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平碉楼的历史和有趣的故事

作者&投稿:羽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历史上的广东~

地理环境:广东处于珠江三角洲面临大海,交通发达;毗邻港、澳、台及东南亚地区,接受新信息较快。历史背景:在清朝闭关锁国政策下,只允许广州一地对外开放;广东首先受到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冲击;由于接触西方文化,一批先进的广东人眼界打开,他们积极投入到救国救民道路中来。
广东,名由岭南东道、广南东路演变而来,省会广州,是中国大陆南端沿海的一个省份,岭南在秦朝之前已经存在灿烂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高度文明,岭南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后,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1921年5月建立中华民国政府,孙中山任非常大总统。

扩展资料:
翻来近代史,无论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三元里抗英事件,还是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起义,抑或是康梁的维新运动,更或是孙中山主导的辛亥革命,广东爆发了多少起义,进行了多少斗争很难说清。
几乎每一次起义或斗争都波及全国,影响深远,有的甚至是革命性的。这在其他省份是比较少见的。历史上的广东一直是对外贸易的最前沿,即便是闭关锁国期间,与外一直有密切的往来。
正因于此,广东得风气之先,最容易,也最先受到外来思潮的影响。有人说,在古代广东一直是重型犯人的流放地,各色人等杂糅集聚,而这些人恰恰是最具革命精神的。
广东地偏南端,远离政治中心,中央管理弱化,这无形中给革命思潮成长提供了条件。广东邻近租界港澳,地理位置大大降低了革命失败的风险。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广东


1、镇海楼(广州博物馆)
又名望海楼,俗称五层楼。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山(越秀公园)小蟠龙冈上,为广州城市标志之一。现是专门收藏、展览关于广州历史文物和史料的场所。
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候朱亮祖扩建广州城,将宋三城(子城、东、西两城)合并,并开拓北城800余丈,城墙横跨越秀山,在上面建一座五层高楼以壮观瞻。建筑有雄镇海疆之意,故名镇海楼。
广州城的历史上,除了镇海楼,没有哪座建筑能够在漫长的6个世纪中都稳居“城标”的宝座。广州博物馆馆藏的《十三行油画》,画面描绘了清代广州十三行商船云集的繁荣景象,商馆右后方不远处的一座红色五层高楼格外显眼,这就是镇海楼。藏品中还有一张外国明信片,图片的主体就是清代的镇海楼。
实际上,在很长一段时间中,镇海楼就是外国人眼中“广州”的象征,进一步引申,也就是“中国”的象征。自明代起,漂洋过海的外国商船,一过狮子洋,经虎门北上,沿途可见莲花塔、琶洲塔、赤岗塔。驶近广州城外,望到高耸在越秀山上的镇海楼,便知到了广州。
600多年间,镇海楼由于它的特殊地理位置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清初尚可喜兵抵广州城下,300守城将士坚守镇海楼十个昼夜,不眠不休,最后弹尽粮绝,无一生还。如今镇海楼的旁边仍存放有一批大炮,是明清时期广州城防大炮。
1883年,正逢中法交战之时,兵部尚书彭玉麟奉命到广东督师抗法,以五层楼为海陆两军指挥部。1885年,朝廷议和之声甚嚣尘上之际,彭玉麟上书朝廷,力争抵抗。但清政府最终选择了妥协,郁闷中的彭玉麟举目广州城,撰下了一副广东最有名的对联:“万千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霄,目空今古;五百年故候安在,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
对于这副对联,有评论解读说,联中“故侯”指朱亮祖,镇海楼是他建的,如今人亡楼存,可证历史沧桑。“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则是有感而发,当年彭玉麟因中法战争率兵至广东办理防务。他是主战派,反对和议,但最终只得“泪洒英雄”了。此联先咏楼,后写人,意境磅礴,不失为一幅佳联。
据《镇海楼名联话旧》一文作者陈叔垣先生说,少时他曾随其父登镇海楼,亲见三楼悬挂木雕对联,下款署为“宫保雪琴彭玉麟”(宫保是官衔,雪琴是彭的字)等字,五楼则悬挂两广总督瑞麟书写的“镇海楼”三字。
就是说,这副对联当时悬挂在三楼,是彭玉麟本人书写的。彭的手迹后来遗失,改由叶恭绰、沈演公、吴子夏等书法家“补书”。现在这副对联悬挂于五楼,且用两种字体,由两位书法家书写。

