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述而篇中“子行三军”,这句话中的“行”怎么念?

作者&投稿:移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论语·述而》的全文及翻译~

【原文】子曰:“ 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译文】 孔子说:“只转述先哲的思想而不创立自己的思想,相信且喜好古人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原文】 子曰:“默而识之,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原文】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文】 孔子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原文】 子之 燕居, 申申如也; 夭夭如也。
【译文】孔子闲居在家里的时候, 衣冠楚楚,仪态温和舒畅,悠闲自在。
【原文】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 周公。”
【译文】 孔子说:“我衰老得很厉害了,我好久没有梦见 周公了。”
【原文】 子曰:“志于道,据 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译文】 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 六艺的范围之中。”
【原文】 子曰:“自行 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译文】 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原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 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评析】 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 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 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 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原文】 7·9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译文】 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
【原文】 7·10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译文】 孔子在这一天为吊丧而哭泣,就不再唱歌。
【原文】 7·11 子谓 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1),惟我与尔有是夫(2)!” 子路曰:“子行三军(3),则谁与(4)?”子曰:“ 暴虎(5) 冯河(6), 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7)。好谋而成者也。”
【译文】 孔子对 颜渊说:“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 子路问 孔子说:“老师您如果统帅三军,那么您和谁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都不会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划而能完成任务的人。”
【评析】 孔子在本章提出不与“ 暴虎冯河, 死而无悔”的人在一起去统帅军队。因为在他看来,这种人虽然视死如归,但 有勇无谋,是不能成就大事的。“勇”是 孔子道德范畴中的一个德目,但勇不是蛮干,而是“临事而惧, 好谋而成”的人,这种人智勇兼有,符合“勇”的规定。
【原文】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译文】 孔子说“富裕如果真的是可以求得到的话,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原文】 子之所慎:齐、战、疾。
【译文】 孔子所 谨慎小心对待的是斋戒、战争和疾病这三件事。
【原文】 子在齐闻《韶》, 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 孔子在 齐国听到了《韶》乐,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
【原文】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 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 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译文】 冉有(问 子贡)说:“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嗯,我去问他。”于是就进去问 孔子:“伯夷、 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 孔子)说:“古代的贤人。”( 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恨吗?”( 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到了仁,为什么又怨恨呢?”(子贡)出来(对 冉有)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君。”
【原文】 子曰:“饭 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原文】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译文】 孔子说:“再给我几年时间,到五十岁学习《易》,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
【原文】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译文】 孔子有时讲 雅言,读《诗》、念《书》、赞礼时,用的都是雅言。
【原文】 叶公问 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 叶公向 子路问 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 孔子(对 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原文】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原文】 子不语怪、力、乱、神。
【译文】 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
【原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原文】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译文】 孔子说:“上天把德赋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
【原文】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译文】 孔子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事不是和你们一起干的。我孔丘就是这样的人。”
【原文】 子以四教:文(1)、行(2)、忠(3)、信(4)。
【注释】 (1)文:文献、古籍等。 (2)行:指德行,也指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 (3)忠:尽己之谓忠,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 (4)信:以实之谓信。诚实的意思。
【译文】 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项内容教授学生。
【原文】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译文】 孔子说:“圣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这就可以了。” 孔子又说:“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见到始终如一(保持好的品德的)人,这也就可以了。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足,这样的人是难于有恒心(保持好的品德)的。”
【原文】 子钓而 不纲,弋不射宿。
【译文】 孔子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而不用(有许多鱼钩的)大绳钓鱼。只射飞鸟,不射巢中歇宿的鸟。
【原文】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译文】 孔子说:“有这样一种人,可能他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我却没有这样做过。多听,选择其中好的来学习;多看,然后记在心里,这是次一等的智慧。”
【原文】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译文】 ( 孔子认为)很难与互乡那个地方的人谈话,但互乡的一个童子却受到了 孔子的接见,学生们都感到迷惑不解。 孔子说:“我是肯定他的进步,不是肯定他的倒退。何必做得太过分呢?人家改正了错误以求进步,我们肯定他改正错误,不要死抓住他的过去不放。”
【原文】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 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
【原文】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 孔子曰:“知礼。” 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译文】 陈司败问:“鲁昭公懂得礼吗?” 孔子说:“懂得礼。” 孔子出来后,陈司败向巫马其作了个揖,请他走近自己,对他说:“我听说,君子是没有偏私的,难道君子还包庇别人吗?鲁君在 吴国娶了一个同姓的女子为做夫人,是国君的同姓,称她为吴孟子。如果鲁君算是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巫马期把这句话告诉了 孔子。孔子说:“我真是幸运。如果有错,人家一定会知道。”
【原文】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译文】 孔子与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要请他再唱一遍,然后和他一起唱。
【原文】 子曰:“文,莫吾 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译文】 孔子说:“就书本知识来说,大约我和别人差不多,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原文】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 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译文】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不过(向圣与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厌烦地做,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则可以这样说的。”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
【原文】 子疾病, 子路 请祷。子曰:“有诸?” 子路对曰:“有之。《诔》(4)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译文】 孔子病情严重, 子路向鬼神祈祷。孔子说:“有这回事吗?” 子路说:“有的。《诔》文上说:‘为你向天地神灵祈祷。’” 孔子说:“我很久以来就在祈祷了。”
【原文】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译文】 孔子说:“奢侈了就会越礼,节俭了就会寒酸。与其越礼,宁可寒酸。
【原文】 子曰:“君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原文】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译文】 孔子温和而又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详。

