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赵云是五虎将之一吗?

作者&投稿:寸览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赵云是五虎将吗?~

历史上并没有五虎将的称谓。

三国志将五人一起做传,因此民间衍生出五虎将,赵云一直是民间的最爱,他在刘备阵营的地位相当于曹操手下的典韦,许褚,属于贴身保镖,给刘备关系之亲近由此可见,作为大将他品行高尚,更为人称道。

在刘备属下赵云始终是一个杂号将军,直到刘禅继位,赵云才逐步升迁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失利于箕谷,贬镇东将军。下面是他的官职: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牙门将军——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翊军将军——建兴元年(公元223年)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不详,从建兴二年到建兴五年这期间(公元224--227年)镇东将军——建兴六年(公元228年)镇军将军。

因此从统兵作战,军功卓著来讲,赵云无法与其他四人相比,甚至远不如魏延在刘备和诸葛亮两个时代重要,如果魏延不是因为有谋反嫌疑的话,如果真有五虎将,那位置应该有魏延一份。

赵云是五虎上将之一。
五虎上将,指汉末三国时期,跟随刘备建立蜀汉政权的五位将军。分别为赵云、张飞、马超、黄忠、关羽。
1、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汉末军阀混战,赵云受本郡推举,率领义从加入白马将军公孙瓒。期间结识了汉室皇亲刘备,但不久之后,赵云因为兄长去世而离开。赵云离开公孙瓒大约七年后,在邺城与刘备相见,从此追随刘备。
赵云跟随刘备将近三十年,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战果。除了四处征战,赵云还先后以偏将军任桂阳太守,以留营司马留守公安,以翊军将军督江州。
除此之外,赵云于平定益州时引霍去病故事劝谏刘备将田宅归还百姓,又于关羽张飞被害之后劝谏刘备不要伐吴,被后世赞为有大臣局量的儒将,甚至被认为是三国时期罕见的“胆大则勇,心细则智”的完美人物。

