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能帮我赏析;一下卞之琳的《断章》和《尺八》

作者&投稿:厍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卞之琳《断章》赏析~

赏析
诗的前两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撷取的是一幅白日游人观景的画面。它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
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待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意趣的戏剧性关系上。
那个“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面对着眼前的美景,显然是一副心醉神迷之态,这从他竟没有注意到“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的侧面烘托上就可看出。耐人寻味的是,那个显然也是为“看风景”而来的楼上人,登临高楼,眼里所看的竟不是风景,而是那个正“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这楼上人为何不看风景专看“你”,是什么深深迷住了那双眼,是什么深深打动了那颗心,不得而知。
这耐思耐品的一“看”,可谓是风流蕴藉,它使那原本恬然怡然的画面顿时春情荡漾、摇曳生姿,幻化出几多饶有情趣的戏剧性场面来。那忘情于景的“你”定是个俊逸潇洒、云游天下的少年郎,那钟情于人的楼上人定是个寂寞思春、知音难觅的多情女,一个耽于风光,憨态可掬,孰不知一举一动搅乱了几多情丝。
一个含情脉脉、痴态可怜,可心中情、眼中意言不与人知。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在人生旅途上又有许多这样的萍水相逢、一见钟情、转瞬即逝而又经久难忘的一厢恋情。而诗人正是在这短短的两行诗中给那电石火花般的难言之情、难绘之景留下了永恒的写照,引人回忆,激人遐想。
诗人以短短四行“断章”,便充分表达出了人物内心绵绵的情思,同时又包含着深广的哲学象征意义。
扩展资料:
《断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一首短诗。诗人在诗中熔铸了浓厚的哲学思辨意识。以“断章”为题,看似一般,实则是妙语双关。其一是从一首完整的长诗中抽出来的片断,其二是人类内心那份失落的、难以言传的情感,而这份内心独特的感受往往能触动人类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创作背景:《断章》创作于1935年10月。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
作者曾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可见诗人主要希望表现一种相对关系,因而创作了此诗。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断章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作家作品简介
  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笔名季陵、林子、老卞等。
  诗集:《三秋草》、《鱼目集》、《汉园集》、《慰劳信集》、《十年诗草》、《雕虫纪历》等。
  其诗品被评家认为是化古化欧、出“新月”而入“现代”,独成一家、自创风格。
  《断章》选自《鱼目集》,它写自1935年10月。
  “此四行无意中得之,原拟足成一首完整的诗,接着感到说不完了,也无需多说,可独立成篇,故名《断章》。”
  作品赏析
  1、诗歌结构
  你(主体)→看 →风景(客体)
  看风景的人(主体)→看→你(客体)
  明月(主体)→装饰 →你的窗子(客体)
  你(主体)→装饰→别人的梦(客体)
  第一节中,诗人利用一个“看”字把本来毫不相关的两个意象结合在了一起。第一句中,“你”是主体,第二句中的“你”则变为客体。
  第二节中则是用的“装饰”一词,同样“你”则是由客体转为主体。
  全诗的两节当中,都是以“你”为中心,围绕“你”的有“风景”、“桥”、“看风景的人”、“明月”、“梦”等等。而使所有意象联系起来的则是“看”和“装饰”两个字。

