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的基本常识

作者&投稿:沙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初学篆刻要注意哪些?篆刻有哪些方法?怎么刻?~


新手玩篆刻首先是要注意自己的手,别被刻刀刻着喽。除了自己的手需要特别注意外,还需要提防着某宝上的各种新手篆刻套装和石料套装。这些个新手套装和石料套装不是说不好,如果你要是仅仅想体验一下这个篆刻的话,这些套装是个好选择,相对便宜,东西还全。但是想要认真玩下去的话,那这些套装就太鸡肋了。
在回答的最下面我推荐了一百多册篆刻书籍你可以看一下,在最上面这张篆刻图的右下角可获得这些所有篆刻书籍
刚开始学篆刻,你得配一把好刀。刀分钨钢和白钢。钨钢刀硬,不容易磨损,但是它也脆,一些磕碰就可能导致刀刃崩碎掉,刀刃坏了之后还不好磨,因为它太硬了。白钢刀相对较软,容易磨损,但它韧性好,磕碰大多也就是导致卷刃,而且白钢刀因为它软,所以好磨刀。还有就是白钢刀一般比钨钢刀便宜。我接触钨钢刀多一点,白钢刀接触少,不了解,所以我只能推荐钨钢刀。钨钢刀就选最普通的永字刀,不用那么花里胡哨的,一般买个八毫米的或者六毫米的就行,也可以配个三毫米或者两毫米的来清底或刻一些细朱文。一般永字刀两把最多七十块钱,不摔的话用几年没啥问题。
石头的话买青田石或者红石就行,我推荐青田石,因为青田石便宜好刻。店铺去淘宝搜“青田金石坊”(我没拿钱)。我经常在这个店买石头,价格便宜,石头质量也好。
然后就是印泥,印泥的话可以先买个便宜的,“双维”就可以,便宜实惠(我也没拿钱)。后期可以买点好的,比如上海西泠的印泥。
最后就是印谱,这是个重点,刚开始买个汉印印谱就行,淘宝上也就一二十块钱就能买到了。汉印入门要多临,后期深入学习也要临,有名的浙派,海派,皖派,京派都跟汉印脱不了干系。
最后的最后,就是记得多写篆字,毕竟“印从书出”,篆字写多了对于印面布局和篆字使用作用很大。
最后的最后的最后,还有一些杂七杂八的小东西,比如连史纸(盖印花用的),转印纸(把印文转到石头上用的),鬃毛刷(拓边款用的),小楷笔,墨汁啥的。
估计刚开始买工具大概需要一两百块钱,前期投入较多,但后期花费绝对很少,注意,千万别买淘宝上的各种新手套装,把所有工具分开买。(我没有拿钱宣传,也没有拿钱当水军)
以上是我的一些个人见解,希望能提供帮助。

注意看图片中右下角,此所有篆刻书籍资料均出自于此处
推荐篆刻工具书目录:
│ 山西博物院藏历代玺印.pdf│ 峄山碑.pdf│ 峄山碑与篆书技法.pdf│ 峄山碑及其笔法.pdf│ 张遴骏道德经.pdf│ 影印古本篆刻学邓散木.pdf│ 徐正濂谈刀法与线条.pdf│ 战国文字编.pdf│ 战国玺印字根研究.ZIP
│ 明清着名藏书家-藏书印.pdf│ 明清着名藏书家[1].藏书印..pdf│ 来一石先生篆刻.pdf│ 来楚生自用印存 [原石精拓].pdf
│ 西泠印社藏印选 [第一册].pdf│ 西泠印社藏印选 [第二册].pdf│ 西泠四家印谱.pdf│ 西泠秋拍陈巨来精品.pdf│ 赵之谦印谱原印本.pdf│ 边款知识和钤印法.pdf│ 送给篆刻新手的礼物 临摹教程.pdf│ 逍遥-武陵老井近作十数方.pdf│ 邓散木原拓印稿.pdf│ 金意庵篆刻.pdf
│ 汉玉印精选(正).jpg│ 汉瓦当精品.doc│ 汉私印.pdf│ 汪关印谱.pdf│ 沉阳古籍:百体千字文.pdf│ 沙孟海印学史.pdf│ 沙村印话-沙孟海.pdf│ 河南驻马店的新蔡地区出土的战国封泥.pdf
│ 古玺汇编.pdf│ 古玺鉴赏150例.pdf│ 古肖形印臆释.pdf│ 古陶文汇编.pdf
│ 高清汉代私印印谱2.pdf
│ 方介堪精品鸟虫篆印.pdf│ 施晓峰篆刻网络展.pdf│ 篆刻技法-如何用刀.pdf│ 篆刻技法图典.pdf│ 篆刻爱好者最易进入的四个误区.pdf│ 篆刻病印评改200例_韩天衡.pdf│ 篆刻病印评改摘要.pdf│ 篆刻艺术中不可忽视的另一面 边款.pdf│ 篆刻针度.pdf│ 罗福颐+汉印文字征补遗.pdf
│ 篆刻编 先秦玺印.pdf│ 《古玺汇编》
│ 《古鉨文编》罗福颐.pdf│ 《古籀汇编》.pdf│ 篆书的辨识与写法.pdf│ 篆字印汇.pdf│ 篆字汇.pdf│ 集古印篆增补六书通.pdf│ 鸟虫书通考.pdf
│ 战国玺印文字考释七篇.pdf│ 战国鉩印分域编.pdf│ 掌上金石大字典.CHM│ 故宫博物院藏古玺印选.pdf│ 故宫博物院藏肖形印选.pdf│ 方介堪《心经》原打印谱.pdf│ 方介堪篆《心经》.pdf
│ 大千印留.pdf│ 天津博物馆藏印.pdf│ 安持精舍印冣.djvu│ 宝子碑.pdf│ 封泥汇编-福庵.pdf│ 将军印100方.rar│ 履盦三代朱迹.pdf
│ 篆刻印史编年.txt│ 篆刻四大家印谱.pdf│ 玉印集存.pdf│ 玉印(反).jpg│ 玉印(正).jpg│ 王福庵.pdf│ 王福庵印存.pdf│ 王福庵原印拓片.rar│ 王福庵篆书千字文.pdf│ 王福庵篆书说文部目.pdf│ 古玺文编.pdf│ 古玺汇编 释文订补及分类修订.pdf
│ 罗福颐印选.pdf│ 虢季子白盘清末朱拓.pdf│ 西夏官印汇考.pdf│ 西泠印社百年社藏精品.pdf│ 西泠印社社员袁道厚作品欣赏.pdf│ 西泠印社藏-西泠八家篆刻.pdf
│ 百扇斋主手拓悲鸿用印.pdf│ 福庵印缀.pdf│ 秦印文字汇编.pdf│ 秦汉鸟虫篆印选.pdf│ 简明中国文字学 [修订版].pdf│ 篆书技法百日通.pdf│ 篆书的辨识与写法.pdf
│ 王绵之方剂学讲稿.pdf│ 甘氏集古印正.pdf│ 印面.pdf│ 历代千字文真迹比较·篆书卷.pdf│ 历代印风系列 汉印.pdf│ 历代篆刻作品精选 .doc│ 古图形玺印汇.pdf
│ 吴昌硕临石鼓文.pdf│ 吴颐人篆刻作品展示.pdf│ 图释古汉字.pdf│ 基础汉字形义释源.pdf│ 增补徐三庚印谱.pdf│ 壬辰年迎春篆刻展.pdf
│ 金文大字典.pdf│ 金文编(四版).pdf│ 陈巨来治印墨稿选.pdf│ 青泥遗真-新出秦汉封泥特集.pdf
│ 篆书章法.pdf│ 篆刻.doc│ 篆刻五十讲_吴颐人.pdf│ 篆刻入门.pdf│ 篆刻刀法常识.pdf
│ 鲁迅美术学院藏《峄山碑》.pdf│ 鸟虫印精选(反).jpg│ 齐白石印存 [原石精拓].pdf

