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前夕,李世民为何打算杀死“智囊”房玄龄、杜如晦呢?

作者&投稿:郴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派尉迟敬德携刀邀请房玄龄和杜如晦,这是为何?~

李世民还是秦王时,便很注意收纳人才,因此他的身边能人辈出。这些人才中,最让太子李建成忌惮的,便是房玄龄和杜如晦。然而在玄武门之变前夜,李世民却要尉迟恭杀掉这两人,这是怎么回事呢?

说起来,早在李渊在太原起兵时,房玄龄便投靠了秦王李世民,一直是他不离左右的谋士。
房玄龄是个很有才华的人,他出身于世宦之家。从小就聪慧好读,年少便知天文地理,能诗善文。再加上他在书法上亦是深有造就,18岁便中了进士,入隋朝廷为官。
李渊起兵后,有识人之才的房玄龄便投靠了李世民。房玄龄的才学很快折服了李世民,并得到了他的器重。

虽然房玄龄和杜如晦被调走了,但长孙无忌、尉迟恭和侯君集等人继续说服李世民发动政变。
李世民深知政变风险极大,若是失败就会人头落地,所以一直犹豫不决。
公元626年,突厥作乱,李建成趁机建议让李元吉去平定突厥。并建议将李世民的部众调到了李元吉的麾下,打算在剪除李世民政治势力后,一举消灭李世民和他的政治小团体。
李世民别无选择,只得同意发动政变。不过由于以往有事一向与房玄龄和杜如晦商量,所以他让长孙无忌去请这两人来议事。

没想到长孙无忌走了一遭,却只给他带来“有敕不许更事王,今若私谒,必至诛灭,不敢奉命”这句话。
这话让李世民好不气恼,马上把佩剑解了下来,交给尉迟恭,并对他说:“房玄龄和杜如晦这是想背叛我吗?你去把他们带来,他们若不来,你便把他们杀了。”
不久,房玄龄和杜如晦便化妆成道士,跟着尉迟恭来到了秦王府。
在一番谋划后,一场杀兄屠弟的政变拉开了序幕,这就是“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还是秦王时,便很注意收纳人才,因此他的身边能人辈出。这些人才中,最让太子李建成忌惮的,便是房玄龄和杜如晦。然而在玄武门之变前夜,李世民却要尉迟恭杀掉这两人,这是怎么回事呢?

(房玄龄剧照)
说起来,早在李渊在太原起兵时,房玄龄便投靠了秦王李世民,一直是他不离左右的谋士。
房玄龄是个很有才华的人,他出身于世宦之家。从小就聪慧好读,年少便知天文地理,能诗善文。再加上他在书法上亦是深有造就,18岁便中了进士,入隋朝廷为官。
李渊起兵后,有识人之才的房玄龄便投靠了李世民。房玄龄的才学很快折服了李世民,并得到了他的器重。
房玄龄的价值很大。其一,他在军政事务上能替李世民出谋划策。其二,他写得一手好材料,每次的军事奏章都写得简约易懂,文理清晰,内容丰厚,就连李渊都对他赞叹不已。其三,他不妒贤忌才,从起兵之初,就致力于为李世民搜罗人才,“聪明识达、王佐之才”的杜如晦就是他举荐的。
杜如晦也是很有才华的人,早在隋末被征为预备官员时,便为隋朝礼部侍郎高孝基所器重。不过杜如晦心怀大志,认定隋朝败势已定,于是辞官归隐。
李渊在平定长安后,房玄龄听说杜如晦有谋断之才,于是在他的举荐下,李世民将其召于麾下,并予以重用。

