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属于令词吗

作者&投稿:雷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李清照《永遇乐》~

------------------试析李清照《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瑕,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齐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伤心往事,每个人都有过。这就像生活中的睡觉吃饭那么平常。有人多些,有人少些。而活着的人,都有着如梦般的往事。当打开往事的画卷时,才知道,酸楚的泪已流尽,年少时的欢笑,今只能感慨坦然之。生活并不是一味地沉重,当你所处的社会环境不要求你沉重时,故作深沉也难。一旦风雨交加扑面而来时,就不仅仅沉重能概括得了。一个女人,特别是古代的女人,不会指望苦难会降临。她们宁愿守着闺房,荡着秋千,或写一首可人的诗词,弹一首心曲过完一生。这仅指有地位有身份的女人,她们有的是好福气。可惜,好日子不会常有,明明可以幸福地活着,谁知无能的皇帝竟被人掳获,国破半壁,战火把所有的梦想都烧掉了。这是宋代文学家李清照所遇的事。国破后,她随流人到了南方,途中丈夫赵明诚病亡,后来她一人定居在杭州终老。
  人老了,就喜欢想起年轻时的事来,况李清照的才气允许她大胆落笔,于是她的笔下多了抚今追昔的词章。这首被人传诵的《永遇乐》,是她晚年心灵世界重温年轻岁月时的一次冲撞后遗留下的伤痕。
  今天就以李清照晚年的这首元宵词来试解她晚年的心灵世界。
  元宵即上元。上元是我国传统盛重的节日之一。在宋代是官民重视、举国欢庆的节日。所以上元诗词基本是写其繁乐之浓烈。苏轼的《蝶恋花·密州上元》就是承“火树银花”下一篇上元词。中有“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之语,但没有翻出比苏味道更新的内容。词国格律大师周邦彦更有一篇上元力作《解语花》,不仅在章法上见长,而且在炼字煅句上显出极细致雕琢的本事。从“风销绛蜡,露浥红莲”到“桂花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复“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无不体现出他极度造作的姿态,下笔艳丽之极古今作家难以匹敌,读完通篇即可知其为颂德大作,内容更重复“火树银花”的盛况,可谓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在危危可岌的北宋末年时代,唱出这样的颂曲,实在是件很可叹的事。后随者也不得不叹乎“措辞精绝,却无歌者”。倒是辛弃疾的《青玉案》还算可观,应为苏味道之后上元诗词中又一名篇。“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姗澜处”的确写出一种新的意境。李清照笔下的上元词却以满目忧愁的调子出现在读者眼前,这与前人的上元词有所不同。一反常态的《永遇乐》凭什么挤入一流词篇之中呢?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起句十分工整。颜色是鲜明的,景致是壮观的。缓缓滑下的落日就像金子融化开耀眼夺目,天边的彩霞已被染成桔红一片,令人心思掩飞,留连忘返。东边一轮如明玉的圆月已从霭霭涯际边跃了上来,底下涌滚着遥遥的晚云,犹如镶佩在流彩绸带上的一颗绚丽明珠。何等的鲜明,何等的壮丽啊!区区八字就把杭州的上元黄昏写的如此奇美,而不失自然的纯美。四四开句的长调特别适合对仗。历来词手竟显慧心,大争其彩。“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叠鼓夜寒,垂灯春浅”、“碧水惊秋,黄云凝暮”、“山抹微云,天连衰草”……不失其俊,但感到是砌琢出的,少了天簌的情趣。李清照这八字起句,用笔俊彩动人,既有诗的神韵而又不失自然神彩。
  美丽壮观的自然景色描写后,女词人幽幽叹了一句“人在何处?”原来历经劫难的女词人还有没有忘记自己身处何方。这句反问句,实是她那不可忘怀的故国之思在悄然流露,一种强烈的思乡之情已开始浮出笔端。她当然明白今夜是在临安------杭州。可她不会、决不会忘了“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人伍”,她又怎可能忘了青州故里赌书泼茶,怎可能忘了“灵光虽在应萧萧,草中翁仲今何若。遗民岂尚种桑麻,残虏如闻保城郭。”除非“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这一问句,透出李清照此时内心的迷惘,更揉捻着沧桑的幻灭感。没有真实生活感受的人们是不能写出来。升平之际,富贵人也许会吟唱着“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感叹年华易逝。官场失意人也许会说“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这都是特定环境下特定人物对自己心情的剖白。沉重在李清照晚年词中是主要的气氛。上述的晏殊、秦观这两位婉约派著名作家其词中多地是感伤,少了李清照词中的沉重。这是特定环境下的作家特定作品,别人是无法蓦仿。这里要指出,为什么周邦彦的词被后人激赏,却落个“却无歌者”的原因。就是他所处的北宋时代,已是危机四围,可这并不妨碍他创作歌功颂德的作品一一问世。所以周邦彦的词技巧一流,内容却空洞无物。确是件极为可惜的事。

