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植物的感情?

作者&投稿:关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植物的感情有哪些~

植物也有感情:
含羞草会含羞,向日葵喜爱太阳,西红柿喜爱乐曲。
大豆和玉米是一对好邻居(大豆的根瘤就是一个小小的氮肥工厂,能把空气中的氮固定在土壤里,不但供自己生长使用,还让玉米随时吸取)。
棉花和大蒜;菜豆角和黄瓜;铃兰花和勿忘我(根据它们的习性、喜好和感情,合理栽种,可获得各种作物大丰收)。
可是有些植物正好和它们相反:
黄瓜讨厌西红柿;铃兰花和丁香势不两立;谷子和水果也会闹别扭。

人有感情,许多动物也有感情,那植物有没有感情呢?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对这个问题过去还从来没有人去想过,直到20多年前发生了一个偶然事件,科学家们才对植物的感情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1966年2月的一天上午,有位名叫巴克斯特的美国情报专家,正在给庭院花草浇水时,脑子里突然出现了一个古怪的念头,也许是经常与间谍、情报打交道的原因,他竟异想天开地把测谎仪器的电极,绑到一株天南星科植物的叶片上,想测试一下,水从根部到叶子上升的速度究竟有多快。结果他惊奇地发现,当水从根部徐徐上升时,测谎仪上显示出的曲线图形,居然与人在激动时测到的曲线图形很相似。难道植物也有情绪?如果有,它又怎样表达自己的情绪呢?这个推测太大胆了,但它也有可能成为科学上的待解之谜。于是,巴克斯特决心通过进一步研究来寻找答案。
巴克斯特做的第一步,就是改装了一台记录测量仪,并将它与植物相连。接着,他想用火去烧这株植物的叶子。就在他刚刚划着火柴的一瞬间,记录仪上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手持火柴的巴克斯特还没有靠近植物,记录仪上的指针便产生了剧烈摆动,甚至超出了记录纸的边缘。毫无疑问,这表明植物已出现了恐惧心理。后来他又重复多次划着火柴,但都没有真正去烧灼植物。结果十分有趣,植物仿佛有所感觉,这仅仅是个威胁而已,对自己不会有伤害。于是,用同样的方法再也不能使植物感到恐惧了,记录仪上反映出的曲线也变得越来越平直。
后来,巴克斯特又设计了一个实验,他把几只活海虾丢入沸腾的开水中,这时,安放在房间的植物马上陷入到极度的刺激之中。试验多次,每次都得到同样的反应。
巴克斯特是个非常谨慎细心的人,为了排除实验中可能存在的人为干扰,他用一种新设计的仪器,自动地把海虾投入沸水。同时,他在3间房子里各安放一株植物,让它们与仪器的电极相连,然后锁上门,不允许任何人进入。到第二天,他去看实验结果,发现每当海虾被投入沸水6秒~7秒钟后,植物的活动曲线便急剧上升。根据这些,巴克斯特指出,海虾的死亡引起植物的剧烈曲线反应,决不是偶然现象,几乎可以肯定,植物和动物之间能够交往,植物和其他生物之间也能发生交往。
巴克斯特的发现引起了植物学界的巨大震动,但有很多人认为,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有的怀疑,有的反对,其中有位坚定的反对者是美国科学家麦克,他根本不相信植物会有感情。为了寻找反驳和批评的可靠证据,麦克也做了很多实验。可有趣的是,他在得到实验结果后,态度一下子来了个大转变,由怀疑变成了支持,这是因为他在实验中发现,当植物被撕下一片叶子后,会产生明显的反应,而且植物还会对他干“坏事”和做“好事”表现出不同的反应。于是麦克大胆提出,植物具备心理活动,也就是说,植物会思考,也会体察人的各种感情。他甚至认为,可以按照植物的“性格”对植物进行分类,就像心理学家按性格对人进行分类一样。
不久之后,前苏联科学家维克多又做了一个更有趣的实验:他先用催眠术控制一个人的感情,并在附近放上一盆植物,然后用一个脑电仪,把人的手与植物叶子连接起来。当所有准备工作就绪后,维克多开始说一些愉快或不愉快的事,让接受试验的人感到高兴或悲伤。结果,有趣的现象发生了:植物和人不仅在脑电仪上产生类似的图像反应,更使人惊奇的是,当处于催眠状态的人高兴时,植物便竖起叶子,舞动花瓣;当维克多在描述冬天寒冷,使试验者浑身发抖时,植物的叶片也会瑟瑟发抖;如果试验者的感情表现为悲伤,植物也出现相应的变化,浑身的叶片沮丧地低头垂下。
一连串神奇的新发现,使科学家们越来越着迷。假如植物确实有丰富的感情,那么它们也应该像人类一样,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感情的影响。我们知道,精神生活与人的健康密切相关,对于有些病人,精神的安慰,诙谐的笑语,往往能起到比药物更有效的作用。科学家由此得到启发,想试一试精神生活对植物究竟有多大影响。
1973年5月,加拿大生物学博士瓦因勃格,每天对莴苣做10分钟的超声波处理,结果获得了意想不到的高产量。与此同时,美国科学家史密斯,对大豆播放“蓝色狂想曲”音乐,20天后,每天听音乐的大豆苗的重量,要比不听音乐的高出四分之一。这些实验证明,植物的确有活跃的“精神生活”,轻松的音乐能使植物感到快乐,促使它们茁壮成长;相反,喧闹的噪音会引起植物的烦恼,使生长速度减慢。有些“精神脆弱”的植物,在严重的噪音袭击下,甚至会枯萎死去。
在研究植物感情的过程中,科学家们发现了越来越多的有趣问题,于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植物心理学,便由此诞生了。现在,在这门学科中,还有无数值得深入了解的未知领域,等待着科学家们去探索,去揭晓。

