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我查下列文言文实词的意思,在《古汉语词典》里查

作者&投稿:拓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及解释~

考点简说】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实质就是结合上下文(语境)来判定常见实词的含义。“常见实词”,它的范围并不很广,重点是:(1)大纲规定120个实词;(2)《语文》课本和《语文》读本中出现频率较高而又能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查到的文言实词,特别是《语文》课本课后练习题目中强调的实词。“在文中”,即指语境,这是正确理解含义的前提,从近几年的考题看,虽然有的实词是课本中尚未出现的,但都是可以通过整体语境推断来理解其含义的。
考查重点:考查的内容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等,其中对一词多义、双音复词的考查是重点。
从词性上说,主要侧重于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对名词的分析,一是防止望文生义,二是注意确定所指名物的范围;对形容词的分析,主要推敲一下其与所修饰的对象或动作的联系。文言文阅读试题中,直接考查名词、形容词的意义或用法的,数量极少,倒是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考查常有出现。“多义动词”的意义分析推断一直是常见文言实词考查的重中之重。
文言文阅读中考查常见的实词,有“显”和“隐”之分。“显”是指那种直接在所考查的词上加点;“隐”是指在文句的翻译判别中,只要理解原句中某些实词的确定意思,就可以翻译或分辨出译句的正误。


【文言实词的主要类别和主要特点】
复习时,重点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具体内容见:(1)《语文高考导练》P119页;(2)《高考语文基础教程》P123页;(3)《名师手把手》“备考资料博览”部分。要求学生在复习课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整理。)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同形异义;
4、一词多义; 5、偏义复词; 6、词类活用。


【学法建议】
1、注重积累
A、充分重视课本,夯实基础;
B、重视文言文阅读练习中的积累;
C、从过去十年高考题中积累,最好独立做一遍;
D、加强文言文的课文朗读,整理归纳出常考和易错的实词。
2、突出重点,明确目的
A、掌握常见实词的常见义;
B、对单纯历史文化意义或作专有名来用的实词义可以忽略;
C、不细究涉及较深专业知识的词义;
D、实词义与活用的区别;
E、注意实词“在文中(语境)的意思”。


【方法指导】
一、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记,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
例如:(1996年全国高考题)“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题目中给的词义是:贾祸—消除祸患。我们根据上文内容可以判定是错误的。原文是针对郭永的抗上举动,有人劝告他不要招惹祸患。“贾”虽然由“做买卖”可以引申出“消除”、“除去”的意思,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它的另一义项是“招引”、“招惹”。
二、结构分析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例如:“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屈原列传》)。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再如:“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原列传》)。“劳苦倦极”与“疾痛惨怛”相对。“疾痛惨怛”并列陈述几种情况,译为“疾病、痛苦、凄惨、忧伤”,那么“劳苦倦极”的“极”就不可译为“极点”。
三、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例如:(2000年全国高考题)“自放驴,取樵炊爨”,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
四、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例如:(2001年全国高考题)“城之不拔者二耳”,题目所给的义项是:拔—被攻取。依据《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其后秦伐赵,拔十城”的“拔”当“攻取”讲,再结合语境,可以推断答案是正确的。“齐人追亡逐北”,题目所给的义项是:北—指败逃者。依据《过秦论》中“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亡”当“逃亡的人”、“北”当“败逃的人”讲,可以推断答案也是正确的。
五、邻字帮助法(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例如:“曹操之众远来疲敝”中的“敝”,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劳”。再如:“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其中“冲”按常见义比较费解,如果由它的邻居“幼”字来帮助的话,则迎刃而解,可以推断是“年幼”的意思。
六、成语对应法(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
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例如:(2001年全国高考题)“城之不拔者二耳”,“拔”有两个主要意思:一是抽出、拔出,二是高出、超出,其义项可分别见于成语“拔苗助长”、“出类拔萃”。“攻取”义是由“拔出”义作了引申而来的,古时攻城必拔敌方军旗,拔下军旗即为“攻取”,再考虑上下文的语境,也可推断解释为“被攻取”是正确的。
七、古今比照法(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
汉语词汇中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不同,最忌望文生义,“以今律古”。这里要特别注意古今构词特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往往有其固定义项。
例如:(2001年全国高考题)“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中的“南面”,《现代汉语词典》有两个义项:一是指“南边”,即表示方位的“南面”,在这个意义上古人单说“南”而不说“南面”;二是古代以面朝南为尊位,君主临朝南面而坐,因此把为君叫做“南面为王”、“南面称孤”等。句中的“南面”是指乐毅想谋反后为君,用的是古代的意义。这与现代汉语是不相同的。
八、代入检验法(借助题干所给的义项推断词义)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
例如:(2002年全国高考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专以射为戏,竟死。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将兵:将领和士兵。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A项“竟然”表转折,显然不合文意;B项“将兵”为动宾短语,方与后文李广对部下的关爱一致;C项是说事情的复杂经过;D项正确,且《孔雀东南飞》中有“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句子,“结发”指到了成年。
解释文言实词的意义,是高考文言文阅读必考内容,要提高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能力,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方能奏效。

