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为什么又叫女儿节?

作者&投稿:斐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端午节为什么又叫女儿节~

端午节又叫女儿节的缘由,史书中有两种说法:
1、第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杰出的女政治家武则天。
相传唐朝武德六年(公元624年)的端阳节这一天,蜀北重镇利州(今四川广元)城外嘉陵江一“江潭”之处,有一官船正荡桨于此。船上管弦悠扬、歌舞轻曼。忽然,天上乌云密布,江面波翻浪涌。只见一道电光霹雳一闪,从江心猛然腾出一条金龙来。那金龙在天上一阵狂舞后便直扑官船而来,顿时将端坐于船上的利州都督夫人杨氏吓昏过去。当这位花容月貌的都督夫人醒来后,风已停浪也静,那满天的乌云也消去无影无踪,只有明媚的阳光正温暖地洒在清清的江面上。
桨橹款款,风和日丽,一切是那样的宁静而又安详,好像刚才什么也没发生一样。都督夫人回去不久便有了身孕,后来生下了一个女婴,再后来这个女婴长大成人在历经了一段艰辛后就成了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唯一的女皇帝,她就是中国封建社会杰出的女政治家、代唐而主天下的大周朝“金轮圣神皇帝”武则天。
唐时的利州为纪念在此诞生的这位杰出的女性,当地民众便在杨氏感龙交而孕生了武媚娘的“利州江潭”边上的乌龙山上修建了一座祭庙“皇泽寺”,那碧波荡漾的江潭也被称为“金轮感孕所”。每年在武则天生日这天都将举行盛大的庆祝纪念活动,全城妇女将身着艳丽的服装倾城而出汇集嘉陵江两岸。她们移舟江潭,载歌载舞,翼求金龙再现、再感龙孕、再多生出几位为天下妇女扬眉吐气的女豪杰来。这一习俗沿袭于今,这便是多姿多彩、引人神往的“广元女儿节”。


2、第二种说法是出嫁女归宁的节日。
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在中国,春节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拜年是主要重要的活动,拜年最晚能到农历二月二,但拜年是男人们的事,女人是不出门的,等到拜年罢,女人们走动又没有了气氛,加上农忙已开始,最没有走动的时间了,怎么办呢?于是古人就选中了端午节。女人选择端午节回门有很多好处,但有一点是古人最看重的,那就是双五在八卦中为“比和”之象,大吉,利出行。因此,出嫁的女人纷纷回娘家省亲,女儿节由此得名。
另外,端午节叫女儿节还有一种解释:古人认为,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太极生两仪,这两仪就是阴阳。阴和阳是相对的,如男和女相对一样,因此古人在许多问题的设计上都是二极思维,在节日设计上也是这样,所以一年有男人的节日,也有女人的节日,因此中国出现了三个女儿节,分别是端午节、七夕节和重阳节,五月初五、七月初七、九月初九,都是阳数相重,取自阳极为阴,古做女儿节。七夕当在最前,属小闺女节;重阳其次,属已嫁女;最后为端午,属老闺女,也属于所有已嫁女。

      端午节的别称最多,据称有20多个,其中之一就叫作“女儿节”。

一、端午节为什么叫“女儿节”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目前说法不一,有人说是来源于纪念诗人屈原,所以,端午节又叫“诗人节”。


                                   

      还有一个传说,在南方一带,有人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孝女曹娥的,所以,端午节也叫“女儿节”。

      当然,关于女儿节的来历还有其他说法,最有影响的是在北京一带。老北京人过端午节很是隆重,他们把端午节称为“五月节”,从五月初一到初五都看作是节日。

      老北京人从明代起就把端午节称为“女儿节”。这是源于当地习俗。老北京人过端午节,要把出嫁的女子接回娘家探亲。还有就是在端午节时,女孩子都打扮得花枝招展,成为端午节的一道亮丽风景。所以,这个节日就叫作“女儿节”。

      当然,端午节时,出嫁的女子回娘家习俗,不只是北京有,南方也有,比如在宁波一带也有此俗,也叫“女儿节”。

二、关于“女儿节”的典故

      “女儿节”的典故是关于曹娥的。在古代典籍《会稽典录》中曾经有所记载:女子曹娥是浙江会稽上虞人,她的父亲能够弹弦唱歌。在汉安帝二年五月五日,也就是端午节这天,在江水中溺死。曹娥当时才十四岁,就缘江号哭,昼夜不绝,哭嚎七日,最终投江而死。后来,浙江人为了纪念曹娥,就称端午节为“女儿节”。

      当然,这个典故只是关于“女儿节”由来在浙江地区的一个说法。

三、关于“女儿节”的寓意

      在古代男权占主导地位的“男尊女卑”社会,还能专门设立“女儿节”,让女子成为节日的主角,这是难能可贵的,其寓意是相当美好的,至少是表达了古人对“男女平等”的向往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是积极、乐观、向上的思想在节日上的体现。


