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质环境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效典型材料

作者&投稿:符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环境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效典型材料~

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环境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地质环境管理工作不断加强,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地质环境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是自治区地质环境投入最大、成效显著的五年,全区地质环境工作紧密结合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认真贯彻落实国土资源部关于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的工作部署,积极探索地质环境事业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民生工程取得了重要进展,地质灾害防治水平不断提高,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公园建设稳步推进,地下水勘查和找水工作成效显著,极大地改善了缺水地区人畜及工农业用水紧张的状况,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一、地下水环境监测继续巩固
扎实开展了1070个地下水动态监测点的常规监测工作,总控制面积4034.0平方千米,定期发布水情预报信息。在进行城市地下水环境监测的基础上,在城市地下水环境及水资源探查、监测和开发利用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注重地下水监测资料的二次开发,加强对城市地下水资源、地下水开发利用及地下水污染机理的研究,为城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及城市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多年来,监测数据及汇总分析报告先后为自治区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及建设单位的建设项目提供了大量的地下水环境监测资料。提供使用的部门主要有各级发改委、水利局、自来水公司、环境保护局、城建局等单位。
二、地质灾害防治水平不断提高
2001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分8个批次安排部署了山地丘陵区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区划项目。截至2009年,全区共完成54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项目,调查面积共计489804平方千米,调查乡镇540个,调查行政村8220个,查明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2346处。
自2004年5月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与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密切合作,每年汛期联合开展全区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8年来,共发布三级以上地质灾害预警预报80余次,成功预报地质灾害12次,避免人员伤亡200多人,减少经济损失500万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在我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显著提升了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已取得了较为明显的防灾减灾效果,避免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治理力度逐步加大
在全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工作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全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开展了矿山地面塌陷调查、尾矿库地质环境调查和全区废弃矿井调查。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非常重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逐年加大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力度。国土资源部从2001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试点工作。自治区从2004年开始,也逐年加大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资金安排。截至2010年底,全区共安排中央、自治区财政两权价款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专项资金146278万元,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220项,治理面积236.17平方千米。其中,中央财政资金43430万元,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57项,占项目总数的25.91%,治理面积67.86平方千米;自治区财政资金102848万元,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163项,占项目总数的74.09%,治理面积168.31平方千米。恢复林地面积3714公顷,草地4780公顷,耕地445公顷,建设用地583公顷。
典型实例:
1.金盆砂金矿区
金盆砂金矿区位于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中旗及卓资县,曾是全国两大砂金矿之一。从1969年开采以来,曾有数十个小型矿山露天开采砂金,1991年闭坑。区内地质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废弃采矿坑及固体废弃物无序堆放占用并破坏了大量土地资源、采矿活动破坏了原有防洪设施等(图1)。

图1 治理前的固体废弃物堆积区


图2 固体废弃物堆积区被治理成林地

金盆矿区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引起了中央、自治区及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于2006年至2010年先后下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专项资金4850万元,对该矿区实施了六期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治理总面积8.661平方千米。主要治理措施为:用固体废弃物填埋废弃采矿坑,平整场地,恢复耕地,将积水采矿坑修建成灌溉用大口井,修建排洪渠,恢复自然排水系统,保障行洪畅通。通过项目的实施,恢复了矿区原有地貌景观和河道排水系统,保证了行洪安全,消除了当地居民生命、财产安全隐患,有效增加了耕地面积0.704平方千米,改善了治理区环境,防止了水土流失和区域性土地沙化,提高了土壤肥力,矿区地质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图1和图2)。
2.宝日希勒闭坑矿区
宝日希勒闭坑矿区位于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宝日希勒镇。矿区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已有30余年的开采历史。由于煤炭矿山生产的特殊性及历史上煤炭行业生产管理上的原因,90年代后期区内小煤窑数量急剧膨胀,粗放经营和落后的生产技术不仅浪费了大量资源,而且产生了大面积的采空地面塌陷。
针对宝日希勒闭坑矿区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矿山于2004年至2010年陆续申请中央及自治区财政两权价款专项治理资金6320万元,分五期对矿区内的塌(沉)陷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治理总面积12.06平方千米。主要治理措施为:填埋地面塌陷坑、表层覆土、场地平整、恢复植被。通过治理项目的实施,消除了地面塌陷、地裂缝存在的安全隐患,减少了意外事故的发生,使治理区土地利用率明显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恢复,露天矸石的淋滤污染、草场沙化现象得到抑制,改善了矿区的地貌景观,对宝日希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图3和图4)。