  闻一多 在《诗的格律》中提出诗歌有“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而这三美在本首诗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1)音乐美:
  诗歌回还往复的效果
  (2)绘画美:
  《断章》的4行诗,是4个形象的画面。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表面似乎互不相关,“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在看风景时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耐人寻味
  诗歌创建了两个意境,宛如一幅水墨丹青的水墨画,具有诗情画意。
  (3)建筑美:
  对仗工整
  2、诗歌主旨的不确定性
  爱情说:
  “这无疑是一首极之卓越的情诗。诗人透过旁观者的冷眼,写出了“人”对“情”的无奈,及“情”对人的捉弄。客观的铺叙中隐隐细味出淡淡清愁,也交代了诗中你、我、他三者之间的关系。
  秀实《也来演绎卞之琳的》
  根据: 1933年,和苏州的张充和彼此爱恋,但是两人未走到一起。而这首诗写于1935年
  他在《雕虫纪历》中写到:“但是后来,在1933年初秋,例外也来了,在一般的儿女交往中有一个异乎寻常的初次结识,显然彼此有想通的一点。由于我的矜持,由于对方的洒脱,看来一纵即逝这一点,我以为值得珍惜而只能任其消失的一颗朝露罢了。不聊事隔3年多,我们彼此有缘重逢,就发现这竟是彼此无心或者有意共同栽培的一颗种子,突然萌发,甚至含苞了。我开始做起了好梦,开始私下深切感受这方面的悲欢。隐隐中我又在中预感到无望,预感到这还是不会开花结果。”
  装饰悲哀说:
  学者、翻译家李健吾认为,这首诗是在“装饰”两个字上做文章,认为“诗里呈现的是不在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的悲伤”。此诗主要是在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蕴含着无奈的悲哀。
  哲理说:
  卞之琳自己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之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点缀了风景;人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的成为别人梦境的装饰。”
  同样,余光中《诗与哲学》它阐明了世间的关系有主有客,但主客关系变易不居,是相对而非绝对。“你站在桥上看风景”,“你”是主,“风景”是客。但别人在楼上看风景,连你也一并视为风景,于是轮到别人是“主”,你是“客”了。“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明月是主,你是客,“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于是,主客易位。所以,一个人,可以为主,也可以为客。
  前面我们分析到,全诗的两节当中,都是以“你”为中心,围绕“你”的有“风景”、“桥”、“看风景的人”、“明月”、“梦”等等。而通过“看”和“装饰”两个字却把诗中的所有意象联系起来了。马克思说,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也就得以体现了。