篆刻
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 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它又称为“玺印”、“印”或“印章”等,这些称呼都因时而异。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我们现在称为甲骨文)。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

篆刻,自起源至今的二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历经了十余个朝代。在这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篆刻艺术出现了两个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一个是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篆刻用料主要为玉石、金、牙、角等。它被称为“古代篆刻艺术时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以时代来划分。篆刻发到了唐、宋、元时期,则处于衰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楷书的应用取代了篆书,同时官印和私印根本上分家,篆刻艺术走上了下坡路。这种形势到了元未出现了转机,画家王冕发现了花乳石可以入印,从而使石料成了治印的理想材料。到了明代,篆刻艺术进入了复兴时期。明清以来,篆刻又迎来了它的第二个发展高峰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流派纷呈。在这一时期文彭、何震对流派篆刻艺术的开创起了重大的作用。文彭系文征明的儿子,是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灯光石”冻石可以当做治印材料。经过他的倡导,石材被广泛的应用。在这以后的一段时期内篆刻艺术流派纷呈现,出现了程邃、丁敬、邓石如、黄牧甫、赵之谦、吴让之等篆刻艺术家,一时间篆刻艺术呈现出了一派繁荣的景象。直至近现代篆刻大师吴昌硕、齐白石,从而形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篆刻历史。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一方印中,即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并且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可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篆刻起源

中国文字随著时间的绵延、空间上的歧异发展,蕴涵了动人的多样风貌,在印面之内跌宕生姿,以一种有情、有致的方式呈现出来,小小方寸之内充满了时间的古朴和空间的浑厚,虽几经更迭,仍能以温润的光泽、古雅的韵趣,引人玩味,这就是篆刻的艺术。

在我们游心赏玩之前,先要弄清楚篆刻的定义。篆刻是什么呢 ? 它的解释,有广义与狭义的两种。篆刻的「篆」宇,古写作「瑑」,从玉(说文的注释上说明:「圭璧起兆,瑑也。」),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纹都叫做「瑑」,后来,竹帛成为通行的书写工具,於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从「竹」。

篆刻印章起源甚早,据「汉书 祭祀志」载:「自五帝始有书契,至於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

远在三千七百多年前的殷商时代,便盛行刻字艺术。但印面并无本来意思的文字,只有象徵血缘集团的记号,附加在同时代的青铜器或旗子上。虽说是记号,确有一定的读音。

到了周代,以青铜质为主的「周玺」大为兴起。各种大小形状都有,一般分为白文,朱文两种。

秦代是中国文字由「籀书」演变成为篆书的时期,印的形式也更为广泛,印文圆润苍劲,笔势挺拔。

汉代印章到达兴盛,史称汉印,字体由小篆演变成「缪篆」。汉印的印形制、印纽亦十分精美。西泠八家的奚冈曾说:「印之宗汉也,如诗文宗唐,字文宗晋」

唐宋之际,由於文人墨客的喜好,虽然改变了印章的体制,但仍以篆书作印。

直到明清两代,印人辈出,篆刻便成为以篆书为基础,利用雕刻方法,在即面中表现疏密、离合的艺术型态,篆刻遂由广义的雕镂铭刻,转为狭义的治印之举。

传统认为,篆刻必先篆后刻,甚至有"七分篆三分刻"之说。篆刻本身是一门与书法密切结合的艺术。篆刻家的作品与刻字铺师傅刻出的领工资用的印章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写"的,讲究章法篆法,后者是靠"描的",并不计较章法篆法。不研究篆刻不讲究章法刻出的印必然十分僵板。故学习篆刻的同时一定要十分认真地选择篆书碑贴临写,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便会明显觉得篆印时的便利,不少初学者重刻轻写,往往事倍功半。

章法就是一个字或一个组字在印面上排列的艺术、比较复杂而变化多端,实在是篆刻艺术中最重要的一环。如果一方印光有熟练的刀法而无高明的章法,必无佳作可言。尤其是成套成组的创作,必须方方有变化,更要显示作者在章法上的功底。故在设计印稿时应反复构想。这一点,篆刻大师吴昌硕慎重的创作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根据文字具体的笔划、笔势、形体及字与字之间的相互关系设计出相宜的形式。

[工具介绍]

[刻刀]

初学可备大小适中的一把,能备有大小不同的数种更好,除选购外,可用废钢锉、废白钢车刀改制。为防滑手须缠以纱绳。刀尾宜磨成亦方亦圆,可崐作处理印面的辅助工具。

[印泥]

以西冷印社及漳洲的产品为最好。如果无条件可用一般的办公用品(?但不可用海绵印泥)。印泥宜放瓷质印泥缸中,须常用牙质或塑料的印筋搅拌。

[印床]

初学用印床便于动刀,但熟练者常不用印床,以便执石之手灵活转动配全合受刀,印床有木制、金属制多种,自制印床价廉实用。(?只要买一付元宝螺丝)。

[笔墨 砚刷]

笔一般以5、6号圭笔为宜。刷子可用旧棕丝自扎,也可用旧牙刷、旧油画笔代替,用以钤印前刷清石章底部残剩的石屑。

[印规]

帮助钤印时定位的工具,类似于木工用角尺,可自制。钤印后印规暂不称动,如钤得不清晰,可将印章紧贴印规重复钤印。

[纸]

复印印稿可用薄而吸水的毛边纸、毛太纸等,钤印可用连史纸、薄宣纸。

[砂纸镜子]

磨印石开始可在废砂纸、水泥地上磨,然后再用砂纸磨至细洁为度。(可备铁砂、水砂粗细不同的两种)小镜子用来反照印文。

[印筋]

搅拌印泥用,可用牙、骨制品,也可用旧塑料牙刷柄,但不可用金属的。

[执刀法]

执刀如同执笔,一般是无定法的。各种执刀都有利弊。无非是适应刻者的习惯。看篆刻作品的好坏,并非观摹操作表演。但采用适合自己习惯的执刀法可有助于刻好印。编者喜欢采用的执刀法,如同执钢笔。一般青少年都易接受。是以拇指、食指、中指执定,无名指、小指辅于中指之后,角度约45

。靠上述三指的关节收送,由右下方朝左前方刻去,运刀方向不变,象打拳一样便于向外发动。熟练后还可变换刀刃角度、方向,随意运刀加工细节之不足。

[选印石知识]

这里介绍的是适宜青少年学刻用的普通石章

一青田石:产浙江青田。最名贵的是“封门青”冻石,一般印石中以青田石最易受刀。

二寿山石:产福建寿山。最名贵的是“田黄”,价同黄金,呈黄色半透明。三

昌化石:产浙江昌化。最名贵的是“鸡血石”。因石质红斑鲜艳如鸡血而得名。但一般昌化石常含有铁质的砂钉、易伤刀刃。

其它还有浙江宁波的大松石、山东掖县一带的菜石、磨刀石(又称羊肝石)及目前开采的石源,很多采用爆破,故出售的普通石章往往有裂纹,还有以蜡填嵌裂口的,需要仔细选择。

[石章抛光法]

石章抛光就是把表面粗糙的印石经过处理,使之细腻光洁的简单工艺。

方法如下:

(一)

先把经过600号水砂纸打磨过的石章,用0.02?左右的金相砂纸打磨至细洁无纹路,然后在一块猪、羊皮里层涂上一层极薄的上光膏(俗名抛光绿油),最后把细石洗净石粉,稍干后在膏面快速擦试至光亮即可。

