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御用品到省非遗 广珐琅臻美三百年

作者&投稿:撒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清乾隆铜胎画珐琅花卉纹须盘及水浇 清乾隆铜胎画珐琅花卉纹香盒 清铜胎掐丝珐琅兽耳瓶 清铜胎鎏金透明珐琅花篮座钟 繁花似锦的铜胎掐丝兽耳瓶,錾刻花纹若隐若现的铜胎鎏金透明珐琅花篮座钟,纹饰高古奇特的铜胎錾刻珐琅兽面纹花觚,洛可可风格的铜胎画珐琅花卉纹洗盘及水浇…… 走进「 ”臻于至美——广珐琅特展”现场,一件件精美的展品让人应接不暇、赞叹不已。本次展览,也是广东省博物馆首次推出的原创广珐琅专题展,共展出宫廷、民间与外销珐琅器物约120件,许多珍品为首次公开亮相。 依托厚实的历史资料,先进的声光电技术以及省博丰富的自然矿产资源藏品,本次展览的知识含量极大,互动性极强;同时,从近代延伸到现当代的展览内容,还能引发人们对非遗技艺的当代转化进行深入思考。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江粤军 深度揭示广珐琅传奇故事 17世纪,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有意向中国传达友好信号,派出使者带来奢华瑰丽的画珐琅作为礼物。尽管掐丝珐琅工艺早已传入中国,但是耀眼夺目的画珐琅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技艺、最昂贵的奢侈品旋即成功地引起康熙皇帝的注意,并积极邀请技术指导前来。然而经过近三十年的等待,直到1719年才有真正懂得这种珐琅技艺的法国人陈忠信抵达中国。 在陈忠信抵达之前,据史料最早的记录,1716年广东巡抚杨琳先后推荐了七位珐琅工匠,入宫试烧画珐琅。清宫画珐琅与广珐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广东珐琅工匠都是清宫造办处珐琅作的主力,记录在档的有将近三十人。到1748年,粤海关开始有制度地承办「 ”广珐琅”,主要以画珐琅为主,其中不乏体形庞大、构造复杂的器物。「 ”广珐琅”一词,正式出现于约十八世纪的清宫文献档案以及藏品标签中,专指粤海关进贡的广东珐琅,种类涵括画珐琅、透明珐琅、錾胎珐琅等以及运用各种工艺制成的复合珐琅,是清代珐琅器工艺的重要代表,也标志着清宫造办处与地方手工业中心之间的器物风格以及相关技术的交流加强。该展览的「 ”广珐琅”则是一个广义延伸,泛指广东制造的金属胎珐琅。 展览正是以广东省博物馆馆藏为依托,结合国内外博物馆相关文物和资料,深度揭示广珐琅的传奇故事。展览分为「 ”西艺东来”「 ”光华初现”「 ”华彩绽放”「 ”继往开来”四大部分。从中,观众可以看到中国匠人不断创新所获得的巨大成就。广珐琅从早期的贵族专属奢侈品,到在民间生根发芽再内销及出口,成为历史上知名的外贸商品;如今,该项工艺依然在广东地区,特别是珠三角一带,熠熠生辉,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如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丁蕾博士所说的:「 ”从国外来到中国,由宫廷走向民间,自广州销往全世界,从小众迈向大众,三百年来广珐琅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重生与飞跃。” 在布展上,展览共分为五个空间,依据不同层面、时期的珐琅色彩特点和展品元素进行设计。尤其是最先映入眼帘的展标——撷取了最具特色的广珐琅色彩和纹饰,呈现出富有创意的设计,吸引观众步入繁花似锦的珐琅世界。之后,跟随着精美绝伦的珐琅器,观众穿行过华贵的清宫内廷、喧闹的广州商铺和奢靡的欧洲庄园等场景,在声光电等多媒体的辅助下,获得重返历史现场的美妙体验。 体验性丰富性思考性兼具 具体而言,「 ”臻于至美——广珐琅特展”有着这样的鲜明特点: 首先,丁蕾可谓是基于真正的「 ”同理心”来策展的。「 ”从几年前开始接触珐琅,我就充满了好奇和疑问,所以尽可能将自己此前不明白的、感兴趣的,觉得观众也希望了解的内容呈现出来。譬如,此前我就不清楚铜原来还分为红铜和黄铜,珐琅往往采用的是红铜,我觉得这个有必要直观地展现出来;另外,在珐琅技艺省非遗传承人杨志峰老师那里看到半成品、成品,我都很想上手感受一下,所以觉得观众应该也希望摸一摸吧?” 