2、张飞字益德,幽州涿郡(今河北涿州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他勇武过人,与关羽并称为“万人敌”。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刘备在涿县组织起了一支义勇军参与扑灭黄巾军的战争,张飞与关羽一起加入,随刘备辗转各地。
三人情同兄弟,寝则同床,刘备出席各种宴会时,和关羽终日侍立在刘备身旁。公元197年在曹操进攻吕布,吕布败亡之后,张飞被任命为中郎将。公元200年刘备衣带召事情泄漏,率领关羽、张飞逃走,杀下邳太守车胄,刘备战败,关羽被擒,刘备与张飞投奔袁绍。
公元208年刘备于长坂坡败退时,张飞仅率二十骑断后,曹军无人敢逼近,刘备因此得以免难。刘备入蜀后,张飞与诸葛亮、赵云进军西川,分定郡县。在抵达江州时义释了刘璋手下的巴郡太守严颜。在巴西之战中,击败魏国名将张郃。
在武都之战中,兵败而还。刘备称帝后,张飞晋升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封西乡侯。同年,张飞因为暴而无恩,被部将范强、张达杀害。谥曰桓侯。
3、马超,字孟起,扶风茂陵人(今陕西兴平),伏波将军马援之后,卫尉马腾之子。东汉末年军阀,三国蜀汉名将,少年成名,曹操曾多次征召马超入京为官,但都被马超拒绝。而后马腾入京被封为卫尉,马超就统领了马腾的部队。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治兵关中,马超联合关中诸侯韩遂等抵抗曹操,曾一度对曹操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但被曹操用离间计击败退走,而后聚拢部队再次攻取陇上诸郡,失败后依附汉中张鲁。
刘备攻打刘璋时,马超投降刘备,与刘备军合围成都,汉中之战后联名上书尊刘备为汉中王。蜀汉建立后,马超官至骠骑将军、斄乡侯。章武二年(222年)马超病死,终年47岁,刘禅时期被追谥为威侯。有一女嫁于安平王刘理。有剑术“出手法”流传后世。
4、黄忠,南阳郡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东汉末年名将。本为刘表部下中郎将,后归刘备,并助刘备攻破益州刘璋。
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经益州牧刘璋部下法正作向导,进驻葭萌关(今四川广元),黄忠随军行进。建安十八年(213年),刘备与刘璋决裂,黄忠与卓膺率兵自葭萌关向成都进兵。刘备先引兵到关中,后与黄忠军队会合。黄忠在战斗中,常冲锋陷阵,勇毅冠绝三军,一路攻到涪城。
刘璋派遣部将刘璝、冷苞、张任、邓贤等前来阻挡,都被击败。黄忠追随刘备进攻绵竹,绵竹守将李严、费诗等先后投降。
建安十九年(214年),黄忠随同刘备率军进围成都。数十日后,刘璋投降。刘备进入成都后,论功行赏,任命黄忠为讨虏将军。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刘备进驻阳平关(今陕西阳平关),在汉中与曹操军队对峙。黄忠随同刘备出征。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率军与夏侯渊交战。夏侯渊所率兵马都是曹军精锐,黄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将夏侯渊斩杀于定军山。同年,刘备称汉中王,任命黄忠为后将军,赐爵关内侯。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八月,黄忠去世。有一子黄叙,英年早逝,无后。
黄忠在后世多以勇猛的老将形象出现于各类文学艺术作品中。《三国演义》里,刘备称汉中王后,将其封为“五虎上将”之一,而黄忠的名字在中国也逐渐成为了老当益壮的代名词。
5、关羽,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被称为“美髯公”。早年跟随刘备颠沛流离,辗转各地,和刘备、张飞情同兄弟,因而虽然受到了曹操的厚待,但关羽仍然借机离开曹操,去追随刘备。赤壁之战后,关羽助刘备、周瑜攻打曹仁所驻守的南郡,而后刘备势力逐渐壮大,关羽则长期镇守荆州。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在与曹仁之间的军事摩擦中逐渐占据上风,随后水陆并进,围攻襄阳、樊城,并利用秋季大雨,水淹七军,将前来救援的于禁打的全军覆没。关羽威震华夏,使得曹操一度产生迁都以避关羽锋锐的想法。
但随后东吴孙权派遣吕蒙、陆逊袭击了关羽的后方,关羽又在与徐晃的交战中失利,最终进退失据,兵败被杀。
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民间尊其为“关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三国演义》尊其为蜀国“五虎上将”之首,毛宗岗称其为《演义》三绝中的“义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虎上将

