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在相声和评书中听到将 白 读成 bo 二声,是为什么

作者&投稿:禽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评书里“白”的发音是“bo”(伯)?~

因为白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面,读音是会有所不一样的,在约定俗成的读法当中,更能表达出它的使用寓意和精准的意思。
所以字词的正确使用,对于语言以及文章的表达,能够起到形象生动,精彩丰富的效果。
同时在描写事物的时候,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修辞手法,同样可以让文章的写作更加形象生动,情感丰富。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比喻: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种类:明喻 甲像乙。 本体、比喻词、喻体三者明明白白都有。
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仿佛、似、犹如……
3、暗喻 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是、成了、变成连接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4、借喻 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罢。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雨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5、借代: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这种修辞方式不直接说出要出说的人或事物。
借代的种类: 1用事物的特征代本体事物: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3专名代泛称: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好人。
4部分代整体:咏罢低眉无写处, 5结果代原因: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捧腹是笑的结果)运用借代必须抓住事物的最典型特征,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事物不能出现。
6、借代和借喻异同点:它们都是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不同点: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就是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只代不喻。
借喻的作用是比喻。构成借代的基础事物的相关性,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
7、比拟: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
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拟人:事物人化。 拟物:甲物乙物化。

  京剧中的“上口字”和“尖团字”

  一、 上口字和尖团字的概念
  什么是上口字?简单的说“凡是京剧语音中与普通话声、韵(声调除外)不同的字,就是上口字”。换句话说就是“至今仍保留在京剧唱念中的那些古音、方言的字,就是上口字”。古音来自“中州韵”,方言来自鄂、豫、苏。
  什么是尖团字?按照“凡是京剧语音中与普通话声、韵(声调除外)不同的字,就是上口字”的定义,尖团字是属于上口字这个大概念,只不过是京剧界已经习惯了把尖团字单提出来说。
  从普通话的角度确认尖、团字最为简洁方便。普通话中以j、q、x为声母的字,在京剧唱念中或是尖字,或是团字,无一例外,除此之外,无所谓尖团。声母为j、q、x的字,在京剧唱念中变为z、c、s的字为尖字,语音不变(声母仍读j、q、x)的,为团字。
  另外尖、团字从韵母上讲还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韵母或是韵头必须是i或是v(淤),也就是说尖团字都是齐齿呼或撮口呼的字,无一例外。

  二、 上口字规律
  从自己学习京剧唱念的心得中,总结出京剧在上口字上如下几点规律性的东西,虽有待推敲,但是还是愿意推介给朋友们:
  (一)普通话韵母为eng,与唇声母b、p、m、f相拼读时,京剧唱念一般上口为韵母ong。如:绷(绷带)读bong、朋(朋友)读pong、梦(南柯一梦)读mong、风(风萧萧)读fong 等等。
  (二)普通话韵母为eng,与其他声母相拼读时,京剧唱念一般上口为韵母en,归入“人辰辙”。如:增(zen)、灯(den)、程(chen)、耿(gen)等等。
  (三)普通话韵母为ing,在京剧唱念中全部拼读成en,归入“人辰辙”。如:应(yin)、丁(din)、净(jin)、宁(nin)等等。
  (四)普通话韵母为ie,与声母j、x相拼,和零声母的ai。京剧唱念为“iai”韵。如:皆(jiai)、戒(jiai)、鞋(xiai)、谐(xiai)、挨(iai)、崖(iai)等等。
  (五)io韵,普通话是没有的,但在京剧唱念中是存在的。如jiao(角)、que(却)、xue(学)、yue(岳)、lue(略),韵母一律变成io韵,即:jio、qio、xio、yo、lio。
  (六)在普通话中零声母的uei(wei),如:微、尾、未等,在京剧唱念中是有声母的,读vi;普通话中零声母的o、ai、ao、an、ang、ou,在京剧唱念中也是有声母的,分别读作:ngo(我、额、饿、恶等)、ngai(哀、蔼、爱等)、ngao(熬、翱、袄、傲等等)、ngan(安、俺、案、暗等)、ngang(昂、昂、盎等)、ngou(呕、欧、偶、藕、呕等等)。注:V(唇齿浊擦音)和ng(舌根鼻音)在普通话是没有这个声母的,在中州韵里存在。
  (七)普通话中声母b、p、m,与韵母ai相拼,在京剧唱念中经常会上口为be、pe、mo。如:白、百、北、麦、脉等等。
  (八)普通话中韵母i是不与声母f相拼的,京剧唱念则相拼fi,如:妃、肥、扉、费等等。
  (九)普通话中,韵母i、v(淤)不与zh、ch、sh、r相拼,在京剧唱念中则上口相拼的。如:知、迟、世、日、诸、除、恕、乳等等。
  (十)普通话中韵母i、v(淤)和以i、v(淤)为韵头的韵母是不与z、c、s相拼的,而京剧唱念则相拼,这就构成了京剧的尖音字,如将、枪、心、聚、全、徐等等。
  (十一)普通话中,韵母e与舌根音声母g、k、h相拼的字,在京剧唱念中除少数几个字,如“克、革、格”等与普通话同音外其余韵母都变成uo,即:ge--guo、ke—kuo、he—huo,如:个、可、和等等。
  (十二)普通话lei音字,如:雷、累、雷、勒、肋等等,在京剧唱念中多上口为:luei。
  (十三)普通话中,韵母uan是不与唇音声母b、p、m相拼的,在京剧唱念中则相拼。如:伴(buan )、盼(puan)、慢(muan).
  (十四)普通话韵母ue是不与声母sh相拼的,在京剧唱念中的说字,则读shue。
  (十五)个别字,如内字,不读nei 而是读nuei.

  三、 认记尖、团字的基本方法

  方法一:从京胡十三辙的角度看:姑苏、灰堆二辙没有齐、撮二呼,所以不存在尖团字。况且发花辙、怀来辙、中东辙中也只是有团音字。换言之:记认京剧尖团字,只要认准:梭波辙、也斜辙、一七辙、摇条辙、由求辙、言前辙、人辰辙、江阳辙以上八个辙口的尖音字,就能够全面解决问题了。
  方法二:在学戏、唱戏时,留心记忆尖音字。京剧前辈艺术家对尖团是非常讲究的,所以学戏、听录音最好是听老先生的。听一段、记一段、学一段。学习时最好把每一段的尖音字做上标记。这样日积月累,可以达到熟能生巧、举一反三的目的。
  方法三:利用汉字的形声结构辨认尖音字。记住少数基本的尖音字,然后用声旁类推。例如:小(尖字),那么销、肖、宵、屑、雀…..等等也是尖音字;且(尖字),那么姐、沮、狙……也一定是尖字;青(尖字),那么精、清、情、请、睛、靖……等等也必定是尖字。

以“白”读“bo”是京剧所谓“京韵京白”,京剧念白中的发音,俗话说的上口
例如:白龙马读成“伯龙马”。白素贞小将读成“伯素贞”
其实北京人说话并非如此,可能当初徽剧进京时留下的念白方式吧

除了“白”还有你说的那种情况,因为评书是民间艺术,也是讲给老百姓听的所以经常有方言中的字出现,他说的顺口,我们听的也顺耳

跟京剧一样发湖广音,鹤还读hao 发二声呢

楼上说得不对吧,京剧湖广音是发be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