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家荣的主要成就

作者&投稿:征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谢家荣的人物评价~

中国地质学在老一辈地质学家和勘探家的开拓和奠基工作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勘探实践、认识、创新,促使学科不断发展。谢家荣为了祖国的富强,将其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地质科学和地质找矿事业。无论是在中国地质事业初创的年代,还是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无论是在抗战胜利后的动荡时期,还是在建国后的火红年月;无论是在意气风发的顺境中,还是在受到不公正对待的日子里,他都始终为祖国的富强关注着地质找矿。他崇高的道德风范和人格魅力以及热爱科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评) 谢家荣是国内外著名的地质学家和矿床学家,同时也是一位了不起的经济地质学家、卓越的地质教育家,是中国现代矿产勘探事业的先驱者、开拓者,他在中国地质事业上的贡献和科学研究成就是多方面的。他认为一个矿床学家应不仅探讨矿产地质,还要掌握有效的勘探方法,并了解矿产品的国内外市场价格变化。他在地质学理论探索上取得重要成就的另一侧面是对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的研究,从而使他成为一位中国大地构造学专家。谢家荣同时及时培训了大量专门人才致力于地质普查勘探工作,这又使他成为一位杰出的地质学家。他还主张中国矿产应尽量出口,以获得外汇,并分析了国内外市场。(九三学社评) 谢家荣是中国最早提出陆相生油的学者之一,更是注意到在华北和东北平原下找油的第一位地质学家。中国石油地质领域最重大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就就是松辽盆地大庆油田的发现,松辽盆地就是谢家荣命名的,他和李四光、黄汲清一起,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石油地质中的“左潜山油藏”一词也是谢家荣首先提出的。谢家荣认为在对中国各类矿产资源的理论研究和矿产分布规律研究中都应把大地构造格局放在首位。他对中国大地构造问题有独到的见解,有许多科学论述发表在他的经济地质学著作中。 谢家荣50年的地质生涯是他对中国地质事业执著追求,对地球科学理论努力探索的历程。他的成功来自勤奋求实。他的研究工作涉及的地质学领域广,成就大,优秀作品多。他的青胜于蓝的教育思想,也表明他的超常勤奋和献身精神。他对经济地质学家的素质要求有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作为我国勘查地球化学的开拓者与奠基人,谢学锦一直在这门新兴学科内不断创新,使它在若干领域领先世界。他发现了国际公认的铜矿指示植物——海州香薷,探寻到原生晕找矿规律,独自完成了《中国地质词典》中地球化学勘查部分300多个专业词条的注释,提出了极具重要意义的“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他是国际地球化学填图的三位主要倡导者之一。(科学网评) 作为我国石油地质的先驱,谢家荣的一生都在关注石油,为祖国石油地质事业呕心沥血,为以大庆油田的发现为开端的中国石油大发现立下了不朽的功绩。(中国石油新闻评)

