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推进依法治国

作者&投稿:锺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推进依法治国是前两者的保障。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才能有效遏制贪污腐败,国家才能集中更多的力量进行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统统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


       简而言之,依法治国就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人民当家做主根本保证。

    

全局性

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应该由法律调整的都要实现法制化,都要依法治理:这一方针应成为执政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广大公民的共同行为准则。那种认为法治主要是“治民”而不是“治官”的观点是

首都群众庆祝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

不正确的。法治有古代法治与现代法治之分。

古代法治虽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总是代表着先进的阶级、阶层以及开明的思想家政治家的利益和愿望,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但当时的统治者往往把法律当做治民的工具。

现代法治与此则有很大不同。老百姓的行为虽然也要受法律的约束,但法律的作用主要是治官,这是由民主政治代替了专制政治所决定的。宪法出现在近代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

宪法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是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确认和保障公民的权利,使其不受侵犯;二是设定和约束国家的权力,使其不被滥用。同时,那种认为法治只是一项具体工作而不是一项影响和决定全局的方针的看法也是不正确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制定和实行了一系列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方针和政策,其中有四项最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和深远战略意义,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实行计划经济转变为实行市场经济;从实行闭关锁国转变为实行对外开放;从人治向法治过渡,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整体性

依法治国是一项从中央到地方,从地区到行业,从立法到执法、司法、护法、守法、学法的系统工程。应上下呼应,左右协调,前后衔接。那种认为依法治国只是中央的事情,“依法治省”、“依法治村”、“依法治水”等等提法不科学、措施无意义的看法是不正确的。实行依法治国,首先是中央的事情,首先要从中央机关及其领导成员做起;制度改革首先要从中央一级的层次上实施,这是毫无疑问的,而且实行这一治国方略成败的关键也在中央一级。不强调这一点也是不正确的。但是,我们不应低估从1985年开始的、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和深入开展的“依法治理”工作的重要意义。依法治理包括区域治理(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级市、县)、行业治理和基层治理,内容涉及立法(还有行业与基层的建章立制)、执法、司法、护法(法律监督)、普法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方面,是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它已经超越“学法必须用法”的视角和把依法治理仅仅当做普法的一个环节的眼界,发展成为一个把依法治国方针和措施从中央推向各级地方、各行各业和所有基层单位的宏伟局面。

目的性

战略目标是相对于策略手段而言的。法治国家作为现代一种最进步的政治法律制度的目标模式,其基本标志和要求是丰富的、具体的、确定的、可预测的。它不应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的“法治国家”概念,在以往党和政府的文件和领导人的讲话中从未出现过,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当然,学者早已提出过)。我们强调狭义上“依法治国”是方针,“法治国家”是目标,主要意义是说明“法治国家”有其具体的丰富的内涵,是一种国家在政治和法律上的类型与模式,它应具有一系列现代法治原则,不应简单地将它理解为只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它应有中国的一定特色,又必然具备现代法治国家的各种共同特征;它应有自身的性质和客观规律可循,又可以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予以创新。研究、发展、设计和明确其基本标志及具体内容,以作为前进的目标、努力的方向和行动的向导,是完全可能的和十分必要的。



长期性

法治国家的建成同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是同步的。法的内容与形式,法律制度的模式选择及其实现,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与发展,而必然受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具体条件的影响与制约。同时,人们认识的提高和经验的积累也须要有一个过程。特别是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情况复杂,历史包袱沉重。因此,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使其达到理想的境界,在我国大约还需要三十年以至五十年左右的时间。这一长期性决定了建设法治国家的历史性进程具有渐进性、持续性和阶段性的特点。在这个问题上,既不能不顾主客观条件而操之过急,也不能不去做那些可以做到的事情而停步不前。如何实现在观念更新尤其是制度变革上的持续性,以始终保持这一历史性进程的发展势头;如何在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上选择某些重大改革措施,以影响和推动全局的进展,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改革的结果是腐败贪污成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结果是,都移民国外。全面只有口号没有成效

推进依法治国是前两者的保障。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才能有效遏制贪污腐败,国家才能集中更多的力量进行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你是如何理解“全面”两字?
答: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

...届五中全会为什么将四个全面中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为全?
答:从哲学角度来说,体现了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应用发展观点,看问题,矛盾具有特殊性,同一事物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

如何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
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逻辑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十分重要的一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是发展阶段的衔接,是历史进程的贯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2050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一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

...如何理解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共同
答:其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路径。小康社会的目标是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把改善民生作为重点工作,把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作为重点任务,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最后,...

为什么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紧紧依靠全党和全国各族...
答:四是在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目标,提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十个基本标准 国家有关部门参照国际上常用的衡量现代化的指标体系,考虑我国国情...

如何理解四个全面的逻辑关系
答:“四个全面”表面看来是四项不同的战略任务,但从根本上来说它们有机统一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过程,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过程。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重要目标。无论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还是全面从严治党,都要有一个统一的奋斗目标来统领,这个奋斗目标...

...届五中全会为什么将四个全面中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为全?
答:具体说,既需要通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战略基础,也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动力、法治保障和领导主体。然而,就目前来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没有真正完成,仍需竭尽全力;全面深化改革阻力...

为什么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发挥引领作用?_百度...
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面的小康社会,不是片面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而不是惠及少数人口的小康社会;是进入“共同富裕”阶段,告别了“先富论”阶段。也是走共同富裕道路的表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深刻含义,是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国防建设“六位...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区别是什么?
答:一.事情发展阶段不同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建设”二字代表过程,表明党在十八大以前对全面小康的认识,有任重道远的意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建成”二字代表结果,表面党在十八大期间对全面小康的认识,说明全面小康进入决胜阶段,换用建成二字与建设二字以示区别,更加符合事实。二.内涵不同 ①...

...届五中全会为什么将四个全面中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为全面建设社会主 ...
答:这是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首先需要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十四五”时期新发展的大逻辑,这对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