                                   


      虽然,这一叫法现在已经被淡化,但在古代所产生的积极意义却是不容忽视的。

四、“女儿节”的庆祝方式

      根据旧俗,端午节要接已出嫁的女儿回门避瘟,称之为“躲午”。后来这一风俗已演变成了欢乐的“女儿节”

      所以,端午节这天过“女儿节”,其主要方式就是:已婚的女子回娘家探亲;未婚的女子则打扮得美丽动人,主要是父母给小女孩系上五彩丝线,祝愿她健康长大。

      女儿节这天,那些手臂上系着彩色丝线、胸前戴着红绒花的“女儿们”就成了端午节的一景。

       最后,顺带说一下,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在古代也叫“女儿节”,主要习俗是女子“乞巧”,又叫“乞巧节”。如今,这个古代的“女儿节”被变为“情人节”了


                                   



女儿节是端午节的别称吗
答:出了天坛以后,还会有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也不会区分男女了。即便家中的女儿已经长大嫁人,在端午节这天也要回娘家和父母一起过节,因此,端午节也叫女儿节。端午节是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一体的民俗大节。主要的习俗有赛龙舟、吃粽子、五彩丝缠手足腕。

女儿节是端午节的别称吗
答:女儿节是端午节的别称吗 在一些地区的习俗中,端午节时女孩子会将自己亲手绣的装有艾草或朱砂的荷包送给自己心仪的男子,如果男子接受了这个礼物,就代表他也喜欢这个女孩子。在北方部分地区中,“女儿节”这一别称还体现在婚嫁的方面,如果自家女儿准备在下一个端午节之前结婚,那么男方需要送女方一份...

端午节为什么又叫女儿节?有什么典故吗?
答:在中国传统节日中,端午是最具“文化”的节日,其叫法之多列中国节日之首,据统计有20多个,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浴兰节、女儿节、午日节、诗人节、灯节等。而在这些叫法中有一种叫法许多现代人不理解,那就是端午为什么又被叫作“女儿节...

女儿节是不是端午节的别称
答:女儿节是端午节的别称。春秋战国后人们为纪念在这一天为国投江殉难的屈原,开始流行包粽子、划龙舟以及插蒲、戴香包、饮雄黄酒、挂长命缕等习俗。北方一些地区还有少女要佩灵符,簪榴花,已嫁女要回娘家省亲,故又称为“女儿节”。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日期在...

为什么端午节又称女儿节和诗人节???
答:当时,曾每年举行隆重的诗人节庆典。1940年6月10日的端午节,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重庆举行了纪念屈原的诗歌朗诵会,会上有人提议以每年的端午为中国的诗人节——这就是诗人节的来历。后来由于战争原因,诗人节纪念活动渐趋式微。 女儿节 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

为什么端午节又称女儿节和诗人节???
答:5. 人民为了纪念屈原,防止鱼虾食其遗体,便投入粽子。因此,端午节也被称为诗人节。6. 端午节被正式定为诗人节是在抗战时期的1940年。那年6月10日,在重庆举行了纪念屈原的诗歌朗诵会。7. 由于战争原因,诗人节的纪念活动逐渐减少。8. 女儿节的传统可以追溯到明代,那时人们称五月为女儿节,女孩们...

女儿节是端午节的别称吗
答:女儿节是端午节的其中一个别称。夏历三月初三为上巳(sì)日。古时以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称为“上巳”,所以这天又叫“上巳节”。三月初三多逢巳日。这天,人们把荠菜花铺在灶上以及坐、睡之处。1、在北方部分地区中,“女儿节”这一别称还体现在婚嫁的方面,如果自家女儿准备在下一个端午节之前...

端午节的别称是女儿节吗 端午节的别称有哪些
答:2、当时这被认为是避五月的毒,为家中女孩子祈求健康的一种仪式。出天坛之后还有各种娱乐活动,就不区分男女了。即便家中女儿长大嫁人,这天也要回娘家和父母一起过节。所以,端午节也称女儿节。3、端午节的别称主要有龙舟节、重午节、端阳节、端五节、重五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蒲节...

端午节又叫女儿节,究竟说的什么
答:中国女儿节的说法有很多。每年三月初三、五月端午、七月初七都被国人称为女儿节。1988年,广元市政府决定恢复这一民间节日,并定名为 “女儿节”,将节期定在公历9月1日。西安大唐感业寺地区,流传有武则天九月初八出生于此,九月初八出寺回宫的故事。在大唐感业寺周边,自古有“九月初八女儿节”的活动。

端午女儿节的来历?
答: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女儿节为其中一个。有女儿回娘家的习俗。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