1923年5月21日,谢学锦出生在北平一个学术和艺术气氛浓厚的家庭。父亲谢家荣是我国地质科学的奠基人章鸿钊、丁文江创办的工商部地质研究所培养的我国第一代地质学家中的佼佼者,我国矿床学的主要奠基人。母亲吴镜侬是安徽人,毕业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她出身名门,聪明美丽,质朴大方,擅长绘画,爱好音乐,思想激进。1898年9月7日,谢家荣生于上海市一个清寒的职员家庭。1910年小学毕业。 1913年,他在上海制造局兵工学堂附属中学毕业后,来到北京。考入了农商部地质研究班(后改名地质研究所),这个地质研究所是一个地质专科学校。它的领导者和主要教员都是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章鸿钊、丁文江和翁文灏。学校和老师们对学员教导认真、要求严格,使他们受到地质学知识的良好教育和地质工作基本功的严格训练。谢家荣是同班30人中最年轻者,然而却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成绩一直很优异。1916年,地质研究所结业时,只剩下22人,其中18人拿到了毕业文凭,都进入了农商部地质调查所任调查员,他们是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地质工作者。中国地质学史上俗称“十八罗汉”。他们中绝大多数成为中国地质界的骨干、栋梁。当时年仅18岁的谢家荣,在这“十八罗汉”中成绩却十分优秀。1916年,就发表了河北滦县、江西丰城和江西进贤三个煤田调查报告,以后陆续有煤田地质研究成果问世。 1917年,即被选送留学美国,最初在加里福尼亚州的斯坦福大学地质系学习。1918年,转入威斯康星大学地质系作研究生。1920年毕业,获硕士学位。他立即回到祖国,仍在农商部地质调查所任职。1920年撰写《矿床学大意》,系统阐述矿床学理论与实践问题,开拓了矿床学研究领域。随着矿产地质工作的深入发展,他从理论上总结了中国矿床的分布和成因分类。 1921年初,谢家荣参加了北洋政府派出的考察团,随翁文灏、王烈等去甘肃考察。他们最初在兰州附近作了一番调查研究工作。以后,翁文灏去震中区调查,派谢家荣穿过河西走廊去甘肃玉门调查石油地质。工作结束后,他发表了《甘肃玉门石油报告》这一初步成果。这是中国地质学家对该区最早的石油勘察活动,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1922年,谢家荣在其调查报告中论述地质构造对油气生成及运移、储存的控制,揭示背斜层的重要意义。他1930年发表的论著《石油》,是中国学者自己撰写的最早的石油科学专著。 同年中国地质学会成立,谢家荣被选为首届理事会书记,并先后两次任中国地质学会会长。1923年,他发表了《有关中国地质调查所收到的第一块陨石的成分和构造的初步研究》和《中国陨石之研究》两篇论文,这是中国陨石学最早期的探索。 1924、1927年先后于东南大学、中山大学执教。其间,出版《地质学》(与徐韦曼合著),并参与华南的区域地质和矿产调查。之后,谢家荣在德国进修。三四十年代,谢家荣热心教育事业,曾任北京大学地质系主任。在50年代初的三年经济恢复时期,他创办南京地质探矿专修学校,招收高中毕业生,进行培训,为即将开展的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造就出百余名地质矿产科技人才,相当于当时全国地质人员的三分之一。 1925年,他赴德考察,回国后倡导煤岩学工作。 1926年,在新创刊的《地质论评》上著文论述了“鞍山式铁矿”这一独特的新类型,指出它有别于北美的地台型铁矿和绿岩带型铁矿。同年发表了《中国中生代末第三纪初之造山运动火成岩活跃及与矿产形成的关系》的论文。抗日战争时期及以后,谢家荣主持矿产测勘处工作,对黑色金属、有色金属以及磷、硫等非金属矿床都做了深入研究。发现或指导发现了淮南八公山煤田、福建漳浦铝土矿、安徽凤台磷矿、南京栖霞山铅锌银矿、甘肃白银厂铜矿等一批重要矿产,是我国发现矿床最多的地质学家。 1928年,谢家荣被借调到两广地质调查所任技正,又兼广州中山大学地质系教授。1929年,他到德国考察与进修,先后在柏林地质调查所和弗莱堡大学攻研煤岩学与金属矿床学。1930年,他回国后,任实业部地质调查所技正兼沁园燃料研究室名誉主任,该研究室为著名实业家金沁园捐款所建,专门从事煤炭、石油及有关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1931年,谢家荣兼任清华大学地学系教授,并曾代理系主任。1934年,发表《煤之成因与分类》。抗日战争时期,他主持矿产测勘处的工作,对西南地区的煤田地质做了大量工作。 1935年,他在《地理学报》上发表《中国之石油》,着重讨论了四川、陕西含油盆地的远景,对西部地区的石油勘探提出建议。实业部地质调查所主体迁往南京,留在北平的部分成立北平分所,谢家荣被任命为所长1936年他编制了《中国各种储油区域油苗、油页岩及地沥青分布图》 ,发表《中国的成矿时代与成矿区域》一文,明确指出扬子区与南岭区矿产组合的差异,将中国成矿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1948年,他向第18届国际地质大会提交的报告中,论述了中国的铅锌银矿床。他专门提到了中国与花岗岩侵入体有关的不同类型矿床。首先为磁铁矿—黄铜矿型矿床,其次是产于寒武奥陶系灰岩与花岗岩接触带的接触变质成因的辉铝矿—磁黄铁矿—黄铜矿矿脉。1936年,他建议创办了《地质论评》,并兼编辑主任。