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PM结构系列软件常见问题及解析?

作者&投稿:臾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一、 门式刚架中只承担山墙风荷载,而不承担竖向荷载的一类抗风柱是否考虑计算长度放大系数η?
答:对于摇摆柱,其两端铰接,柱本身不为结构整体提供抗侧刚度,同时它要承担竖向荷载,其他柱子必须为摇摆柱提供侧向支承,因此需要考虑对于其他刚架柱的计算长度放大系数η。对于只承担风荷载,不承受竖向荷载的一类抗风柱,对于刚架柱的稳定没有明显的不利作用,计算长度系数的放大系数不需要考虑。
二、 2同一个门式刚架模型,将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分别设为fak=245Kpa和fak=155kpa,为什么两次计算结果柱下独立基础的尺寸相同?
答:如下图查看两柱下基础计算结果文件:发现两模型的计算结果地基最大反力Pmax均小于各自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而最小反力Pmin则接近于0,且两次计算基础零应力区控制比例均为0,所以判断两个柱下基础底面尺寸由零应力区控制,此时要满足最小反力大于0,独基尺寸就与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没有直接关系了。
三、 STS钢结构二维设计右下工具栏中的 “用钢量”是如何统计的?是否考虑了横向加劲肋等重量?
答:程序直接采用截面面积乘以构件长度再乘以钢材容重得到钢材用量,且不会乘以调整系数,所以其他配件,像构件中的加劲肋并未统计在其中。
四、 门刚规范规定:支撑拉杆长细比400,压杆长细比180,为何门式刚架三维和二维设计的结果值在小于以上限值时,显示超限?
答:门式刚架设计中,对于拉杆需要在验算规范选择门式刚架规范验算,勾选程序自动确定容许长细比,同时杆件定义为单拉杆或在墙面设计中柱间支撑按照单拉杆进行设计,此时程序按照拉杆长细比限值控制。对于压杆,其容许长细比不一定是180,门规3.4.3规定地震作用组合控制构件设计时,柱长细比按150控制,可根据实际情况控制长细比。
五、 门式刚架梁考虑隅撑对钢梁弹性约束时,程序是否判断门刚规范对于隅撑的要求(如隅撑上支撑点位置低于檩条中心)?当不满足相关要求时应该如何处理?
答:如果用户选择了考虑隅撑作用定义并布置了隅撑相关信息,程序不自动判断隅撑是否满足要求,直接按照布置参数考虑隅撑作用下的弹性屈曲临界弯矩Mcr,进而确定稳定系数。在隅撑布置不满足规范的相关要求时,可以调整隅撑布置,如不能改变隅撑布置的,则需要按照支撑间距确定梁面外计算长度,即取支撑或刚性系杆间距作为梁面外计算长度。
六、 如下图,钢框架模型上下弦杆分别建模在两个标准层中,腹杆用空间斜杆,悬挑部分弹性挠度显示,为什么下弦杆相对挠度特别大,而上弦杆挠度接近于0?
答:首先对于带有桁架结构的模型,其桁架部分需要考虑其上下弦杆与腹杆共同工作,当上下弦杆位于不同的标准层时,需要将桁架部分定义为同一个施工次序。
弹性挠度中的相对挠度为主梁或次梁跨中相对于梁两端的位移,悬挑梁为悬挑端相对于竖向构件端部的位移差。该模型一层悬挑部分由于整根梁只有一端与竖向构件相连,程序判断为悬挑梁,二层上弦杆各段均与支撑相连,判断为框架梁,因此其相对挠度为梁跨中相对于各梁段两端的位移,所以位移值很小,此时应该看绝对挠度或各荷载工况下的位移情况判断挠度是否满足要求。
七、 为什么同样模型,只将柱截面改大,柱脚锚栓就会增加?为何边跨柱脚锚栓反而比中间跨的多?
答:该模型中将下面一行柱截面改大后,柱刚度随之增大,如下图,柱脚的受拉承载力控制组合由原来的压力变为拉力,弯矩也随之增大,原有锚栓不满足要求,所以锚栓数量会有所增加。
相对中间跨,该模型下部承受的竖向荷载小,轴压比较中间跨要小,且在水平作用下结构边角部一般会产生拉力和弯矩,所以以受拉控制的锚栓数量会比中间跨要多。
一、 在satwe中进行不同性能目标与小震包络设计时,为什么主模型中仍然显示的是小震模型计算结果而不是包络值?
答:在进行性能设计包络时,在参数中定义了性能包络设计的相关信息后,必须要在多模型定义—性能目标中交互定义各个构件的参加包络时的性能目标后再进行计算,才能得到包络结果,如果没有定义构件的性能目标,则satwe构件配筋和应力结果不会进行包络。
二、 在satwe中进行不同性能目标与小震包络设计时,为什么结果查看中输出的参数是“在中震(或大震)设计:不考虑”?
答:在参数中定义是“性能设计包络信息”而不是单独考虑整个结构的某个性能目标,该参数只有在“性能设计”参数中选择左侧“按照高规性能化设计时选择一个特定的性能目标时才显示对应的性能目标,否则显示不考虑。
三、 PKPM对于导入用户自定义地震波具体方法是什么?
1、使用txt文本文件进行自定义地震波的数据写入和编辑。文本文件的后缀名为.txt,需要将其修改为.x、y和.z,其中.x文件为地震波主方向数据文件,.y文件为地震波次方向数据文件,.z文件为竖向地震波文件。如图:修改文件后缀名时注意在文件夹选项中的“隐藏已知文件类型的扩展名”处于不勾选的状态,否则很可能无法修改扩展名。
