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生员在现在看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乐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中的"生员"是什么意思啊?~

唐国学及州、县学规定学生员额,因称生员。明、清指经本少各级考试入府、州、县学者,通名生员,习称秀才,亦称诸生。生员常受本地教官(即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等)及学政(明为学道)监督考核。生员的名目分廪膳生、增广生、附生。初入学为附学生员,廪、增有定额,据岁考、科试成绩递补。廪生给廪米,故名。增广生亦名增生,因于廪生外增额,故名。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阿Q正传》中称赵少爷“茂才公”,表示讽刺。

http://www.baidu.com/s?wd=%B9%C5%B4%FA%B5%C4%C9%FA%D4%B1%CA%C7%CA%B2%C3%B4%D2%E2%CB%BC%A3%BF

一、简介

古代生员就是学生的意思。即经本省各级考试入府、州、县学者,通名生员,俗称秀才,亦称诸生。生员常受本地教官(即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等)及学政(明为学道)监督考核。

二、资格

明清时代,生员专指府(或直隶州)学、县学者,是读四书五经而进学者的专称。要取得这种资格,必须在学道或称童子试获得取录。不论年龄,应童子试的都称童生。

鲁迅小说《孔乙己》、《白光》中的主人公孔乙己、陈士成在前清多次童子试均考不上,人已老了,还是童生,或称老童生。如果县、府、院三试都录取了,进入府学、州(直隶州)学或县学的,称为进学,通名生员,即秀才的俗名。

生员除了经常到学校、学官的监督考核外,还要经过科考选拔(未取者有录科、录遗两次补考机会),方可参加本届乡试(各省举行的考试,取中者为举人)。

三、生员的分类

生员分为三种:成绩最好的是廪膳生员,有一定名额,由政府提供津贴和生活日用的学员;其次是增广生员,也有一定名额,为候补廪膳生之属;新“入学”的称为附学生员,为增广生之预备。每年由学政考试,按成绩等第依次升降。

扩展资料

生员参加科举考试上榜后如何称呼

一、生员可参加乡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二、举人可参加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三、贡士可参加殿试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举制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员