还兼任《中国地质学会志》编辑。对学会这两本主要刊物(中文和英文)之出版做出了重大贡献。他还与章鸿钊等一同设计制定了中国地质学会会徽。他还兼北京大学地质系系主任。他曾于1935年、1946年两次主持了该学会的“葛氏(金质)奖章”之授奖仪式。1937年,发表佳作《北平西山地质构造概说》,1961年的《中国大地构造问题》,1962年的《论中国大地构造格局》和1963年的《华南主要大地构造特征》等论文反映了他对中国地质问题的总结和认识上的深化,也是对中国矿床学总结的理论准备。谢家荣是中国最早将地质学与经济学结合起来的地质学家,他运用地质科学为社会服务,为找矿服务,并引入经济学,进行成本核算,按经济规律办事,是中国经济地质学的先驱。 1937年在地质调查所《地质汇报》上发表《中国之石油储量》,并将中国含油区划分成陕北、四川赤盆地、准噶尔和塔里木四个区,含油地层为中生代的大陆沉积和海相沉积地层,还提到塔里木盆地“有海相之始新统及白垩纪地层,转运宜于产油”,认为“此区亦颇有重视之价值”。 1940年6月,他去云南,任叙昆铁路沿线探矿工程处总工程师。同年10月,该处改名经济部资源委员会西南矿产测勘处,谢家荣仍任处长。1942年10月,该处扩大为中国性的矿产勘测机构,去掉了“西南”二字,谢仍为处长。1944年,他作为“丁文江先生纪念奖金”委员会主席主持了此奖金之授奖仪式。1934年,他与翁文灏、丁文江、李四光、竺可祯、叶良辅、张其昀、胡焕庸、曾世英等发起,在南京成立中国地理学会,并当选为首届理事。他先后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委员会第1—4届委员。谢家荣从事地质工作50年整,留下“等身著述”400多种。1945年,他在《贵州煤田研究并特论其与古地理及地质构造之关系》一文,提出了煤田地质研究中的重要问题。20世纪50年代以来,谢家荣以其煤地质学理论研究和中国煤田地质实践经验陆续发表了多种有指导意义的论文、报告, 1954年发表《勘探中国煤田的若干地质问题》。 1946年,谢家荣基于他对煤地质学的研究以及对中国大地构造、古地理和煤田地质的深刻理解,结合淮南煤田含煤沉积发育的“北型南相”特点分析,找到了淮南八公山煤田,被地质界传为佳话。这一隐伏煤田的重要发现,为两淮煤炭基地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1948年,谢家荣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发表了《铀矿浅说》一文,标志着中国铀矿地质学研究的起点。 1950年,谢家荣根据他对中国矿产地质的实践经验,结合矿床学理论研究,就全国地质矿产勘探工作发表了许多有战略指导意义的文章。 9月谢家荣被任命为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兼计划处处长。他统筹考虑,将中国6大区地质勘探、普查或调查性质的队伍分别予以编码,如221为华北勘探第一队,321为华东勘探第一队,429为华中勘探第九队,641为西北普查第一队等等,使中国地质勘探工作初步纳入科学管理的轨道。1952年,地质部成立,他任地质矿产司总工程师。他着重于矿产分布规律的综合研究,如对甘肃白银厂铜矿的地质评价意见,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铜矿基地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1954年,他调任地质部普查委员会常务委员兼总工程师。对于石油普查勘探工作进行了相应的部署和指导,他与黄汲清主持编写的《普查须知》是野外地质人员必备的工具书。1955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学部,他是首批学部委员之一。1954年,发表的《中国的产油区和可能含油区》与1956年发表的《石油地质的现状、趋势及今后中国勘探石油的方向》以及1957年发表的《石油地质论文集》 1955-1957年间,谢家荣为三次石油普查会议准备了最主要的学术报告,指导了我国的石油普查。他与黄汲清专门提出并坚持当年部署了松辽盆地的石油普查项目。他反复多次地论述了陆相生油的理论的重要性,指出“只从相的研究绝不能决定生油层”,“大陆沉积生油的理论在我国应该予以很大的考虑。”他还指出“储油层的确定和圈闭类型的研究,在目前石油勘探工作方在开始的中国尤其具有关键性的意义,为迅速发现足够的新油田以满足国家的要求,必须对此问题尽先研究,迅速予以解决。”为中国石油普查和勘探,为大庆等油田的发现提出了正确的战术方针。 1956年,他发表了《中国矿产的分布规律及其预测》。 1957年,地质部地质研究所担任副所长,他与孙云铸、黄汲清等一起拟定了逐步进行中国地质和矿产研究的总体规划,并取得了若干成果。他本人发表了若干重要论文与专著,如《中国大地构造问题》,《论矿床的分类》,《地质历史中成矿作用的新生性、再生性和承继性》等等。他还指导了大批研究生,培养了不少高级地质人才。同年发表《火山及火山沉积作用在中国几种矿床中的意义》。 1958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矿产地质会议上做了《中国矿产分布规律的初步研究及今后找矿方向的若干意见》的学术报告。之后,他帮助地质勘探队找到海南岛海口市附近的一处三水型铝土矿露头。 1964年,他任地质部矿床地质研究所矿产综合研究室主任,着手编著《中国矿床学》。1966年8月14日,“文化大革命”初期,由于不堪忍受造反派的冲击在北京自杀谢世。