2、 地震波文件名一般为英文和数字组合形式,不要出现特殊符号和空格,例如文件名可以是user1.x、user1.y,wave1.x、wave1.y等等。
3、 打开地震波文本文件,第一行输入该条波的采样点总数,空一格第二列为采样点记录步长,此处没有数值时,程序默认按照0.02s考虑。第二行第一列起为地震波各采样点加速度值,单位为m/s2,注意采样点数必须要与采样点总数一致。如果导入的波为人工波还需要在第一行采样点记录步长后空一格,输入m作为人工波的标志,天然波则不需要。
4、将编辑好之后的地震波文件放入模型所在文件夹后,在地震波库中“自定义地震波”一栏会出现已经导入的自定义地震波。
四、 模型楼层受剪承载力不满足要求,此时增加上层框架柱数量后,为什么本层与上层受剪承载力比值反而满足规范要求?
答:程序对于构件的楼层受剪承载力计算,按照建筑抗震鉴定标准附录C进行计算,构件的楼层受剪承载力不同于剪切刚度等刚度指标只和构件截面及模型布置相关,承载力指标和构件截面、材料强度、构件配筋都有关系。就此种情况来说,增加柱数量后,梁的跨度降低,尤其是在原有柱网跨度较大的方向中间增加柱后,梁跨减小,单个柱的受荷面积会显著减小,柱配筋控制弯矩下降,柱的纵筋和箍筋配筋面积都较之前有明显减小,总配筋量要比修改前要小,减小幅度超过了由于柱数量增加造成混凝土部分的承载力增加的幅度,总体上该层呈现受剪承载力减小趋势,这就使得下层与上层受剪承载力比值增大至满足规范的状态。
五、 采用自定义构件模拟施工次序定义模拟悬吊结构的受力时,发现定义修改构件施工次序与否对于吊柱及下部受力没有影响,是什么原因?
答:定义的构件模拟施工次序并没有发挥作用,是因为要考虑构件模拟施工次序还必须在satwe参数总信息中勾选“自定义构件施工次序”,v4.1系列版本在恒活荷载计算信息中选择模拟施工类型时选择“构件级施工次序”,此时修改构件的模拟施工次序才起作用,否则后续施工次序定义将不起作用。
六、 在同一个框架模型中,在柱附近布置移动荷载与否,柱截面配筋没有变化,程序在配筋设计时没有考虑移动荷载?
答:程序在分析和配筋设计时确实考虑了移动荷载这类吊车荷载。模型之所以配筋没有变化,由于移动荷载作用在柱附近,主要产生柱的轴压力,产生的弯矩值很小,对于混凝土柱,轴压力在一定范围内对配筋起有利作用,因此此时该移动荷载对柱配筋不起控制作用,就出现了是否考虑移动荷载柱截面配筋量没有变化的现象。
七、 采用PKPMv3版本计算 ,发现新旧版本输出的计算书中,对刚度比的计算结果差异较大,是什么原因?
答:新旧版本的结果实际上是一致的,只不过比较的对象不同。新版方式输出的结果是和规范要求的系数进行比较。而旧版方式是将规范要求的系数乘到上一层的刚度中,结果是和1比较。所以数值上虽然有差别,但是刚度比结果实际上是一样的。
八、 程序按规范要求的轴压比限值判断的边缘构件属性与计算轴压比结果不相符。轴压比超过0.3,但是判断出来的属性是构造边缘构件。程序是按什么结果进行设计的?
答:模型在参数中,嵌固端所在层号为1。按规范要求,按轴压比判断边缘构件属性取用的轴压比是底层墙肢底截面,也就是嵌固端所在层的轴压比。在1层这些墙肢的轴压比并未超过0.3,所以可以设置为构造边缘构件。
九、 现在有一个33层剪力墙模型,计算显示底层X向剪重比2.36%<2.4%,设置地震力调整调整系数1.02,结果显示的还是2.36%,只是在调整系数那里显示地震作用放大1.02,而且是全楼放大1.02,请问pkpm是否可以仅放大减重比不足的那一层,如模型的底层。如果可以那么填了放大系数以后,显示的减重比是调整后的还是调整前的?
答:在程序中,即使是有剪重比调整系数,楼层的剪力是不会发生变化的,所以对应的剪重比也不会变。剪重比是作为调整系数输出在WZQ文件下面的。在楼层剪力的位置输出的剪重比总是调整前的。
程序可以实现单层调整剪重比,在参数中可以进行自定义各层各方向调整系数。新版旧版均有这样的功能。
但是如果是程序自动调整,那么只能全楼调整。因为在国标规范中有明确的要求,剪重比是一层不够,全楼调整,不能只调整不够的楼层。
十、 风荷载和地震作用下,WMASS和WZQ中输出了底层的楼层弯矩,WMASS中抗倾覆验算给出了倾覆弯矩,二者均为标准值,为何不相等?
答:两个位置本身算法是不同的,风荷载和地震楼层剪力给出的弯矩值是楼层剪力V*层高H得到的结果。
而倾覆力矩的计算,是把外荷载近似为一个倒三角形分布的形式,按底部剪力V*(2/3总高+地下室高度)得到的结果。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PKPM常见问题及详解:结构篇?
答:答:朴素的说刚度是单位力作用在结构上产生的位移大小,当单位水平力作用在结构上产生的位移就表征得是结构的侧向刚度,侧向位移可以用u=F/K来描述,当作用在结构上的侧向力相同时,其位移大小当然取决其刚度大小,但对于这两个模型其作用条件并不是相同的,而且差异很大,出现这种现象大致可以归纳为两个原因:1)建入了地...