  当然,对于这首诗的主旨,还有多种说法,比如“装饰悲哀说”、“瞬间感悟说”,那么具体的也就要见仁见智了。

论诗者大都把卞之琳的《断章》看作是一首意蕴艰深的哲理诗,其实作为言情诗来读,诗味才足呢!那优美如画的意境,那浓郁隽永的情思,那把玩不尽的戏味,那独出机杼的题旨,细细品来,的确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诗是这样的: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诗的上节撷取的是一幅白日游人观景的画面。它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上。
那个“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面对着眼前的美景,显然是一副心醉神迷之态,这从他竟没有注意到“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的侧面烘托上就可看出。耐人寻味的是,那个显然也是为“看风景”而来的楼上人,登临高楼,眼里所看的竟不是风景,而是那个正“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这楼上人为何不看风景专看“你”,是什么深深迷住了那双眼,是什么深深打动了那颗心?这耐思耐品的一“看”,真可谓是风流蕴藉,它使那原本恬然怡然的画面顿时春情荡漾、摇曳生姿,幻化出几多饶有情趣的戏剧性场面来:那忘情于景的“你”定是个俊逸潇洒、云游天下的少年郎,那钟情于人的楼上人定是个寂寞思春、知音难觅的多情女,一个耽于风光,憨态可掬,孰不知一举一动搅乱了几多情丝;一个含情脉脉、痴态可怜,可心中情眼中意羞言谁知?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在人生旅途上又有多少这样的萍水相逢、一见钟情、转瞬即逝而又经久难忘的一厢恋情啊!而诗人正是以这短短的两行诗给那电石火花般的难言之情、难绘之景留下了永恒的小照,引人回忆,激人遐想。
诗的上节以写实的笔法曲曲传出了那隐抑未露的桥上人对风景的一片深情,以及楼上人对桥上人的无限厚意,构成了一幕“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戏剧性场景。但多情总被无情恼,那无情的风景,那忘情于景的桥上人能否会以同样的深情厚意,来回报那钟情于己的多情之人呢?面对着生活中这司空见惯的、往往是以无可奈何的遗憾惋惜和不尽的怅惘回忆而告终的一幕,诗人在下节诗里以别开生面的浪漫之笔给我们作了一个充溢奇幻色彩、荡漾温馨情调的美妙回答。
时间移到了月光如洗的夜晚。桥上人和楼上人都带着各自的满足与缺憾回到了自己的休憩之所。可谁又能想到,在这一片静谧之中,白日里人们所作的感情上的投资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回报。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这不就是自然之景对桥上人白日里忘情于景的知遇之恩的热情回报吗?从“你”的那扇被“明月装饰了”的窗口上,我们可以想见到,此刻展现于桥上人眼际的会是一幅多么美丽迷人的月夜风光图啊!那桥、那水、那楼、那船、那柳……那窗外的一切一切都溶在这一片淡雅、轻柔、迷朦、缥缈的如织月色之中,与白日艳阳照耀下的一切相比,显得是那么神秘,那么奇妙,那么甜蜜,那么惬意。面对这月光下的美景,怎能让人相信自然之景是冷漠无情、不解人意的呢?怎能不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强烈钟爱呢?你爱自然,自然也会同样地爱你--这就是诗的理趣所在吧!
自然之景以其特有的方式回报了桥上人的多情,而桥上人又该以怎样的方式来回报楼上人的一片美意呢?诗以“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一想象天外的神来之笔对此作了饶有情致的回答,从而使楼上人那在现实生活中本是毫无希望的单恋之情得到了惬意的渲泄。
这个被“装饰”了的梦对于它的主人来说无疑是一次心灵奥秘的深切剖白,它再明白不过地显示了那被各种外部因素所压抑的单恋之情是多么地强烈灼人。而那桥上人之所以能由眼中人变为梦中人,不正因为他是意中人的缘故吗?诗里虽然没有一句爱情的直露表白,但这个玫瑰色的梦又把那没有表白的爱情表现得多么热烈、显豁,而由这个梦再来反思白日里的那一“看”,不是更觉得那质朴无华的一“看”缠裹了多少风情,又是多么激人遐思无尽吗?
如果仅以“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构图来表现单恋之情的奇妙迷人,那就显得太平庸一般,流于俗套了。诗的精妙新奇之处就在于,这个梦的主人不仅仅是梦的主角,而且还从这场爱情角逐的主动者位置上退居下来,而那个桥上人也已不再是毫无知觉的爱的承爱者,他是以主人的姿态在梦里扮演了一个爱的施予者的角色,他在尽其所能地“装饰”着这梦,而且,他也是在按着楼上人的心愿来“装饰”着这个梦的。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去详尽地描绘出这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奇妙梦境,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被“装饰”了的梦一定是无比甜蜜、无比美满、无比浪漫、无比美丽的。总之,楼上人那一片落花之意,终于得到了桥上人那流水之情的热烈的、远远超过希望值的丰盛回报。在这里,“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这句千百年来伴随人生长河,永远给人以惋惜、懊丧的格言也失去了它真理的意义。
但梦毕竟是梦,它代替不了现实;装饰也只是装饰,它总会露出虚幻的面目。当第二天红日高照,酣梦醒来,那楼上人“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时,又该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了呢?但相信,那已经尽情地领略了“落花若有意,流水亦含情”的甜蜜梦境的楼上人,定会从常人所有的那淡淡愁绪之中解脱出来,定会以更美好的憧憬,更深沉的爱心,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去的。
当我们品评着这首小诗的不同凡响的题旨,流连于这首小诗的含蓄隽永的意境之中时,我们为什么还要作茧自缚,像诠释一道深奥的哲学命题那样去对它作枯燥乏味的理性分析呢?

按阅读理解的说:
人与风景相得益彰.融为一幅和谐的画面.
一段从景与人的关系入手,为主题做铺垫.
二段将诗的主题升华,展示本诗的灵魂

《尺八》赏析

卞之琳是一个沉思人生哲理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具有深刻历史意识的诗人,他既注重从广泛的人生现象中挖掘深刻的人生哲理,赋予诗作以普遍性的哲理象征意蕴,同时也把触角伸向复杂深广的文化历史现象,力图透视股金中外文化历史现象的发展流变、兴衰更替的轨迹及其难以言说的规律和复杂的多重因果关系,从而使他的诗作也富有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关于这后一点,《尺八》一诗比较典型。《尺八》一诗作于1935年,曾被人誉为卞之琳成熟期的最佳作。所谓“尺八”是一种古管乐器,亦称“萧管”,相传产于印度,至迟在隋唐间已传入中国,唐时有吕才定制为一尺八寸,故有是名。成为汗民族一种常见的乐器。但到宋以后已失传不用,约在七八世纪时传入日本,现在仍流行于日本,称“晋化尺八”。可以说,一枝小小的尺八象征性地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与机运的流转与兴替。1935年春,正当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军事入侵之际,卞之琳因事客居日本。五月的一个夜里,他听到流传到日本的中国古代乐器尺八吹奏出犹有唐音遗韵的曲调,感到这“单纯的尺八像一条钥匙”,无意中为自己“开启了一个忘却的故乡”。有仿佛是一个文化的“象征”物,一面“历史的风尘满面的镜子”(卞之琳《沧桑集·尺八夜》)引起作者对人类文化流传变迁和个民族盛衰兴替的深深思索,不久,遂构思创作了《尺八》这首具有深刻历史意识和广泛象征意蕴的抒情诗。