美国盖蒂中心收藏了一幅摄于1900年的镇海楼内景照片(上图),画面是镇海楼顶层文昌、关帝二神像左侧的两位配神。配神前面的香炉上刻有“镇海楼”3个字,说明照片摄于镇海楼无疑。照片右边的柱子上,就显示出这副对联下联的“浩气,霄汉常悬”几个字,清晰可辨。在下联落款位置,还有清晰的“衡阳彭玉麟撰书”字样。彭玉麟祖籍湖南衡阳,出生于安徽安庆。
2、南海神庙
南海神庙位于广州庙头村, 坐北向南,占地3万平方米,是中国古代广州对外海上交通贸易的重要遗址。该庙始建于隋朝,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世世代代的航海人,起锚前和返乡后,都要到这里祭拜海神,可以说,南海神庙亲眼见证了广州这一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的千载历史。
来到南海神庙,兴旺的香火和神庙的恢宏壮观、古朴大方并不出所料,意外的是那“番鬼望波罗”。庙内东侧有一座着中国人衣冠的外国人泥塑像,举左手遮眉,眺望远方,他就是来自古印度的朝贡使者达奚司空。为什么咱们中国的神庙里还有这样一张“黑着脸”的洋面孔?
原来关于这个“黑脸”神像,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呢!
据考古专家黄淼章老师讲述,这个人是个外国人,名叫达奚,宋仁宗庆历年间,达奚随商船沿海上丝绸之路从印度来到中国。回程时,船停靠在神庙码头,达奚司空上岸祭祀完南海神,种下了两颗波罗树种子,而后迷恋庙中秀丽的景色,流连忘返,以至于误了返程的海船,船上的人忘记了他,开船走了。他长久地站立大海边,远望来时路,后来立化在海边。
人们认为达奚是来自海上丝绸之路的友好使者,即将其厚葬。后来,人们为了感谢达奚带来的波罗树,就在南海神庙立起了他的塑像以纪念,并给他穿上中国的衣冠,封为达奚司空。因其塑像望着他手植的波罗树,故民间又有“番鬼望波罗”之说,有很多人也把南海神庙就叫做波罗庙。

