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孙子兵法》看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到底怎么样?

作者&投稿:潜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一直以来,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的评价有着很大的分歧,有说诸葛亮是军事天才的,有说诸葛亮根本不会打仗的。这些争论都是一面之词。判断一件事物我们首先要有一个判断的标准,然后根据实际发生的事件来综合考量。《孙子兵法》是传统军事理论的NO1,大家都没有异议。那么今天我们就从《孙子兵法》出发,根据诸葛亮的实际战例来综合考量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首先《孙子兵法》开篇第一句:“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打仗最首要考虑的是国家的实力,面临的形势。那么刘备死后留给诸葛亮的是怎么一个烂摊子呢?公元219年吴蜀联盟破裂,关羽身死失了荆州。221年刘备伐吴,张飞遇害,222年刘备兵败,223年刘备病死白帝城。同年,南中叛乱,孟获自立。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次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内忧外患,势如累卵!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先与东吴和亲重修旧好,稳定了外部局势。然后在建兴三年(公元225年)春起兵南征,“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至秋平定了南中,孟获向诸葛亮保证“南人终不反矣”。诸葛亮平南不留一兵一卒,而且还得到了南中的军资,壮大了实力。这样,诸葛亮用短短的三年时间,稳定了外部局势,平定了内乱,为北伐做好了准备。

刘备死后三国局势图

《孙子兵法军形》篇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诸葛亮先做到了自己不可被战胜。等待对手的可趁之机。

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去世,明帝曹睿继位,新君即位,朝中未定。诸葛亮觉得时机来了,227年,帅兵北驻汉中,屯兵沔阳,开始了第一次北伐。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示意图

公元228年,诸葛亮声称由斜谷取眉县,直插长安,令赵云、邓芝占据箕谷,作为疑军,成功吸引了曹真大军。自己身率大军攻打祁山,南安,安定,天水三郡响应诸葛亮,诸葛亮派马谡为前锋占据街亭。战术安排非常精妙。从地图上可以看到,如果马谡站稳街亭,诸葛亮就可以腾出手来将三郡彻底收入囊中中,这样就对关中平原形成合围之势,诸葛亮不管从那一路进军长安,都没有了后顾之忧。关中予取予夺,不在话下。这也符合《孙子兵法》的教导:“先为不可胜”。无奈马谡违反了诸葛亮的军令,导致街亭失守,导致诸葛亮的全盘计划落空。所以诸葛亮不得不斩了马谡。

第二次,同年冬出散关,围陈仓,粮尽而还。撤退的路上击杀了魏将王双。

第三次,229年,攻取武都,阴平。

第四次,231年,复出祁山,粮尽而还,击杀张郃。张郃是魏“五子良将”之一,时任魏征西车骑将军。相当于西路军总司令。

第五次,234年,出斜谷,占据五丈原,与司马懿对峙。分兵屯田,准备打持久战。无奈八月病死。五次北伐第一次北伐时机是最好的,魏国朝廷正处在曹氏宗族与氏族的斗争中。而且刘备死后蜀国整整6年没有动作,魏国君臣对蜀国的防备相当松懈。所以诸葛亮一起兵就得到三郡响应。得到三郡的意义有多大,不仅是是诸葛亮攻打关中没有了后顾之忧,而且三郡盛产良马,诸葛亮可以快速组建起一支机动力极强的骑兵部队。“兵贵神速”,骑兵在关中平原作战有相当大的优势,当年马超就是用骑兵优势在渭水河边杀得曹操割须弃袍。所以魏明帝亲临长安督战,可见这次北伐对魏国的压力有多大。如果马谡街亭没有失守,诸葛亮不说就此统一全国,至少可以拿下雍州和凉州,那么西面半壁江山就落入了蜀国之手。以此为基础,进可攻退可守,统一全国也不是不可能了。街亭一失守,诸葛亮不得不把西县一千余户迁入汉中,引兵而还。后面几次魏国做好了防范工作,就没那么好的机会了。

纵观诸葛亮的军事战争,一次平南和五次北伐,诸葛亮不管是进是退,都能掌握着主动权。两次撤退途中击杀对方主将,其中一人还是西路军总指挥张郃,这是魏国在战场上战死的官位最高的主将,被黄忠斩于定军山的夏侯渊当时还只是征西将军。诸葛亮真正做到了《孙子兵法》中所说的“善战者”的水平。“先为不可胜”。至于五次北伐都无功而返,有以下几点原因:

1、蜀国的综合国力跟魏国差距太大了,打仗打的是经济。五次北伐有两次是因为“粮尽”二不得不退兵。战国时秦灭楚,秦国在综合国力占优的情况下,秦将王翦六十万大军与楚军对峙一年之久,把楚国熬到熬不下去才一举歼灭了楚国。秦王屡次派人催促王翦进军,王翦说大王我知道你很难熬,但楚国比我们更难。国力占优尚且如此,何况蜀国一州之地。