20世纪50年代以来,谢家荣兼任燃料工业部石油地质顾问,对全国的石油地质普查勘探工作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谢家荣的确是一名一专多能的地质学家。虽然他更多地致力于矿产地质工作,然而也研究到地质科学的许多领域。
在区域地质学方面,他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任教时,暑期即带领学生填绘北平西郊兰靛厂、房山、涞源等地的地质图。在云南的3年(1940—1943年)中,他亲自指导周德忠编制了滇东、滇西、川西的1/10万路线地质图数十幅,为中国1/300万地质图的编绘出版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资料。另外,他还主持测制了许多大比例尺的矿区地质图。
在地层古生物学方面,他早年在野外工作中建立了许多区域地层单位,如大冶灰岩、长辛店砾岩等,一直为地层学界采用。他在云南曾与郭文魁一起确定了昭通褐炭层上泥砂层中的象牙化石是上新统的东方剑齿象。他与燕树檀一起研究了昭通龙洞泥盆纪剖面,根据化石群详细划分了中泥盆统的层位。在淮南八公山盆地边缘丘陵的灰岩中,他找到?,鉴定为中石炭统的纺缍?,从而决定在盆地内下钻寻找新煤田。
在矿物学方面,他早年对东川铜矿石进行研究,确定其中有电气石的存在。1944年,他在简陋的条件下,仔细鉴定昆明与贵州息烽石炭系铝土矿为硬水铝石(Diaspore),而福建漳浦的铝土矿为三水铝石(Gibbsite),从而给予正确的经济评价。他还对昆阳的胶磷矿与宿松磷矿的磷灰石做过对比研究。他留学德国柏林时,结识了世界矿相学大师拉姆多尔(Ramdor),后来他在反光显微镜下所拍东川铜矿矿石结构构造与矿物相互关系的图片,为拉姆多尔所采用,编入他的《矿相学图册》中。
在岩石学方面,1937年谢家荣首先指出北平西山辉绿岩不是侵入岩层而是玄武岩流,后为郭文魁的实际工作所确证。1936年,他在翁文灏1920年工作的基础上,首先将华南花岗岩正式分别命名为“扬子式”与“香港式”。这与现在流行的“I”型与“S”型,或“同熔”型与“重熔”型,“磁铁矿”型与“钛铁矿”型岩石的分布区域完全一致。
此外,他还进行过陨石、地文、地貌、古地理、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之研究。1923年,他发表了《有关中国地质调查所收到的第一块陨石的成分和构造的初步研究》和《中国陨石之研究》两篇论文,开中国近代陨石学研究之先河。1925年,他与叶良辅合著的《扬子江流域巫山以下之地质构造与地文史》一文是中国地文学、地貌学之重要著作。他从古地理研究论证过磷矿的分布和找磷方向,在这方面他是国内第一人。他主持过台湾甘蔗田地下水之调查。他指导过有关人员进行过叙昆、滇缅二条铁路的拟定路线之工程地质勘察,他还专门派人勘察了湖南资兴东江水坝的坝址地质,为今天该坝的兴建奠定了基础。 谢家荣在北京大学讲授矿床学课时,是三、四两年级的课程,有一年完全讲煤。1935—1936年,他除讲授“无烟煤、烟煤、褐炭、泥炭”这样传统的分类法外,还以一学期的时间,专门介绍新兴的煤岩学,在镜下可把煤分为镜煤、亮煤、暗煤和丝炭等。他是把煤岩学介绍到国内的第一个中国人,是中国煤岩学的倡导者。
谢家荣在矿产测勘处培养出来的人员,先后分别担任地质部系统吉、辽、冀、鲁、晋、苏、赣、鄂、黔、粤、陕、青等省地质局以及区测局的总工程师。50年代中国各省(区)担当地质勘探工作重任的有一半是谢家荣培养的人才。石油、冶金、煤炭等系统许多地质骨干也出自谢家荣门下。