(二)把经过600号水砂纸打磨过的石章,在金相砂纸上加一滴工业油液,?将细石反复磨擦至光亮即可。

石章抛光的首要条件是砂除表面纹路,其细腻程度决定印石的光亮度。无钮印石宜磨成平顶的“六面光”形式,除篆印的一面,各棱宜以砂纸轻抹至不刃手为度。

[怎样写印稿]

写印稿前须磨细面,如磨石时力度不无法均匀,会出现印面倾歪斜,?须注意变换印石方位,初学者写印稿方法如下:

一、反写法:先将印稿设计透明度较好的纸上,翻过纸侧依照“反稿”用铅笔摹写上石,再用毛笔复写一遍。如临印,可将印谱倒头放置,在选临的印拓边置一小镜,即依镜中印章样摹写上石。印稿上石后,宜用镜子对照原作仔细审视,作进一步的修正。

二、水印法:1、先将毛边纸(或毛太纸等)复于印面,在手掌中压一痕迹,?然后?在纸透上压痕范围内用浓墨临写或设计印稿(初学者可先胜负铅笔)2、将墨迹干透的印稿复于印面。?注意固定不使纸石浮移位。3、?用干净毛笔在印稿上施以不太湿的清水,再用干净的毛边纸吸干多余的水分。4、复二三毛边纸于印稿上,??用指甲均匀地研磨后揭去印稿便成。(如印文不清晰,可用笔稍加勾描掌握水印法的关键是:经细砂纸磨平后印面残剩的粉质不要去。?以浓墨写印稿,宜待墨稿干透以后再湿水,以微湿均匀为要,?刻者可不断实践中逐渐改进方法。

[怎样摹印]

在临刻前,我们应做一项重要的基本训练——摹印。方法是几乎透明但又不透水的描图纸工蒙于印拓上,用手轻轻压住纸不使移动,然后用小号圭笔蘸墨(?或碳墨水、绘图墨水),依原印线条摹写。要尽量将每个字中笔划的起笔、收笔、?转折这些最微妙又最能反映原印精神的细节,摹写和接近原作,同时细心体会,记住一些有规律性的东西,这对于以后创作是大有益处的。(摹前须以肥皂洗手,?并用纸垫手,以免油腻污纸而难以上墨)。

摹印右列各印,白文摹字的线条,以细线勾边。如果用腊纸坯或透明又微透水的纸摹印,只要将纸与印花大小相等的印石在掌上压下痕迹,(?摹印纸与印谱间可衬托一层不透水的透明玻璃纸以保护印谱)摹下后用水印法翻印上石,?并且用墨笔稍加修描,即可临刻。初学宜选工整一点的满白文入手。

[运刀法]

篆刻是书法与雕刻艺术的结合,故前人称刻刀为铁笔。前人谈刀法,?名目繁多,近乎玄虚,实际上运刀法不外冲刀和切刀两种。

[冲刀]以刀角须要刻之线条推刀向前,并用无名指紧抵石章边缘,以控制运速度,但这“冲”并非一冲了事,而要一节一节地冲,可免直冲不够凝重之弊,冲角度较小,约30左右。

[切刀]执刀角度较冲刀直,至60左右,切刀所切线条较短,依靠角一起一伏,将长线条分段,以若干重复动作完成。因纯用切刀缺乏气势,一般宜冲切兼用,依靠全身之虚劲,通过肘腕运到指间,而不是靠手臀大动作来完成。

[怎样刻白文印]

运刀又有单刀、双刀之分。单刀即一刀直冲而下(如果刻完后反过来,?顺刀痕正中带一刀,略微带刻掉笔划中的一部分锯齿形裂痕,则可不致太单薄)?不宜初学,这里不作重点介绍。

刻满白文用双刀法刻去笔划,即用流水作业法将一方印分四次刻成:①依次将横划的下部刻完,将石章转动180°。②将横划上部全部刻完,?轻转刀角修好笔划两终端。③④竖线也依上述办法两次刻成,最后收拾印边及部分不够之处。刻时“宁使刀不足,莫使刀有余”,因为不足可补,超过则不可补救。

[怎样刻朱文印]

刻朱文印与刻白文相反,即留下笔划、印边,刻去除此以外的所有空地。也有双刀流失作业法,一印分四次刻法,最后收拾印边,剔去笔划、印边之外的残留部分。印不必刻得过深,刻刀须紧贴笔划,否则刻成钤出后令人觉得白文变细,朱文变粗。无论刻朱文白文,宜一次完成,即尽可能刻得周到,要刻出写写的笔意。根据印文具体情况随时调整运刀速度,转换刀刃方向和角度也很重要。大印要重而沉着,小印宜轻而流畅。切忌不掌握轻重徐使笔划断裂,或刮削重复致全印死板。一切须勤学苦练,方能心手相应,运用自如。

[怎样临刻古印]

学习中国传统艺术,无论书、画、刻印,临摹是必经之路。秦汉印是篆刻史上的一座高峰,它的成就可以比之于唐诗、宋词、无曲。临刻古印开始主要选择秦汉印中比较平正、质朴一路的印以满白文为佳。到有了相当的基础后,也可再选择有

特别的巧思或古拙奇宕一路的印,就象写字先临楷书,再临行草一样。办法是用水印法上石后,先以镜子校对,要力求写得与原印接近,刻好后,可用手指染墨轻拍印面,再同镜中的原稿核对修改。

[怎样临刻名家印]

明清以来各派名家印,是我国辉煌的篆刻艺术遗产中的又一高峰。各派的不同特点在印章中方寸之地呈现出神采各异的风貌。临刻名家印,可根据“取法乎上”的原则,在徽派、浙派、晚清四大家(吴让之、赵之谦、黄牧甫、吴昌硕)及其他如赵叔孺、赵古泥等名家印中选择接近自己性格的一类。初学一般宜选临工整一点的。朱白文都要临,同样也要熟记特点,仔细比较,学以致用。

[怎样检查临刻效果]

初学者临刻印章,一般不能一次奏效,尽管刻时小心,或许还会有不到之处。这时可用于指薄蘸墨的轻拍印面,然后用小镜对照原印,寻找不似之处加以修改,努力做到酷肖原印。并可用敲击、研磨等手段摹仿原印的残破效果。对照原印的过程是提高的过程,要花全部时间的三分之一来研究对照。

前人说:“小心落墨,大胆奏刀”,修改是次要的。如果是创作,则更应把精力化在构思章法上,章法不好,全印失败,再怎么也改不好了。

以后在写印稿时要做到:印写得不满意,宁可磨去重写,也不随便动刀,如该印实在写不好,不妨留作下次选用,这次可别选一方印练习。

[书法与刻印的关系]

传统认为,篆刻必先篆后刻,甚至有“七分篆三分刻”之说。篆刻本身是一门与书法密切结合的艺术。篆刻家的作品与刻字铺师傅刻出的领工资用的印章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写”的,讲究章法篆法,后者是靠“描的”,并不计较章法篆法。不研究篆刻不讲究章法刻出的印必然十分僵板。故学习篆刻的同时一定要十分认真地选择篆书碑贴临写,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便会明显觉得篆印时的便利,不少初学者重刻轻写,往往事倍功半。

[章法与刻印的关系]

章法就是一个字或一个组字在印面上排列的艺术、比较复杂而变化多端,实在是篆刻艺术中最重要的一环。如果一方印光有熟练的刀法而无高明的章法,必无佳作可言。尤其是成套成组的创作,必须方方有变化,更要显示作者在章法上的功底。故在设计印稿时应反复构想。这一点,篆刻大师吴昌硕慎重的创作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根据文字具体的笔划、笔势、形体及字与字之间的相互关系设计出相宜的形式。

初学篆刻的基本常识
[刻刀]初学可备大小适中的一把,能备有大小不同的数种更好,除选购外,可用废钢锉、废白钢车刀改制。为防滑手须缠以纱绳。刀尾宜磨成亦方亦圆,可崐作处理印面的辅助工具。