2、第一次北伐失败后,魏国加强了对蜀国的防御。在没有第一次北伐那么好的时机了。

3、蜀国人才凋零,老将都死的差不多了,整个青黄不接的局面。要知道刘邦当初和项羽争天下的时候,有萧何在关中源源不断给前线送粮送兵,有韩信在军前争锋,有张良陈平为刘邦出谋划策。诸葛亮一个人要干三个人的活。又要整肃内政,又要筹措军需,又要制定作战方案,又要带兵打仗。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主动出击,打得魏国只有被动防御的份,纵观中国古代历史,也就这么一个了。

结论:所以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是毋庸置疑的。《孙子兵法》说“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为敌之必可胜。故胜可知而不可为。”所以不能单单以诸葛亮北伐没有成功而否定他的军事才能。



新人求教,诸葛亮的军事才华从哪里体现
答:从这个角度说,诸葛亮在军事战略和军事外交上的才能在赤壁一役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符合《孙子兵法》上所说的“伐谋”、“伐交”,而胜过了“伐战”这一军事斗争的较低层次。赤壁战后,刘备集团夺取了荆州大部,并进而夺取西川。此时的诸葛亮大多时间是在忙于军事后勤,只有在刘备入川遇阻后才率领赵云、张飞分道入川,...

诸葛亮为何用兵如神?
答:《孙子兵法》中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沉于无算乎!吾以次观之,胜负见矣。”杜牧注,“庙算者,计算于庙堂之上也。”“庙算”是指在庙堂上做出的战略决策。也就是说优秀的军事指挥家在战前就要做出胜人一筹的决策,在这方面诸葛亮做的就尤为出色...

《孙子兵法》读后感优秀参考范文三篇
答:  说道《孙子兵法》,最有名的当属火攻篇。既然说到了火攻,就不能不说赤壁之战。  公元208年8月,曹操率领80万水军,在长江北岸日夜练兵,不日将渡江作战。刘备与孙权都感到了威胁,产生了联合抗曹的意向。刘备接受了鲁肃联合抗曹的建议,还派了诸葛亮前去东吴游说。 &...

《孙子兵法》阅读感悟启发
答:”这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军事家孙子所说的一句话。下面是我整合的《孙子兵法》阅读感悟启发,一起来看看吧。 《孙子兵法》阅读感悟启发1 《孙子兵法》不就应被只看做兵法,而是一部教人解决问题的书籍。能够这样讲,世界上的大多数问题,都能够透过《孙子兵法》解决。 我读《孙子兵法》也不是很久,暂时只理解了一...

孙子兵法读书心得
答:《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以下是我整理的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参考! 孙子兵法读书心得1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孙子兵法》。 这本书是春秋时代孙武写的,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

《孙子兵法》读后感
答:《孙子兵法》读后感5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瑰宝,自古被誉为“兵学圣典”。 这其无备,出其不意,李恕趁夜突袭蔡州,杀敌于睡梦之中;酒宴之上,谈笑之间,一番唇枪舌剑,晏子不战而退兵;三国时,刘备利用地势水淹七军:马谡“纸上谈兵”,同时街亭,惹得诸葛亮挥泪斩马;身披彩衣,头顶尖刀的牛也被...

如何评价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和在历史上的地位呢?
答:诸葛亮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群雄争霸的乱世,他所加入的刘备阵营是一支很弱小的队伍。在如此敌强我弱、群狼环伺的险境中,要求生存谋发展,没有超出常人的能力,只会落得被各路军阀无情吊打的下场。刘备在诸葛亮等人的辅佐下,终于杀开一条血路,开创了蜀汉政权。这一切诸葛亮功不可没,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三国中,诸葛亮的战争与谋略 ?
答:在军事较量中,他总是知己知彼,重视掌握情报,善于调动对方,善于打心理战,善于“用奇”,或伏击,或偷渡,或伪装,或奔袭,虚虚实实,千变万化,一次又一次地赢得胜利。《孙子兵法》说:“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兵势篇》)“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虚实篇》)诸葛亮...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是何人教导?诸葛亮的师傅是怎样的人?
答:所以说司马徽们精于兵法或许是事实,但是部队打仗可不是在家里喝喝说说,实际领兵的将领必须经验丰富,而这点无论如何司马徽们是不会教诸葛亮的,从历史记载诸葛亮侍奉刘备的早期(从出山到赤壁)来看,诸葛亮不是刘备的军事参谋,刘备的参谋长应该是徐庶,而诸葛亮的主管内容是后勤政务包括外交。这说明出山前的诸葛亮主修...

《孙子兵法》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写兵法的著作还有哪些?
答:他就是把政治和军事紧密结合起来。然后强调了一些治理军队的计谋,而且他主张如果要战争的话一定要慎重,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部比较重要的书。就是《孙膑兵法》其实他也叫齐孙子,这本书主要讲的是战争,要顺应民心。如果违背人民的意愿的话,那么赏罚就没有作用。鬼谷子的《鬼谷子》诸葛亮的《将苑》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