李清照与周邦彦最大不同之处,一个在词中出现了真实的自我,一个在词里出现了炫耀才学的自我。至于贴切生活的情感,在周词中,能见到的真是不多,就是有,也都得在他极其讲究的百转章节中细心寻找,往往还看不出所以然。当然,这也不妨碍周成为格律词的开山祖师。在漱玉集中你们读到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色,那就是语净言白,却情味深长。这首词当然更不会例外了。
  杭州的黄昏当然是美的,特别在有落日的时候。李清照笔下的杭州也是如此的奇美,当李清照无法忘却的故国之思在缓缓流出时,她那已苍凉至极的心灵世界中又如何面对接下的种种事事呢?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窗外是一片沉沉柳海,黄昏已临,炊烟正浓,垂下的暮霭正与飞拂的柳枝迷荡摇闹。初柳垂暮,轻烟均习,足令人心旌迷惑,渐觉不安,况一曲《梅花怨》的笛声正从幽幽的烟柳中传来,直到憔悴不堪的女词人心底。眼前的景色是令人迷惑不安的,那是一片不见明绿而显迷失的柳暮。可是迷乱心情的春色配着让人伤感的哀乐《梅花落》,把越发不适的心情更加打发到忧郁的边缘。于是春意就浅了一些,无心再关注眼前的春景。“春意知几许?”正是这种情景下的心情最恰当表达。总归一句话,由于没有心情,再好的景致都难以唤回衰飒的心。年轻时的李清照可不是这样,一场绵绵寒食雨就把她恼得半死,“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担心寒食节不能出来游玩,直到“清露晨流,新桐初引”才舒了一口气,并喜乐迸发“多少游春意”!最后还不太放心“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末?”。经过家亡国破、文物流失、颁金改嫁,四处飘零的遭遇后,李清照不再年轻,至少在心情上她确实老了。柳色烟迷,笛声传耳都会打乱她欲想平静的心灵世界。赏春这等雅事,如今对她而言,已是一种奢求。人是不可回到从前,以前的欢声笑语,就把它留住吧,提及它便感怀触情,特别是像李清照这位一生变数极大的女人,比别人更不堪矣。
  远处的景色是壮美的,近处的景色带人进入到迷惘的色彩中。接下来,女词人就流露出世事难料,风雨突来的乱世心态来。“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这一真情告白,令人刺鼻。好好的天气怎一会儿就会有风雨呢?似乎李清照的担忧是多余的,而这恰恰是战乱后烙在人们心底的惧恐横祸的心态表现。这是特定的时代心理。靖康之乱后,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深受战乱之苦,战争的阴影深深地打烙在见证过这场战乱的人们心底。而当权的人们早就忘了父兄被掳这一千古之耻的事实,皇帝心想的并不是一洗雪耻,他是怕父兄回来当不成皇帝。所以,南渡后的上元节依旧浓彩繁兴。及时行乐成为这些善忘的权贵最主要的人生追求。难怪后人云“直把杭州当汴州”。可以肯定,李清照此时流露出不仅仅是一己私情。人有时必须善于忘记,不能把太多的伤痛牢牢记住。这对自己的健康没有好处,而一个人的力量是拯救不了一个国家的衰败。应该负起责任的男人们都躲在一边去饮酒作乐,你一个妇道人家还发什么牢骚。李清照你行?打战你可以吗?所以,老实点才是正经事。不要去讽刺皇帝了,说什么“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种令男人愧颜的话了。李清照的悲剧在于她不善于忘记,不懂得“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辛弃疾《鹧鸪天》)。这是一个人的性格,所以不能怪李清照。在这段词中,我们发现李清照难以痊愈的伤口,又被撕裂。正如精神恍惚的人,一会儿以为天晴,一会儿以为风雨将至。此时的李清照,在任何常人眼里,都应是这模样。而往事,会那么重要吗?这样,伤害的人终将是自己。李清照反复在渲染着,她那惊人的记性,以及她那千古无法消去的愁。
  前三段后一句都是反问句。从身处何方的迷惘到春意已浅的失落心情,最后托出世事难测的叵测心态,生动刻画出作者被战乱洗礼后麻木莫明不可熨平的心灵世界。这是逐步深入的过程,从茫茫然无知的发问身处何方,到内心迷惘的空然独对春柳烟海,后烘托出她那叵测难料的心态。每一段的前两句都是四字句,作者写为描写句并使之对仗。三段虽因各自的第三句字数不同(相次为4字、5字,6字),但因为句式结构相同,仍然形成排句出现。诵读起来,具有节奏感,而且每段落末尾的疑问句的字数迭增,因而加强了情绪分量。每一行前两句都是正面铺陈,写的花团锦簇,修词考究,但在其后却用一个疑问句否定了。通过鲜明的反差,表现了词人忧郁难遣的情怀,且随段末疑问句字数的递增,更显出它的浓重。

