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风俗是什么

作者&投稿:生蝶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侗族风俗是什么?~

广西以少数民族居多,那关于侗族和壮族的风俗习惯你都知道吗?


侗族的风俗
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男子装束,近城镇者与汉族无异,唯边远山区略有差别,穿右衽无领短衣,着管裤,围大头帕。有的头留顶发。妇女装束各地互有差别,有着管裤、衣镶托肩、钉银珠大扣、结辫盘头者;有衣长齐膝、襟边袖口裤脚有滚边或花边、挽盘发者;有着大襟衣、大裤管、柬腰带、包头帕、挽头髻者;有着对襟衣、衬胸布、围褶裙、系围腰、着脚套或裹绑腿、髻插银椎者;有宽袖大襟、衣滚绣有转龙凤花卉、长裙过膝,梳盘发者;也有着汉装者。一般都喜欢戴银饰。

侗族人民的饮食以大米为主要食物,平坝地区以粳米为主,山区则多食糯米。普遍喜食辣椒和酸味。自行加工的“醅鱼”、“醅肉”,贮藏十数年不坏。用油茶待客,是侗族人民的一种好客习惯。侗族的村落依山傍水,以南部地区最富有特色。村头寨尾多蓄有古树,溪流上横跨“风雨桥”,寨中鱼塘四布。按族姓聚居,鼓楼耸立其间。装干栏”房,楼上住人,楼下关养牲畜和堆置杂物。
“月也”,是这一村群众到另一村作客,并以吹芦笙或唱歌、唱戏为乐的社交活动。农闲斗牛,是集体娱乐之一。届时老少咸集,人山人海,欢声四起,锣鼓喧天,铁炮震动山谷。有外寨客人途经本寨,则阻之于寨边,以歌对答,谓之“塞寨门”。“行歌坐月”又称“行歌坐夜”,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谈情说爱的通称。北部侗族地区称为“玩山”,青年男女在劳动之余,三五成群,相约在山坡上对唱情歌。南部侗族地区称“走寨”,或称“走姑娘”,晚上姑娘们结伴在屋里作针线活,客寨男青年携带乐器前来伴奏对唱,互相倾诉爱情,深情时男女互相“换记”(送礼物)定情,约为夫妻。三江县富禄等地侗族群众常于夏历3月3日或2月2日汇集于广坪上,用一特制火包冲一铁环腾空而起,降落时,让大家抢夺,获得者受重奖,叫做“抢花炮”。

采桑:“采桑”又叫“吃细鱼”。事前,由男女青年于“晾月”时商议决定,人数不拘,除年轻者外,童男童女也参加。但其中必须有几对自寻成双的男女,作为主要成员,其余皆作陪者。进行时,首先于四月四日或四月八日方集资买糕点糖果,打包成封,由几位青年挑到寨中桥庆等候,其余大多数人成群地站在附近的半山腰中,高声疾呼,催促女方到常是时,对方身着盛装,列队出寨,与男方登山“采桑借此为乐。直到太阳偏西才归至桥头,挑着礼品,鸣放鞭炮同往女家。在女家先吃甜酒后设便宴招待。桌上摆满鱼肉,细鱼是席中的主要标志,必不可少。女方以同房兄弟作陪。席间众女拥至,举杯敬酒,吟歌盘问“采桑”根源,由男方答对,一直玩到天晓才散。隔两三天,男方复又鸣炮到女家,退回装礼品的箩筐,对方设“夜宴”款待,对唱情歌,通宵达旦才依依而别。女方则赠与布匹、花带表示答谢。以六月六日,男方挑着黄瓜、糖果,往女家同席品尝。名曰“吃黄瓜”。七月,择定日期,男方送梨子、糖果到女家,谓之“吃梨”。这两次活动,基本上与“采桑”情节相同,只不过是不上山和规模略小而已。且由年轻人从事,其他的童男童女均不参加,时间不定,男方筹资买一头花黄牛,还有炮竹、糖果,汇聚桥头,邀约女方上山采集葛藤,同到水边将藤洗净,再牵牛、鸣炮,一起到女家。先是大家围牛而歌,怀念“采桑”鼻祖,随后杀牛。用牛的内脏作“夜宵”菜肴,留下四腿由女方均分。男方去退箩筐时,对方则送男方的主要人员,每人一套衣料,给陪者一张头帕。这叫做“栋太”[dongldaip.煮葛]。十月,复择一日,男方前往女家,与女方同漂葛藤,谓之“漂白”。其情节与前者大同小异。至是全部活动宣告结束。