(杜如晦剧照)
李世民在与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等人征战时,杜如晦的谋略总是棋高一着,因此立功无数,深为时人敬服。
房玄龄的主意多,杜如晦善于决断,二人搭档简直是黄金组合,时人称他二人为“房谋杜断”。李世民有了这两人,自然是如虎添翼。
李世民由于战功赫赫,在军中威望颇高,再加上有房玄龄替他网罗人才,形成了极大的政治势力。
这让已被立为太子的李建成大为不安,于是他和弟弟李元吉抱团,决定削弱李世民的势力。在得到李渊的支持下,李建成很快就找借口,将一批能人志士调离了李世民的身边。
房玄龄是个很有政治远见的人,当他看到这种情况后,第一个规劝李世民应当放手一搏。毕竟政治这玩艺,虽说是骨血兄弟,为了争权夺利,也是会置对方于死地的。
房玄龄算是说到李世民心坎上了。
然而,还没等李世民下定决定,房玄龄和杜如晦这两个重要谋士,便被李建成调任为朝廷官员。按唐律,朝廷官员与藩王有往来,那是要被处以重刑的。所以,这就意味着李建成折断了李世民的龙虎之翼。

(李世民剧照)
虽然房玄龄和杜如晦被调走了,但长孙无忌、尉迟恭和侯君集等人继续说服李世民发动政变。
李世民深知政变风险极大,若是失败就会人头落地,所以一直犹豫不决。
公元626年,突厥作乱,李建成趁机建议让李元吉去平定突厥。并建议将李世民的部众调到了李元吉的麾下,打算在剪除李世民政治势力后,一举消灭李世民和他的政治小团体。
李世民别无选择,只得同意发动政变。不过由于以往有事一向与房玄龄和杜如晦商量,所以他让长孙无忌去请这两人来议事。
没想到长孙无忌走了一遭,却只给他带来“有敕不许更事王,今若私谒,必至诛灭,不敢奉命”这句话。
这话让李世民好不气恼,马上把佩剑解了下来,交给尉迟恭,并对他说:“房玄龄和杜如晦这是想背叛我吗?你去把他们带来,他们若不来,你便把他们杀了。”
不久,房玄龄和杜如晦便化妆成道士,跟着尉迟恭来到了秦王府。
在一番谋划后,一场杀兄屠弟的政变拉开了序幕,这就是“玄武门之变”。
那么,长孙无忌为何请不来房玄龄和杜如晦呢?
原来,房玄龄和杜如晦都是政治高手,他们担心李世民还没有下定决心,所以他们才故意说出那话激将李世民。等尉迟恭带着佩剑前往后,他们才确定李世民是下定了决心,准备放手一搏了。这当然也是他们希望看到的,所以二话不说,就跟尉迟恭去见李世民了。
“玄武门之变”成功后,李世民给他们记了首功,待李世民成为皇帝后,他二人官居宰相,最终成为人生大赢家。

熟悉唐朝历史的朋友都清楚,李世民之所以能夺取帝位并开创“贞观之治”,两位心腹谋臣房玄龄、杜如晦居功至伟。但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就在“玄武门之变”前夕,李世民竟然打算要自断手足,杀死这两位“智囊”,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一切,还要从“玄武门之变”前的形势说起。

众所周知,在唐高祖李渊创建帝国、统一天下的过程中,次子李世民居功至伟,毫不夸张地讲,若没有他的南征北战,帝国创建的难度将加大数倍,统一天下的时间也将大大延长。如果按照“多劳多得”的原则,那么李世民理应被立为储君,但在皇位传承中奉行的“立嫡以长不以贤”制度下,这种可能性却被无情抹煞。

唐朝的创建及统一过程中,李世民居功至伟

对此,李世民心有不甘,背地里难免会有夺取储位的打算和行动,而这也引起太子李建成的猜忌和敌视。随着双方的龃龉与摩擦日渐增多,此时的唐高祖除了居间调和外,似乎也没有别的办法,而这种“和稀泥”的方式,只能更加激化双方间的矛盾。最终,兄弟二人围绕储君的争夺,只能通过你死我活的方式来解决。