在前三段讲叙中,读者已清楚看到女词人晚年苍败的内心世界。也许,高明的诗人总有些与众不同之处,况李清照乎?前半阙最后一段作者还特意安排了一个小插曲“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毕竟李清照的名气还是有的,那些达官贵人的内眷还是没有忘记李清照。可是她统统谢绝了她们的好意。这些朋友应该都是些有相当文学修养的人,平时应常与清照在一起饮酒谈诗,不然就不必用“酒朋诗侣”了。本可借这个难得的好机会好好和朋友们乐一下,消消愁恼,饮酒作诗,好好过个战乱后一个难得热闹的元宵节。这本为理应之事,由于心情实在不佳,她便婉言谢绝了朋友们的好意相邀。一个人落到“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境地时,那还有心情外出好好玩一玩,散散心啊。作者为什么不愿意与朋友们出来散心游玩呢?下半阙作者作从中告明真情。
  既然不出玩了,那么就只能一个人在家里呆着。一个人呆着久了,不免会想些杂七杂八的事来,从前的,今天的,还有昨天的,有快乐的,还有悲伤的,有一串串笑语声,还有杂着梧桐雨的泪滴……李清照晚年能让她回忆的可真够多。夫死误嫁,国破家亡,文物散失殆尽,如今就只有孤独一个人。这样的遭遇,一旦认真想起来心底不免更添些苦楚。于是李清照开始把记忆的视线抛到几十年前的一个元宵节。
  “中州盛日,闺门多瑕,记得偏重三五。”原来,那时候妇女们是特别重视上元节的。由于封建时代的女人没有任何权利参予政治、军事等社会重大活动,她们只能在家里操着劳务。有钱人家的女人或体面人家的妇人顶多加些描红女工喝酒聚会或玩些斗草打马等游戏,连填词作诗写文都认为是闺中雅事,只能在闺内传看不可张扬过甚。人身自由与求学权利被极度遏制。故李清照前后的一些较为有名的女性文学家,都没有取得杰出的成就。女人们最希望的日子就是盛大的节日,如寒食、清明、七夕、中秋、重阳、春节、上元,人日等。这些节日,她们可以高兴打扮一番,和自己的伙伴、丈夫孩子一道到户外踏春游玩赏灯或者和亲爱的人团聚吟诗酬唱,饮酒行令。或邀几个好玩伴斗草打马。这些节日才可使她们完全和外面的世界接触,深锁闺中的少女少妇们是多么殷切期盼这样的节日到来啊!这些节日中,上元节更是女人们最喜爱的节日。上元即元宵,是春节的最后一天。在宋代这是官民都极为重视的节日。周密《武林旧事·元夕》载:“山灯凡数千百种,极其新巧,怪怪奇奇,无所不有……终夕天街鼓吹不绝。都民士女,罗绮如云。”这等隆重的节日谁能把它放过呢?特别于深锁闺阁的女人们。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齐楚。”铺翠冠儿是以翡翠羽毛为装饰的帽子,为元宵节时妇女的应时妆饰。捻金雪柳乃在绢或纸之外,另加金线拈丝所制的雪柳,雪柳则为用绢纸做的花。 “簇带”是宋时方言,将首饰密集插戴满头的意思。“齐楚”是漂亮之意。上三句意思为,妇女们为了打扮的比别人漂亮,就拾尽漂亮高贵的饰品来打扮自己。当然,当年的女词人心情应是轻快的。她有兴趣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齐楚。那知命运捉弄人,少历繁华,晚境凄凉。“年年雪里,常插柳花醉”(《清平乐》)的活泼少女,意沦落成“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心境极为苍凉的孀妇。这段话是词人回忆当年的元宵节里的自己燥动心情,活泼之极,就如画一般展现在读者和作者眼前。岁月苍桑,美好的生活,被突如其来的一场战乱打破了应有的平静。不应失去的,都不见了踪影。不想拥有的,如今却抱了个满怀。
  如今是什么模样?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今天的人,已白发满鬓,懒得夜间外出走走。老了,确实老了。当年的兴趣都不见了,如今只有一肚子的酸楚,无人可以倾诉,也无人愿意倾听。这样,“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就显得极为合情合理。两层之间承接得自然顺畅,同时翻过一层,愈入愈深。末句的形象把那种孤独悲伤的心情表现非常生动。令人感酸楚。

