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文化遗址被发现发现的意义是什么?

作者&投稿:劳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河姆渡文化在中国历史中的进程起什么作用?~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在新石器时期,长江下游农耕文化的重要遗址和标志。说明至少在7000年前,中国的先民已经学会种植水稻了。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973年,第一次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它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经科学的方法进行测定,它的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它是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氏族村落遗址,反映了约7000年前长江下游流域氏族的情况。
  河姆渡文化最早在1973年被发现,在1973-74和1977-78年两次对河姆渡遗址作发掘并有资料。黑陶是河姆渡陶器的一大特色。在建筑方面,遗址中发现大量干栏式建筑的遗迹。
  河姆渡文化的骨器制作比较进步,有耜、鱼镖、镞、哨、匕、锥、锯形器等器物,精心磨制而成,一些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花纹或双头连体鸟纹图案,就像是精美绝伦的实用工艺品。在众多的出土文物中,最重要的是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稻谷,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稻作文化遗址。它的发现,不但改变了中国栽培水稻从印度引进的传统传说,许多考古学者还依此认为河姆渡可能是中国乃至世界稻作文化的最早发源地。

1,以河姆渡遗址为代表的河姆渡文化的发现,在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的发现,以生动而丰富的实物资料证明,灿烂而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是由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古代先民共同创造的,黄河、长江同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摇篮。长江下游的宁绍地区先民,从很早的古代起,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沃土上,它以自己独立的发展演变过程,创造了富有地域特色的河姆渡文化圈。 
2,农业起源表明人类社会从单一的攫取式经济开始向生产式经济发展,这一转变拓展了食物来源,
3,为人类发展奠定物质基础,所以在人类发展史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河姆渡遗址人工栽培稻谷的发现说明农业不是哪个圣人发明的,而是人类自身进步的结果,从而有利人们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史观和群众观念。

河姆渡文化是发现于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镇金吾庙村的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它是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氏族村落遗址,反映了7000年前长江流域氏族的情况。

河姆渡文化的发现,有力地证明了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同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渊薮。它是代表我国古代文明发展趋势的另一条主线。为研究当时的农业、建筑、纺织、艺术等东方文明,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佐证。

黑陶是河姆渡陶器的一大特色。河姆渡文化在人工制品上,石器数量较少,主要是石斧等打猎所用的工具,也有比较少的装饰品,更多的是木器和骨器。

河姆渡文化的骨器制作比较进步,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大量农业上使用的耒耜。有耜、鱼镖、镞、哨、匕、锥、锯形器等器物,精心磨制而成,一些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花纹或双头连体鸟纹图案,就像是精美绝伦的实用工艺品。尤其发现了我国最早的木制饰品“木雕鱼”。

在河姆渡还发现了我国最早的漆器,其陶器制作有一定的水平。稻穗纹陶盆上印有稻穗的图案,弯弯的稻穗图案使人想象到,河姆渡时期的人们已经开始了水稻的栽培。

较为特殊的陶器有陶灶和陶盉两种。陶灶发明后,解决了木构建筑内煮炊防火问题,是后世南方居民一直使用的缸灶的前身。而陶盉则被认为是古代的一种酒器。河姆渡文化最重要的是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稻谷,遗址中有大量的稻壳,总量达到150吨之多,在已经碳化的稻壳中可以看到稻米,分析的结果确认这是7000年前的稻米。这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稻作文化遗址。

水稻的栽培,使社会上大量的余粮囤积成为可能,随之而来的是贫富差别的出现,因此文化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河姆渡遗址发现的稻谷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它的发现,不但改变了我国栽培水稻从印度引进的传说,甚至还可以依此认为河姆渡可能是我国乃至世界稻作文化的最早发源地。

河姆渡文化的社会经济除了以稻作农业为主外,还兼营畜牧、采集和渔猎。在遗址中除稻谷、谷壳、稻杆、稻叶等作物遗存,还有其他许多植物遗存,如橡子、菱角、桃子、酸枣、葫芦和薏仁米与藻类植物遗存。