1950年根据国家对矿产测勘人才之急需,谢家荣创办了“南京地质探矿专科学校”,亲任校长,校内设矿床、勘探、物探和石油地质四个专业,聘请南京各地质专家来授课,他亦亲授“矿床学”。到1952年结业,共培养学生116名,都已成地质界骨干。
谢家荣在矿产测勘处培养出来的科技人员,成了日后全国矿区勘探工作的骨干力量。曾有数据统计,上世纪50年代全国各省(区)地质局的总工程师,有一半是出自谢家荣的门下。 他撰写的《扩大探油的范围》、《中国的产油区和可能含油区》、《石油普查中的若干重要问题》、《石油地质的现状、趋势及今后在中国勘探石油的方向》等8篇论文,对以大庆油田的发现为开端的20世纪石油大发现具有重大意义,在我国石油地质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这8篇论文是谢家荣当年从石油地质科学的角度全面规划和指导中国石油地质普查的历史记录和铁证。它们雄辩地证明,谢家荣是以大庆油田的发现为开端的中国石油大发现的头号功臣。正是这8篇论文和他的其他石油地质论文一起确立了谢家荣在中国石油地质史上崇高的地位。这些论文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谢家荣.矿床学大意.科学,1922,5(9-12):909-922,1020-1030,1132-1141,1231-1250.
2.谢家荣.甘肃玉门石油报告.湖南实业杂志,1922(54).
3.Hsieh C Y.Preliminary Notes on the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of the first Speci men of Meteoric Stone received by the Geological Survey ofChina.Bull.Geol.Soc.China,1922,1(1-2):95-97.
4.谢家荣.中国陨石之研究.科学,1923,8(8):823-828.
5.谢家荣.中国陨石之研究附表.科学,1923,8(9):15.
6.谢家荣.地质学,上编.商务印书馆,1924:244.
7.叶良辅,谢家荣.扬子江流域巫山以下之地质构造及地文史.地质汇报,1925(7):69-70,英文页87-109,图版1.
8.谢家荣.扬子江下游铁矿志.地质专报,甲种,1935(13):1-78.
9.谢家荣.中国之矿产时代及矿产区域.地质论评,1936,1(3):363-380.
10. 谢家荣.四川盆地及其所含之油气卤盐矿床.地质论评,1945,10(5-6):211-244.
11.谢家荣.淮南新煤田及大淮南盆地地质矿产.地质论评,1947,12(5):317-347.
12. 谢家荣.煤地质的研究.地质学报,1952,32(1-2):61-69.
13. 谢家荣.从中国矿床的若干规律提供今后勘探方面的意见.地质学报,1952,32(3):219-231.
14. 谢家荣.勘探中国煤田的若干地质问题.地质学报,1953,33(1):15-28,又载:科学通报,1953(3):40-48.
15. 谢家荣.中国的产油区和可能含油区.石油地质,1954(12):20-21.
16. 地质部普查委员会编(黄汲清、谢家荣、王曰伦等著).普查须知.地质出版社,1956,共316页.
17. 谢家荣.火山及火山沉积作用在中国几种矿床中的意义.地质学报,1956,36(4):383-392.
18. 谢家荣.石油地质论文集.地质出版社,1957.
19. 谢家荣.中国大地构造问题.地质学报,1961,41(2):218-229.
20. 谢家荣.中国找盐问题(矿床学论文集).钾磷矿床研究,科学出版社,1963:18-24.
21. 谢家荣.盐矿地质(矿床学论文集).钾磷矿床研究,科学出版社,1963:25-39.