孔子
孔子(前551 ——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祖先本来是宋国的贵族,后因避宫廷祸乱而迁居鲁国。 孔子的父亲是一名武士,虽跻身于贵族之列,但地位很低。 孔子三岁时,父亲便死去了,他跟着母亲过着贫困的生活。孔于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仓库)、“乘田”(掌管牛羊畜牧)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 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主管司法,与司徒、司马、司空三卿并列),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 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史记·孔子世家》),政治生涯到了顶峰。由于与当时主宰鲁国政权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政治观点不和, 孔子离开鲁国去周游列国,希望在别的国家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先后到了卫、宋、陈、蔡、楚等国,都没有受到重用。晚年回到鲁国一心一意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资料,曾整理删定《诗经》、《尚书》等,并根据鲁国史官所记《 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 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孔子讲学,学生多达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论语
《论语》成书于 春秋战国之际,是 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 论语》(20篇)、《齐 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 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 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 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 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 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作者简介
《 论语》是 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 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 主,记录了 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 诗经》、《 尚书》、《礼记》、《易经》、《 春秋》并称“ 四书五经”。通行本《 论语》共二十篇

子路说:“如果让您率领三军,您愿找谁一起共事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大河,即使这样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是不会与他共事的。我所要找的共事的人,一定是遇事谨慎小心,善于谋划而且能完成任务的人。”
出自:《论语·述而篇》
作者:先秦·孔子的门徒 
原句: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翻译:孔子对颜渊说:“如果用我,就去积极行动;如果不用我,就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这样吧!”子路说:“如果让您率领三军,您愿找谁一起共事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大河,即使这样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是不会与他共事的。我所要找的共事的人,一定是遇事谨慎小心,善于谋划而且能完成任务的人。”

扩展资料《论语·述而篇》是《论语》的篇章之一,共包括38章,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共包含六方面的内容,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原话是“子行三军,则谁与?”大意是:如果让您来统率一个国家的三军将士,那您会选择谁来充当助手呢?行,译为率领,统率。

行有两种读音,读音解释如下:

行 [háng]

  1. 行列:字里~间。罗列成~。

  2. 兄弟姐妹的次弟;排行:我~二,你~几?

  3. 步行的阵列。

  4. 量词。用于成行的东西:泪下两~。

  5. 某些营业所:银~。花~。商行。

  6. 行业:同~。各~各业。

  7. 用长的针脚成行地连缀:~棉袄。~几针。

行 [xíng]

  1. 走:~走。步~。旅~。~踪。~百里者半九十。~云流水(喻自然不拘泥)。~远自迩。

  2. 出外时用的:~装。~箧。~李。

  3. 流通,传递:~销。风~一时。

  4. 从事:进~。

  5. 流动性的,临时性的:~商。~营。

  6. 足以表示品质的举止行动:~径。品~。言~。操~。~成于思。

  7. 实际地做:~礼。~医。~文。

  8. 可以:不学习不~。

  9. 能干:你真~。

  10. 将要:~将毕业。

  11. 古代指物质的基本元素:五~(“金”、“木”、“水”、“火”、“土”)。

  12. 古诗的一种体裁:长歌~。

  13. 汉字字体的一种:~书。

  14. 姓。


个人觉得读xing音,意思跟第7条相同。



xing 行走 是当时大国所有的军队,每军约一万二千五百人。

论语述而篇原文及翻译
答: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子之所慎:齐、战、...

《论语 述而》的翻译
答:述而篇【本篇引语】 本篇共包括38章,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三人行必有我师”;“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求《论语述而》原文?
答:论语·述而 7.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7.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不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什么意 ...
答:意思是:那种空手搏虎,赤足过河,盲目冒险,连死都不怕的人我是不与他交往的。遇见事情知道害怕是必然的,做事只有先谋划然后才能成功。出自:孔子《论语·述而》原文:“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是什么意思?
答:意思是: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都不会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在一起共事的。出自春秋孔子弟子《论语·述而》第11章。原文: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答:译文:被任用就施展抱负,不被任用就藏身自好, 只有我和你才能这样吧!选自《论语·第七章·述而篇》:”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译文:孔子对颜渊...

论语述而 全文及翻译
答:子路曰:“子行三军(3),则谁与(4)?”子曰:“暴虎(5)冯河(6),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评析】 孔子大力提倡“仁德”、“礼治”等道德观念,从《论语》书中,很少见到孔子谈论怪异、暴力、...【评析】 本篇第2章里,孔子已经谈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本章又说到“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吾与点也孰愈①?
答:译文:被任用就施展抱负,不被任用就藏身自好, 只有我和你才能这样吧!选自《论语·第七章·述而篇》:”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译文:孔子对颜渊...

《论语.述而》全文
答:述而第七 朱熹《论语集注》 此篇多记圣人谦己诲人之辞及其容貌行事之实。凡三十七章。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好,去声。述,...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万二千五百人为军,大国三军。子路见孔子独美颜渊,自负其勇,意夫子若行三军,必与己同。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

《论语·述而》原文内容是什么?
答: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不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7.12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7.13 子之所慎:齐,战,疾。 7.14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7.15 冉有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