  谁了解词人的心曲?谁了解词人的悲悼?是词人自己么?还是词人用自己的作品与读者沟通?词人终于跟自己对话,跟千百后的读者对话了。她以平静的心情,安祥的语气,通俗的语言,清除了历史长河中的一切阻碍,使今时的读者仍能通过她的描述进入当年“中州盛日”的元宵之夜,了解她只能在“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的苦衷。
  这首词深隐着作者浓烈的故国之思,所以能打动和李清照命运相似的流离人们,更敲碎了南宋王朝欲倒前的爱国人士们的心灵。此词后一百年,爱国词人刘辰翁就和了两首。在其中一首词前序云:“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泣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足见易安这首词的感染力之强。刘辰翁所处的时代已是南宋摇摇欲坠的年代,故他所言“悲苦过之”。
  至此,李清照已把她晚年的心灵世界若隐若现展示在我们眼前。可以从她极其复杂的心态中看出她在战乱中所受到的伤害程度,也可以从她描述的早年生活看出她晚境的凄惊,可以读出一个女人的不幸,可以看出命运的无情,而这一切都是真实的,没有虚假的成份。所以,我们能在李清照的词中看到一个真实的她,一个没有伪装的词人。这是她在文学创造中从未改变的追求。这也是她获得成功的一个因素吧!
  其实大多人早已忘记了北宋被踏的耻辱,他们应该为生活而忙碌着。都忘了,这是好事,也只能这样做。自己活的舒服要紧,大众苍生苦难与我何干乎?我真得很佩服李清照,为什么她总把过去的一切一切都记得那么清晰。为什么不把之忘记?非要去写什么《打马赋》、《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甚至还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等等。后人只能为你悲叹“庙堂只有和戎策,惭愧深闺打马图”。我以为这不值。
  这首词立意和众多上元词有不同之处,能称得上佳作的上元诗词中,唯李清照这首《永遇乐》取其繁华衬孤寂,用欢乐之笔来写沉痛心情。余外均写其繁华浓烈。
  李清照在这首词采取了对比的手法。先从眼前美丽景色大处落笔,后转入谢绝友人相邀。铺叙完毕,马上一笔回到汴京上元节,把欢乐心思、艳丽姿态写尽后,又回到如今细细刻描,最后用一句极平常极沉痛的口语了结全篇。情与景在不断地对比,这可以把前后两种生活与心境的不同之处一览无遗。可以让读者看到一个无能的统治者给百姓带来的灾难是多么地深重,让人醒目,让人明知,让人觉醒。当然,无能的统治者只能以整个王朝的衰败来迎接新的社会秩序产生,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更改的事实。在李清照离开人世还未120年,南宋王朝就覆灭了。
  此词还有一大特色,那就是精磨的书面语和口语相衬和,达到俗中见雅,雅中不避俗,雅俗相揉的高度。前人评曰:“以故为新,易安得之”,极是。
  一反常调的《永遇乐》虽然在已经组成佳林的上元词林中,也是数一数二的大家之作。
我不敢说李清照这首元宵词为历代咏元宵作品最好的作品,但这首词可以说是历代咏元宵作品中的一朵奇葩。当还有人落笔元宵诗词,应该想起苏轼的豁达,还不能忘记辛疾弃的叫嚣,更无法拂没掉李清照这种悲伤万种的即时感慨,才敢重题。当李清照把这首《永遇乐》谱成曲时,就有了流传千古的本钱。