[印泥]以西冷印社及漳洲的产品为最好。如果无条件可用一般的办公用品(?但不可用海绵印泥)。印泥宜放瓷质印泥缸中,须常用牙质或塑料的印筋搅拌。

[印床] 初学用印床便于动刀,但熟练者常不用印床,以便执石之手灵活转动配全合受刀,印床有木制、金属制多种,自制印床价廉实用。(?只要买一付元宝螺丝)。

[笔墨 砚刷]笔一般以5、6号圭笔为宜。刷子可用旧棕丝自扎,也可用旧牙刷、旧油画笔代替,用以钤印前刷清石章底部残剩的石屑。

[印规] 帮助钤印时定位的工具,类似于木工用角尺,可自制。钤印后印规暂不称动,如钤得不清晰,可将印章紧贴印规重复钤印。

[纸] 复印印稿可用薄而吸水的毛边纸、毛太纸等,钤印可用连史纸、薄宣纸。

[砂纸镜子] 磨印石开始可在废砂纸、水泥地上磨,然后再用砂纸磨至细洁为度。(可备铁砂、水砂粗细不同的两种)小镜子用来反照印文。

[印筋] 搅拌印泥用,可用牙、骨制品,也可用旧塑料牙刷柄,但不可用金属的。

篆刻
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镌刻印章的通称。因印章字体大都采用篆书,先书后刻,故称。金属印章,一般先刻印模,随后浇铸;晶玉印章,古代用手工琢成,现用金刚砂琢蚀,即‘电刻’;石、牙、角、木等印章,直接用刀镌刻。
篆刻是书法艺术通过刀刻以后的再现,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综合的艺术。种类有秦印、汉印、半通印、象形印、套印、六面印、回文印、花押印、关防、闲章等。秦汉及魏晋时期,印章由印工镌刻,艺术水准颇高。隋唐以来,亦
各有其时代特征及风格。北宋米芾、元代赵孟俯、王冕均为篆刻名家。
相传王冕始用花乳石(青田石之类)刻印,因镌刻方便,流行更广。到明代文彭、何震,印学日渐发展。因明清以来,出土文物中印章渐多,参考资料大增,研讨篆刻之风日盛,涌现很多篆刻家,形成各种流派。如院派(何震等)、浙派
(丁敬等)、邓派(邓石如)、赵派(赵之谦)、吴派(吴昌硕)、齐派(齐白石)等。
古‘玺’。先秦印章之通称。古铃玺印面文字为当时六国的篆书,风格奇特,章法多变,不易辨识。秦统一六国后,皇帝所用称‘玺’,官、私所用均改称‘印’。大都以铜制作,亦有用银、玉等;浑穆古朴,形式多样。
历代玺印名称的变迁
秦以前,无论官,私印都称‘玺’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皇帝独称‘玺’,臣民只称‘印’。汉代也有诸侯王、王太后称为‘玺’的。唐武则天时因觉得‘玺’‘死’同音,改称为‘宝’。唐至清沿旧制而‘玺’‘宝’并用。汉将军印称‘章’。之后,印章根据历代人民的习惯有:‘印章’、‘印信’、‘记’、‘朱记’、‘合同’、‘关防’、‘图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种称呼。
古代印章的起源
中国的雕刻文字,最古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钟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铜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称‘金石’。玺印即包括在‘金石’里。玺印的起源或说三代,或说殷代,至今尚无定论。根据遗物和历史记载,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已出现,在战国时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只是作为商业上交流货物时的凭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表征当权者权益的法物,为当权者掌握,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
印章
亦称‘图章’。古称‘玺’。《后汉书.祭祀志》谓:‘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秦统一六国后,皇帝所用的专称‘玺’,以玉为之,故后世有‘玉玺’之称;官、私所用的均改称‘印’。至汉代,官印中始有‘章’及‘印章’之称。唐以后,皇帝所用或称‘宝’,官、私所用又有‘记’、‘未记’、‘关防’、‘图章’、‘花押’等名称。
文字形制随时代变迁,风格各异。印章的出现和使用,一般认为始于春秋战国之间;先秦及秦汉的印章多用作封发物件、简牍之用,把印盖于封泥之上,以防私拆,并作信验。而官印又像征权力。后筒简牍易为纸帛,封泥之用渐废。印章用朱色钤盖,除日常应用外,又多用于书画题识,遂成为我国特有的艺术品之一。古代多用铜、银、金、玉、琉璃等为印材,后有牙、角、木、水晶等,元
代以后盛行石章。
传世的古代玺印,多数出于古城废墟、河流和古墓中。有的是战争中战败者流亡时所遗弃,也有在战争中殉职者遗弃在战场上的,而当时
发动机惯例,凡在战场上虏获的印章必须上交,而官吏迁职、死后也须脱解印绶上交。其它有不少如官职连姓名的,以及吉语印、肖形印等一般是殉葬之物,而不是实品。其它在战国时代的陶器和标准量器上,以及有些诸侯国的金币上,都用印章盖上名称和记录上制造工匠的名姓或图记性质的符号,也被流传下来。
战国古玺 古玺是先秦印章的通称。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战国古玺。这些古玺的许多文字,现在我们还下认识。朱文古玺大都配上宽边。印文笔划细如毫发,都出于铸造。白文古玺大多加边栏,或在中间加一竖界格,文字有铸有凿。官玺的印文内容有‘司马’、‘司徒’等名称外,还有各种不规则的形状,内容还刻有吉语和生动的物图案。
秦印
指的是战国未期到西汉初流行的印章,使用的文字叫秦篆。看其书体和秦汉量,秦石刻等文字极相近,所有较战国古文容易认识。秦印多为白文凿印,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为多,低级职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约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呈长方形,作‘日’字格,称‘半通印’。私印一般也喜作长方形,此外还有圆和椭圆的形式,内容除官名、姓名、吉语外还有‘敬事’、‘相想得志’、‘和众’等格言成语入印。风格苍秀。与汉印并为后世篆刻家所取法。
汉官印 广义地说是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印的统称。印文与秦篆相比,更为整齐,结体平直方正,风格雄浑典重。西汉末手工业甚为发达,所以新莽时代,(‘新’为王莽的朝代名)的官印尤为精美生动,汉代的印章艺术登峰造极,因而成为后世篆刻家学习的典范。
两汉官印以白文为多,皆为铸造。只有少数军中急用和给兄弟民族的官印凿而不铸。
汉私印 汉私印即为汉代的私人用印,是古印中数量最多、形式最为丰富的一类。不仅形状各异,朱白皆备,更有朱白合为一印,或加四灵等图案作为装饰的,进而有多面印、套印(子母印)、带钩印等。印文除了姓名之外,往往还加上吉语、籍贯、表字以及‘之印’、‘私印’、‘信印’等辅助文字,钮制极为多样,充分显示了汉代工匠的巧思。两汉私印仍以白文为多,西汉以凿印为主,东汉则有铸有凿。
汉玉印 两汉玉印在古印中是十分珍贵稀少的一类。‘佩玉’在古代也是名公贵卿和士大夫的一种高雅风尚。一般玉印制作精良、章法严谨、笔势圆转,粗看笔划平方正直,却全无板滞之意。由于玉质坚硬,不易受刀,也就产生了特殊的篆刻技法,即所谓的‘平刀直下’的‘切刀法’。又由于玉质的不易腐蚀受损,使传世下印得以比较好地保留了它的本来面目。
官印 官方所用的印章。先秦时用印通称‘玺’。秦统一六国后,始有‘玺’(帝、