地质教育野外实习传统的形成
答:根据《农商部地质研究所一览》的学生名单可知,地质研究所第一批学生实际共有22名,分别为:叶良辅、王竹泉、谢家荣、刘季辰、赵志新、周赞衡、徐渊摩、徐韦曼、谭锡畴、朱庭祜、李学清、卢祖荫、马秉铎、李捷、仝步瀛、刘世才、陈树屏、赵汝钧、杨培纶、祁锡祉、张蕙和唐在勤。其中朱庭祜、卢祖荫、杨培纶并未出现在...

袁见齐的成就及荣誉
答:1980年为参加第26届国际地质大会而写的题为《中国碎屑岩系中钾盐矿床的形成条件》的论文里,他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盐矿研究30年来的主要成就,概括为:盐盆地的活动性;盐类物质的多源性;盐类沉积过程的复杂性;盐类物质的易变性(包括变质和变形),并进一步概括为“高山深盆的成盐模式”,在中国地质学会成立60周年学术报告...

中国科学家的名字
答:11、钱伟长(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我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兼长应用数学、物理学、中文信息学,著述甚丰。特别在弹性力学、变分原理、摄动方法等领域有重要成就。) 12、严济慈(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物理研究奠基者之一。) 13、吴有训(物理学家,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教育家) 14...

李四光的资料
答:20世纪50年代,在李四光部长的领导下,通过我国著名地质学家黄汲清、谢家荣等地质学家的不断理论探索和实践,肯定中国东部特别是东北松辽盆地具有良好的储油条件。毛泽东、周恩来在认真听取了汇报后,支持了地质部的观点,并根据地质部和李四光的建议,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开始了大规模的石油普查。1956年,在李四光的主持下,...

张相文的技术成就
答:由于当时《地学杂志》是中国唯一的地学刊物,所以它为地理学界、地质学界及其他有关方面的学者提供了发表成果和讨论问题的重要论坛和阵地。据本文作者统计,《地学杂志》的作者先后共有540多人,其中不乏一些著名学者和知名人士,如章鸿钊、张相文、张謇、白眉初、翁文灏、章太炎、梁启超、邹代钧、王桐龄、谢家荣、王恒升、...

西北大学的哪些专业比较好?
答:我觉得最重要的其实还是兴趣,看你个人比较喜欢哪个领域,将来想从事哪方面的工作,这些都是选择专业的时候需要考虑的。如果是想找稳定一些的工作可以考虑教师,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想教的科目,比如语文历史等都很不错。建议先了解一下你喜欢的专业专业都学些什么,然后再做决定。最后祝你成功,西大...

谢家荣和李四光什么关系啊
答:是我国现代矿产勘探事业的先驱者、开拓者,他在中国地质事业上的贡献和科学研究成就是多方面的。他在地质学理论探索上取得重要成就的另一侧面是对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的研究,从而使他成为一位中国大地构造学专家。谢家荣同时培训了大量专门人才致力于地质普查勘探工作,这又使他成为一位杰出的地质学家。

叶良辅人物介绍
答:主要成就:中国地质学会创始人之一代表作品:《北京西山地质志》籍贯:杭州字:左之人物生平1894年8月1日生于浙江省杭州市佑圣观巷。1913年毕业于上海南洋中学,同年考入农商部地质研究所。1916年6月任农商部地质调查所调查员。1920年1月—1922年6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质系进修,获理学硕士学位。1922年7月—1927年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