永遇乐的乐读音:lè
乐拼音:lè、 yuè
释义:

1、欢喜,快活;快乐。乐境。乐融融。乐不可支。其乐无穷。乐观(精神愉快,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乐天(安于自己的处境而没有任何忧虑)。
2、使人快乐的事情:取乐。逗乐。
3、对某事甘心情愿:乐此不疲。乐善好(hào )施。
4、笑:这事太可乐了。
yuè
1、声音,和谐成调的:音乐。声乐。乐池。乐音(有一定频率,和谐悦耳的声音)。乐歌(音乐与歌曲;有音乐伴奏的歌曲)。乐正(周代乐官之长)。乐府(原是中国汉代朝廷的音乐官署,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诗歌和乐曲;后世把这类民歌或文人模拟的作品亦称作“乐府”)。
2、姓。
扩展资料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康乐[kāng lè]
安乐。
2、乐得[lè dé]
某种情况或安排恰合自己心意,因而顺其自然。
3、作乐[zuò lè]
取乐。
4、[zuò yuè]
制定乐律。
5、乐子[lè zi]
快乐的事。
6、乐于[lè yú]
对于做某种事情感到快乐。

永遇乐,词牌名,始创于柳永,分上下两阙,共一百零四字。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刘辰翁等均用此词牌创作过,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

《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
作者:苏轼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永遇乐《永遇乐·长忆别时》
作者:苏轼
长忆别时,景疏楼上,明月如水。美酒清歌,留连不住,月随人千里。别来三度,孤光又满,冷落共谁同醉?卷珠帘、凄然顾影,共伊到明无寐。
今朝有客,来从濉上,能道使君深意。凭仗清淮,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泪。而今何在?西垣清禁,夜永露华侵被。此时看、回廊晓月,也应暗记。

永遇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作者: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永遇乐·落日熔金》
作者: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诗朋酒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永遇乐《永遇乐·璧月初晴》
作者:刘辰翁
璧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钮无寐,满村社鼓。