植物有感情!

"在1966年2月2日前,我从来都没想过会涉足生物感应领域的研究..."

克里夫.巴克斯特(Cleve Backster)——美国测谎专家。年少即热衷于催眠,二次大战后为美国中情局(CIA)延揽,从事催眠相关活动;1966年巴克斯特偶然发现了植物的特殊感应能力。这个发现改变了他的一生,让他投入了全新的研究领域——生物的全域性通讯(Biocommunication)。

巴克斯特和他的试验 视频下载 (5.1M 强烈推荐)

新加坡育出可与人交流植物

新加坡理工学院的学生3月7日表示,他们已经对一棵植物进行了基因方面的改造,培育出了一种可以与主人进行交流的植物。当植物感觉“口渴”时,就会通过发光的方式将这一信息传达给主人。
据路透社3月7日报道,具体做法是将一种从水母体内提取的可令物体发出绿色荧光基因转移到该植物内。这样植物在缺水“口渴”时会立即变得“闪闪发光”,可以运用这些学生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学生共同研制的一种光学感应装置观测植物是否发光。

“我的植物是有感情的!”

在有关生命的研究领域里非常著名的科学家巴克斯特在过去的60多年里,一直在从事生物感应能力的观测和实验,他已经涉及到当代意识研究领域里的一些真空地带。

在1959年,巴赫斯特在纽约设立了专门的实验室,进行测谎仪的专门培训和实验,并成立了当时的全美第一所教授使用测谎仪的学校。

测谎仪是根据人皮肤中的电阻变化而绘出的图线,来表达人的情绪变化状态。测谎仪的1/3部份是肤电反应器,用图线来反应人的情绪变化等。

1966年2月2日早晨7点左右,巴赫斯特在他的纽约实验室里,在给牛舌兰浇水的时候,发现了它类似人的情绪反应,进而对植物原始感应进行了历史性的实验观测。

他回忆说,我在给植物浇水,是一盆牛舌兰花。我想利用测谎设备测量它的电阻变化,还能测量出它的肤电感应。因为当水份到达叶尖时,夹在电极中间的叶子的导电性能会增强,我想我将看到画出的曲线会呈现向上的趋势。可是出乎意料,在浇水后,曲线的趋势却呈现着不断向下,我把指标移到了上端,曲线连续向下滑。

我得到了一幅标准的呈现向下的肤电图。如果是肤电反应,我们会解释这段曲线代表着情绪波动,这段曲线代表着情绪恢复。整个这个图曲线形状,显示了牛舌兰花和人相同的情绪反应,我当时真是吃了一惊。