3、南越文王墓

又称为南越王墓,是中国西汉时期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史记》称为赵胡)的陵墓。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解放北路的象岗山上,在中国大酒店的北侧,越秀公园西侧。
赵眜是赵佗的孙子,无论是在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以及其他一些中国史料中都没有关于赵眜生父是何人的记载。越南方面的《大越史记全书》则称赵眜是赵仲始的儿子。[4]汉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年),第一代南越王赵佗去世。由于他去世时已达百岁高龄,其儿子都已经死去,他的王位交由孙子赵眜继承,成为第二代的南越王。
赵眜即位两年后,前135年,闽越王驺郢借机向南越国发动战争,攻打南越国的边境城镇。赵眜刚继承王位不久,国内民心还不稳,这时只好向汉武帝上书,说明闽越侵犯南越的事实,并请求汉武帝处理此事。汉武帝对赵眜的做法大加赞扬,称其忠于臣属之职,不兴兵互相攻击,并派遣王恢、韩安国两将军前去讨伐闽越。汉朝的军队还没有越过南岭,闽越王的弟弟余善就发动叛变,杀死了闽越王驺郢,投降了汉朝,于是汉朝的军队停止了讨伐的行动。
汉武帝随后将余善立为新的闽越王,并派遣中大夫严助前往南越国将处理闽越的事告谕赵眜。赵眜得知后,向严助表达了对汉武帝的深刻谢意,并告诉严助,南越国刚遭受过闽越的入侵,等处理完后事后,他就去汉朝的京城朝见汉武帝。随后,还派太子赵婴齐跟随严助回汉朝的朝廷当宿卫。
严助离开后,南越国的大臣们用赵佗的遗训向赵眜进谏,劝赵眜不要去汉朝的京城,以免被汉武帝找借口扣留,回不来南越,就成亡国的形势了。于是,赵眜在以后统治南越的十年中,一直以生病为借口没有入朝见汉武帝。
前125年,赵眜病重,其儿子赵婴齐向汉武帝请求回到南越国。赵眜死后,赵婴齐继承王位。
赵眜在位一共12年,长期患病,性情软弱,没什么建树。他虽然在闽越侵犯南越之时,巧妙的把汉武帝搬了出来,让汉武帝来对付闽越,而自己不用大伤元气。但此举,也使赵佗时期就已经役属南越国的闽越,和南越国脱离了役属关系,而直接受制于汉朝中央,使南越国实际上被孤立起来。
同时,又使汉武帝找到借口,派严助假借表彰赵眜能忠于臣属之职为名,请赵眜赴京朝见汉武帝,最后迫使赵眜把儿子赵婴齐送到了汉武帝身边达10年之久,为日后南越国内部之乱埋下了伏笔。
《史记》里一直把南越国第二代王“南越文王”称为赵胡,1983年“南越王墓”被挖掘后,在出土的印章中发现“赵眜”的玉印和“文帝行玺”的金印,经考古学家证实,确认“赵眜”应该是《史记》所载的“赵胡”的真名,“赵胡”可能是司马迁在编写《史记》时出现的错误;也有可能是班固的《汉书》在传抄中抄错,后人又根据《汉书》更正了《史记》中的“错字”,以致一错再错。
然而,也有一些学者对笔误一说提出了异议。学者余天炽、覃圣敏、蓝日勇、梁旭达、覃彩銮等人,在其所著的《古南越国史》中认为南越文王名字不可能出现记载错误。他们认为,《史记》对在位时间最短的赵建德事迹记载都尤为详实,因此对南越文王名字记载错误的偶然性不存在;而且文王在位期间同汉朝交往频繁,名字的笔误更不可能。
他们认为赵眜是赵佗的儿子、文王赵胡的父亲(或者赵眜是赵佗的长孙、文王赵胡的兄长),被赵佗立为太子,未即位就死去了。赵胡将赵眜生前使用的印章带入坟墓,以示缅怀之意。
4、陈家祠

清光绪年间,广东几个陈姓族人,倡议在广州筹建一座全省性的陈氏合族祠堂,各地陈氏热烈响应,纷纷慷慨捐资。
1892年,京城传来喜报:一名陈姓子弟被钦点探花郎。这对在建的祠堂而言,可谓锦上添花。族人惊诧四起,喜不自禁:建祠的功效竟然如此灵验!于是更大规模的筹资活动开始。
1894年,宏伟而精致的陈氏祠堂宣告竣工。这座祠堂,就是闻名至今的陈家祠;而那名高中探花的陈姓子弟,叫陈伯陶,东莞市中堂镇凤涌人,他也是修建陈家祠的几个倡议者之一。
陈伯陶五岁就读,六岁师从广东历史上有名的大学者陈澧。他少年勤学,生性聪慧,十岁便能背诵五经。某日,父亲的两位朋友方文炳(东莞报功祠四君子之一)与方应锡来访,夜饮,见伯陶夜读,就出上联为“半夜读书灯火细”的对联叫伯陶应对。伯陶应声说“三更饮酒月轮高”。听后,方文炳对方应锡说“此佳婿也”。方应锡即与陈家订立婚姻,把次女许配给陈伯陶。
21岁,陈伯陶中了秀才,25岁时获乡试第一名。老师陈澧更以对联赠送给陈伯陶,勉励他“文章高似罗浮顶,科第连登会状元”。可惜,此话并未“一语成谶”,光绪十八年陈伯陶复出应试,在殿试中初置第一,也就是状元。然而在试卷中,他将“宣抚司”写成了“宣慰司”,因此被压在第十名之外。所幸得到咸丰朝状元、户部尚书翁同和为他据理力争,谓此积学之士,故改列第三名,成为了东莞历史上唯一的文探花。
在这之后,38岁的探花郎陈伯陶,历任云南、贵州、山东乡试副考官,文渊阁校理,武英殿纂修,国史馆总纂,宪政编查馆一等谘议等职。虽没高官厚爵,而对于生性不善逢迎的陈伯陶而言,也称得上青云直立。即便在甲午战败、戊戌变法等事件冲击下,陈伯陶也是不为所动、坐怀不乱。
庚子乱起,八国联军攻陷京师,光绪和慈禧仓惶出逃。陈伯陶仍不为时势所动,早在1898年,他便亲自见证了李鸿章代表中国与英方签署《拓展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及香港地区235个岛屿99年的耻辱之事。两宫返京后,陈伯陶入职南书房,后被派往日本考察学务,归国后出任江宁提学使。陈伯陶重视国学,曾四处奔走,游说劝谕国内外华人华资办学以振兴中华。
1906年,陈伯陶协助当时的两江总督端方,在六朝古都南京创办国内首个培养侨生的学堂,目的是培养华侨学生的国文及国语等,并由陈伯陶命名―――暨南学堂,也就是今天广州暨南大学的前身。陈伯陶更以提学使身份,兼任暨南学堂监督,亲自制定办学章程和经费预算。他与中国教育的深厚渊源,由此可见一斑。
参考资料:
凤凰网—清代兵部尚书青睐镇海楼?
人民网—中国庙立着“黑脸番鬼”?
百度百科—赵眜
百度百科—南越文王墓
百度百科—陈伯陶