近年来百度贴吧等平台有一些用户歪曲民族事实,摸黑苗族侗族布依族的历史,称我们苗侗族人为"尸干猪",严重歪曲事实历史,历史上有叫南蛮或武陵蛮的,也没有如此无耻的称谓,可见有些年轻人被别人洗脑,敌视我们苗侗族这种情况不容乐观,严重影响了族人的形象,这样下去会被别人长期误会不利于我民族生存和发展,我们苗侗布瑶等兄弟族群要团结在一起,像过去"土改归流"一样战斗在一起,维护我们族的根本利益。特别在网络舆论战线中要站稳脚地,别小看一个民族歧视小小的评论,也许在小朋友看了之后就生根发芽了,我们苗侗瑶布等族在古代其实就是一家人,就是兄弟,我们长期受到封建帝国的压迫和奴役,封建统治者为了分化我们的力量,必须分化我们成为多民族,其实我们都是古代他们称的"南蛮"。
然而,如今这股民族歧视抹黑的意识形态已经燃起了,在百度贴吧等有些年轻人大肆抹黑南方的少民,还用一些极端的仇恨词语,他们还想要用古代封建的意识形态打击我们,并且敌对我们,可见是多么可怕。如果我们再不觉醒,我们的苗侗瑶布兄弟民族就会如一盘散沙,任人宰割。
觉醒吧!同胞们,要为自己未来着想,坚决与抹黑敌对苗侗瑶布少数民族的势利分子做斗争,敢于发言,敢于战斗!

  侗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之美誉。侗族诗歌的韵律严谨,题材广泛,情调健康明朗,比喻生动活泼。其中抒情诗歌优美细腻,真挚热情。;叙事诗歌委婉曲折,含意深长,是侗族民间文学的一项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诗歌歌词多以人类起源、民族迁徙和习惯法为题材,具有史料价值。以《珠郎娘姆》、《莽岁》、《三郎五妹》、《蝉之歌》 等流传最广。音乐曲调既多又美。一领众和、多声合唱的“大歌”声音宏亮,气势磅礴,节奏自由。琵琶歌,因以琵琶或加“格以琴”(侗语称ki212,俗称牛腿琴)伴奏而得名,曲调欢快流畅,为侗族所特有。民间的故事传说,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表现手法富于浪漫性,体现了侗族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追求光明、战胜邪恶的善良愿望。侗戏是由原有的叙事说唱发展起来的,始于19世纪初,相传是黎平侗族吴文彩(约1798~1845)所创。台步简单,动作纯朴,曲调唱腔多样。演唱时,用胡琴、“格以琴”伴奏,击锣钹鼓闹场,着侗装,不画脸谱,富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侗族民间舞蹈,有“哆耶”、芦笙舞和舞龙、舞狮等。“哆耶”是群众性的集体歌舞,或男或女,彼此互相牵手搭肩,围成圆圈,边走边唱。芦笙舞是由舞者吹奏芦笙边吹边舞的集体舞蹈。乐器除上述者外,还有侗笛、唢呐等。手工艺品有挑花、刺绣、彩绘、雕刻、剪纸、刻纸、藤编、竹编。刺绣是侗族妇女擅长的工艺,她们有服饰上刺绣各种图案花纹、人物、禽兽、花卉、草虫,形象生动,色彩绚丽而调和。银饰有颈圈、项链、手镯、耳环、戒指、银簪、银花。纺织品有侗锦、侗帕、侗布。先用靛染,后涂蛋白的“蛋布”,颜色鲜亮,为侗族固有衣料。
  鼓楼、风雨桥是侗家建筑的典型代表。侗族擅长石木建筑,鼓楼、风雨桥是其建筑艺术的结晶。鼓楼为木质结构,以榫头穿合,不用铁钉。有三、五层以至十五层,呈4面或6面8面倒水,高4~5丈,飞阁重檐,形如宝塔,巍峨壮观,是族姓或村寨标志,也是公众集会的议事场所。风雨桥是石墩木桥,长廊桥道,桥亭重瓴联阁,雄伟壮丽,以三江县的程阳桥最负盛名,已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
  历史由来