随后我又做了另外的试验,得到了一个高质量的观察。他说,当时我不知道怎样能使那颗植物感到害怕,我不能和植物讲话,没办法和植物讲话。

我的头脑里突然闪出一念:我知道怎麽做,我要用火烧它的叶子。当时电极联着一片叶子。当时我只是动了一念,我要烧掉那片叶子。这一念头刚一出来,指标立即做出了剧烈的反应,一下子摆到了图表的顶端,显示了连续性的激烈波动,就仿佛用火柴真正在烧它的叶子,显示出植物极度的恐惧。

巴克斯特说:在那一瞬间,我没有碰那个植物,我离它大约15英尺,离仪器大约5英尺的距离,唯一的举动就是我的大脑里闪出一念:我要用火烧它的叶子,只是想象,因为我不吸烟,没有火柴,只是一种意向。当这个想法一产生,仪器指标一下子滑划到顶端,我相信,它当时知道了我在想什麽。

我差点儿在早晨八点钟跑到外面的大街上--纽约的时代广场大喊:“我的植物是有感情的!”。

这次观测对我,一个在科学领域里涉足很久的人震动很大,对我后天教育是很大的挑战。

生物的这种原始超感功能,远远早于任何后天形成的能力。有些人认为人类曾一度有过这种本能,可人类现在通过这种本能的现象反过来在研究它。不管是否有人承认它,植物是具有一种心理特征的感应能力,是能与人类进行某种双向性的生物交流的。

今年已81岁的巴赫斯特现住在美国加州SAN DIEGO。那颗具有历史意义的植物,现在在SAN DEIGO的实验室里已长得触及天棚那麽高。天花板已拿掉了几块。巴赫斯特说:每次拿掉一片天花板,它都要长高一英尺左右,即使他们出远门,不在办公室里,因为它的生长好象不受人的限制。