因此,展厅里面,掐丝珐琅制作工序样品旁明确标注了可触摸,记者感受了一下,发现掐丝很厚,也就明白了为什么要填那么多次彩,最后还要打磨,才能够达到平滑光洁。 另外,由于省博是一个综合性的博物馆,有大量矿产资源方面的珍稀藏品,所以本次展览还「 ”追根溯源”展示了制作珐琅彩釉的矿物原料。 珐琅彩釉是古埃及人率先发明的,本色为白色或透明无色,其他色彩来自于各种金属氧化物的混合。金属氧化物经粉碎、混合后放在火炉炽烧至熔融状态,再倒入冷水中,研磨成细小的珐琅粉,使用时配入黏土经湿磨成珐琅浆,把珐琅浆敷在金属制品的表面,干燥后高温煅烧,就成了鲜艳的珐琅色彩。 墙上介绍的是金属氧化物钴、锑,铑、铜、锰等「 ”色彩密码”,展柜里呈现的是天然态的菱锰矿、辉锑矿、自然金等,让观众眼界大开,由衷赞叹大自然的奇妙。像 *** 的菱锰矿,特别有美感,大块的自然金,也很罕见。「 ”最初只是萌生了一个简单的想法,就是要将金银铜铁也摆出来给大家看看,后来从库房里寻找到这么多宝贝,真是喜出望外。”丁蕾笑道。 展览的另一个特色,就是将其延展到现当代。第四部分「 ”继往开来”呈现的便是当代铜胎珐琅制品,包括了珐琅技艺省非遗传承人杨志峰、黄玉珍及其他前花都珐琅厂老师傅们的作品。「 ”作为策展人,我自己非常重视第四部分。我不太希望观众进来看了展览以后,发出一声感慨:‘很漂亮,很美,工艺太了不起了,我们的古人太厉害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我觉得如果博物馆仅仅传递这样的信息,太浅了。所以,展览前三部分展示广珐琅过去的状态,这部分呈现的是它们现在的状态,就是期待大家能够和我一起思考:我们的非遗、我们的文物应该如何去活化,未来它们还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除此之外,省博还采用馆校合作立项的方式,走访广州花都珐琅厂老匠人,记录下一个个不为人知的动人故事,一段段尘封已久的 *** 岁月,真正沟通了「 ”物”与「 ”人”的关系。 精彩展品导赏—— 清铜胎掐丝珐琅兽耳瓶 广东制造的掐丝珐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它的珐琅釉彩用色鲜艳,喜用较深的蓝色地,与欧洲錾胎珐琅的釉色有相似之处;纹饰繁复紧凑,掐丝回曲生动,造型活泼,工艺较北京、扬州两地掐丝珐琅有过之而无不及。 清铜胎錾刻珐琅兽面纹花觚 广东制造的錾胎珐琅,纹饰构图奇特,图案喜用兽面、莲花大卷叶、芭蕉、兽面等纹饰,欧洲风格丝毫不存。乾隆时期为打造圆明园配置大量室内陈设,可惜这批錾胎珐琅于1860年火烧圆明园时遭焚毁、流散。现存世的錾胎珐琅异常稀少。 清铜胎鎏金透明珐琅花篮座钟 该钟使用了鎏金铜胎,珐琅和水晶等原料,并采用了中西合璧的艺术手法制作而成,是典型的广钟样式和风格。钟的正前方、左面和右面共三立面为透明珐琅釉面;正面钟盘之上的红色开光内作「 ”双鹿”传统吉祥图案;四个边角出戟,上层围栏,以及足座等处细节则以通雕的西洋纹饰表现。钟背面为可活动的玻璃立面,打开便可上发条。在这个后堂上刻有「 ”Canton”和「 ”Leong Kan”的英文字样。它们都是粤语译音,其中「 ”Canton”指今广东省广州市老城区,应该是钟生产的地点;至于「 ”Leong Kan”,尚不清楚是生产制作的店铺名称还是制造者的姓名。 清乾隆铜胎画珐琅 花卉纹洗盘及水浇 盘呈贝壳形,运用画珐琅工艺彩绘公鸡、花卉。杯口部呈爵状,把手呈卷草形,杯身下部呈螺壳形,上饰彩绘各类花卉。器型上该种螺壳形、贝壳形的器物在瓷器上曾出现,是欧洲18世纪最流行的洛可可风格。纹饰上密布各类花卉也是洛可可的风格之一。该造型独特的壶早期往往与贝状水盆相配,用于餐厅或卧室梳洗。在西方尚未普遍使用刀叉前,餐前洗手是上层阶级一项重要的仪式,后遂成为奢华的容器展示于柜上。 清乾隆铜胎画珐琅花卉纹香盒 花瓣形折口,宽沿,垂腹,平底。鎏金宝珠钮盖。通体以浅蓝色做地,口沿上面、腹、盖通绘缠枝花卉纹,口沿下面饰缠枝瓜果纹。盖钮四周有蕉叶纹衬托。唇、盖边露铜胎,器内、盖内施白釉。器物色彩整体偏粉。装饰花纹繁复,尤其是缠枝纹上蜷曲的叶脉。花卉以山茶花为主,间以梨花、兰花。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