纵观近几年高考涉及的文言实词可以看出,主要考查的文言实词有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以及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等。

  1、一词多义

  这种情况包含两层含意:一是指一个词有多个义项,一是指一个词可能属于不同的词类。

  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它的形成情况比较复杂,一般是通过引申、比喻、借代或假借等延伸出来的。例如:①间:间缝。《史记·管晏列传》:“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②中间。《送东阳马生序》:“余则縕袍敝衣处其间。”③缝隙,空隙。《庖丁解牛》:“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④介入其间,参与。《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⑤隔开,隔绝。《桃花源记》:“遂与外人间隔。”⑥断断续续,间或。《邹忌讽齐王纳谏》:“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⑦隔阂。《左传·哀公二十七年》:“故君臣多间”。⑧挑拨离间。《史记·屈原列传》:“谗人间之,可谓穷矣。”⑨暗中,偷偷地,悄悄地。《信陵君窃符救赵》:“侯生乃屏人间语……”⑩抄近路,抄小路。《鸿门宴》:“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又如:“朝服衣冠”的“朝”,应该读zhāo,义为早晨,名词,是本义。因古代大臣朝见皇帝是在早晨,所以引申为“朝(cháo)拜”,动词。课文中“皆朝于齐”的“朝”就是“朝拜”,进一步引申为大臣朝拜皇帝的地方,即“朝廷”,课文中“于是入朝见威王”即是此义。识记一词多义可以以词语的本义入手,分析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按照发散特点进行识记。

  2、通假字

  通假,指的是古书上有些音同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通假字包括三类: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通假字和本字本来没有意义上的联系,但是,在阅读时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按该字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解释不通时,那么它可能就是通假字了。

  (1)通用字,指两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如“反”通“返”,“知”通“智”。

  (2)假借字,指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可以借代。假借字中“本有其字”;而古人不用的情况比较突出,如“蚤”通“早”,“惠”通“慧”。

  (3)古今字,是指古时候有某一字,后来为了指导这个古字所表示的几个概念用不同的字形来区别,造成了一个或几个今字,让原来的古字表示另一个或另几个概念。如“莫”通“暮”,“益”通“溢”。

  通假字基本上是同音代替,或完全同音,或声母相同,或韵母相同。但也有少数特殊的情况,如“弟子趣之”的“趣”通“促”,声母、韵母都不相同。

  3、古今异义词

  古代文言文中有很多词的字形与现代汉语相同,但由于词义的演变,我们不能简单地照搬照读,而应该掌握这种词义的演变规律。

  (1)词义扩大。即原来单指某事物的词,扩大到兼指特征、性质或功能相似的事物,如“皮”本义是指兽皮,现指“植物动物表面的一层组织”,如“树皮”、“封皮”。有利用通感方法扩大的,如“甘”,原义是“美”、“甜”,现在除了“味美”之外,还有“心里乐意”的意思,如“心甘情愿”。也有由只表示某事物的一部分扩大到表示事物整体的,如“秋”,泛指“秋天”,后扩大到“一年”,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还有由专有名称扩大到通用名称的,如“江”、“河”,原指“长江”、“黄河”,现指一般的“大江大河”等。

  (2)词义缩小。即一个词反映客观事物的范围,由较宽泛变为较狭窄了。有的表示范围缩小了,如“丈夫”,古代指“男子”,现在专指“妻子的配偶”。有的词义义项减少了,如“劝”,古代有“鼓励”、“劝说”之意,如今只有“劝说”之义。“让”在文言文中既可以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只表示前义了。

  (3)词义转移。即一词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币”古代指礼物,现代指“钱”,“假”古代是“借”的意思,今义与“真”相对;“慢”古代是“怠慢”之义,今义与“快”相对。这些例子涉及事物的转移、动作的转称、范围的转移和词性的变化等。