历史沿革和趣闻:自明朝(1368年——1644年)以来,开平因位于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之间,为“四不管”之地,土匪猖獗,社会治安混乱,加上河流多,每遇台风暴雨,洪涝灾害频发,当地民众被迫在村中修建碉楼以求自保。

明末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社会动荡,盗匪常常袭扰百姓,为保护村民的安全,芦庵公的第四个儿子,关子瑞在井头里村兴建了一座瑞云楼。这座楼非常坚固,有防洪和防盗两项功能,一有洪水暴发或贼寇扰乱,井头里村和毗邻的三门里村的村民就到瑞云楼躲避。

1884年,潭江大涝,附近各地多屋被淹,开平赤坎三门里村民因及时登上碉楼而全部活下来。

1912年,司徒氏人为防盗贼而建南楼。楼高7层19米,占地面积29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每层设有长方形枪眼,第六层为了望台,设有机枪和探照灯,抗战时期司徒氏四乡。

民国十一年(1922年)12月众匪伙劫赤坎地区开平中学时,被鹰村碉楼探照灯照射,四处乡团及时截击,截回校长及学生17人。

此事轰动全县,海外华侨闻讯也十分惊喜,觉得碉楼在防范匪患中起了作用,因此,在外节衣缩食,在侨居国请人设计好碉楼蓝图,带回家乡建造,集资汇回家乡建碉楼。

扩展资料:

历史沿革:

开平碉楼的兴起,与开平的地理环境和过去的社会治安密切相关。开平地势低洼,河网密布,而过去水利失修,每遇台风暴雨,常有洪涝之忧。加上其所辖之境,原为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边远交界之地,向来有“四不管”之称,社会秩序较为混乱。

因此,清初即有乡民建筑碉楼,作为防涝防匪之用。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统治更为颓败,开平人民迫于生计,开始大批出洋谋生;

经过一辈乃至数辈人的艰苦拼搏渐渐有些产业。到了民国,战乱更为频仍,匪患尤为猖獗,而开平因山水交融,水陆交通方便,同时侨眷、归侨生活比较优裕,故土匪集中在开平一带作案。

当时县内较大的土匪有张韶、朱炳、胡南、候晚、谭钦、吴金发、张沾、黄保诸帮,他们四处劫掠,制造了无数惨案。据粗略统计,1912年至1930年间,开平较大的匪劫事件约有71宗,杀人百余,掳耕牛210余头,掠夺其它财物无数,曾3次攻陷当时的县城苍城,连县长朱建章也被掳去。