赵云是五虎上将之一 一、五虎上将人物形象 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和黄忠在作品中可谓大名鼎鼎,而真正把他们并称为五虎上将则是在《三国演义》中的第七十三回,当时刘备成为汉中王然后封五人为“五虎上将”。五虎上将的人生正处在三国冲突激烈之时,同时也正是蜀汉集团最生机勃勃的时期。 五员虎将追随刘备的时间不同。最早出现在刘备身边的是关羽和张飞,他们通过“桃园三结义”走到一起,并结下了生死不渝的兄弟情谊。其次投到刘备身边的是赵云。赵云是在救公孙瓒之时与刘备相遇的,当时刘备就对赵云“甚是敬爱,便有不舍之心”,但当时赵云已经投奔了公孙瓒,两人只能洒泪而别。而两人的再遇则是直到作品的第二十八回,当时刘备正急于逃出河北,犹如丧家之犬时,赵云因为认定刘备就是心中名主,因此毅然来投,至此正式归于刘备帐下,直到病死于蜀汉后期。 老将黄忠则是在刘备事业取得决定性进展时期投奔他的。赤壁之战中,黄忠身为长沙守将,与刘备还是敌对的关系,其先与关羽大战了一百回合不分胜负,直到后来太守韩玄被杀而城中的百姓则直接投拜了关羽后,刘备亲自去黄忠家相请,老将军才归于了刘备。 马超是五人中最晚投到刘备帐下的。作为西北虎的马超,在刘备正向蜀中扩张势力时,却已是走投无路。他先投张鲁却不受重用,直到刘璋因抵抗刘备而向张鲁求援时,主动去抵拒刘备,却在战中被诸葛亮派出的旧相识所说动,在没有出路时投到了刘备的帐下。 二、五虎上将“义”的性格特点 三国五虎上将是作者运用想象创作出来的人物,大胆而又合乎情理的渲染,使人物的性格更鲜明、完美,并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他们的性格有着自身的典型性,而“义”则是使他们集合在一起的原因。“义”可以算是《三国演义》中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了。因为“义”,五虎将才团结在了以刘备为主的蜀汉集团中,这也是他们性格的根本,义字当先,忠义两全。他们在追求着自己心中的义,并为此奉献一生。 (一)关羽在作品中几乎是“义”的代表,后世甚至把他上升到了神明的高度。关羽性格的最大特征总结起来就是“义”和“勇”两字,这几乎是他性格的代表了。关羽给人的形象一向是义贯千古,但细细想来,关羽的义其实可以用有恩必报来理解,他把对刘备的忠义上升到对蜀汉集团的忠诚。关羽的“义”更多的是体现在刘备身上的,一切因由,也是源于对刘备的兄弟之义,但更多的是上升到臣下对君主的忠义,这也是为历代统治者所称道的原因。基于此,关羽性格上的“忠”,也就和“义”有很多相似之处。“忠”其实是对刘备一人的“忠”,但这种忠义,也就必然有着其自身的局限性。因为这种“义”其实就是建立在自己的喜好上的,并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最能表现关羽“义”的两件事情是“千里走单骑”和在华容道放走曹操。前者自然是值得称赞的忠义之举,但后者就不那么值得称道了,虽然是知恩必报的体现,但更多的是一种因私忘公的表现。他的“义”和曹操扯上了关系,那他又违背了对刘备的忠,可见关羽的“义”并不是完美的。关羽的另一大性格特点就是“勇”,这自然表现出他的英勇和刚毅。关羽是超乎寻常的英雄,有着过人的胆量和坚强意志,正如在刮骨疗伤时的淡然自若,性格的坚毅可见一斑。但人无完人,正是这超人的武勇,积累下来也让关羽“勇”的负面暴露得更加明显。世人皆赞其武勇,导致关羽变得为人骄傲并且目中无人、好胜无比。对外如此对内也同样。正如他不肯和黄忠并列五虎上将一般,说黄忠是老卒。当得知马超归附后他又非要与马超一争高低,可见此时的关羽已过于傲慢而不自省了,也正是这种性格最终导致了关羽的悲剧结局。但其最后关头仍拒不投降,凸显了关羽的忠勇和尊严,真可谓生也英雄,死也丈夫! (二)同那些看起来高高在上的名将相比,张飞这个带着贩夫走卒气息的沙场猛将,是个有血有肉,带有虎虎生气为人们所喜爱的艺术形象,更具亲和力。同关羽一样,张飞也是一个体现“忠义”理想的重要英雄人物,但和关羽那种带有浓重封建报恩思想的“义”相比,张飞的“义”更多的是爱憎分明、正直有为的思想情感,更集中代表了一种人民大众的爱憎。张飞因为出于对刘备的兄弟情谊,因此毅然决然,无怨无悔,有着自身坚定的正义追求和是非标准,正因如此,他才会在古城下见到关羽时怒而要斩下已经“忘义降曹”的关羽,因为那时关羽已经违背了张飞对义的要求和认可。张飞的性格,用一个“猛”字最能代表:在战场上勇猛冠绝三军,生活中粗豪爽直,眼中容不得半点沙子。从作品第十六回关于“夺马”一事,可见张飞之直鲁和骨子里的那种不屈的性格。张飞的另一性格特点就是粗中有细、有勇有谋,细中体现着张飞的智慧和他对事态的洞悉。例如,曹操攻徐州时,张飞饮酒诈醉,计擒了刘岱,长坂退曹更是用了疑兵之计,这都表现出张飞不单是一个只通武艺的莽夫,更是一名富有指挥才能的大将。不过张飞性格的瑕疵也是不容忽视的,就是因为太过粗莽,以至于性格暴躁莽撞,结果被部下所害落了个死于非命,令人扼腕叹息。尽管如此,张飞仍以叱咤风云和义气豪爽的形象为后人推崇。

