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文言文中的特殊实词?

作者&投稿:禤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 兴 文言翻译 xīng
起;兴起。《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3]焉。”

文言实词 就 文言翻译 jiù 接近;靠近;趋向。《劝学》:“木受绳则直,金~砺则利。”

文言实词 望 文言翻译 wàng 远望;远看。《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文言实词 长 文言翻译 cháng 长,与“短”相对。《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文言虚词

而<连词>

1.表修饰关系。《劝学》:“吾尝终日~思矣。”

2.表示递进关系。《劝学》:“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3.表假设关系。《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1)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



(1)<介>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劝学》:“冰,水为之,而寒~水。”

也<助>语气助词,用于句中

1.表陈述或解释。《劝学》:“君子生非异~,善假于物~。”

乎<介>相当于“于”

1.连词,表递进。《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己。”

之[4]

(1)<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利。”[5]

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或“揉”,用火烘木使弯曲)

生非异(生,通“性”,资质、天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更,再。暴,同“曝”,晒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古今异义

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

古义:检验。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加入。

3.假

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4.金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黄金。

5.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6.用心

古义:因为用心。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7.绳

古义:墨线。例:木受绳则直

今义:绳子,绳索。

8.跪

古义:腿脚 。例:蟹六跪而二螯

今义:跪下

9.疾

古义:疾劲,强,大,这里指声音宏大 。例:声非加疾也

今义:疾病

10.致

古义:达到(而致千里)

今义:赠送,给予

11.寄托

古义:这里指藏身(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今义:大致指心灵、精神的某种依靠

词类活用

①名词做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②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③动词的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④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3. 积善成德 (善:形作名,善行)

⑤形容词用作动词

故木受绳则直(直:变直,形容词用作动词)

⑥形容词作使动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⑦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⑧动词作名词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流:流水)

一词多义

1.于:

(1)寒于水 (比)

(2)善假于物也 (介词,不译。引进作用)

(3)取之于蓝 (从)

2.而: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递进关系,并且)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递进关系,而且)

(3)终日而思矣 (表修饰)

(4)而见者远 (表转折)

(5)锲而舍之 (表假设或承接)

(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表承接)

(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8)锲而不舍 (表假设,如果)

(9)蟹六跪而二螯 (连词,表并列)

3.者:

(1)假舟楫者(代词,指……的人)

(2)不复挺者(……的原因)

4.焉:

(1)风雨兴焉(兼词,“于之”,意为在这里)

(2)圣心备焉(语气词)

5.利:

(1)金就砺则利(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

(2)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6. 之

(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音节助词)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代词代青)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的标志)

(4)非蛇鳝之穴 (的)

7.假

(1)善假于物也 (借助)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假装)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借)

(4)因求假暂归 (假期,休假)

(5) 假以雄权 (授予,给予)

8.疾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强)

(2)君有疾在腠理 (疾病)

9.绝

(1)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 (停止)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与世隔绝)

(3)以为妙绝(《口技》) (极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横渡)

(5)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 *断绝关系)

10.强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强壮)

(2)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有余)

(3)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 (勉强)

11.一

用心一也 (形容词,专一)

骐骥一跃 (数词)

特殊句式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可译为“……的原因”)

2.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3.善假于物也(状语后置)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5.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状语后置介词结构“于水”,表示比较)

6.輮以为轮【省略句:輮(之)以(之)为轮】

7.輮使之然也【省略句:輮(之)使之然也】

8.无以至千里(固定句式,“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9. 金石可镂(被动句)

参考译文: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劝学 勾践灭吴 的 语言 1.通假字 2.特殊句式 3.重要实词 4. 重要...
答:1。判断句 1)“也”判断标志词 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 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2)“则”判断句标志 此则寡人之过也 2。倒装句 1)状语后置 勾践说于国人曰(于国人说曰)昔日夫差羞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于诸侯之国羞耻吾君)3。省略句 寡人请更(之)必(于)庙礼之 (...

劝学里面第一段实词和虚词的解释,
答: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以,因此?可以,是一个词,等同于现在的“可以”?)青,取之(代青)于(从)蓝,而(但)青于(比)蓝;冰,水为之(代冰),而(但)寒于(比)水.木直中绳.輮(省略了“之”,用火烤它)以(用)为(以为,用它做成)轮,其(它的)曲中规.虽(即使)有槁暴,不复...

孙权劝学文言文有哪些文言现象?
答:四、特殊句式:1、倒装句:蒙辞以军中多务。即:蒙以军中多务辞。(介词结构后置)2、反问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吗)!卿言多务,孰若孤?文言现象介绍:文言文现象是指在文言文里面出现的特殊句式、实词虚词的用法、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现象。学生和相关研究者通过对文言现象学习...

劝学里的必备120个实词有哪些
答:爱 安 被 倍 本 鄙 兵 病 察 朝 曾 乘 诚 除 辞 从 殆 当 道 得 度 非 复 负 盖 故 顾 固 归 国 过 何 恨 胡 患 或 疾 及 即 既 假 间 见 解 就 举 绝 堪 克 类 怜 弥 莫 乃 内 期 奇 迁 请 穷 去 劝 却 如 若 善 少 涉 胜 识 使 是 适 书 孰 属 ...

孔子劝学中的重点实词
答: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收到了先声夺人的强烈效果。值得指出的是,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

求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 《劝学》 《师说》的实词虚 词文 言句式...
答:求文言文《寡人之于国也》 《劝学》 《师说》的实词虚 词文 言句式 通假 此类活用 1个回答 #热议# 生活中有哪些成瘾食物?yzhsgh 2010-02-21 · TA获得超过2.6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789 采纳率:33% 帮助的人:1690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展开全部 ***《寡人之于国也》***...

荀子劝学中的所有一词多义与古今异义与虚词用法
答: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蓝,而青於蓝;冰、水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绳,糅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

求七下语文《孙权劝学》、《木兰诗》、《伤仲永》的任意50个较重要实词...
答:常用文言虚词(25个) (一)之 1. 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 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

孙权劝学的特殊句式
答:孙权劝学的特殊句式:1.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状语后置)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七年级文言文实词虚词
答:2. 七年级上册和下册文言文的虚词实词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活用词特 第一册 一、《论语十则》通假字:不亦说乎(“说”通“悦”,读yuè,愉快) 是知也(“知”通“智”,读zhì,智慧) 诲女知之乎(“女”通“汝”,读rǔ,你) 词类活用:温故而知新(形容词做名词,“旧的知识”,“新的知识”) 不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