王专用)与‘印’(官、私均田)之分。历代官印,各有制度,以别官阶和显示爵秩"一般比私印大,谨严稳重,多四方形,有鼻钮,印文布局自然舒展不乱。秦多用斯篆入印,字数不定为纤细白文,以田字日字为界格,疏密有致,自然生动。
承秦制,帝、后及诸侯王所用称‘玺’,列侯、承相、太尉、前后左右将军、乡亭侯,将军部属、郡邑令长等所用皆称‘印’,刊将军所用称‘章’。职卑者用力口之弋谓半通印。皆用缪篆,也多为自艾朴实大方。魏晋时虽不如汉印精致
但刻划瘦挺,章法错落,自成一帆六朝印制渐乱,印也稍大,多率意刊划,失却汉魏挺拔风格。隋唐官印更大,为朱文,盘旋折叠,称‘九叠篆,
清晰秀丽。
武则天嫌玺音不祥遂改称‘宝’,宋元明清多沿用;印大逾四寸,印钮改为直柄,从长寸许至长约一握,居印当中,所谓‘印把子’,以示权力。元用蒙文入印。明沿用九叠篆入印,又有关防、长方形官印,多润边粗朱文。清多合用篆文、满来。以隶书入印,有‘右策宁州留后朱记’一方,系宋制,为后世八分入印之先河。
魏晋南北朝印
魏晋的官私印形式和钮制都沿袭汉代,但铸造上不及汉印精美。传世的给兄弟民族的官印,文字较多,用刀如刻如凿,书法风格表现为舒放自然,从而成为一个时期篆刻风格的代表。南北朝各国传世印章不多,官印尺寸稍大,文字凿款比较草率,官印未见铸印。
隋唐以来的官印
官印到了隋唐时代,印面开始加大。随着纸的普遍应用,朱文逐渐替了白文。许多官印印背上开始有年号凿款。在文字上隋印多用小篆,并开始运用屈曲的‘九叠文’入印(古代的‘九’为数的终极,故有此名,并不一定要九叠,?可以随笔划的繁简而变化)以便填满印面。唐宋时代开始以隶楷入印,清代官印满文,汉文两体兼用,同刻于一印之中。无明清代各代农民政权留下的官印,也是值得我们珍视的革命文物。
宋元圆朱文印
魏晋以来,纸帛逐渐代替竹木简札,到了隋唐,印章的使用已直接用印色钤盖于纸帛,到文人画全盛时期的元代,由文人篆写,印工携刻的印章已诗文书画合为一体,起到了鲜艳的点级作用,为书画所喜爱。在这个阶段,首先是宋未无初的书画家赵孟俯对篆刻艺术人力提倡,由于书法上受李阳冰篆书的影响,印文笔势流畅,圆转流丽,产生了一种风格独特的印章一‘圆朱文’的印,为后世的篆刻家所取法。
兄弟民族文字的印章
宋以来的兄弟民族在汉民族文化的影响下,曾依据汉字书法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并把他们的文字仿效汉字篆体用于官印,传也较少,所见的印文有金国(女真)书和元代八思巴文及西夏文篆书,其中有许多文字还不认识。
半通印 印章形式之一。秦汉时期下级官员所用之印,其形为直长方,约为正方官 即之半,故名。扬雄《法言.孝至》谓‘五两之纶,半通之铜’,其纶指印
授,铜指官印。私印亦有长方形的。
封泥
我国古代公私简牍大都写在竹简、木札上,封癸时用绳缚, 在绳端或交又处加以检木,封以黏土,上盖印章,作为信验,以防私拆封发物件,亦常用此法。封泥又叫做‘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遗迹——盖有古代印章的干燥坚硬的泥团——保留下来的珍贵实物。由于原印是阴文,钤在泥上便成了阳文,其边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宽边。封泥的使用自战国直至汉魏,直到晋以后纸张、绢帛逐渐代替了竹木简书信的来往,才有可能不使用封泥。后世的篆刻家从这些珍贵的封泥拓片中得到借鉴,用以入印,从而扩大了篆刻艺术取法的范围。
私印 官印口以外印章的总称。体制繁杂,以形制而言,有一面印、二面印口(即穿带
印、子母印、带钩印、六面印、联珠印套印等;以文字而言,有姓名印、 臣妾印、斋堂馆阁印、诗词印、收藏印、吉语印、花押印、象形印、回文
印朱白相间印等。
吉语印 揩以吉祥的词语为印文的印章。常以大利、大幸、长荣、长富、宜千金、
宜子孙一类的言语入印。秦有小玺作:‘疢疾除,永康休,万寿宁。’也有姓名 上下加附吉语的。多见于汉代的两面印中。
穿带印
私印的一种。印体左右有孔,可以穿带,故名。印的上下两面都刻有印文, 大都一面刻姓名,一面刻字号,故又称‘两面印’。盛行于汉代。
两面印 即‘穿带印’。
朱白相间印
私印的一种。以朱、白印文相组合的印彰多见于汉代之两面印中,有一 朱一白、一朱二白、一朱二白、二朱一白、二朱二白、三朱一白等。一般左右分朱自,也有上下分朱自的;笔画少者作朱文,笔画多者为白文,并把白文列成满白,使朱白之间,各适其宜,致整方印融洽调和。朱白的原则大致根据笔划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笔划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笔划较少,白文则相反,从而达到朱如白,白如朱的和谐效果,这类印大多工稳的私印,未见用于官印。
子母印 子母印又称‘玺印’,是大小两方或三方印套合而成的印章。印文多作朱文。始于东汉,盛于魏晋六朝。一般铸有兽、龟等钮,外大印为母,钮作图兽空其扰,内小印为子,钮作子 兽,可套入大印内,合成母抱子状,因称‘子母印’。有母印钮作兽身,子印钮作兽首,套合成为完整兽形者,故也称套印。有一母一子的套印、
母三子的二套印等。在一方印章的体积中,兼备了几方印的使用价值,古代印匠的工艺水平由此可见。
套印
由大小数印套合而成的印章。汉代之‘子母印’即套印之一。套印分若干层,有多至五六层者,每层(即被套的每方)五面都可刻印。最末一层为小方
印,可刻六面。明清以后,为便于携带,套印多以铜、石、牙等制成。
象形印 亦称‘图案印’、‘肖形印’。刻有图案印章的统称。古代象形印,一般刻铸 有人物、动物等图像,取材宽广,浑厚古朴,简练生动。多白文,一为纯
图画,一为图画中附有文字,今所见者以汉代居多。
图案印 图画入印自战国到汉魏都有,以汉代为最多。又称肖形印或象形印。形式多样,简练生动,除了人物、鸟兽、车骑、吉羊、鱼雁等图案外,常见以吉祥的四灵(龙、虎、雀、(凤、龟)入印的,这类印又称为‘四灵印’。
凿印
刻印的一种方法。指在预制的金属印胚上凿刻印文。也指用此法到成的印
章,文字错落有致,大都为将军印和颁发给少数民族的官印,流行于汉魏晋南北朝。其起源相传因军中官职往往急于任命,印信大都仓促凿成,故 别称‘急就章’。此法为后世篆刻家所仿效。
急就章 见‘凿印’。
铸印
制作金属印章的方法。通常先刻蜡模,用黏土作范于模之四周,熔金属浇注 入泥范而成,故也有将铸印称为‘拨蜡’的。古代铸印,有只铸印胚,后刻
凿印文的;有印胚印文同时浇铸的。印文精巧工整,别具一格,为后世篆 刻家所取法。
执刀法大致分为斜刀法与竖刀法,无论斜刀法或竖刀法,运刀时会因刀锋的倾斜程度、运刀的速度快慢、刀干的厚薄状况及刀干的陡峭程度等等因素,而造就出线条笔划的多变风格。不过基本上,运刀可依速度的快慢、线条的长短,而区分为冲刀法及切刀法。冲刀法的刀痕较直长有劲,而切刀法的刀痕则多短促苍浑。所以综合执刀法与运刀法,再加上运刀的方向,约可分成斜刀直冲法、斜刀直切法、竖刀直冲法、竖刀直切法、竖刀横冲法、竖刀横切法等六种方法。
斜刀法有如执硬笔(原子笔或钢笔类)式,刀干平斜,以姆指、食指与中指捏住刀干前端,刀干尾端则平靠在手掌虎口处,刀锋与石面呈垂直。同时无名指及尾指要抵住中指,辅助用力,不要卷曲在手掌中。斜刀法的运刀,都是由内向外将刀干直向推出,刻时较省力,刀触的劲道也较强势,所以使用此法时,印石通常都用印床加以固定,以防危险,或是手持印石抵住桌缘来刻,较为安全。
竖刀法则大致若双钩执毛笔式,刀干竖直,姆指与食指捏刀干中段,中指与无名指夹在刀干的下段,刀锋方向朝向自己。同时尾指要抵住无名指,辅助用力。竖刀法的运刀,则由外向内直向拉进,刻时以外侧刀尖着力,或由右向左横向滑动,以右侧刀尖着力。此法运刀,力道较能节制,所以通常都只用手握住石材来刻,反而较能灵活。如不习惯徒手握石,当然也可加以印床固定来刻。
参考资料:http://fyhl2009.blog.163.com/blog/static/88434913201010228563493/