正史中是否有记载赵云是不是5虎将之1啊!怎么听有人说赵云是个女的...
答:1.正史没有五虎将一说,只是陈寿在写三国志之时,历史中没有五虎将,也没有四虎将的说法.五虎将来源是否有些根据?陈寿<<三国志>>中做传原则,历史地位相同的人为一传. 蜀书六 关张马黄赵传第六.也足以说明这五人在蜀汉阵营中的地位. << 三国演义>>中说刘备为汉中王时封关张赵马黄为五虎将一事...

历史上是不是真的有五虎将,听人说赵云不是五虎将的?
答:历史上没有五虎将之说。不过三国志里面 ,关张马黄赵的传是在一起的,所以罗贯中就杜撰了五虎将之说。历史上,前四人分别是前右左后将军,而赵云只是翊军将军,官阶差了好多。

赵云是五虎将吗?
答:历史上并没有五虎将的称谓。三国志将五人一起做传,因此民间衍生出五虎将,赵云一直是民间的最爱,他在刘备阵营的地位相当于曹操手下的典韦,许褚,属于贴身保镖,给刘备关系之亲近由此可见,作为大将他品行高尚,更为人称道。在刘备属下赵云始终是一个杂号将军,直到刘禅继位,赵云才逐步升迁为中护军、征...

历史上的赵云和张飞真像三国演义里描述的那样吗 蜀国有五虎将吗
答:历史上没有五虎将,赵云只做到杂号将军,不能与另四个人并列,只是因为三国志将五人列入一传才会有后来的五虎将之称。赵云前期颇受重用,入蜀后由于庶民的出身以及与刘备政治主张相左(如劝阻刘备称帝和伐吴)而不受重用。赵云的战绩也没那么出色,长坂七进七出、杀高览、天水挑韩氏五将、截江夺阿斗等...

赵云到底是不是五虎将
答:赵云是五虎将之一。五虎将,又称五虎大将、五虎上将军或五虎将军,泛指是势力中首领最得力的五名大将,多出自于明清古典小说中,也盛行于民间和一些著名军事人物的自诩。五虎将,最早记载于元朝,民间平话小说《三国志平话》,写的是三国时期刘备的五员将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原文称为“五虎...

在真实历史中,赵云算不算五虎将之一?
答:真实的历史中并没有“五虎将”这一称谓,但在《三国志.蜀志》中,有“关张马黄赵列传”,是将这五个人放在一篇之中的,赵云排在最末。

赵云是五虎上将吗?
答:在三国演义中赵云的确是五虎上将。汉末三国时期,跟随刘备建立蜀汉政权的五位将军。分别为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陈寿最早作《三国志》时,将五人并列合为一传,但还并未提出五虎上将的概念,而后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这五人被塑造成五虎将,并在文学作品、历史书籍、个人作品集都有不同程度的记录...

历史上蜀国真的有五虎将吗?赵云又是其中的一位吗?如果是怎么有的史书...
答:历史上没有史料记载有五虎将 只有前将军 后将军 左将军 右将军 赵云官拜虎威将军 似乎一直扮演刘备的贴身护卫

赵云是三国中五虎上将老几??
答:赵云在正史上是居第五位的,追究原因,倒不是赵云真的不如前边四人,而是因为赵云不争功的缘故,这一点和魏国的李典很相像,因此李典在人才济济的魏国中也没被列入五虎大将之中,赵云中五虎大将中形象被塑造得相对真实的一个,为人有勇有谋,刘备死后,他和魏延就成了蜀国中的支柱,而他在那时的地位...

历史上赵云真是五虎将?
答:历史上并没有五虎将的称谓,所以赵云在当时不可能被称为五虎将。五虎大将,最初是《三国演义》蜀汉将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和赵云五人的称号,《三国志》中,陈寿将蜀汉将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和赵云五人合为一传(《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后来《三国志平话》、《三国演义》合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