植物有感情?会思想?人与植物可以沟通?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只有在童话故事里,或文人、诗人的笔下,植物才具有这样的
生命特质,但是在《植物的秘密生命》一书中,作者(Tompkins & Bird, 1989/1998)记
录描述著从1966年以来,许多欧美的科学家对植物所进行的一些实验性研究,这些研究
让植物的「生理特质」具体而微的展现在世人面前,也让人们对植物,乃至於对人与自
然万物之间的关系有全新的体会。
近日,高雄长庚医院中医部针灸伤科用树治疗许多疑难杂症,其大多是被西医放
弃,或找不出病因的病人,虽然这项疗法推出后,医界不少人斥之为「怪力乱神」,但
因病人反应成效颇佳,使高雄长庚医院的医生们继续研究下去。(胡宗凤,2003)。
植物究竟有著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生命呢?本文拟整理介绍《植物的秘密生命》一
书中对植物之秘密生命的研究,并对我们的环境教育作一反省思考。
二、有关「植物之秘密生命」的研究
《植物的秘密生命》一书中所介绍的研究非常多,限於篇幅,本文仅以一个教育工作
者的角度,介绍其中几个令人印象较为深刻的研究。
(一)白克斯特的研究
1960年代,克莱夫.白克斯特(Cleve Backster)是美国首屈一指的测谎器检验
者。1966年的一天,白克斯特突发奇想,他把一架测谎器的电极接到一颗龙血树
(Dracaena massangeana)的叶子上,结果意外的发现:龙血树似乎具有与人类相同
的情绪刺激反应。
白克斯特想要试试当植物的安危受到威胁时,其叶片上电流计的指针会有什麼
反应。他想:点个火来烧接著电流计的叶片。当火焰的形象在他脑中浮起的那一
刻,记录笔立即在座标纸上画出代表剧烈变化的一长条往上扫的轨迹。白克斯特去
别的房间取火柴,回来时发现记录又有一个往上扫的突起,这时,他点燃火柴,但
心中已不想这麼做了,座标纸上又画出一个较小的突起,他打消了烧叶子的念头,
但却仍然假装做著要烧叶子的动作,这一回,座标纸上并没有任何反应记录。
之后,白克斯特和他的合作夥伴到美国各地,利用别的仪器试验了至少二十五
种植物,结果都差不多。
植物有记忆力!白克斯特设计了一个实验,他让他的六个学生蒙上眼睛抽签,
中签者要在不为人知的情况下,把实验室里两棵植物中的其中一棵拔出来,放在地
上践踏、弄毁。之后,白克斯特再将幸免於难的那一棵植物接上测谎器。实验的结
果是:植物只对其中一人有反应,凶手一目了然。
接著,白克斯特透过一系列的实验证明,植物和悉心照顾它的人之间存在著灵
犀相通的关系,而且不受距离的影响,但是这种关系往往也成为一些实验中的干扰
因素,为了排除类似这样的干扰因素,白克斯特在不同学门科学家的帮助下,设计
了一个彻底排除人力介入的实验。此次实验的过程与结果发表於1968年的《国际心
理玄学期刊》第十卷,标题为〈植物基础知觉之证据〉。
自此,白克斯特对植物的研究引起了广大的注意,许多人都想按他的实验照样
做做看,美国加州、纽泽西州、维吉尼亚州…日本、苏联、欧洲…等都有许多的科
学家进行类似的实验,其中哈萨克科学家们还按巴夫洛夫(Ivan Petrovich Pavlov,
1849-1936)的制约反应原理,使一棵喜树蕉对矿石产生反应。
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实验皆证明了:只要把植物当朋友,并排除一切成见,植
物就能与人沟通、协调、感应,一般而言,儿童与植物的感应沟通能力要比成人来
得好。
二)博斯的研究
孟加拉科学家伯斯爵士(Sir Jagadis Chandra Bose),他结合物理学、生理
学、心理学於一体,在植物生理方面的研究,目前尚无人能出其右。
博斯提出:要明确的划分物理现象和生理现象是很难的,也就是有生命(有机)
和无生命(无机)的分野,大有商榷余地。博斯的研究报告震撼著当时的科学界,
同时也招致许多英国生理科学界大老批评他不该游离自己的本行(当时博斯是物理
学家),但博斯并不放弃,他设计了许多仪器,能测量并放大植物最快速与最缓慢
的动作(准确度达千分之一秒),这些仪器使植物发出的讯号自动转换为可读出意
思的字迹,让无言的植物表达它们的生命故事,博斯使用这些仪器取得了令人不得
不信的植物神经脉冲记录,再度发表在英国的《哲学会刊》上,这是英国最具影响
力的重要科学发现系列刊物。此时,植物学界开始承认植物确实具有与动物神经类
似的传导组织。
博斯认为:人将自然界这个广大的住所分成几个厢房,每个厢房有自己的大
门,物理学家、生物学家…等各走各的门,也都各自拥有自己的知识部门,但都习
惯本科与其他科无关,这样的思维态度应该改变,因为一切的探讨行为最终目标都
是为了求得完整的知识。
1918年,博斯60岁了,他又发明植物生长显示器、平衡生长显示器等,其能自
动记录并显示放大植物的任何动态至一百万倍以上,测量植物生长速率变化的精密
度高达每秒十五亿分之一吋,让一般人眼中本来固定不动且没有知觉的植物奇迹般
的活起来,甚至比人和动物感觉更灵敏。风格一向保守的英国《时报》写道:「我
们英国这边还沉缅在野蛮人的未开化的经验主义之中,莫测高深的东方人已将宇宙一举而综合,看见万变不离其宗的元一。」
(三)其他的研究
究竟是什麼样的能量振波把人的念头或内心感受传递给植物?这是许多科学家
一直在追寻的答案,相关的研究很多,研究的焦点多在「电」上面。博斯发现任何
植物细胞质都会有电反应,法国科学家雷蒙尼耶发现大气中恒有电存在,俄裔巴黎
工程师拉考夫斯基(Georges Lakhovsky)认为:一切有机物的细胞都是电磁放射
器,会放射并吸收高频波。耶鲁大学教授诺斯若普(F.S.C. Northrop)与布尔
(Harold Saxton Burr)认为电场是生命体的真正组织原。英国罗尔(W. G. Roll)博
士表示:心理力场(psi-field)类似电磁场、引力场,可能万物皆有,能彼此相互
反应。苏联以伊纽辛(Vlidimir Inyushin)教授为首的科学家们则以为人就是藉著
一种生物原生质体(biological plasma body)与宇宙连为一体,从而对他人的心
情、情绪、对季节、潮汐、月亮盈缺有反应,并与植物直接感应,但此种生物原生
质体是什麼,目前则尚未有确切的答案。
虽然上述科学家们尚未能解开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生命之谜,但他们一致以
为,人与自然万物是同生命共呼吸的,但人先入为主的想法、信条、个人偏见掩盖
了人的心灵之眼,那是人与自然万物间存在的潜在的感受力。
三、在环境教育上的省思
虽然我们尚未能完全解开植物具有哪些秘密生命,但是我们都知道,覆盖著大地的
这一层草木就好比是人类和动物生命真正的「形成层」,它们每天进行著奇迹似的光合
作用,为我们和动物制造氧气与食物,没有它们我们不能呼吸,甚至无法吃喝,我们从
出生至躺进棺材为止,一切的食、衣、住、行、育、乐几乎都离不开植物。然而据联合
国FAO(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1999)的估计,自1990-
1995年,全世界消失的森林面积为每年112,600平方公里,相当於每分钟消失33个足球场