学习篆刻不是短时间能解决的
基本知识也不好说,就是学会握刀 知道一两种刀法就可以了
临摹很重要,最好是以汉印为对象,多多临摹,先打基础
有老师指导最好
至于材料就买个篆刻刀(永字牌货,或吴昌硕的)石头初学可以用青田石
大小自己看着买就行

就是注意你走刀的路法与自己的心境。

推荐篆刻入门书籍:吴颐人《篆刻五十讲》,基本常识就都明白了!

  初学篆刻的基本常识
  [刻刀]初学可备大小适中的一把,能备有大小不同的数种更好,除选购外,可用废钢锉、废白钢车刀改制。为防滑手须缠以纱绳。刀尾宜磨成亦方亦圆,可崐作处理印面的辅助工具。

  [印泥]以西冷印社及漳洲的产品为最好。如果无条件可用一般的办公用品(?但不可用海绵印泥)。印泥宜放瓷质印泥缸中,须常用牙质或塑料的印筋搅拌。

  [印床] 初学用印床便于动刀,但熟练者常不用印床,以便执石之手灵活转动配全合受刀,印床有木制、金属制多种,自制印床价廉实用。(?只要买一付元宝螺丝)。

  [笔墨 砚刷]笔一般以5、6号圭笔为宜。刷子可用旧棕丝自扎,也可用旧牙刷、旧油画笔代替,用以钤印前刷清石章底部残剩的石屑。

  [印规] 帮助钤印时定位的工具,类似于木工用角尺,可自制。钤印后印规暂不称动,如钤得不清晰,可将印章紧贴印规重复钤印。

  [纸] 复印印稿可用薄而吸水的毛边纸、毛太纸等,钤印可用连史纸、薄宣纸。

  [砂纸镜子] 磨印石开始可在废砂纸、水泥地上磨,然后再用砂纸磨至细洁为度。(可备铁砂、水砂粗细不同的两种)小镜子用来反照印文。

  [印筋] 搅拌印泥用,可用牙、骨制品,也可用旧塑料牙刷柄,但不可用金属的。

  篆刻
  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镌刻印章的通称。因印章字体大都采用篆书,先书后刻,故称。金属印章,一般先刻印模,随后浇铸;晶玉印章,古代用手工琢成,现用金刚砂琢蚀,即‘电刻’;石、牙、角、木等印章,直接用刀镌刻。
  篆刻是书法艺术通过刀刻以后的再现,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综合的艺术。种类有秦印、汉印、半通印、象形印、套印、六面印、回文印、花押印、关防、闲章等。秦汉及魏晋时期,印章由印工镌刻,艺术水准颇高。隋唐以来,亦
  各有其时代特征及风格。北宋米芾、元代赵孟俯、王冕均为篆刻名家。
  相传王冕始用花乳石(青田石之类)刻印,因镌刻方便,流行更广。到明代文彭、何震,印学日渐发展。因明清以来,出土文物中印章渐多,参考资料大增,研讨篆刻之风日盛,涌现很多篆刻家,形成各种流派。如院派(何震等)、浙派
  (丁敬等)、邓派(邓石如)、赵派(赵之谦)、吴派(吴昌硕)、齐派(齐白石)等。
  古‘玺’。先秦印章之通称。古铃玺印面文字为当时六国的篆书,风格奇特,章法多变,不易辨识。秦统一六国后,皇帝所用称‘玺’,官、私所用均改称‘印’。大都以铜制作,亦有用银、玉等;浑穆古朴,形式多样。
  历代玺印名称的变迁
  秦以前,无论官,私印都称‘玺’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皇帝独称‘玺’,臣民只称‘印’。汉代也有诸侯王、王太后称为‘玺’的。唐武则天时因觉得‘玺’‘死’同音,改称为‘宝’。唐至清沿旧制而‘玺’‘宝’并用。汉将军印称‘章’。之后,印章根据历代人民的习惯有:‘印章’、‘印信’、‘记’、‘朱记’、‘合同’、‘关防’、‘图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种称呼。
  古代印章的起源
  中国的雕刻文字,最古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钟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铜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称‘金石’。玺印即包括在‘金石’里。玺印的起源或说三代,或说殷代,至今尚无定论。根据遗物和历史记载,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已出现,在战国时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只是作为商业上交流货物时的凭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表征当权者权益的法物,为当权者掌握,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
  印章
  亦称‘图章’。古称‘玺’。《后汉书.祭祀志》谓:‘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秦统一六国后,皇帝所用的专称‘玺’,以玉为之,故后世有‘玉玺’之称;官、私所用的均改称‘印’。至汉代,官印中始有‘章’及‘印章’之称。唐以后,皇帝所用或称‘宝’,官、私所用又有‘记’、‘未记’、‘关防’、‘图章’、‘花押’等名称。
  文字形制随时代变迁,风格各异。印章的出现和使用,一般认为始于春秋战国之间;先秦及秦汉的印章多用作封发物件、简牍之用,把印盖于封泥之上,以防私拆,并作信验。而官印又像征权力。后筒简牍易为纸帛,封泥之用渐废。印章用朱色钤盖,除日常应用外,又多用于书画题识,遂成为我国特有的艺术品之一。古代多用铜、银、金、玉、琉璃等为印材,后有牙、角、木、水晶等,元
  代以后盛行石章。
  传世的古代玺印,多数出于古城废墟、河流和古墓中。有的是战争中战败者流亡时所遗弃,也有在战争中殉职者遗弃在战场上的,而当时
  发动机惯例,凡在战场上虏获的印章必须上交,而官吏迁职、死后也须脱解印绶上交。其它有不少如官职连姓名的,以及吉语印、肖形印等一般是殉葬之物,而不是实品。其它在战国时代的陶器和标准量器上,以及有些诸侯国的金币上,都用印章盖上名称和记录上制造工匠的名姓或图记性质的符号,也被流传下来。
  战国古玺 古玺是先秦印章的通称。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战国古玺。这些古玺的许多文字,现在我们还下认识。朱文古玺大都配上宽边。印文笔划细如毫发,都出于铸造。白文古玺大多加边栏,或在中间加一竖界格,文字有铸有凿。官玺的印文内容有‘司马’、‘司徒’等名称外,还有各种不规则的形状,内容还刻有吉语和生动的物图案。
  秦印
  指的是战国未期到西汉初流行的印章,使用的文字叫秦篆。看其书体和秦汉量,秦石刻等文字极相近,所有较战国古文容易认识。秦印多为白文凿印,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为多,低级职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约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呈长方形,作‘日’字格,称‘半通印’。私印一般也喜作长方形,此外还有圆和椭圆的形式,内容除官名、姓名、吉语外还有‘敬事’、‘相想得志’、‘和众’等格言成语入印。风格苍秀。与汉印并为后世篆刻家所取法。
  汉官印 广义地说是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印的统称。印文与秦篆相比,更为整齐,结体平直方正,风格雄浑典重。西汉末手工业甚为发达,所以新莽时代,(‘新’为王莽的朝代名)的官印尤为精美生动,汉代的印章艺术登峰造极,因而成为后世篆刻家学习的典范。
  两汉官印以白文为多,皆为铸造。只有少数军中急用和给兄弟民族的官印凿而不铸。
  汉私印 汉私印即为汉代的私人用印,是古印中数量最多、形式最为丰富的一类。不仅形状各异,朱白皆备,更有朱白合为一印,或加四灵等图案作为装饰的,进而有多面印、套印(子母印)、带钩印等。印文除了姓名之外,往往还加上吉语、籍贯、表字以及‘之印’、‘私印’、‘信印’等辅助文字,钮制极为多样,充分显示了汉代工匠的巧思。两汉私印仍以白文为多,西汉以凿印为主,东汉则有铸有凿。