由于卞之琳一贯精练简约,重含蓄暗示,追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风格,加上作者在这首诗里又使用了现代派诗的主体分层、多声音合唱以及省略跳跃等技巧,因此《尺八》是比较艰深的。但其情理结构仍然有迹可循。作者在1936年写的《尺八夜》曾追忆了他旅日经历与构思创作此诗的经过,其中就谈到,他觉得尺八像一条“钥匙”、“镜子”、历史与文化的“象征”,而他创作《尺八》,就是“设想一个中土人在三岛夜听尺八,而想到多少年前一个三岛客在长安市夜闻尺八而动乡思,像自鉴于历史的风尘满面的镜子”,因此,诗“虽然名为《尺八》而意不在咏物”,而是别有寄托,借写尺八传达一种“历史意识”(《沧桑集·尺八夜》)。我们参考历史事实,时代背景和卞之琳的自述,再来读《尺八》,则诗的内在情理结构就比较明朗化了。大致说来,《尺八》一诗的情理结构线索是这样的:“海西客”——一个现代中国人(有卞之琳的影子)从日本之西的中国乘坐一艘日本船“长安丸”来到日本东京,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危机加重之日,因此海西客在日本夜半听到“尺八”,不仅起了乡愁,而且引起了更为深沉复杂的思绪,而“长安丸”这个以中国古都命名的日本船名也激发了他的想象。于是他不禁更深一步追溯起尺八的起源于流播史(尺八的流传史又关联着文化的得失与民族机运的兴衰),脑子里遂涌现了一幅这样的历史画面:大概在大唐盛世,当时汉民族文化昌盛、国事强大之时,尺八这种异域乐器已在中土生根开花。当时有一个来自番邦日本的“番客”,在中国都城长安孤馆寄居,既仰慕泱泱大唐帝国文化的发达,又伤感于自己祖国的落后。当他听了雁声,动了乡愁时,幸得临家的尺八声给了他慰藉。第二天遂在繁华的长安市里寻访一支尺八,——这是对文明古国发达文化的学习与追求的象征性表现,并且终于在一艘三桅船东渡回国时把尺八带回到三岛落户。海西客回溯追想起这一幕,再想到千余年后的几天,自己作为一个炎黄子孙,汉唐苗裔,在日本东京看到在自己祖国已失传的古代文化却“健全地活在异域”,而且也看到昔日落后的“番邦”,如今却崛起成为近代化了的强国,“现在他们的世界,不管中如何干,外总是强……比较上总算是一个升平的世界,至少是一个有精神的世界”(《沧桑集·尺八夜》),而回观一向以文明古国自居的祖国却落后了,文化失落了,人民麻木不自觉。(括号中的两行诗隐约暗示了海西客曾在日本现代都市的霓虹灯间寻觅尺八,也就是寻觅已失传的民族文化,这一层被作者省略了。)于是,抚今追昔,历史与显示相联系相对照,遂使海西客心底如昔日的番客一样涌起了“不如归去”的呼声(不过其中感慨应有不同),并进一步引起他深沉的历史衰痛与历史沉思:既悲哀于祖国的落后与民族文化的流传失落,更悲哀于国人对于落后与危机的麻木与不自觉,所以诗人才有“海西客想带回去失去的悲哀吗”的反问,以反问来启发人们思考如何继承民族文化,振兴古老祖国的问题。这就是《尺八》一诗的情理结构线索。当然,《尺八》一诗的内在意蕴不限于此,而是非常丰富的。其中既有古国乡邦之思,也有怀古念远之情,即暗叹于日本民族的善于学习不断上进,又悲哀于民族文化的失落与祖国的衰微,同时也寄托了对人民觉醒起来,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振兴祖国机运的热望,恐怕还暗喻有对各民族相互学习、促进、和平相处的前景的思索,这样,从纵的层次上,有怀古、写今和对未来的暗示,从横的层次上,又有文化、历史、风土、心理等各个层面。这些不同层面都被作者以“尺八”为辐射核心或联系线索交织叠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因而从更高更广泛的意义上看,《尺八》具体而又象征性地凝聚了诗人对人类文明流转变迁和各民族机运盛衰的深沉思索,在扩大的时空上寄托了诗人对人类未来的潜在希望,这正是卞之琳历史沉思的深刻与博大之处。因为真正的“历史意识虽不必的死骨的迷恋”,也不能单纯地“只看前方”(《沧桑集·尺八夜》),亦不能局限于一个国度一个民族,而应是辨证地广阔地透视古往今来,环顾中外四海,才能达到。由《尺八》可以看出作者真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文赋》),或如刘勰所说,“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文心雕龙》),其思想之博大精深自不待说,而在艺术表现上他又克服了多大的困难啊。