图3 治理前的地面塌陷区


图4 治理后的地面塌陷区

3.鄂托克旗白云乌素矿区
白云乌素矿区矿山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棋盘井镇西北,矿山已有40余年的开采历史,由于开采历史较长,矿山造成的环境地质问题亦较多,其中以采空区地面塌陷和矿山固体废弃物污染最为严重。2005年中央财政下拨800万元专项资金,鄂托克旗国土资源局自筹资金226.06万元,用近两年(2006~2007)的时间,选择棋盘井至乌海公路东侧4片治理区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治理工作区总面积1111435平方米(合1667.15亩),边界长度7526.5米。主要工作任务有采空区治理、塌陷区治理和恢复植被。
四、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开展了两轮地质遗迹调查工作,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地质遗迹保护规划》,基本摸清了全区地质遗迹资源的分布与特征。安排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公园建设项目72个,总投资2.592亿元。全区批准建立的地质公园10处,其中世界地质公园2处,国家地质公园1处,自治区地质公园7处;地质遗迹保护区17处,国家矿山公园2处;极大地提升了自治区地质遗迹科研、地质遗迹保护及地质公园建设的水平,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使地方经济不断跨上新的台阶。
(1)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2002年旅游人数达60万人次,收入1.26亿元,到2006年,旅游人数达到129.6万人次,收入3.800亿元。2008年截至10月,旅游人数实现165万人次,收入4.88亿元,同比增长22.2%和16.2%。
(2)2009年,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阿拉善世界地质公园及阿尔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人数达660万人次,旅游收入24.9亿,同比增长了94%和76%。
(3)2010年,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阿拉善世界地质公园两家接待人数为439.12万人次,旅游收入26亿元。
(4)2011年,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阿拉善世界地质公园两家接待人数项目为522.44万人次,旅游收入33.63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五、地下水资源勘查与找水工作成效显著
自治区先后通过中国地质调查局大调查项目和地质勘查基金项目,完成了1:5万水文地质测绘6581平方千米,1:10万水文地质调查61861平方千米,水文地质钻探近15万米;提交了4个大型、2个中型、1个小型等不同级别的地下水水源地,日开采量37.66万立方米,为能源基地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地下水资源保证。
先后在鄂尔多斯棋盘井、库伦旗、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新庙乡、阿巴嘎旗等10多个严重缺水地区开展了人畜饮用水地下水勘查示范工程项目,累计成井46口,总涌水量达55372米3/日,满足了40万人、50万头牲畜的饮水和55万亩农田草牧场的灌溉,为一大批工农业项目,特别是一些大型工业项目的上马提供了可靠的水源保障。如严重缺水的鄂尔多斯棋盘井地区,通过勘查工作,找到两处水源地,单孔涌水量分别为3100米3/日和3400米3/日,可开采量达12000米3/日。因有了水源地,建成了自治区级工业园区,上百家企业上马,包括投资100余亿元以上的大型项目。这些水源地的发现,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2003~2005年,西辽河平原地下水资源及环境地质问题调查评价项目,系统地查明了区域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及与地下水有关的地质环境问题,计算与评价了该区地下水资源,分析了地下水资源潜力,提出了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建议,为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资料,2009年5月,《西辽河平原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专著由地质出版社正式出版。
2000~2005年,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地下水勘查(内蒙古部分),圈定可供进一步勘查的富水地段30余处,为能源基地的地下水资源勘查与开发提供了可靠依据。
2006~2008年,在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勘查并评价大型水源地一座,为苏里格气田的开发提供了地下水资源保证。
2007~2009年,开展了鄂尔多斯盆地内蒙古能源基地水源地勘查工作,分别在杭锦旗伊克乌素地区、鄂托克旗达拉图鲁地区、鄂托克旗库计地区勘查评价了四个大型水源地,在达拉特旗三晌梁地区、鄂托克前旗上海庙地区勘查评价了两个中型水源地,为能源基地建设提供了水资源保证。
其中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地下水资源评价和鄂托克旗等10个旗县严重缺水地区人畜饮用水地下水勘查示范工程两个项目均获得了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一等奖。
内蒙古自治区商都县屯垦队马铃薯基地找水勘查项目,在前人认为无水的缺水地区布设找水勘探农灌井,通过钻探抽水试验工作,单井涌水量均在260~1300米3/日(其中有6口为自流井),为当地缺水地区寻找出了水量丰富的地下水。为地方移交农业灌溉供水井28口,共涉及三个乡镇、24个自然村,解决灌溉面积近万亩,启发当地村民新施工机井23口,预计新增水浇地面积约万亩,预测可增产马铃薯约3万吨,解决了当地缺水地区农业灌溉问题(图5和图6)。