  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百越”中的一支)。古代侗族先民原来居住在广西梧州一带,后来一部份向东移动到贵州、湖南一带;另一部份移至广西定居下来。12-13世纪,江南一些汉族人因乱战而迁到侗族地区;14世纪,从江西迁移来大批的汉族农民;14世纪末,又在侗族地区屯军,军人多为江西籍的汉族人。以上这些移民和屯军,以后有大部份融合到侗族中。

  语言文字

  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分南北两方言区,但差异不大。现在多数人能说汉语,有的地方完全说汉语。侗族原来没有自己的文字,1958年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方案,但没推行起来,现在基本通用汉语
  侗族(二)
  宗教文化

  信仰多神,崇拜祖先,特别崇拜女性祖先“萨母”,各寨都建有“萨母祠”或神坛供奉她。有的地方受汉族影响,还信汉族的一些神。相信灵魂不死。佛教也有流传,有庵堂寺庙,但信奉的人不多。基督教、天主教也曾传入,但信奉者也不多。

  侗族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之称。侗族大歌、哆耶舞、芦笛舞、侗戏、斗牛会是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

  习俗及社会

  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前有行歌坐月,婚后有“不落夫家”的习俗。男女青年交往自由,女青年以来的访的男青年多为荣。男青年去时,每人都手提一个灯笼,晚上谁家的灯笼挂的多,说明谁家的女儿出众,其父母也很得意。过节时,男女青年唱对歌表示爱情。

  男人穿对襟或右衽无劣谔衣,包大头巾;妇女穿大襟无领上衣,穿百摺裙,束腰带和绑腿,包头帕,留长辫。

  以大米为主食,山区多吃糯米。好饮酒,嗜好酸辣味。打油茶、鱼生、腌鱼为自食和待客的上等佳肴。

  多数地区的侗族过春节,也有的地区在十月或十一月择日“过侗年”。四月八日或六月六日为祭牛节,节日让牛休息,供以鲜草、糯米饭等食品。吃新节多在七月,届时以新米和鱼祭祖,预祝丰收。

  老人去世,男子须剃发。无论男女,均要汲水沐尸,而后装束打扮,含口银,忌铜铁附身。丧期孝事忌荤吃素,实行土葬。

  经济方面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也有一些林业,所产杉木非常有名。民间工艺较为发达,鼓楼和风雨桥是独具民族风格的建筑物。

  新中国成立后,与苗族联合建立1个自治州,单独建立了3个自治县,与苗、瑶、壮族联合建立1个各族自治县。
  【风俗习惯】
  “月也”,是这一村群众到另一村作客,并以吹芦笙或唱歌、唱戏为乐的社交活动。农闲斗牛,是集体娱乐之一。届时老少咸集,人山人海,欢声四起,锣鼓喧天,铁炮震动山谷。有外寨客人途经本寨,则阻之于寨边,以歌对答,谓之“塞寨门”。“行歌坐月”又称“行歌坐夜”,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谈情说爱的通称。北部侗族地区称为“玩山”,青年男女在劳动之余,三五成群,相约在山坡上对唱情歌。南部侗族地区称“走寨”,或称“走姑娘”,晚上姑娘们结伴在屋里作针线活,客寨男青年携带乐器前来伴奏对唱,互相倾诉爱情,深情时男女互相“换记”(送礼物)定情,约为夫妻。三江县富禄等地侗族群众常于夏历3月3日或2月2日汇集于广坪上,用一特制火包冲一铁环腾空而起,降落时,让大家抢夺,获得者受重奖,叫做“抢花炮”。
  侗族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姑舅表婚较为流行,姨表兄妹和辈分不同的不能通婚。女子婚后有“坐家”(即“不落夫家”)的习俗。解放前,侗族的社会基本单位是封建家长制的父系小家庭。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低于男子,妇女禁触铜鼓;男人或长辈在楼下,不准上楼。侗族姑娘在婚后才能享受父母和自己积累的“私房”以及分得少量的“姑娘田”、“姑娘地”。男子继承家业,无继承人的可招赘养子。
  丧葬一般同汉族,行土葬。个别地区还有停葬习俗,人死入殡后将棺材停放在郊外,等本族与死者同年同辈的都死亡以后,才一同择日安葬。

侗族风俗很多,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也过,也有自己的民族,想了解更多信息,可以到 华侗网 看看。

....