河姆渡遗址的动物遗存有羊、鹿、猴子、虎、熊等野生的,以及猪、狗、水牛等家养的牲畜。最具代表性的农具“骨耜”即采用鹿和水牛的肩胛骨加工制成。

骨耜通体光滑,有的刃部因长久与土壤摩擦而残缺或形成双叉、三叉式。这是一种很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工具。这种制作方法为河姆渡文化遗址所特有。

河姆渡遗址共有骨耜170件之多,与数量巨大的稻谷堆积物相对应,说明河姆渡农业已从采集进入到耜耕生产阶段。

遗址中所发现的柄叶连体木桨,证明那时已有舟楫的使用了,除用于交通外,可能也在渔猎活动中乘用。

河姆渡文化时期人们的居住地已形成大小各异的村落。在村落遗址中有许多房屋建筑基址。但由于该地是属于河岸沼泽区,所以房屋的建筑形式和结构与中原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发现的史前房屋有着明显的不同。

河姆渡文化的建筑形式主要是栽桩架板高于地面的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是我国长江以南新石器时代以来的重要建筑形式之一,以河姆渡发现最早。它与北方地区同时期的半地穴房屋有着明显差别,成为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

河姆渡遗址中的许多桩柱、立柱、梁、板等建筑木构件,和加工成的榫、卯、企口、销钉等,显示当时木作技术的杰出。

柱子两端凸出的小方形称为榫、柱上凿出可将榫插入的孔为卯。在垂直相交的构件接点上,使用榫卯结构技术。把我国出现榫卯木作技术的时间从金属时代前推了3000多年。

遗址中所发现的企口板、销钉孔两种木构衔接法,令人惊叹不已,至今仍为木工工艺所沿用。河姆渡遗址的建筑技术,可说已为我国木结构建筑打下了基础。

根据木桩的排列与走向分析,当时的房屋呈西北、东南走向。房子的门开在山墙上,朝向为南偏东。它在冬天能够最大限度利用阳光取暖,夏季则起到遮阳避光的作用,因而被现代人所继承。

河姆渡时期的房屋建筑布局合理、设计科学、充分利用自然地理条件,使之有利人类的生活和居住。

除建筑外,在遗址中还发现了最早的水井遗迹。河姆渡文化时期,居址周围河沼遍布,但水体与海水相通,致使盐分升高、苦卤而不堪饮用。所以水井的出现是人类为提高生活质量所作的努力,是人类本质所导致的。

河姆渡遗址中的纺轮、两端削有缺口的卷布棍、梭形器和机刀等,据推测这些可能属于原始织布机附件,显示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由手工编织发明了原始的机械。

河姆渡遗址中相当多的骨哨,是一种乐器,也是一种狩猎时模拟动物声音的狩猎工具。

陶埙也是河姆渡的代表遗物,埙身呈鸭蛋形、中空,一端有一小吹孔,也是我国一种古老的乐器,只是河姆渡的陶埙只有吹孔而无音孔,可见它的原始。

河姆渡遗址的原始艺术品不仅数量大,而且题材广,造型独特,内容丰富多彩。主要表现在象牙雕刻、陶器纹饰上面,尤其是一些象牙雕刻器,线条流畅,造型美观,令人叹为观止。

人体装饰品有璜、管、珠、环、饼等,其中珠、环等饰品大多用玉和萤石制成,在阳光下闪烁着淡绿的光彩,晶莹美丽。还有一些以兽类的獠牙或犬牙、鱼类的脊椎骨制成的装饰品。

河姆渡遗址充分显示出我国南方长江流域在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发展不亚于华北的文化,这可证明我国文化其实是多元发展,各有特色的。

河姆渡文化遗址在宁绍平原共有49处,其中以姚江两岸最密集,共有31处,重要遗址有余姚市丈亭镇鲻山遗址、三七市镇田螺山遗址、宁波市江北区傅家遗址。

1976年,国家文物局、浙江省文化局在杭州召开“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工作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认为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证明在7000年前长江流域同样有着繁荣的原始文化,与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发祥地,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一致同意了对“河姆渡文化”的命名。

1977年至1978年第二次对河姆渡遗址作发掘并有资料。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年至前3300年。河姆渡文化分早、晚期。早期为约公元前5000年至前4000年。晚期为约公元前4000年至前3300年。





河姆渡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稻谷有哪些意义?
答:河姆渡文化最重要的是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稻谷,遗址中有大量的稻壳,总量达到150吨之多,在已经碳化的稻壳中可以看到稻米,分析的结果确认这是7000年前的稻米。这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稻作文化遗址。水稻的栽培,使社会上大量的余粮囤积成为可能,随之而来的是贫富差别的出现,因此文化的发展也进入了...

