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是无常,所作性故,若是所作,见彼无常,譬如瓶等;若是其常,见非所作,譬如空等。”啥意思?

作者&投稿:闫须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因明量式“声是所作,无常性故。”成立否?~

声是无常,所作性故。 声是所作,无常性故。
若是所作,见彼无常,如瓶^_^ 若是无常,见彼所作,如瓶。
若是其常,见非所作,如空-_- 若非所作,见非无常,如空。

① 若2式子都成立,也不存在“无常”等值“所作”。因为“同品定有”,故2式之同法喻为“所作 I 无常”、“无常 I 所作”。波伊提乌逻辑方阵中SIP等值PIS,但这并不说明S等值P。
② 2式异法喻都是E命题,即“常E所作”、“非所作E无常”。他们不是矛盾、上反对的,可同真。

所以说答案应该是:“成立;且不会进入误区‘无常等值所作’。”

“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征得”此句出自《华严经》,通俗地讲就是人人本是佛,但因妄想分别而迷了,使智慧德能无法显现。若凡夫能彻底放下妄想分别执着,立时便与佛无二,佛的智慧神通我们也立时便得。
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 (梵文 महावैपुल्यबुद्धावतंसकसूत्र Mahāvaipulya Buddhāvataṃsaka Sūtra),大乘佛教主要经典,华严宗的立宗之经。学术界一般认为,《华严经》的编集,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大约在公元2~4世纪中叶之间,最早流传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和中印度。

扩展资料:
《华严经》,具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大乘佛教要典之一;是释迦牟尼成道之后,于菩提树下为文殊、普贤等大菩萨所宣说,经中记佛陀之因行果德,并开显重重无尽、事事无碍之妙旨。
此经汉译本有三种:
一、东晋佛驮跋陀罗的译本,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为区别于后来的唐译本,又称为"旧译《华严》",或称为《六十华严》。
二、唐武周时实叉难陀的译本,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又称为"新译《华严》",或称为《八十华严》。
三、唐贞元中般若的译本,也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十卷,它的全名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简称为《普贤行愿品》,或称为《四十华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华严经

这段话是关于声的性质和无常的论述,具体意思是:
声是一种现象,它的存在是通过某种作用或活动产生的,因此它是无常的。如果声是常恒不变的,那么它就不会受到外界的影响而改变,但实际上声是受到各种因素(如空气、风、声音源等)的影响而不断变化的。因此,声是无常的,就像瓶子等物品一样,也是无常的。
然而,如果声是常恒不变的,那么它就不应该受到任何作用或活动的影响而改变,但实际上声是受到各种作用和活动(如唱歌、音乐、讲话等)的影响而产生的。因此,声是无常的,就像空性一样,也是无常的。
这段话通过瓶子和空性的比喻,来说明声的无常性质。虽然声与瓶子和空性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但是它们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类比,因为它们都具有无常的性质。

声是无常,所作性故。声是一定条件之下所产生,生灭无常。若是所作,见彼无常,譬如瓶等。譬如瓶回应声响,瓶不动,任凭声响。若是其常,见非所作,譬如空等。 其恒常的就是空性,见诸相非相,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南无观世音菩萨!

能够做出来的东西,就是无常的,不能做出来的东西,就是常的,比如虚空不能做出来,就是常在的。

这不是古文,这是阿三国来的光头晚辈们弄出来的绕口令。

因同品什么意思?作何解释?
答:因明用语。指因明论式中,与因(理由)具有同一意义之品类,即为与能立法之意义均等之品类。为同喻必备条件之一。因同品之异于宗同品,仅在于其所同者为能立法而非所立法。例如于「声是无常(宗),所作性故(因),如瓶等(同喻)」之论式中,「所作性」为能立法,故凡具有所作性之事物,...

顺成什么意思?作何解释?
答:因明用语。因明论式中,以「同喻体」来完成论证之举证作用,称为顺成。同喻体之任务在于为能证与所证之间建立一种相属不离之关系。例如立「声为无常(宗,命题),所作性故(因,理由);若谓所作,见彼无常(同喻体),譬如瓶等(同喻依)」之论式,「声为无常」乃所欲证明者(所证),「所...

请问佛法里自性是不是真正的我,那什么是自性?
答:‘作’,就是‘所作性故’的作,有新新非故的意义。若主张有自性的,即不能是所作。因为自性有即自有的,自成的,自己规定着自己的,这如何可说是作法?缘起是所作的,待它的;自性是非作的,不待它的。二者是彻底相反的,说自性有而又说缘起,可说根本不通。佛说无常,即显示缘起是作法,...

喻依喻体什么意思?作何解释?
答:故喻依为喻体之证据,亦即喻体之实例。喻之作法,有同喻、异喻两种,同喻中之喻体称为「同法喻体」,略称「同喻体」;同法喻中之喻依称为「同法喻依」,略称「同喻依」。例如立「声为无常(宗),所作性故(因,理由)」之论式时,同喻体为「谓若所作,见彼无常」,同喻依为「譬如瓶等」。

求著名佛语,悬赏。
答:故告须菩提。如来说法。心无所得。凡夫作能解心说。如来语默皆如。所发言辞。如响应声。任用无心。不同凡夫作生灭心说。若言如来说法。心有生灭者。即为谤佛。维摩经云。真说法。无说无示。听法者,无闻无得。了万法空寂。一切名言。皆是假立。于自性空中。炽然建立。一切言辞演说。诸法无相无为。开导...

因明入正理论疏的内容
答:分为四部分:①叙所因。略述因明的创始及至陈那时代的沿革,以及玄奘 在印度学习因明和回国后传译的经过;②释题目。罗列众说,解释《因明入正理论》命题的涵义,并阐述该书是研究陈那著作的入门阶梯;③明妨难。解答为何不以宗明、喻明、果明为名,而特称为因明;④释本文。对《因明入正理论》作...

有两个概念不太清楚,请知晓佛学思想的解释下他们的主要思想内涵:“因 ...
答:因明学:(术语)五明之一。梵名醯都费陀Hetuvidya%,属于论理之学科。立宗因喻三支作法而为言论之法。例如“声无常(宗),为所作性故(因),如瓶等(喻)。”此三支中,以因支为最要,故云因明。因明大疏上本曰:“明此因义,故曰因明。”释尊以前,足目Aks!apa%da仙人创之。至佛灭后,...

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
答: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

佛教的因明学说是什么样的
答:例如“声无常(宗),为所作性故(因),如瓶等(喻)。”此三支中,以因支最重要,故云因明。 《因明大疏》上本曰:“明此因义,故曰因明。”释尊以前,足目(Akṣapāda)仙人创之。至佛灭后,大乘论师陈那集其大成。其书名曰《因明正理门论》。见《因明大疏》上本。 在古印度,各种宗派便常用因明学互相...

经典禅意的语录49条
答:由无性故成,后后所依止:无生灭本寂,自性般涅槃。 20、天人合一,宇宙的存在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只有"一",里面没有好也没有坏,没有生也没有灭,得到这个"一"之后你想好,这个力量就变成好的力量;想坏,这个力量就变成坏的力量,这个"一"的力量随着心念的改变而改变。 21、云何自知心?谓若分段、或显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