  汉玉印 两汉玉印在古印中是十分珍贵稀少的一类。‘佩玉’在古代也是名公贵卿和士大夫的一种高雅风尚。一般玉印制作精良、章法严谨、笔势圆转,粗看笔划平方正直,却全无板滞之意。由于玉质坚硬,不易受刀,也就产生了特殊的篆刻技法,即所谓的‘平刀直下’的‘切刀法’。又由于玉质的不易腐蚀受损,使传世下印得以比较好地保留了它的本来面目。
  官印 官方所用的印章。先秦时用印通称‘玺’。秦统一六国后,始有‘玺’(帝、
  王专用)与‘印’(官、私均田)之分。历代官印,各有制度,以别官阶和显示爵秩"一般比私印大,谨严稳重,多四方形,有鼻钮,印文布局自然舒展不乱。秦多用斯篆入印,字数不定为纤细白文,以田字日字为界格,疏密有致,自然生动。
  承秦制,帝、后及诸侯王所用称‘玺’,列侯、承相、太尉、前后左右将军、乡亭侯,将军部属、郡邑令长等所用皆称‘印’,刊将军所用称‘章’。职卑者用力口之弋谓半通印。皆用缪篆,也多为自艾朴实大方。魏晋时虽不如汉印精致
  但刻划瘦挺,章法错落,自成一帆六朝印制渐乱,印也稍大,多率意刊划,失却汉魏挺拔风格。隋唐官印更大,为朱文,盘旋折叠,称‘九叠篆,
  清晰秀丽。
  武则天嫌玺音不祥遂改称‘宝’,宋元明清多沿用;印大逾四寸,印钮改为直柄,从长寸许至长约一握,居印当中,所谓‘印把子’,以示权力。元用蒙文入印。明沿用九叠篆入印,又有关防、长方形官印,多润边粗朱文。清多合用篆文、满来。以隶书入印,有‘右策宁州留后朱记’一方,系宋制,为后世八分入印之先河。
  魏晋南北朝印
  魏晋的官私印形式和钮制都沿袭汉代,但铸造上不及汉印精美。传世的给兄弟民族的官印,文字较多,用刀如刻如凿,书法风格表现为舒放自然,从而成为一个时期篆刻风格的代表。南北朝各国传世印章不多,官印尺寸稍大,文字凿款比较草率,官印未见铸印。
  隋唐以来的官印
  官印到了隋唐时代,印面开始加大。随着纸的普遍应用,朱文逐渐替了白文。许多官印印背上开始有年号凿款。在文字上隋印多用小篆,并开始运用屈曲的‘九叠文’入印(古代的‘九’为数的终极,故有此名,并不一定要九叠,?可以随笔划的繁简而变化)以便填满印面。唐宋时代开始以隶楷入印,清代官印满文,汉文两体兼用,同刻于一印之中。无明清代各代农民政权留下的官印,也是值得我们珍视的革命文物。
  宋元圆朱文印
  魏晋以来,纸帛逐渐代替竹木简札,到了隋唐,印章的使用已直接用印色钤盖于纸帛,到文人画全盛时期的元代,由文人篆写,印工携刻的印章已诗文书画合为一体,起到了鲜艳的点级作用,为书画所喜爱。在这个阶段,首先是宋未无初的书画家赵孟俯对篆刻艺术人力提倡,由于书法上受李阳冰篆书的影响,印文笔势流畅,圆转流丽,产生了一种风格独特的印章一‘圆朱文’的印,为后世的篆刻家所取法。
  兄弟民族文字的印章
  宋以来的兄弟民族在汉民族文化的影响下,曾依据汉字书法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并把他们的文字仿效汉字篆体用于官印,传也较少,所见的印文有金国(女真)书和元代八思巴文及西夏文篆书,其中有许多文字还不认识。
  半通印 印章形式之一。秦汉时期下级官员所用之印,其形为直长方,约为正方官 即之半,故名。扬雄《法言.孝至》谓‘五两之纶,半通之铜’,其纶指印
  授,铜指官印。私印亦有长方形的。
  封泥
  我国古代公私简牍大都写在竹简、木札上,封癸时用绳缚, 在绳端或交又处加以检木,封以黏土,上盖印章,作为信验,以防私拆封发物件,亦常用此法。封泥又叫做‘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遗迹——盖有古代印章的干燥坚硬的泥团——保留下来的珍贵实物。由于原印是阴文,钤在泥上便成了阳文,其边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宽边。封泥的使用自战国直至汉魏,直到晋以后纸张、绢帛逐渐代替了竹木简书信的来往,才有可能不使用封泥。后世的篆刻家从这些珍贵的封泥拓片中得到借鉴,用以入印,从而扩大了篆刻艺术取法的范围。
  私印 官印口以外印章的总称。体制繁杂,以形制而言,有一面印、二面印口(即穿带
  印、子母印、带钩印、六面印、联珠印套印等;以文字而言,有姓名印、 臣妾印、斋堂馆阁印、诗词印、收藏印、吉语印、花押印、象形印、回文
  印朱白相间印等。
  吉语印 揩以吉祥的词语为印文的印章。常以大利、大幸、长荣、长富、宜千金、
  宜子孙一类的言语入印。秦有小玺作:‘疢疾除,永康休,万寿宁。’也有姓名 上下加附吉语的。多见于汉代的两面印中。
  穿带印
  私印的一种。印体左右有孔,可以穿带,故名。印的上下两面都刻有印文, 大都一面刻姓名,一面刻字号,故又称‘两面印’。盛行于汉代。
  两面印 即‘穿带印’。
  朱白相间印
  私印的一种。以朱、白印文相组合的印彰多见于汉代之两面印中,有一 朱一白、一朱二白、一朱二白、二朱一白、二朱二白、三朱一白等。一般左右分朱自,也有上下分朱自的;笔画少者作朱文,笔画多者为白文,并把白文列成满白,使朱白之间,各适其宜,致整方印融洽调和。朱白的原则大致根据笔划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笔划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笔划较少,白文则相反,从而达到朱如白,白如朱的和谐效果,这类印大多工稳的私印,未见用于官印。
  子母印 子母印又称‘玺印’,是大小两方或三方印套合而成的印章。印文多作朱文。始于东汉,盛于魏晋六朝。一般铸有兽、龟等钮,外大印为母,钮作图兽空其扰,内小印为子,钮作子 兽,可套入大印内,合成母抱子状,因称‘子母印’。有母印钮作兽身,子印钮作兽首,套合成为完整兽形者,故也称套印。有一母一子的套印、
  母三子的二套印等。在一方印章的体积中,兼备了几方印的使用价值,古代印匠的工艺水平由此可见。
  套印
  由大小数印套合而成的印章。汉代之‘子母印’即套印之一。套印分若干层,有多至五六层者,每层(即被套的每方)五面都可刻印。最末一层为小方
  印,可刻六面。明清以后,为便于携带,套印多以铜、石、牙等制成。
  象形印 亦称‘图案印’、‘肖形印’。刻有图案印章的统称。古代象形印,一般刻铸 有人物、动物等图像,取材宽广,浑厚古朴,简练生动。多白文,一为纯
  图画,一为图画中附有文字,今所见者以汉代居多。
  图案印 图画入印自战国到汉魏都有,以汉代为最多。又称肖形印或象形印。形式多样,简练生动,除了人物、鸟兽、车骑、吉羊、鱼雁等图案外,常见以吉祥的四灵(龙、虎、雀、(凤、龟)入印的,这类印又称为‘四灵印’。
  凿印
  刻印的一种方法。指在预制的金属印胚上凿刻印文。也指用此法到成的印
  章,文字错落有致,大都为将军印和颁发给少数民族的官印,流行于汉魏晋南北朝。其起源相传因军中官职往往急于任命,印信大都仓促凿成,故 别称‘急就章’。此法为后世篆刻家所仿效。
  急就章 见‘凿印’。
  铸印
  制作金属印章的方法。通常先刻蜡模,用黏土作范于模之四周,熔金属浇注 入泥范而成,故也有将铸印称为‘拨蜡’的。古代铸印,有只铸印胚,后刻
  凿印文的;有印胚印文同时浇铸的。印文精巧工整,别具一格,为后世篆 刻家所取法。
  执刀法大致分为斜刀法与竖刀法,无论斜刀法或竖刀法,运刀时会因刀锋的倾斜程度、运刀的速度快慢、刀干的厚薄状况及刀干的陡峭程度等等因素,而造就出线条笔划的多变风格。不过基本上,运刀可依速度的快慢、线条的长短,而区分为冲刀法及切刀法。冲刀法的刀痕较直长有劲,而切刀法的刀痕则多短促苍浑。所以综合执刀法与运刀法,再加上运刀的方向,约可分成斜刀直冲法、斜刀直切法、竖刀直冲法、竖刀直切法、竖刀横冲法、竖刀横切法等六种方法。
  斜刀法有如执硬笔(原子笔或钢笔类)式,刀干平斜,以姆指、食指与中指捏住刀干前端,刀干尾端则平靠在手掌虎口处,刀锋与石面呈垂直。同时无名指及尾指要抵住中指,辅助用力,不要卷曲在手掌中。斜刀法的运刀,都是由内向外将刀干直向推出,刻时较省力,刀触的劲道也较强势,所以使用此法时,印石通常都用印床加以固定,以防危险,或是手持印石抵住桌缘来刻,较为安全。
  竖刀法则大致若双钩执毛笔式,刀干竖直,姆指与食指捏刀干中段,中指与无名指夹在刀干的下段,刀锋方向朝向自己。同时尾指要抵住无名指,辅助用力。竖刀法的运刀,则由外向内直向拉进,刻时以外侧刀尖着力,或由右向左横向滑动,以右侧刀尖着力。此法运刀,力道较能节制,所以通常都只用手握住石材来刻,反而较能灵活。如不习惯徒手握石,当然也可加以印床固定来刻。