河姆渡遗址在发掘中有哪些重大发现,这些发现证明了什么?
答:河姆渡遗址在发掘中最有价值的发现是,人工栽培水稻的发现,并由此证明中国是世界上稻作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另外,还出土了大量有榫卯结构和9企口的木构残件,经学者判定,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年代最早的榫卯结构和干栏建筑,此外,遗址中还有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漆器,最早的水井遗迹等等。以上这些发现...

河姆渡遗址简介
答:遗址发现于1973年夏,此后的两次发掘发现遗址包含4个叠压地层,揭露了干栏式建筑等遗迹,出土了夹炭黑陶等遗物和大量动植物遗存和栽培稻谷,一时轰动学术界,其代表的考古文化被命名为“河姆渡文化”。1982年,河姆渡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考古》杂志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

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聚落遗址是什么遗址中国建筑史
答:河姆渡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一处重要聚落遗址,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之一,当时发达的农业文化为现在科学工作者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灿烂辉煌的河姆渡文化发生在距今历史:6500-7000年,发掘地点:浙江省余姚市罗江乡河姆渡村,发现及发掘时间:1973年发现并首次发掘,1977年进行第二次...

河姆渡遗址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对我国历史有何影响?
答:我们国家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非常优秀的历史,这也给予了我们国家在文化方面的一些自信和优势,在这个文化遗址当中有许多难以想象的地貌,就好比鬼斧神工一样。河姆渡遗址的被发现和这次评选,对于我们国家的历史,也是具有非常大的意义,比如说,他的经济文化价值农业作为人类起源的一种工作形式,可以...

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发掘为什么会使人惊讶?
答: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发掘使人惊讶,在其第四层4000余平方米的范围内,普遍存在着稻谷、稻壳、稻草的堆积,最厚处有1米以上,经过换算,稻谷总量高达120吨以上。稻谷经鉴定,属于栽培稻籼亚型种中晚稻型水稻。这证明,在公元前五六千年,在这块土地上的先民已经学会了大量种植水稻。后又在长江流域发...

河姆渡氏族遗址的发现对我国古代文明研究有何重要价值?
答:河姆渡遗址的各文化层文物与省内湖州邱城遗址和嘉兴市郊马家滨遗址的器物有相似之处,特别是第三、四文化层的新发现,展现了其独特的农业技术——耜耕农业,以及采用榫卯技术的干栏式建筑,这些都是当时国内其他遗址所少见的。因此,河姆渡文化被认为是一支全新的考古学文化,代表了当时的先进水平。遗址的...

河姆渡遗址是什么时候发现的
答:河姆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总面积约四万平方米,堆积厚度四米左右,上下叠压着四个文化层,其中,第四文化层的时代,距今约六千到七千年,是中国现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地层之一。第三、四文化层保存了大量的植物遗存,动物遗骸,木构建筑遗迹和构件,以及数以千计的陶器、骨器、石器、木器...

河姆渡文化现存遗址
答:遗址的发掘工作在1973年至1974年及1977年至1978年之间进行,其中展现了独特的建筑风格。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大量干栏式建筑的遗迹被发现,这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在食物方面,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的水稻,以及葫芦、橡子、菱角和枣子等其他植物,表明了当时丰富的农业活动。动物方面,...

早在( )万年前,我国开始步入原始农耕时代
答: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把这一发现称为建国以来新石器时代考古的一项重大成果,并指出河姆渡文化发现的意义在于“表示长江下游地区在新石器早期的重要性,这里当时已有相当发达的文化。”著名人类学和考古学家贾兰坡先生说:“河姆渡遗址的发现,使人耳目一新,过去谁会想到远在距今7000——5000年前,长江下游会存在着如此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