  就是学生的意思,有不同的等级,具体如下
  中国科举制度始于隋大业一年(605),废于清光绪三十—年(1905),前后丰目沿1300年。在这漫漫的岁月里,莘莘学子欲人仕,则必须循序应乡试、会试、殿试等考试,以取得科第(功名)。考中后,朝廷视其功名,分别任用。一般县级(七品)以上官职,均由皇帝亲自敕封,称“朝廷命官”。
  状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的考试,考中者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会试(明清两代各省举人参加的考试,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皇宫大殿上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第一名称状元,因其为殿试一甲第一名,别称殿元。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次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中状元者号为“大魁天下”,为科名中最高荣誉。
  榜眼——殿试一甲第二名称榜眼。宋时一甲第二第三均称榜眼,意指榜中之双眼。明清两代始以专属第二名。
  探花——殿试一甲第三名称探花。唐时进士在杏园举行“探花宴”,以少年俊秀者二三人为探花使,亦称探花郎,游遍名园,探取名花。南宋以后,专指第三名。
  进士——意即贡举的人才。唐代科目中以进士科为最重要,参加礼部考试之人,都可叫进士。考试合格者赐进士及第,其后又有“赐进士出身”、“赐同进士出身”的名义。明清均以举人经会试考中者为贡士,由贡士经殿试赐出身者为进士。进土始专指殿试合格之人。
  贡生——生员(秀才)一般是隶属于本府、州、县学的,若经考试升人京师国子监读书的,则不再是本府、州、县学的生员,而称为贡生,意思是以人才贡献给皇帝。明清两代贡生有不同名目,明代有岁贡(贡入国子监生员之一种。明清两代每年或二三年从府、州、县学中选送廪生升人国子监读书的)、选贡(贡人国子监生员之一种。明制于岁贡之外考选学行兼优者充贡)、恩贡(贡人国子监生员之一种。明清定制凡遇皇室庆典,根据府、州、县岁贡之常额,本年加贡一次作为恩贡。清代特许“先贤”后裔人监者)和纳贡(贡人国子监生员之一种。明代准许纳资人国子监,由生员纳捐);清代有恩贡、拔贡(贡入国子监生员之一种。清制初定6年一次,乾隆改为12年一次,每府学2名,州、县学各1名,由各省学政从生员中考选,保送人京,作为拔贡,任朝考合格,可充任京官、知县或教职)、副贡、岁贡、优贡(贡人国子监生员之一种。清制每3年由各省学政从儒学生员中考选一次,每省不过数名,亦无录用条例。同治中规定,优贡经廷试后,可按知县、教职分别任用)和例贡。
  监生——明清在国子监肄业的统称监生。初由学政考取,或由皇帝特许。乾隆以前,并加以严格的考课。监生有选监、贡监(监生名目之一。明清时以贡生资格人国子监读书的)、生监、恩监(监主名目之一。清代由皇帝特许给予国子监
  生资格的)、荫监(监生名目之一。明清时官员之子不经考选取得监生资格的)、优监(监生名目之一。清制由附生选人国子监读书的)等名目,后则仅存虚名。至一般所称监生,指由捐纳而取得的。如未人府、州、县学而欲应乡试,或未得科名,而欲人仕的,必须先捐监生,作为出身,但不一定在监读书。
  荫生——凭借上代余荫取得的监生资格,由汉代的“任子”制度继承而来,有各种不同名目。明代凡按品级取得的称为官生,不按品级由皇帝特给的称为恩生。清代凡现任大官或遇庆典给予的称为恩荫;由于先代殉职而给予的称为难
  荫,通称荫生。名义上是入监读书,事实上只须经过一次考试,即可给予一定的官职。
  廪生——生员名目之一。明代府、州、县学生员最初每月都给廪膳,补助其生活。清代则需经岁科两试一等前列的,方能取得廪生名义,成为资历较深的生员。廪生的主要职务是,具结保证应考的童生无身家不清及冒名顶替等弊。习惯称此手续为“补廪”。
  庠生——府、州、县学生员的别称。
  增生——生员名目之一。明代生员皆有月米,额内者为廪膳生员,增额者为增广生员。清代则生员于岁科两试在一等前列者,方能补为增生或廪生,而名额皆有一定。廪生有廪米有职责,而增生无之,故增生地位次于廪生。
  附生——生员名目之一。明正统时,于府、县学外有取附学生员之制,清代相沿。
  生员——唐代国学及州、县学规定学生员额,因此称生员,正如只官有一定员额而称官员。唐国、太学、四门学、郡县学分别置生若干员,此为生员所始。明清时,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取人府、州、县的通名生员,即秀才,经常需受本
  地方教官(即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等)及学政(明代为学道)的监督考核,常称为诸生。
  举人——唐制为各地乡贡人京应试之通称,意即应举之人。明清则为乡试考中者之专称,作为一种出身资格。
  殿撰——宋有集贤殿修撰等官,简称殿撰。明清进士一甲第一名例授翰林院修撰,故沿称状元为殿撰。
  编修——官名。宋代凡修国史、实录、会要等均随时置编修官,枢密院也有编修官,均负责编撰记述。明清之翰林院编修,以一甲二、三名进士及庶吉士之留馆者充任,无定员,也无实际职务。
  教谕——学官名。宋代在京师设立的小学和武学中始置,元明清为县学学官,掌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巡抚——官名。明以前,偶有派官员至各地巡抚之
  举,但非专设之官。明制巡抚,当以洪武二十四年 (1391)敕遣皇太子巡抚陕西为始。宣德时乃于关中、江南等处专设巡抚。以后遂以总督同为地方最高长官。清代正式以巡抚为省级地方长官,总揽一省的军事、吏治、刑狱等,地位略次于总督,乃属平行,别称抚台、,抚军,又以例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也称抚院。
  巡按——明代派遣监察御史分赴各省巡视,考核吏治,称为巡按。永乐后定制,以一省为一道,分道出巡。品级虽低,但可与省行政长官分庭抗礼,知府以下均奉其命,事毕还京。
  知府——官名。宋代于升府之处,命朝,臣出充长官,称为知(主持)某府事,简称知府。明代以知府为正式名称,管辖州县,为府一级的行政长官,清代相沿不改。
  知州——官名。宋代派朝臣为州一级的地方行政长官,称权知某军州事,简称知州,原意为暂行主持本军本州事务。明清以知州为州的长官名称。知州有两种,一为直隶州知州,其地位稍低于知府;一为散州的知州,其地位与知县实际无区别。
  知县——官名。唐称佐官代理县令为知县事。宋制,往往派遣中来官员知某县事,简称知县。实际即管理一县的行政,有戍兵驻更兼管兵事。明代始正式为一县长官的名称,清代相沿不改。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秦汉时,人口万户以上的县称令,万户以下的称长。南北朝设置甚多,不再有户数的限制。唐代之县分上、中、下各级,故不再分称令长。宋代县令之名虽存,事实上多以京朝官执行其职务,称为知某县事。元称县尹,明清称知县。北洋政府时期改称县知事.今称县长