图5 旱地变为喷灌水浇地


图6 旱地变为滴灌水浇地

六、地热资源勘查取得新进展
完成了内蒙古地热资源调查与规划研究项目,在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首次发现可供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地热资源,水温33℃,涌水量3000米3/日,该井位于上海庙新区,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在哈素海地区成功实施一口地热井,水温53℃,涌水量1500米3/日,为呼包及河套地区勘查开发地热资源指明了方向;在临河区打出水温56℃,涌水量3000米3/日的热水井,将河套盆地地热资源勘查与开发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厅
2003年以来,国家和自治区两权使用费和价款资金安排部署了大量的地质环境项目,主要包括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遗迹保护等,项目开展为自治区地质环境的改善、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遗迹保护做出了贡献,同时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一、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
从2003年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以来,自治区共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86个,由于部分项目工作量较大,分为2~4个标段进行招标施工,86个项目共计100个标段,累计下达资金34653万元。
通过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累计恢复土地面积4980公顷(74702亩),恢复土地类型有建设用地、林(草)地、景观用地等,部分项目对矿区地质灾害进行了有效治理,共计增加建设用地2202公顷(33036亩);增加林地、草地1826公顷(27386亩);增加景观用地695公顷(10425亩)。通过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的实施,特别是恢复为建设用地之后,为当地招商引资、工程建设等提供了有利条件,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初步估算治理恢复的工业建筑用地仅土地出让价值近6亿元。
通过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的实施,有效地改善了地质环境,防止了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重塑了治理区地貌景观,使得治理区的地貌景观与周围地质环境相协调,从而保护和改善了新疆脆弱的生态环境。
通过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的实施,近20个矿山受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威胁已消除或减弱了,有效地保障了矿山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
2006年以来,自治区开展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共16个,目前已完成竣工验收的项目13个,累计投入资金5288万元,其中国家特大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2个,投入资金1609万元。
在开展的16个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有7个是针对威胁中小学校的地质灾害的治理,有效保护了校舍和师生的生命安全;另有2个是针对威胁旅游景区的地质灾害进行的治理,为旅游景区整体建设和综合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地质环境,并且为旅游景区的正常开放和游客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三、国家级地质公园建设项目
从2004年开始,经国土资源部批准建设的国家级地质公园5个,其中3个已于2008年完成揭牌开园,另外两个正在积极筹建中。历年来,通过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以及其他渠道共投入资金49838万元用于地质公园建设,地质公园开园以来,累计收入26630万元,新增农家乐建设598家,增加直接就业人数约4800人,间接就业人数约2万人。
通过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设,提升了地方知名度,使地质公园成为当地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地方收入和就业机会,促进了经济结构向良性方向发展。
通过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设,使地质遗迹的保护和开发步入了科学发展的轨道,为更好地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地质遗迹资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提高了群众保护意识,地方政府和广大群众逐步认识到了保护地质遗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民众参与到保护活动中来,促进了保护地质遗迹、爱护环境的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通过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设,普及了地质学知识,提高了群众文化素质,使国家地质公园成为向游客宣传地球科学知识的基地,旅游景区科学品味得到有力提升。

宁夏回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

近年来,在国土资源部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宁夏地质环境管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以人为本、服务民生作为首要任务,有效地开展了自治区地质环境管理与地下水调查等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地方经济发展和区域环境的改善提供了服务和支持。

一、宁夏石嘴山惠农采煤沉陷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

石嘴山市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辖区共有6个矿区,矿区面积560余平方千米,是国家“一五”时期布局建设的十大煤炭基地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煤炭资源日益枯竭,采矿造成的地质环境问题也严重制约了石嘴山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自2007年以来,石嘴山市先后被列为全国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宁夏统筹城乡发展试点。

惠农采煤沉陷区是石嘴山市目前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该矿区面积56.8平方千米,采煤沉陷区面积达43平方千米,严重沉陷区域面积达9.1平方千米,平均沉陷深度为8~10米,最大沉陷深度为24.39米,地表裂缝140余条,土地、植被遭受严重破坏,地质灾害频发,对矿区居民构成了严重威胁,近2万户约5万人的生产生活受到采煤沉陷的影响。

为从根本上解决沉陷区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在国土资源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自2004年以来,中央财政连续7年累计投入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资金2.16亿元,地方政府统筹资金1.2亿元,目前已治理面积达18.3平方千米。