面积的森林。2001年巴西《下午报》报导(李小玉,2001):仅仅在亚马逊地区,平均
每8秒就有一个足球场大小的森林在那裏消失;亚马逊林区占全世界木材总蕴藏量的
45%,生物物种占全世界总数的五分之一,淡水资源占世界总量的18%。因此,亚马逊
河流域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有著举足轻重的的影响。但美国科学家宾州大学教授James
Alcock(2001)预估亚马逊森林将在半个世纪内消失。
实际上,人类对绿色大地的破坏不仅仅止於森林,这种破坏几乎遍及世界的每个角
落:人们把工业废物、垃圾、酸、碱以及其他毒物倾倒在大地上,用水泥和滚烫的沥青
覆盖供养人类的土地,侵蚀地球万物生命的「形成层」;水泥、沥青像瘟疫一样,从城
市蔓延至乡村,侵占并毁坏绿色的植被,消灭植被中的植物、动物、菌类…人类用水泥
毁灭自然,是否最终将毁灭人类自己。
人类自称为万物之灵,因为人类有思想、有文化传承,有改造自然的能力,於是人
类便利用此种特有的天赋异秉,去改造自然甚至破坏自然。然而从《植物的秘密生命
一书中我们不难看出:虽然现代人类的科技一日千里,但若将人类从宇宙大自然中所发
现的已知与尚未发现的未知相比,前者是莲叶上的一颗小水珠,而后者犹如莲叶下的大湖。可是人类却常以为这有限的已知就是一切,甚至让有限的已知阻碍自己去发现无
的未知。因此,环境教育是刻不容缓的!文化传承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人类应该利用
来教导我们的下一代,以及教导自己学会如何谦卑的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联合国自1975年推动国际环境教育计画实施以来,各会员国都全力配合,我国也
环境教育纳入九年一贯教改的六大议题中,对於环境教育的哲学理念、定义、目标、
涵实施方法等皆有相当多的探讨(王佩莲,1915;王懋雯,1915;汪静明,2000;洪
玉,2001;杨冠政,1915;郑胜扬,2000)。
但是生活在现代都市丛林中的孩子,每天看到的是汽车,是钱,看不到日出日落
看不到地平线;他们吃精致的食物、穿漂亮的衣服,在高楼居住,隔绝於孕育万物的
雨和泥土;他们天天听各种机械的声音,但听不到虫鸣鸟啼;他们能注意到大人的
色,但注意不到季节变化的颜色。书本中抽象文字所堆积出来的环境教育知识,在孩
们接受评量后,不知还有多少能深植在他们的心中?
已经有许多人发现环境教育应结合社区与行动,应回归生活(许世璋,2001;胡
林,2001;张兰生,2001)。
在《植物的秘密生命》一书中的许多科学家一致以为:儿童与植物的感应沟通能
要比成人来得好,因为成人具有较多先入为主的想法、信条、个人偏见。那麼,一个
育工作者是否应该反省两件事。其一:教育的过程若不谨慎,会不会反而让一个人产
许多偏见?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是否已尽量避免让孩子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形
许多的偏见,如此反而影响孩子向自然学习的能力。其二:我们是否给予孩子适度的
境,尽量的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较多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机会?环境教育的教学
除了书本、教学媒体的设计以外,校园、社区中是否也应该尽量保留绿地,减少水泥
柏油,让许多居住高楼的孩子,甚至是大人,能与自然更靠近一点。
「老师,我告诉你喔,明德楼的那条水沟,有很多水生动物喔!」
「操场后面的那片草地有很多独角仙的幼虫,还有蟋蟀和很多蚂蚁,还有…」
「哇!那是木棉花的种子吗?好多,好像在飘雪,好美喔!」
孩子原本就是亲近大自然的,他们会去造访校园中每个充满生命的角落,诉说种
生命的惊奇,其实这就是一种活生生的环境教育。环境教育的落实除了让孩子理解书
里的知识以外,最重要的是不能剥夺孩子亲近自然的机会,只要师长再加以适度的
导,其成效是事半功倍的。
另外,环境教育应该是统整的,广纳各学门的,因为自然环境本身就是统整的。
类将知识分门分科,那是基於研究上的方便与分工的需要,我们不应该迷失在其中。
总之,我们的环境教育不应该仅从书本上去教导孩子获得知识,应该引导孩子,
自然万物中去获得各种启示,去涵养民胞物与的胸怀,去融合古老的东方智慧、精确
科学技术和现代的西方语言,开辟出一条人与自然万物共存共荣的康庄大道。
、结语
陶在朴教授(2000)综合UNEP(联合国环境纲要)的「全球生物多样性评估
(GBA)和其他资料指出:全世界物种灭绝正以每年一千种的速度进行中。鸟和哺乳物最近一个半世纪的灭种量是过去的三倍。一九○○年以来,全世界的谷类物种大约
灭绝百分之七十五,消失的速度是每年五万种。
若地球万物灭绝了,人类能独存於地球吗?人类自称为万物之灵,但若万物消
了,这万物之灵还有什麼意义呢?或者在地球万物尚未消失殆尽之前,人类早已经不
在了。
环境教育的推动是刻不容缓的,而环境教育的落实不能仅以书本上的知识为圭臬
应在日常生活中给予体验自然的机会,不要让现代城市的五光十色蒙蔽了人与自然万
「心心相应」的心灵之眼。
参考文献
(一)中文部分
王佩莲(1915)。各级学校环境教育的内容与教学法。教育资料集刊。20,113-
145。
王懋雯(1915。环境教育的定义、目标与内涵。教育资料集刊,20,35-54。
汪静明(2000)。学校环境教育的理念与原理。环境教育,43,18-34。
李小玉(2001年8月09日)。每八秒就有足球场大小的森林被毁 亚马逊雨林正在消
失。
北京青年报。民92年1月20日,取自:
http://www.people.com.cn/GB/guoji/25/95/20010809/531209.html
洪如玉(2001)。九年一贯课程总纲中的环境教育哲学基础之研究。国立编译馆通
讯,14(4),34-44。
胡宝林(2001)。走出校园,认识社区环境与人物:呼应一个欧洲的「回归生活环
境教育」案例--维也纳第七区史提夫特小学三年级的方案教学。美育,123,
15。
胡宗凤(2003年1月21日)。最新针炙树 舍身救人。联合报,第10版。
许世璋(2001)。我们真能教育出可解决环境问题的公民吗?--论环境教育与环境
行动。中等教育,52(2),52-75。
张兰生(2002)。环境教育的发展与方向。亚洲研究,42,34-52。
陶在朴(2000.年5月30日)。经济是一部杀生机器。2003年1月18日,取自:
University of South Flordia网页:http://hsc.usf.edu/~yyao/digest/daily/053000.ht
汤京士、柏德(1998)。植物的秘密生命THE SECRET LIFE OF PLANTS(薛绚
译)。台北市:台湾商务。(原著出版年:1989年)。
杨冠政(1995)。环境教育之未来展望。教育资料集刊,20,271-280。
郑胜扬(2000)。大地有爱--落实国小环境教育的作法,台湾教育,589,49-51。