稍有风吹草动,人们就收拾金银细软,四处躲避,往往一夕数惊,彻夜无眠。华侨回乡,常常不敢在家里住宿,而到墟镇或亲戚家去,且经常变换住宿地点,否则即有家破人亡之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开平碉堡



开平碉楼开启的历史
——中西文化的底层碰撞

有一种习惯认识认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底层是一支排斥外来因素的重要力量,中国的近代化基本上是殖民的产物,即使有自动的接受,也主要是社会上层的行为。在开平碉楼和民居面前,要重新审视这观点。

今年6月28日,新西兰“花园城市”基督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正在这里召开。作为理事国成员的21国代表们仅用了8分钟的时间,几乎没有任何争议,中国广东的“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项目就获得了全票通过,“中国最年轻的世遗”就此诞生!而就在上一天,代表们还在为待表决的另一个申报项目争论不休。
在中国,拥有数千年历史的遗迹比比皆是,为什么却是历史不过百年的“开平碉楼和民居”顺利成为我国第35处世遗?世遗大会表决的评估结论之一是:它“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洋元素”

开平市地处珠三角西边,属江门市管辖,与同属江门的台山、新会、恩平、鹤山等地共称“五邑”,是中国著名侨乡。从广州向西行,两个小时不到,车窗外开始不断闪过看起来像西方古堡的建筑,就是到了开平境内了。
开平碉楼现存1833座,鼎盛时期超过3000座,它们错落有秩地分布在稻田和村落之中,展现着古希腊式的柱廊、古罗马式的拱券和柱式、伊斯兰的叶形拱以及哥特式、巴洛克风格,甚至还有新艺术运动和工业派建筑手法。如此之多的“洋元素”,让游走于它们之间的人们有置身于西方田野的感觉。
申遗成功让开平这个“小地方”瞬间热闹起来了,无数的旅游大巴和私家车正载着游客从四面八方呼啸而来。塘口镇自力村是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四个提名地之一,也是迎接游客最多的一个地方。在该村保存最完好、陈设最豪华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碉楼铭石楼里,首层正中悬挂着楼主方润文与三位太太的大幅照片,顶层供奉着方家的祖宗牌位,室内除了摆设精美的岭南家具外,还有美国式座钟、法国香水、德国的落地钟、留声机、缝纫机、皮沙发等很多“舶来品”。
这“合理的异态”让游人啧啧称奇,就连历史专家们在初步看到碉楼并进入它们时,也不由得感到激动。
五邑大学教授张国雄是“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首席专家。2006年8月22日,自力村方广宽、方广容、方广寅三兄弟的三座居庐及其家族祖屋分别被打开,张国雄进房子里后,看到的场景就和如今铭石楼里陈设的一样:房间里摆放一部留声机和十多张唱片,其中既有西洋音乐,也有国内当时的红歌星周旋和王人美的唱片,此外也有粤剧大师马师曾的,这说明楼主当时既享受西洋音乐,也喜爱国内音乐和本土音乐的包容心理;在梳妆台上有男人用的发油和女人用的香水瓶、爽身粉等。、
开平碉楼处处展现着中西合璧,在极具异域风情的外表下,开平碉楼几乎无一例外地有着一个“很中国”的名字,比如铭石楼以及号称“开平第一楼”的瑞石楼;在碉楼的细节上,人们同样也可以看到绚烂的传统壁绘、鲤鱼状的排水口、门框和屋檐上的狮子、麒麟或飞鸟的浮雕……新兴的西方文化和古老的中国传统就这么以生活式的随意和实用观念被融洽地交融在一起。
“年轻”的开平碉楼之所以能在激烈竞争中成功胜出,顺利载入世遗名录,其原因就在于它们所表现出来的独特性。张国雄说,能否成为世遗,主要并不在于其历史的长短,关键要看其历史与文化价值。开平碉楼首先在于价值独特,西方的建筑艺术进入东方的稻作文明区并大量生存,跟当地的自然要素、传统民居和谐地融为一体,这种景观在全世界独一无二。
张国雄说,中国不少沿海城市都有中西合壁的近代建筑,但它们大都是殖民地时期由外国人主持建造的。而开平碉楼却是中国乡村民众主动学习、吸收西方建筑文化并与本土文化融合的产物。“开平碉楼与村落”不仅仅是中国第一个,也是全球首个反映移民文化的世遗。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开平人开始了向美国等国家的大规模海外移民,但从19世纪末起,美国、加拿大等国盛行的排华政策却使得他们难以扎根异乡,并在1910——1930年代形成了侨房建设的高潮,如今人们所见到的碉楼就大多建成于这一时期,它们具有防匪和避涝的双重功用。
早在2001年9月,联合国世界遗产协调员亨利博士来开见到碉楼时,就大为惊讶:“我不知道用什么来形容我所看到的东西,我在中国的其它地区都没有看到这种现象,就是当地人把西方的一些优点带回他们的家乡。这种走出去、带进来的传统的现象还没有结束,还没有中断,还在继续下去。”