惠农采煤沉陷区经过连续7年的综合治理,较大地改善了因采矿活动造成的地质环境问题,对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对加快城市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生态建设,提高了森林覆盖率,改善了城区气候条件,美化了城市环境,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休憩娱乐场所,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了旅游产业、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具体成效体现在5个方面:一是由当地政府组织搬迁了沉陷区内的1.83万户居民,改善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保证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二是着力消除了沉陷区内6.35平方千米的严重地质灾害隐患,保证了周边企业和居民正常生产和生活;三是充分挖掘和展示矿山工业文化的内涵及外延,着力打造石嘴山国家矿山公园,进一步提升了惠农区的城市品位;四是充分利用废弃土地,有效提高了沉陷土地的利用率,增加生态绿化面积18.3平方千米,切实保护和改善了生态环境,据统计,从2004年到2011年,惠农区绿地面积共增加2430公顷,其中沉陷区绿化面积1830公顷,惠农城区公园面积共增加1080公顷,其中沉陷区国家矿山公园占地面积910公顷;五是通过实施沉陷区治理项目,增加可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用地0.8平方千米,为惠农区经济社会发展拓宽了用地空间。通过实施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和保护工程,矿区变绿了,城市变靓了,土地变活了,这些成效,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惠农采煤沉陷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不仅挽救了一座矿山,更挽救了一座城市”。

二、宁夏地下水资源勘查

宁夏中南部严重缺水地区包括宁夏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涉及西吉县、海原县、原州区、同心县、彭阳县及隆德县等10个县(区)、105个乡镇,总面积约2.5万平方千米,占全区总面积的25%左右。该地区干旱少雨,十年九旱,水资源十分缺乏,苦咸水分布面积大,水文地质条件极为复杂,造成人畜饮水极度困难,该区252.73万人口中仍有115.6万人的饮水安全无法保障。

几年来,我们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出发点,积极创新勘察找水新思路,积极协调相关部门,认真落实自治区“十二五”规划中关于生态移民重大举措。目前,由国土资源厅、财政厅牵头组织,宁夏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具体实施的生态移民安置区勘察找水项目前期工作已经开展,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1.基本情况

“5·13”省部合作协议的签署,为自治区地下水勘查奠定了基础。2011年8月启动的争先创优“4+1”活动又将自治区地下水勘查工作推向了高潮。当前“宁夏中南部干旱带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勘查”、“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水文地质及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宁夏沿黄经济区水工环地质调查评价项目”以及固原盐化基地水资源勘查等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并取得了新突破。

2.进展情况

宁夏中南部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勘查与供水示范项目项目实施年限为2010~2012年,计划投资6000万元。截至目前,共投入2550万元。截至2011年8月前,已完成年度1:5万水文地质专项调查面积3100平方千米,2011年共设计钻探工作量2200米/9孔,现已完成钻孔1800米/6孔(年内可全部完成),除钻探任务外,其他工作也基本完成。

宁东能源基地地下水勘查项目项目实施年限为2010~2012年,计划投资3000万元。截至目前共投入2000万元。2011年度任务书下达工作量已全部完成。

宁夏沿黄经济区水工环地质调查评价项目截至2011年10月,“宁夏沿黄经济区(黄河金岸)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评价”项目,目前已完成1:5万水、环地质调查面积2216平方千米,水文地质钻探356.18米/3孔,完成丰水期水位统测,野外抽水试验已结束。

2011年以来,我们还利用自治区地质勘查基金项目开展了以下工作:

宁南宁东地下水勘查项目探采结合井配套工程截至2011年9月底,宁南、宁东共完成探采结合井配套共计24口,总投资646.56万元,其中宁南探采结合井配套8口(含2口改水),宁东探采结合井配套16口,钻探总进尺6066米,共计出水量23967米3/日,移交后预计可解决17万人的生活饮水问题。

固原盐化基地水资源勘查项目固原盐化工基地地下水勘查项目设计总投资987.7万元,目前主要工作已基本完成。完成钻探总进尺3994.48米/15孔。其中,10口探采结合井移交当地政府使用,总出水量7600米3/日,预计移交后可解决周围5万人的生活饮水问题。

生态移民打井工程完成了“宁夏生态移民安置区打井工程方案”并列入自治区地勘基金项目,计划投资1500万元,2011年内完成11口井的施工任务,投资750万元。

根据创先争优“9+1联创齐争”活动方案的要求,宁夏地矿局依编制完成了“创先争优‘9+1联创齐争’活动固原市地下水勘查与开发工作方案”,项目确定成井100眼,改水20处,辐射井10眼,配套100眼,投资8820万元。