论诗者大都把卞之琳的《断章》看作是一首意蕴艰深的哲理诗,其实作为言情诗来读,诗味才足呢!那优美如画的意境,那浓郁隽永的情思,那把玩不尽的戏味,那独出机杼的题旨,细细品来,的确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诗是这样的: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好详细

卞之琳《断章》赏析 卞之琳《断章》表达了什么
答:《断章》——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作者曾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

卞之琳 寂寞 赏析~ 谁能给我说
答:【关键词】:卞之琳;寂寞;乡愁 【正文快照】:乡下小孩子怕寂寞,枕头边养一只蝈蝈;长大了在城里操劳,他买了一个夜明表。小时候他常常羡艳墓草做蝈蝈的家园;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卞之琳《寂寞》寂寞情怀自古有之,无论是“众人皆醉我独醒”还是“自古圣贤皆寂寞”,都沾染着封建...

卞之琳《无题》的内容赏析
答:先看这里的“你”到底指的是谁,是诗人自己吗?或者是女主人公?卞之琳诗歌的多重解读在这句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可以有多种解读,如果我们把“你”当作诗人自己,这句话可能是诗人的自问,诗人知道自己愿意载她,但凭借什么载她呢?“船呢?”这里的“船”可以理解为一种情感相互交通的凭借或者说...

卞之琳《断章》赏析是什么?
答:创作背景 《断章》创作于1935年10月。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作者曾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

卞之琳的《断章》评析
答:那个梦见你的“别人”已成为主体,而变为梦中人的“你”,又扮起客体的角色了。诗人在隽永的图画里,传达了他智性思考所获得的人生哲理,即超越诗人情感的诗的经验:在宇宙乃至整个人生历程中,一切都能是相对的,又都是互相关联的。在感情的结合中,一刹那未尝不可以是千古;在玄学的领域里,如诗人...

从卞之琳的《断章》中提炼观点,写一篇作文,或赏析,急啊
答:赏析二 卞之琳的《断章》是20世纪中国诗歌史上传诵最广的佳作之一,该诗写于1935年10月, 《断章》全诗只有四句,不同的读者可以从中体验、感悟到不同的审美意蕴。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你与“风景”的关系是互为对立的两端,但人物、景物在相对、互换中, 都悄悄发生了转变,因为“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又...

赏析卞之琳的《音尘》
答:…扣。到那里都是能使的大法,也是一般的大法。尽管不足为奇的扣太多,好的扣难得,好像用完了。事实上,再好的扣又怎么样呢?这个大法,好像渐渐一般化了。丝丝入扣的严谨,有时却只到达“拘谨”。新诗的真正“自由”,是不那么“紧扣”,就像衣纽扣,最上面的一颗不扣,最下的一颗也不扣,真正...

卞之琳诗赏析
答:卞之琳本人却不以为然,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又说:“我的意思是...

鉴赏卞之林的 断章
答:同时这种不可穷尽性也只有在读者的审美活动中才能显示出来,不同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统、艺术观念、鉴赏心境等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审美期待,从而在诗歌中会有全然不同的发现。这样说来,卞之琳先生的自白我们当然应重视,我们把这首诗的主旨解读为表达一种哲学上的“相对”观念,便...

卞之琳 <断章> 赏析
答:赏析 诗的前两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撷取的是一幅白日游人观景的画面。它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