1966年2月的一天,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测谎专家克里夫·巴克斯特一时心血来潮,把测谎仪接到一株牛舌兰的叶片上,并向它根部浇水。当水从根部徐徐上升时,他惊奇地发现:在电流计图纸上,自动记录笔不是向上,而是向下记下一大堆锯齿形的图形,这种曲线图形与人在高兴时感情激动的曲线图形很相似!当他准备进行一次威胁行动并在心中想象叶子燃烧的情景时,更奇妙的事情发生了:还没动手,图纸上的示踪图就发生了变化,在表格上不停地向上扫描。随后当他取来火柴,刚刚划着的一瞬间,记录仪上再次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燃烧的火柴还没有接触到植物,记录仪的指针已剧烈地摆动,甚至记录曲线都超出了记录纸的边缘,出现了极强烈的恐惧表现。而当他假装要烧植物的叶子时,图纸上却没有这种反应。

就是古就
山旮旯当然水平;反对看病;反对后果浪费客观和平;可;了;出来可是;大卡;的
的发绿可的发批

的dfkvbopdrkb

植物是否有感情?
答:人们常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意思是说,人不能像草木那样没有感情。草木果真没有感情吗?经过科学家们的深入研究,逐渐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印度一位叫包斯的植物学家,通过多次研究和实验,发现植物也有“心脏”。他曾做过这样一种实验,他拿着耙子之类的农具在一种植物面前晃动,植物的触须也...