梁令词牌名古诗词有哪些
答:词牌名念奴娇满江红沁园春江城子永遇乐贺新郎卜算子忆江南水调歌头定风波一剪梅虞美人蝶恋花1永遇乐永遇乐,词牌名,又名“永遇乐慢”“消息”以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1带有“词牌名”的古诗词有哪些 带有“词牌名”的古诗词有一卜算子·咏梅 宋代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

乐令词牌名古诗词有哪些
答:2、1永遇乐永遇乐,词牌名,又名“永遇乐慢”“消息”以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为正体,双调一百四字,前后段各十一句四仄韵另有双调一百四字,前后段各十一句五仄韵双调一百四字;捣练子,词牌名又被称作捣练子令,单调,廿七字,三平韵 词牌格式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

永遇乐这个词牌属于词中的
答:这是明见于宋人著作的,可知宋代人称这类词为“重头小令”而不称为“双调小令”。

眉妩词牌名古诗词有哪些
答:7、1永遇乐永遇乐,词牌名,又名“永遇乐慢”“消息”以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为正体,双调一百四字,前后段各十一句四仄韵另有双调一百四字,前后段各十一句五仄韵双调一百四字,前段。8、5长相思 词牌名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又名长相思令相思令等因南朝乐府中有“上言长相思...

一萼红词牌名古诗词有哪些
答:1永遇乐永遇乐,词牌名,又名“永遇乐慢”“消息”以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为正体,双调一百四字,前后段各十一句四仄韵另有双调一百四字,前后段各十一句五仄韵双调一百四字;是指一步一景,走一步看到了萼红,再走一步看到了莲花,整个人心情非常愉悦一萼红,词牌名,有平韵仄韵...

能用于写人的词牌名
答:因原词中有“如梦,如梦,和泪出门相送”,后取名《如梦令》。 108. 永遇乐 词牌名,亦名《消息》。 109. 渔家傲 唐、五代词中不见此词牌,取自北宋词人晏殊的“神仙一曲渔家傲”一句。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和《游仙咏》等。 110. 虞美人 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据说取名于项羽宠姬...

有双一七令的词牌吗?
答:甘州子 甘州令 甘州遍 甘州曲 甘州歌 长生乐 长安女 长命女 长相思 长寿乐 长桥月 长亭怨 石州行 石州引 石州慢 石湖仙 石榴花 白雪词 白萱歌 白苹香 白鸽子 白鹤子 东平引 东坡引 东阳歌 东原乐 东风寒 东湖月 古阳关 古梅曲 古倾杯 古调笑 古竹马 永遇乐 永原乐 台城路...

兰陵王词牌名古诗词有哪些
答:且坐令 生查子 市桥柳 兰陵王 瓜茉莉 北杨柳 击裙腰 丝罗袄 犯胡兵 付金钗 冉冉云 对玉环 鸟鸣涧 回答者yushuzhe 魔导师 十级 215 1328 渔歌子又名渔父唐教坊曲名,词调由张志和创制潇湘神又名。1永遇乐永遇乐,词牌名,又名“永遇乐慢”“消息”以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为正体...

七娘子词牌名古诗词有哪些
答:2、1永遇乐永遇乐,词牌名,又名“永遇乐慢”“消息”以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为正体,双调一百四字,前后段各十一句四仄韵另有双调一百四字,前后段各十一句五仄韵双调一百四字。3、03采桑子原唐教坊大曲中有采桑,后截取一“遍”单行,取为词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等,四十四字宋词中...

词牌名有哪些
答:甘州令 甘州遍 甘州曲 甘州歌 长生乐 长安女 长命女 长相思 长寿乐 长桥月长亭怨 石州行 石州引 石州慢 石湖仙 石榴花 白雪词 白萱歌 白苹香 白鸽子白鹤子 东平引 东坡引 东阳歌 东原乐 东风寒 东湖月 古阳关 古梅曲 古倾杯古调笑 古竹马 永遇乐 永原乐 台城路 台城游 占春芳 占春魁 占梅芳 龙山会龙吟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