PKPM结构软件若干常见问题剖析图书目录
答:PKPM结构软件常见问题详解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结构建模基础 1.1 PMCAD结构建模特性1.2 平面布置关键点1.3 层间连接定位1.4 楼板设计要素1.5 荷载分析第二章:活荷载 2.1 活荷载折减规则2.2 Rmc活荷载质量折减系数2.3 不利布置下的活荷载处理2.4 二维计算中的互斥荷载处理第三章:风荷载 3...

PKPM软件在结构设计中常见的一些问题?
答:但是,在实际应用中,PKPM还是存在些问题,本文对可能出现的问题结合实际工程进行简要探讨和分析,期望能对今后的设计工作带来帮助。 2交互式结构模型的建立 结构模型中所有的构件均在此项操作中输入,应当注意的是:凡是结构布置形式及构件尺寸和荷载不同的结构层,均应描述为不同的结构标准层,对于上下层柱变截面情况用构件...

技术周刊丨梁的弯矩包络图支座的正弯矩很大是什么原因?
答:技术周刊 | 解码梁弯矩的秘密在结构设计中,梁的弯矩包络图是关键指标。本期技术周刊,我们将探讨为何梁支座正弯矩异常大,以及PKPM软件中一些常见问题的解答。问题1:梁弯矩包络图异常之谜当检查计算结果时,发现梁支座正弯矩出奇大,可能是因为在模型布置时,轴转角错误输入了180°,导致内力和配筋计算...

关于砌体结构pkpm的粗浅问题。新手请大家不要笑话。呵呵
答:1:砌体结构的梁应该形成PK文件, 在PK中计算,或者 用 构件计算模块GJ来计算,或者手算也很简单,有很多小软件都可以直接算,用SATWE计算是概念错误的,虽然用SATWE可以一下得到全楼的梁配筋,2:楼梯梯段板用手算就行了,或者找一个表来查,其实它就是一个斜放的简支梁,但是楼梯梯段斜板两端与...

PKPM里面satwe几何数据错误问题
答:这个问题是你层间梁或者相关部位的构件标高输入有问题,照成梁端悬空了。你可以在图形检查,中选择检索构件,选择梁,输入上面的编号,找到这些梁的位置。然后回到建模,打开3D视图看这个部位,就能比较清晰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比较旧一些版本的PKPM中,如果不同标高的梁搭接,搭接处两根梁的梁面高差...

PKPM施工 破解版 出现 run-time error91 下面是object variable or...
答:这种报错尤其在次梁布置或者轴线调整后常见。 也有很小的可能就是软件的问题。最好重新建模。我也遇到过,重新建模就好了。。。12.PKPM 的SATWE中,怎样把梁柱配筋和轴压比调到最佳?新的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在结构可靠度、设计计算、配筋构造方面均有重大更新和补充,特别是对抗震及结构的整体性,规则性作出了更高的要求,...

PKPM有没有执行高规9.1.11条
答:通过介绍我们的基本安装步骤的网络版已经知道了,而在这其中,我们将着眼于在网络中的常见问题解答版形式在使用中的一些常见问题。1.为什么要搜索的方式来手动搜索?答:如果设置为自动搜索客户端程序会搜索网络中的所有计算机。搜索只搜索手动指定的计算机的IP地址,所以速度会更快。此外,当多台机器在网络...

pkpm画结构平面图,顶层部分板无法布筋
答:检查一下节点,点和线一定不能有空隙。还有重新生成一下楼板。如果实在还不行,就把某个区域删了重新布置一下,注意是带轴网节点一起删。破解版的常见问题之一。有问题可以直接向我提问。

安装pkpm程序时出现有些文件不能自注册的问题
答:下面正确安装方法! PKPM安装综述 首先说网络版,网络版搞定,单机版自然迎刃而解(单机版就是网络版里的一部分)。 下面就分三个部分来说明具体的安装使用方法:第一部分:解决08网络版很卡的问题第二部分:让05和08网络版共存一台服务器安装方法第三部分 两个不同类型网络锁共存问题 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