碉楼用于防御,有铁窗,有射击口。
关于开平碉楼这么一段历史,都是我听来的
开平附近有很多强盗,成天劫持当地人。那时还没有碉楼。因为是二战,那里人民都很穷苦,而且也容易被劫。于是村子里的男人去美国修铁路赚钱,听说碉楼防御性很强,就把津贴寄回给女人们让工匠建碉楼。据说有一次碉楼里的人围剿了当时来打劫的所有强盗。可是后来美国因为经济状况下滑,要赶走华人,男人们再一次寄了钱后就回乡了。这时候更多男人一去不复返女人们也一个个离开了碉楼。其实当时碉楼里极其奢华,离开碉楼的原因仍旧没有很确定
要说故事的话就来点恐怖的呵呵呵
六十年前,碉楼大多已成为“鬼屋”,但那时还剩下一个女人独自住在里头。女人性格孤僻,常常三更半夜不睡。后来听说她死了!!!没有人来收尸。女人阴魂不散,在附近的村落常常听到女人的哭声。
要想知道更多事情,我建议你看看CCTV10的《文明密码》,20150806期的《建筑防御奇观》,里面有讲碉楼的。
碉楼之所以如此奢华,只是因为男人希望女人好好过,等他们挣了够多的钱就回来陪妻子。
还有一个故事,是一位老人的回忆录
那时他还小,遇了强盗来打劫,把家里事先收好的包裹带上(因为他们那儿很多强盗,经常出没,贵重物品都用包裹包好,放在柜子,以防万一),躲进碉楼,关好门窗,在射击口攻击强盗。据说他那时候很慌张呢

不:不要不要来的人才知道我的人生观,

听我老爸说的故事


       当时应该是民国的时候吧,我奶奶的老爸~就是我老爸的外公,他那时在开平是个企业家,有两间厂房,做棉被的还有什么的,他姓“劳”(在开平算是个大姓吧)。在开平那里有自己的碉楼,当时村子里面就数那碉楼最高,很是威风!大概在2010年我也见到过,就四五层楼这样子,现在的房子很多比它高了。

       当时他出门,老爸的外公都是左边挂着一支手枪,右边挂一个手榴弹的(那时候兵荒马乱的,用来防身的,土匪绑架商人是时有的事情)。有一天晚上,他看到有个人爬到碉楼上面,他以为是土匪的探子,就拿着枪去打那个人,一枪下去,那人被当场打死,后来发现那人只是个小偷,想去碉楼摸点东西····

他跟我爸说,这是一件令他很是内疚的事情,毕竟那是一条人命啊!

后来日本鬼子来了,厂房没有了,什么都没了,都被抢了···我想幸好被抢了变穷光蛋了··要不建国后就危险了·········




请你给我开平碉楼的传说!!!
答:开平碉楼始建于清初,大量兴建是在20世纪20~30年代。广东开平碉楼的兴起与开平市的地理环境和过去的社会治安密切相关。开平市地势低洼,河网密布,而过去水利失修,每遇台风暴雨,常有洪涝之忧。加上其所辖之境,原为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边远交界之地,向来有“四不管”之称,社会秩序较为混...