植物也有“感情”吗?
答:4. 实验显示,植物能够感知人的情感。例如,美国中央情报局专家巴克斯特发现,当植物叶子被烧焦时,与之相连的记录仪指针会出现明显变化。5. 苏联学者维克多·普什金进一步发现,植物甚至能够体察人的情绪变化,并作出相应反应,如高兴时竖起叶子,悲伤时垂下叶子。6. 一些科学家解释说,植物的感情是基于...

植物有感情吗
答:有些植物有吧 就感情的定义来说:①对外界刺激的比较强烈的心理反应、动作流露。②对人或事物关切、喜爱的心情:联络感情、他对农村产生了深厚的~。我们可以知道感情产生的条件有:1比较高级的神经系统能对外部复杂刺激做出处理和判断,2生物体间或者生物体对事物有比较密切的联系而产生的情绪。就这两点...

植物有感情吗?如有,是怎样表达的?
答:有意思的是,植物会感受人类的情绪。如果你是一个开朗,乐观的人,料理得当,那么你养的植物会生长得很好;可是如果你总是哀愁悲伤,心情沮丧,既使料理得当,你养的那盆花也总不好。根据植物感情的特点,科学家为了让植物增产,常常给它开“欣赏课”。一个印度科学家在一块六英亩的大稻田里,每天播放...

学完《植物的感情》后的感想,体会,知道了什么?
答:《植物的“感情”》是一篇科学小品文,文章从表达上,运用了列举数字、举例和比较的说明方法,介绍了植物神奇有趣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通过阅读植物这篇文章,让我们更懂得了植物也是有感情的、与人类的生活气息相关,引起大家的重视,呼吁大家爱护植物,保持与大自然的亲和力。

植物也有情感和智力!哪些事情能证明这一点呢?
答: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存在着很多的生命体,有人类、动物、植物以及生物等,对于我们人类来说,人类是自然界中最有智慧也是最高级的生物体,很多人就会说,其实植物也有情感和智力!哪些事情能证明这一点呢?比如当人类在砍伐植物的时候,树枝上就会流出很多的液体以及一种难闻的味道,这是植物在提醒人类不要...

草木无情啊,植物也有“感情”吗?
答:1. 植物并非无情,它们能够体验到某些情感状态,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喜好和厌恶。2. 实验表明,藤本植物对不同类型的音乐有所偏好,古典音乐促进其生长,而摇滚乐则导致生长缓慢甚至死亡。3. 豆科植物对音乐的反应表现为枝叶的摇摆,而遭受痛苦时会发出“呻吟”,显示出对伤害的反应。4. 植物对恐惧...

植物为什么会有感情?
答:植物为什么会有这么复杂的感情呢?有些科学家推测可能是空气的颤动,促进了植物的生长能力。也有人认为植物的感情导源于它的“心”,这颗“心”在每个单细胞内,因此懂得冷热、惊吓和情感的波动。

植物有感情吗?
答:根据有关研究,植物是有心理活动的。和很多学科一样,植物心理学也有一段长长的过去和一段短暂的历史。长长的过去可一直追溯到“神农尝百草”时代,而短暂的历史则起源于达尔文1870年发表的著作《人类、动物和植物的情感表达》。在该书的最后一章,他写道:“作为拥有远比人类和动物更长生命历史的生物...

植物间的爱与恨有哪些
答:生物界的所有生物都是有感情的,包括植物。植物之间的关系,也像人类社会一样丰富多彩,植物们也有着“喜好憎恶”与“爱恨情仇”。非洲利戈岛上有一种“夫妻树”,这种树每两棵长在一起,高约3.5米,一年四季开花,红紫相映,分外耀眼。开红花的是雌树,开紫花的是雄树。假如把其中一棵砍去或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