李建成深知,若想除掉弟弟,首先需要拿掉他的两个“智囊”-房玄龄、杜如晦,由此让李世民阵脚大乱,然后方可一举成功。为此,李建成便在唐高祖面前百般谗毁房玄龄、杜如晦,并成功地说服后者将二人驱逐出秦王府,并不得私自拜谒李世民。消息一出,秦王府上下大惊失色,但又无可奈何。

太子李建成与李世民势若水火

随着李建成的逼迫日甚一日,李世民在焦虑无计的情况下,便派大舅哥长孙无忌暗中去请房玄龄、杜如晦,让他们帮助自己筹划应对之策。但房、杜二人考虑到自己现在的处境,深知外臣与亲王私自来往乃是朝廷大忌,一旦被人发现并告发,恐有身死族灭之忧。正是考虑至此,房玄龄、杜如晦便婉拒了李世民的邀请,并请长孙无忌代为解释原因。

李世民对房玄龄、杜如晦望眼欲穿,最终却得到二人不肯回府的消息,尽管有长孙无忌代为解释原因,但依然是怒火中烧,误以为房、杜跟自己离心离德,并准备改换门庭。为此,李世民解下腰间的佩剑交给尉迟恭,命其火速赶往房、杜二人的住处,让他们务必尽快赶来议事,若对方依然不肯听命,便即刻将他们杀死,然后携带首级回来复命。

作为心腹谋士,房玄龄险些被李世民杀掉

尉迟恭领命后,火速赶往房玄龄、杜如晦的住处,对他们晓以利害关系,要求他们务必跟着自己回府议事。房、杜二人很清楚李世民是个言出必行的狠角色,今天若不听命,必然会立时被杀,所以思虑再三,只能咬牙听命。很快,房玄龄、杜如晦打扮成道士的模样,与尉迟恭分道进入秦王府,一场杀身大祸就此被化解。

时房玄龄、杜如晦皆被高祖斥出秦府,不得复入。太宗令长孙无忌密召之,玄龄等报曰:“有敕不许更事王,今若私谒,必至诛灭,不敢奉命。”太宗大怒,谓敬德曰:“玄龄、如晦岂背我耶?”取所佩刀授敬德曰:“公且往,观其无来心,可并斩其首持来也”...于是玄龄、如晦著道士服随无忌入,敬德别道亦至。见《旧唐书·卷六十八》。

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得储君之位

房玄龄、杜如晦重回秦王府后,即刻劝说李世民应尽快铲除李建成、李元吉二人,并为他献上相应的计策。正是按照房、杜二人的谋划,李世民向其父密奏李建成、李元吉秽乱后宫,并意图弑君夺位,唐高祖听后大为惊愕,声称明日早朝鞫问。紧接着,李世民又率亲信埋伏在玄武门内,等到李建成、李元吉入朝谢罪之时,将二人射杀,此即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

政变结束后,李世民不仅如愿以偿地当上太子,并且在不久后又迫使唐高祖退位,由此登基为帝,时在武德九年(626年)八月。事后,李世民论功行赏,以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恭、侯君集五人功为一等。其中,房玄龄进爵为邢国公,杜如晦进爵为蔡国公,仅仅过了两三年时间,便全都成为宰相。

杜如晦与房玄龄辅佐唐太宗,奠定“贞观之治”的基础

房玄龄、杜如晦同时担任宰相期间,前者虽然能够提出不少精辟的意见和具体的办法,但是往往不能作决定,往往需要后者来帮助。而杜如晦做出的选择,往往又是最佳方案,正因如此,时人将他俩的组合称为“房谋杜断”。虽然房玄龄、杜如晦同时担任宰相仅有两三年时间(杜如晦早逝),但却帮助唐太宗奠定“贞观之治”的基础,功劳如何强调都不为过。



玄武门之变前夜,李世民为何非要杀掉单雄信呢?
答:对于李世民来说,他不会轻易动人才的,毕竟他很重视贤臣的培养,但是在玄武门之变的前夜,李世民却将单雄信这位人才给杀害了,至于为什么会这样,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①从李世民的角度来看,尽管单雄信是一位人才,但是对于这样一位差点要了李世民的命的人才,李世民宁愿不要;②从单雄信的角度来说,单雄...