开平有条叫无人村吗(碉楼系嘛)?,有什么传说?
答: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以前便成为开平碉楼与村落发展的兴盛时期。 特点 开平碉楼为多层建筑,远远高于一般的民居,便于居高临下地防御;碉楼的墙体比普通的民居厚实坚固,不怕匪盗凿墙或火攻;碉楼的窗户比民居开口小,都有铁栅和窗扇,外设铁板窗门。碉楼上部的四角,一般都建有突出悬挑的全封闭或半封闭的角堡(俗称“...

开平碉楼的历史由来是什么?
答:碉楼 (15张)钢筋水泥楼 钢筋水泥楼多建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华侨吸收世界各国建筑不同特点设计建造的。整座碉楼的用料全部用水泥、砂、石子和钢筋建成,建成之后,极为坚固耐用,但由于当时的建筑材料靠国外进口,造价较高,为节省材料,也有的在内面的楼层用木阁组成。青砖楼 青砖碉楼包括内泥外青...

碉楼的历史由来是什么?
答:碉楼的历史由来是:始建于清初,大量兴建是在20世纪20~30年代。开平碉楼的兴起与开平市的地理环境和过去的社会治安密切相关。开平市地势低洼,河网密布,而过去水利失修,每遇台风暴雨,常有洪涝之忧。加上其所辖之境,原为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边远交界之地,向来有“四不管”之称,社会秩序...

开平碉楼的资料
答:很值得一去,主要包括铭石楼、叶生居庐、澜生居庐等,配合周围的稻田拍照效果非常好。自力村有15座风格各异、造型精美、内涵丰富的碉楼,是开平碉楼兴盛时期的杰出代表。楼内保存着完整的家具、生活设施、生产用具和日常生活用品,丰富而有趣,是当时华侨文化与生活的见证。

国保寻访记——开平碉楼 0026
答:开平碉楼仅凭不足百年的历史就获得国保单位、世界文化遗产等金字招牌足以说明其特有的文化、艺术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吸收、包容外来文化并进一步升华的历史见证,是中国建筑的里程碑,也是侨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借用电影里的经典台词:“先让子弹飞一会吧”。 开平碉楼于二〇〇一年六月二十五日列入第五批全国文保单位,二...

碉楼的资料...
答:碉楼顶层多设有了望台,不少还设有枪械、火炮、石块、铜钟、警报器、探照灯等防患装置,这便使良民百姓的生命财产得到很好的保护。三、开平碉楼的历史作用(一)避盗防涝碉楼的历史作用主要是“以避盗匪”,“非此则牛猪谷米不能保存,妇人孺子不能安睡,故合数家或数十家建一楼”(《开平县志》卷二十三)事实上,碉楼...

碉楼群的历史背景
答:开平碉楼的兴起,与当时开平的地理环境、社会治安状况及开平是华侨之乡、建筑之乡密切相关。开平地势低洼,河网密布,常有洪涝之忧。加上其所辖之境,原为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边远交界之地,向来有“四不管”之称,社会秩序较为混乱。因此,明朝后期就有乡民建筑碉楼,作为防涝防匪之用。1840...

碉楼的开平碉楼
答:碉楼上部四角都建有突出悬、挑的全封闭或半封闭的角堡,可居高临下还击进村之敌。 清朝顺治六年(1649年)开平设县,希望从此开始太平,故取名“开平”。自建县后,“社贼之扰”有所收敛,治安较以前安定,故清朝碉楼数量不多。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前的时期是开平碉楼发展的初期阶段。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美国、...

广东开平碉楼简介
答:广东开平碉楼位于中国广东省开平市,是中国传统乡村建筑的代表之一。碉楼起源于明朝,鼎盛时期拥有3000多座,现存1833座。开平碉楼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著称于世。开平碉楼的主要建筑材料为青砖、水泥、砂石和木材,建筑风格多样,融合了中西文化的精华。其中,钢筋水泥楼是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