书画作品落款与印章常识
答:常识如下:1、 书画上落款盖印,印比字大不可以。大幅盖大印,小幅盖小印,理所当然。2、 国画直幅落款字下盖印,直下底角,不可再盖压角闲章。如右上落款,左下角可盖闲章,左上落款,右下角可盖闲章。如上款字印接近下角,闲章就不须盖了。3、 国画横幅落款,左右两头角边,不可盖闲章。

篆刻章盖在哪里?
答:15. 花头、鸟尾、树枝、山顶上,不可落款盖印。这是画家最起码的常识,不可不懂。16. 匠刻印章,不可用於书画上,须用艺术篆刻家所刻石章最佳。17. 普通印泥不适用於书画上,要用八宝印泥。18. 盖二印,距离不可太远太近,相隔一个印距离正好。19. 盖二印,印文、章法、刀法各异,不可匹配...

非遗小常识中国篆刻由哪种传统技艺发展而来
答:非遗小常识:中国篆刻由哪种传统技艺发展而来?A.雕版印刷 B.印章制作 正确答案:B 答案解释:中国篆刻,源自古代的印章制作技艺,是一门独特的镌刻艺术。这门艺术以石材为主要材料,以刻刀为工具,通过雕刻出汉字的形象,呈现出中国千年文化的深厚底蕴。它承载着上千年的历史,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

篆刻的步骤方法?
答:推荐鄙人的心得(初学者适用):把石头要刻的一面印在纸上,描出轮廓。在纸上的轮廓中写入篆字(自己布局好),把纸翻过来,在背面仔细描出字来。为什么要仔细呢?因为这一步很容易让篆字走形,当心当心!描完后,用软铅笔(B字头的),把你看到的反字慢慢画到石头上,当然,这一步也会让字走形...

篆刻印章
答:之前我们公司刻章和备案都是在支付宝或微信上操作 1:支付宝首页搜索:【跑政通】߅/微信底部-发现-小程序-搜索:【跑政通】 2:进入跑政通,选择:߅公司刻章 3:备注企业信息,等待客服联系办理 价格透明、速度很快,能当天送达

书法作品落款格式印章【关于印章书法作品】
答:印章的基本常识 印章的内容很广,特征也因不同的印材而异,刻法也有种种术语,了解这些知识对于收藏和鉴赏都有很大用处。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些常识。 1.阴(白)文印、阳(朱)文印、阴阳间文印。印章上文字或图像有凹凸两种形体,四下的称阴文(又称雌字),反之称阳文。但古代的称法和现在正相 反,因为古人是按照...

书法作品落款印章知识
答:印章在一幅书法作品中的位置是相当正要的,别看这一小块红,真有画龙点睛之妙。书法作品落款印章的使用知识你了解吗?下面我带给大家的是书法作品落款印章知识,希望你们喜欢。书法作品落款印章图片欣赏 书法作品落款印章图片1 书法作品落款印章图片2 书法作品落款印章图片3 书法作品落款印章图片4 书法作...

篆刻初学用哪本书最好?
答:3. 《中国篆刻史》 赵昌智 祝竹 上海人民出版社 4. 《汉印精华》马子恺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5. 《秦印官印集萃》吉林文史出版社 6. 《汉印分韵合编》 袁日省编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另外,篆刻艺术是篆书和雕刻相结合的 艺术。因此在学习篆刻之前,应具备一般篆书的 基础。篆书书基础越厚实...

如何手工篆刻印章
答:1,找书--篆刻艺术 中国篆刻 怎样学篆刻 篆刻技法 篆刻字典 等等--这类书---去京东或亚马逊或其他的网上书店或实体店---2,还要学书法--篆字--至少要学--小篆--就要找--小篆的字帖和技法书--就是告诉你怎样写这本字帖的方法还有工具材料和基本的常识---帖--推荐--《峄山碑》 笔-双羊牌的善琏湖笔--精制...

书画章一般刻什么字
答:这是画家最起码的常识,不可不懂。匠刻印章,不可用于书画上,需用艺术篆家,普通印泥,不适用于书画上,要用八宝印泥。盖二印,距离不可太远太近,相隔一个印距离正好。盖二印,印文,章法,刀法各异,不可匹配。要用相同刀法所刻印章。上款上端不可盖闲章,压在人名头上,人家很忌讳。一来失礼,二来破坏了画面。盖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