玄武门前:李世民的斗争与上位之路,为何李世民有此胆量?
答:其实,李渊之所以能坐拥皇位,最要感谢的一个人就是他的儿子李世民。当时隋朝已不得民心,走向灭亡已是早晚的事情。于是李世民便建议父亲出兵,一起反抗隋朝的残余势力。后来李渊旗开得胜,李世民不仅在其中出谋划策,更是立下了无数恢弘的战功。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的权势和地位到底有多可怕?李渊在...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是被逼无奈,还是蓄谋已久呢?
答:可以这么说,唐朝的天下大部分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其威望和势力都已经达到了顶点。甚至于李渊在立李建成为太子后,对李世民都只能采取安抚态度,而不是强硬。这足可见李世民在当时的威望。玄武门之变,是被逼无奈,也是蓄谋已久玄武门之变是必然会发生的。史书上说,玄武门之变前夕,是李建成想要害...

为什么说玄武门事变并非是亲兄弟反目,而是李渊李世民之间的厮杀?_百度...
答:因为如果当时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的话,那么就不会出现玄武门之变。那么李渊为何执意不立李世民为太子呢?主要原因有如下三点:其一就是太子李建成并不是一无是处,他虽然没有像秦王那样在前方建功立业,烦死人他为后方的稳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其二就是李世民功高盖主了,李渊害怕立他为太子会对自己有...

玄武门之变,为何李世民能成功击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
答:因为李世民早就已经秘密的谋划这一切了,他培养了很多的军队冲进了皇宫,李建成和齐王没有做好防备。

李世民一箭射死了李建成,为何还要砍下他的头颅呢?
答:玄武门之变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夺嫡政变,没有之一。简单来说,这场流血政变是唐高祖李渊为了对付功高震主的二子秦王李世民引起的,李渊通过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与李世民斗法,在玄武门之变前夕,可谓是将李世民逼到绝路上,所以李世民孤注一掷的冒险发动玄武门之变,最终是杀死太子李建成和...

李世民为何发动玄武门之变?其历史意义是什么?
答:经过长期的斗争,在李渊的偏袒下,李建成集团逐步占上风,控制了局面,为了挽回局面,最终李世民搏命一击,在玄武门杀死了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李世民逼迫唐高祖李渊立自己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历史意义 唐太宗继承唐高祖制定的尊祖崇道国策,并进一步将...

玄武门之变前夜,李世民为何让尉迟敬德去杀房玄龄、杜如晦?
答:他们在李世民心目中的地位和密切关系,可以从凌烟阁二十功臣中的排序看出来。杜如晦排第三,房玄龄排名第五,前五名中,他们都占据一席之地,为唐朝打下半壁江山的李靖,才排在第八位。可见他们二人与李世民关系之非同一般。二、李世民为什么要杀房玄龄杜如晦 事情的起因是因为一个误会。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弑兄杀弟,他是为了权力而疯狂吗?
答: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三天后,李渊宣布立李世民为太子,两个月后退位,李世民登基称帝,史称唐太宗。之后,李世民下令将李建成的五个儿子以及李元吉的儿子,也就是他的侄子全部杀死,并从族谱上除名,手段极其狠辣。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弑兄屠侄,因此被很多人批评为冷血无情,这也是他一生的污点,不过自古无...

李世民为什么要选择在玄武门发动政变?
答:玄武门之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宫廷政变,是一场血腥残酷的皇位争夺战,这一战中,李世民杀死太子李建成、弟弟李元吉,随后继位,实为太宗。李世民为何发动这样一起血腥的宫廷政变?如果说李世民自李渊登基之始,就开始苦心积虑地争权夺利妄想爬上皇帝宝座,那可真有点冤枉了他。是不断发展的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