminsterfullerene),在英语口语中这些碳球被称为“巴基球”(buckyball)。
克鲁托对含碳丰富的红巨星的特殊兴趣,导致了富勒烯的发现。多年来他一直有个想法:在红巨星附近可以形成碳的长链分子。柯尔建议与斯莫利合作,利用斯莫利的设备,用一个激光束将物质蒸发并加以分析。
1985年秋柯尔、克鲁托和斯莫利经过一周紧张工作后,十分意外地发现碳元素也可以非常稳定地以球的形状存在。他们称这些新的碳球为富勒烯(fullerene).这些碳球是石墨在惰性气体中蒸发时形成的,它们通常含有60或70个碳原子。围绕这些球,一门新型的碳化学发展起来了。化学家们可以在碳球中嵌入金属和稀有惰性气体,可以用它们制成新的超导材料,也可以创造出新的有机化合物或新的高分子材料。富勒烯的发现表明,具有不同经验和研究目标的科学家的通力合作可以创造出多么出人意外和迷人的结果。
柯尔、克鲁托和斯莫利早就认为有可能在富勒烯的笼中放入金属原子。这样金属的性能会完全改变。第一个成功的实验是将稀土金属镧嵌入富勒烯笼中。
在富勒烯的制备方法中略加以改进后现在已经可以从纯碳制造出世界上最小的管—纳米碳管。这种管直径非常小,大约1毫微米。管两端可以封闭起来。由于它独特的电学和力学性能,将可以在电子工业中应用。
在科学家们能获得富勒烯后的六年中已经合成了1000多种新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的化学、光学、电学、力学或生物学性能都已被测定。富勒烯的生产成本仍太高,因此限制了它们的应用。
今天已经有了一百多项有关富勒烯的专利,但仍需探索,以使这些激动人心的富勒烯在工业上得到大规模的应用。

1997年
因斯.斯寇(Jens C.Skou) (1918-)
1997年化学奖授予保罗.波耶尔(美国)、约翰.沃克(英国)、因斯.斯寇(丹麦)三位科学家,表彰他们在生命的能量货币--腺三磷的研究上的突破。
因斯.斯寇最早描述了离子泵——一个驱使离子通过细胞膜定向转运的酶,这是所有的活细胞中的一种基本的机制。自那以后,实验证明细胞中存在好几种类似的离子泵。他发现了钠离子、钾离子-腺三磷酶——一种维持细胞中钠离子和钾离子平衡的酶。细胞内钠离子浓度比周围体液中低,而钾离子浓度则比周围体液中高。钠离子、钾离子-腺三磷酶以及其他的离子泵在我们体内必须不断地工作。如果它们停止工作、我们的细胞就会膨胀起来,甚至胀破,我们立即就会失去知觉。驱动离子泵需要大量的能量——人体产生的腺三磷中,约三分之一用于离子泵的活动。

约翰.沃克(John E.Walker) (1941-)
约翰.沃克与另两位科学家同获得1997年诺贝尔化学奖。约翰.沃克把腺三磷制成结晶,以便研究它的结构细节。他证实了波耶尔关于腺三磷怎样合成的提法,即“分子机器”,是正确的。1981年约翰.沃克测定了编码组成腺三磷合成酶的蛋白质基因(DNA).

保罗.波耶尔(Panl D.Boyer) (1918-)
1997年化学奖授予保罗.波耶尔(美国)、约翰.沃克(英国)、因斯.斯寇(丹麦)三位科学家,表彰他们在生命的能量货币--腺三磷的研究上的突破。保罗.波耶尔与约翰.沃克阐明了腺三磷体合成酶是怎样制造腺三磷的。在叶绿体膜、线粒体膜以及细菌的质膜中都可发现腺三磷合成酶。膜两侧氢离子浓度差驱动腺三磷合成酶合成腺三磷。
保罗.波耶尔运用化学方法提出了腺三磷合成酶的功能机制,腺三磷合成酶像一个由α亚基和β亚基交替组成的圆柱体。在圆柱体中间还有一个不对称的γ亚

居里夫人,卢瑟福

全世界的话有780个
中国的话有7个

上面的说的对

小妹妹,哥哥教你:象这种问题呢``打开百度搜索页面,然后输入“诺贝尔奖获得者”,然后点“搜索”,就都知道了

得过诺贝尔奖最多的人 得过诺贝尔奖最多的人是谁呢
答:1、玛丽·居里(法国):1903年,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由于对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因发现元素钋和镭再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因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两获诺贝尔奖的人。2、莱纳斯·卡尔·鲍林(美国):1954年因在化学键方面的工作取得诺贝尔化学奖,1962年因反对核弹在地面测试的行动获...

哪些科学家曾获得过诺贝尔奖?
答:1、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男,汉族,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生于北京。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并提出并实施“种三产...

世界上有哪些人获得过诺贝尔奖
答:1903:玛丽·居里、皮埃尔·居里和亨利·贝克勒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共同对贝克勒而发现的放射现象作出了杰出工作。 1911:玛丽·居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她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Ra)和钋(Po),分离出镭,同时研究这些标志性元素的化学本质及其化合物。美国物理学家约翰·巴丁(John Bardeen,1908年5...

哪些人获得过诺贝尔奖金
答:2. 化学家:如罗伯特·波义耳、约翰·波林等,他们的研究成果对化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获得诺贝尔奖金的学者与作家 在文学领域,有许多杰出的作家如莫言、村上春树等,他们的作品获得了世界的认可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因其在社会科学领域的突出贡献也获得了诺贝尔奖金...

荣获诺贝尔奖的三位中国人分别是谁
答:3,莫言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高密,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亦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获奖时杨振宁为美国国籍)。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春夜雨霏霏》,1984年因《透明的红萝卜》而一举成名。1986年,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

曾获得过诺贝尔奖的中国人都是谁?
答:5、朱棣文(Steven Chu,1948年2月28日-),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毕业于罗彻斯特大学,美国华裔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朱棣文因“发展了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而获得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6、崔琦(英文名:Daniel Chee Tsui)是在中国河南出生并长大的美籍华人,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哪些人获得过诺贝尔奖?
答: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3)蒂芬·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国的牛津,他年青时就生患绝症,然而他坚持不懈,战胜了病痛的折磨,成为了举世瞩目的科学家。 霍金在牛津大学毕业后...

中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有哪些
答:中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有:莫言、高锟、杨振宁、屠呦呦、李政道等。1、莫言 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高密。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亦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2、高锟 1933年11月4日出生于中国上海,拥有英国、美国国籍...

中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答:中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有屠呦呦、莫言、高琨、钱永健、杨振宁和李政道。1、屠呦呦,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1972年她成功地提取出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因她发现的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所以获得了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2015...

获得过诺贝尔奖的人
答:2.本庶佑 本庶佑(Tasuku Honjo),1942年1月27日出生于日本京都府京都市,毕业于京都大学,免疫学家。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日本学士院会员。现任京都大学高等研究院特别教授、静冈县公立大学法人理事长,文化功劳者。2018年10月1日,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