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衡不食梨中的 吾心独无主乎 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作者&投稿:景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许衡不吃梨的故事中~

元代大学者许衡一日外出,因为天气炎热,口渴难耐。正好路边有一棵梨树,行人们纷纷去摘梨解渴,只有许衡一个人不为所动。这时候有人就问他:“为什么你不摘梨呢?”许衡就说了:“不是自己的梨,怎么可以随便乱摘呢?”那人就笑他迂腐:“世道这么乱,管它是谁的梨。”许衡说:“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随时随地都会面临选择。做人如果要想做到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永远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走,就必须有自己的主见。许衡的做法乍看迂腐,实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做人准则。人生有许多机会,就面临许多诱惑,面对诱惑不动心,身不被物役,心不被金迷,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并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做到的。这是一种难得的定力,没有一定的精神支柱,没有一种良好的心态,没有高超的做人修养,是很难坚持的。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之所以会贪赃枉法、违法乱纪,表面上看来是环境的因素,但内心的不定何尝不是原因。人这一生,你可以没有权,也可以没有钱,但就是不可以没有主见。做人一旦没有了主见,就容易被物欲所左右,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自己的脑袋也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做人千万不能没有主见。这是做人的底线之一。法国哲人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说:“我有主见,故我在。”

道:道路啖:吃或:有人睨:斜着眼看独:难道暑中:盛夏里化:感化疾:疾病其:自己奇:对……感到诧异(以之为奇)非取其有之:不是我拥有的东西而拿来,其,代词,自己睨视:斜着眼看常见问题“吾心独无主乎”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则. 为人处事,有自己的道德标准.要抵挡得住诱惑

梨可以无主,但是我们的心不可以无主,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则. 为人处事,要有自己的道德标准。不合乎道义的事不能去做,不合乎道义的东西也不能接受
(天下做人者、为政者当效仿)

附:许衡不食梨
许衡(公元1209年~公元1281年),字仲平,学者称之鲁斋先生。祖籍怀州河内李封人,谥文正,封魏国公。他是中国十三世纪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天文历法学家”

(《元史·许衡传》)
原文: 许衡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人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凡丧葬嫁娶,必征于礼,其乡学者寖盛。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帝欲相之,以疾辞。卒后,四方学士皆聚哭,有数千里来聚哭墓下者。谥文正。

译文: 早年许衡曾经跟很多人一起逃难,经过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由于行走长远路途,天气又热,十分口渴,同行的人发现道路附近有一棵梨树,树上结满了梨子,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去摘梨来解渴,只有许衡一人,端正坐在树下,连动也不动,大家觉得很奇怪,有人便问许衡说:“你怎么不去摘梨来吃呢?”许衡回答说:“那梨树不是我的,我怎么可以随便去摘来吃呢?”那人说:“现在时局这么乱,大家都各自逃难,这棵梨树,恐怕早已没有主人了,何必介意呢?”许衡说;“梨树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别人丢失的东西,即使一丝一毫,如果不合乎道义也不能接受。”
平日凡遇丧葬婚嫁时,许衡一定遵照风俗礼仪办理,全乡人士,都受感化,乡里求学的风气,逐渐盛大。乡内的果树每当果实成熟,掉落在地上,乡里小孩从那边经过也不看一眼,乡民都这样教导子弟,不要有贪取的心理。许衡的德行传遍天下,元世祖闻知,要任用许衡为宰相,但是许衡不慕荣利,以病辞谢。 许衡去世后,四方人士都来聚集灵前痛哭,也有远从数千里外赶来拜祭痛哭在墓下的。皇上特赐谥号为“文正”。

许衡是元朝最具影响的理学家,对许衡不食梨中的描述多少带有后人对这位理学家注重个人修养的赞美。“吾心独无主乎”正体现了理学关于提升思想境界以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抵御客观世界消极影响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