近年来,我们通过勘查找水工作,对地下水赋存规律有了新的认识与发现,创新开展探采结合井与成井配套供水相结合,勘查找水与苦咸水改水相结合,科学研究与服务民生相结合,加快了宁南缺水区群众饮水安全问题的解决。一是在罗山西麓、香山东麓、海原县麻春堡、关桥地区发现蓄水构造及富水地段,有望成为集中供水水源地,向周边缺水区及生态移民安置区供水;二是发现了固原市原州区河川乡富水地区,为解决固原市原州区东南部及彭阳县西北部严重缺水地区饮水困难提供了依据,在河川乡政府所在地以东地区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特别是深部灰岩岩溶水,裂隙、溶洞更为发育,富水性更强;三是查明了海原县地下水特征、人畜饮水情况,并提出了地下水开发利用方向;四是苦咸水改造示范取得成功,为宁夏中南部苦咸水改造开发利用积累了经验。



宁夏回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办法(2016修正)
答:第二条 在本自治区行政区域内从事水文站网规划与建设,水文监测与预报,水文水资源调查与评价,水文监测资料汇交、保管与使用,水文设施与水文监测环境的保护及其管理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第三条 自治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区水文工作,其直属的水文机构(以下简称自治区水文机构)接受上级业务...

宁夏生态移民区地质资料的开发利用
答:迁出区的选择主要考虑落后贫困地区、干旱地区、自然灾害多发区;迁入区选择适宜生活和经济产业相对发达地区。自然灾害和地震断裂带是迁出区、迁入区选择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自治区地质资料馆馆藏了丰富的环境地质、水文地质、地震地质、矿产地质等资料,根据资料进行区域分析,研究和开发宁夏生态移民服务产品,...

宁夏是哪个省的?
答:宁夏就是宁夏省,简称宁。宁夏回族自治区是中国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地处中国西部的黄河上游,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誉。宁夏简首府银川市。位于中国大陆的西北部,名称的源出于元代,全省范围为今日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大部份地区、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全境及巴彦淖尔市磴口县。省会在银川。其行政区划前期(...

宁夏伊地地质工程有限公司怎么样?
答:宁夏伊地地质工程有限公司是1990-09-28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的法人独资),注册地址位于银川市兴庆区丽景北街丽景街商贸城16号商铺00115号。宁夏伊地地质工程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6400002276818911,企业法人吴石崴,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宁夏...

宁夏有哪些地质勘查单位?
答:宁夏地质矿产中心实验室 宁夏广远钻井有限公司 宁夏宁煤环境安全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宁夏公路勘察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宁夏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宁夏黄金地质勘探工程队 宁夏国土资源信息中心 银川高新区致远工程服务有限公司 宁夏中顺石油工程有限公司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

宁夏的地理环境
答:1995年引黄灌区年降水量203.7毫米,干旱山区年降水量317.8毫米。西海固位于宁夏南部,是黄土丘陵区的西吉、海原、固原、彭阳、同心等七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统称。这里长年干旱,年降雨量在300毫米左右,蒸发量却在1000毫米以上,且多发各种自然灾害。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处中国地质、地貌“南北中轴”的北段,在...

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地下水资源与生态环境战略研究
答: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地下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战略研究是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与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青海省地质调查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调查院和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院等于2004~2005年合作完成的研究项目,形成的主要认识如下:1.西北内流区水资源开发...

宁夏回族自治区年国土资源综合统计分析报告
答:2006年宁夏国土资源厅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土资源管理的一系列政策方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紧紧围绕自治区经济发展建设,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转变作风,在保护资源、保障发展、服务社会等各个方面取得了新成效。 2006年全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严把土地供应闸门,落实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大开发整...

宁夏回族自治区太西煤资源保护办法
答:自治区煤炭管理部门负责太西煤生产经营的监督管理工作。自治区设立资源委员会,负责太西煤资源规划、生产规模等重大事项的审定工作。自治区安全生产监督、环境保护、工商、林业、水利、公安等部门依照各自的职责,负责太西煤的保护工作。太西煤产地的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太西煤的保护工作,确保本办法的贯彻...

宁夏的名字由来是什么
答:明朝设宁夏卫,清代设宁夏府。1929年成 立宁夏省。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宁夏省撤销并入甘肃。1958年10月25日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于1958年,面积6.64万平方公里,2015年底总人口667.8万人,其中回族人口占36%,是全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辖5个地级市,22个县、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