侗族的节日风俗
答:侗族的传统节日有:1. 侗年:根据侗历来确定的新年,一般为农历十月底或十一月初。现大部分侗族均不过此年,仅有部分地方仍过侗年。2. 大雾梁歌节:每年立夏前18天,湘黔桂三省(区)边境的侗族,还有苗族瑶族等青年云集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的大雾梁上,举行一年一度的歌会。3. 花炮节:侗族一年一度的...

侗族春节的风俗习惯
答:侗族春节的风俗习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侗族会吃“年更饭”和“年茶”,以及参与抢“头水”的活动。在除夕之夜,侗族人民会举行祭拜祖先的仪式,家家户户灯火通宵,共庆新年。其次,侗族生活在湘、桂、黔边境,他们过春节时,分为大年和小年。小年,又称“姑婆年”,是为了纪念姑婆的节日,意味...

贵州侗族的风俗及特色的介绍
答:1、诗歌 侗族民间文化艺术丰富多彩,侗族诗歌的韵律严谨,题材广泛,情调健康明朗,比喻生动活泼。抒情歌优美细腻,真挚热情;叙事歌委婉曲折,含意深长,是侗族珍贵的文化遗产。2、音乐 侗族人民善长音乐,唱歌在侗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年长者教歌,年轻者唱歌,年幼者学歌,歌师传歌,代代...

侗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答:侗族的风俗习惯丰富多彩,其中包括换灯带、送春牛、月也和拦路歌、打油茶、引路郎、定亲茶等传统习俗。侗族的传统节日送春牛是在农历立春日这天举行的。家家户户都会修整牛栏,用嫩草和糯米酒饭喂养牛。人们还会制作牛头形状的装饰,上面写着“立春”二字,由两人提着引路。随后是一群手持桃担和荷锄的青...

侗族的风俗习惯?
答:侗族的风俗习惯包含多个方面,其中一些特色习俗如下:1. 换灯拿闹蔽带:这是一种侗族的传统习俗,涉及到节日庆典和灯光的更换。2. 送春牛:在农历立春这一天,侗族家家户户都会对牛进行照顾,用嫩草和糯米酒饭来喂牛。同时,会上演一种名为“送春牛”的仪式,其中包含制作牛形象的纸糊装饰和舞蹈。3....

盘点侗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答:侗族有自已的语言,多通汉语。原无文字,1958年设计了以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有自已的民间戏曲侗戏。侗族的箫与笛是中国传统的乐器之一。侗族还以建筑艺术见长。每个寨子都有造型别致的木楼。这种不用一钉一铆的木结构建筑吸收了中国古代亭台、楼阁建筑的部分精髓。下面一起了解一下侗族的风俗习惯吧!

侗族节日风俗
答:此装古朴繁杂,银光闪闪,叮当作响。猜你喜欢: 1. 侗族传统节日介绍 2. 侗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侗族饮食特色和节日习俗 3. 侗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4. 侗族过年习俗随笔 5. 布依族的传统节日介绍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

侗族地区为什么要在老人过逝时家门口挂上糯米穗
答:2011-03-25 侗族风俗是什么 267 2019-08-24 农村土葬下棺木的时候,为什么要在底部撒糯米? 142 2019-04-11 侗族文明礼仪常识有哪些? 1 2012-03-22 侗族的风俗习惯 196 2017-11-26 侗族的信仰是什么? 1380 2011-03-24 侗族过春节的习俗是啥? 14 2019-02-22 侗族为什么有男扮女习俗 更多...

侗族的风俗及特色的介绍
答:侗族的文化习俗丰富多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中包括侗年节、侗族大歌、侗锦以及侗族的工艺美术。1. 侗年节 侗年节是侗族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庆祝时间定在农历十一月的最后一天。在这个节日期间,侗族人民会举行祭祀活动,向祖先表达敬意,同时也会庆祝丰收,感谢大自然的恩赐。节日里还会举行各种娱乐...

侗族的风俗及特色的介绍是什么?
答:侗族的风俗及特色介绍:侗族人民传统上穿着自制的侗布,偏爱青、紫、白、蓝色。男性穿着通常为右衽无领短衣和管裤,头戴大头巾,有的会保留头顶的头发。女性服饰则因地区而异,有的穿着带有托肩和银珠大扣的镶边衣服,头发盘起;有的则穿着长及膝的衣裳,袖口和裤脚有花边,头戴头巾。还有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