预备干部

古代状元在现代社会是什么学历?硕士?博士?为啥都不是
答:和现在差不多,古代中国的中考,也是人生第二重要的分水岭。古代中国的中考,叫院试。童生经过院试,录取后即为“生员”,通称“秀才”。秀才,相当于现在的高中生。然后就是古代的高考,乡试。乡试每三年一次,考过了就是古代中国的大学生,举人。古代中国的举人相当于大学生,那么会试就相当于研究生...

文庠是什么意思
答:文庠-古代学校 文庠生员=【生员】即秀才,通过院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文庠生员=庠生=生员 文庠生员是生员的别称

古代时期秀才的意思是什么?
答:古代对学者的尊称,也称茂才,也可以算生员,比童生高一个等级,地位还是蛮高,待遇也不错了。每个朝代的秀才的待遇也是有不同了。一个朝代一个规格;唐朝初年的秀才就相当于现在的博士生了,那才学也是很不错了,每年也只有一两个存在了;但后来的秀才规格也比较低,基本上就是现在的初中生了,也就...

古代的太学生,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博士?
答:这样看来初中毕业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相当于童试生,就是秀才。高中毕业是乡试生,相当于举人。上了大学就是到了会试的时候了,出来的就是状元什么的,是贡士。到了进士,明显的感觉到有考研的意思了,进士也就相当于硕士或者博士 至于太学生,那根本不在其列,他是最高的学府,我认为相当于中科院的地位...

研究生学历在古代相当于秀才么?
答:本科生在古代学历体系中大致相当于生员,即秀才。若为一流大学本科毕业生,可以比作廪生,一个较为高级的秀才等级。古代的学历体系包括秀才、举人和进士几个等级。古代的教育与科举制度是分开的,太学生也需要通过解试才能获得解额,成为举人。科举考试合格后,学生有机会进入翰林院,通过进一步考试成为庶吉士...

古代的“秀才”是什么意思?
答:古代的“秀才”是指:1.明清两代称生员,2.泛指读书人。秀才 [ xiù cai ]百科释义: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始见于《管子·小匡》。汉以来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现代也比喻知识量丰富的人。秀才造句:小秀才答:"兵荒马乱糟践了。"。四人帮”收罗一批卖身投靠...

古代禀生可以做什么官?
答:禀生就是秀才,如果只是一个秀才可没法当官。当官的最低要求起码也是举人,而举人最多也就只能补下别人的缺,就是有些比较低等的官职没人了,举人可以补上这个缺口。举人其实就是官员的后备

童生、秀才、举人、贡士等,放在现在可以和哪些文凭相比?
答:明清时代,秀才专指府(或直隶州)学、县学的生员,是读四书五经而进学者的专称。要取得这种资格,必须在学道或称童子试获得取录。不论年龄,应童子试的都称童生 如果县、府、院三试都录取了,进入府学、州(直隶州)学或县学的,称为进学,通名生员,即秀才的俗名。三、举人:通过省级考试,考取举人...

古代举人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地位
答:举人相当于现在的硕士。古代在推崇科举制度以后,对教育这方面可谓是越来越器重,因为这不仅是朝廷从中选拔优秀人才重要的方式,而且通过考试,那些本来没有显赫家族的人能够因此进入朝堂,为自己谋一份好的官职。因此对于考生来说,无论是否能够进入朝廷做官,只要能够参与考试,取得名次,那就已经可以高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