  (4)词义的强化弱化。如“诛”,最初只是责问、谴责之义,后来有了杀戮、杀死之义,词义强化了;再如“怨”,古义表示仇恨,现在则表示埋怨、责备,词义弱化了。

  (5)感情色彩变化。如“爪牙”,古代是指武士,褒义词;现代是指坏人的帮凶,贬义词。“乖”古义是“偏执”,贬义词;现代是“听话,安顺”,褒义词。“谤”古义是“议论、批评别人的过错”,中性词;现代是“诽谤”,贬义词。

  4、同义复词

  同义复词,是指构成合成词的两个语素的意义完全相同。它在修辞中是镶嵌的增字而目的是拉长音节,使语气更加充足,使语意更加充实。如“根本”都是指“植物长在土里的部分”,意思一致,“谤讥”两个词语都是“批评”的意思。

  5、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词义或反义的单音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

  (1)两个语素意义上相对。例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句中的“异同”用义偏在“异”,不在“同”。(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例如:“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在句中只有“园”这个语素意义,“圃”只作陪衬。

  高考文言文阅读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命题形式十分灵活,一般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在第I卷中进行考查。从近几年高考实际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考查方式:①判别对所选的几个词语解释的正误;②对某个词语作出多种解释,要求从中选出正确的一项;③区分几个句子中相同实词的不同意义;④题干举出某处实词特殊现象(如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等),要求从中选出与这一现象相同的或不同的词;⑤与现代汉语比较,要求选择加点的文言实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或不同的选项;⑥通过文言翻译考查学生对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

  考查重点是《考试大纲》中规定的120个实词,在复习和学习中我们要有意识地积累这些实词及课本和读本中出现频率较高或具有某种特殊现象的文言实词。

  【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2009年高考江西卷)

  卖酒者传

  魏禧

  万安县有卖酒者,以善酿致富。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沽,必问:“汝能饮酒否?”或倾跌破瓶缶,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由是远近称长者。

  里中有数聚饮平事①不得决者,相对咨嗟。卖酒者问曰:“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聚饮者曰:“吾侪保甲贷乙金,甲逾期不肯偿,将讼,讼则破家,事连吾侪,数姓人不得休矣!”卖酒者曰:“几何数?”曰:“子母②四百金。”卖酒者曰:“何忧为?”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③。

  客有橐重资于途,甚雪,不能行。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雪连日,卖酒者日呼客同博,以赢钱买酒肉相饮啖。客多负,私怏怏曰:“卖酒者乃不长者耶?然吾已负,且大饮啖,酬吾金也。”雪霁,客偿博所负,行。卖酒者笑曰:“主人乃取客钱买酒肉耶?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尽取所偿负还之。

  术者谈五行④,决卖酒者宜死。将及期,置酒,召所买田宅主毕至,曰:“吾往买若田宅,若中心愿之乎?价毋亏乎?”欲赎者视券,价不足者,追偿以金。又召诸子贷者曰:“汝贷金若干,子母若干矣。”能偿者捐其息,贫者立券还之。曰:“毋使我子孙患苦汝也!”及期,卖酒者大会戚友,沐棺更衣待死。卖酒者颜色阳阳如平时,戚友相候视,至夜分,乃散去。其后,卖酒者活更七年。

  魏子曰:吾闻卖酒者好博,无事则与其三子终日博,喧争无家人礼。或问之,曰:“儿辈嬉,否则博他人家,败吾产矣。”嗟乎!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改)【注】①平事:评议事情。②子母:利息和本金。③责券:求取借据。④谈五行:以五行之术测算命运。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数:多次,屡次

  B.事连吾侪吾侪:我辈

  C.能偿者捐其息捐:舍弃

  D.贫者立券还之立:订立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可结合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推知。根据文意可知,当时的情形是这样的:卖酒者对那些借钱的人说,你们借了多少钱,本金和利息要多少,然后根据偿还能力作出不同的决定,能归还的只要本金不收利息,不能归还的立即把借据还给对方,不要他再还钱了。因此,“立”在这里是“立即,马上”的意思。

  【答案】D。

  【备考方略】

  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要紧紧围绕具体的语言环境,以前后文的意思为依据,认真推敲,仔细辨别。根据教学实际,我们可按照以下方法进行理解和判断:

  1、语境分析法。词义是不确定的,但上下文的语境是相对稳定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断文言实词的含义。如“视其舟,则离败而胶”中的“胶”,可以从“胶”出现的语句的前后环境去分析。上文的“视其沼,则浅混而污”意思是说这个地方的水位很浅并且很脏;下文写庭院荒芜、房子残破。由上下文的理解可以看出,中间一句是说舟船破并搁浅在河边。由此可推断出“胶”是“搁浅”的意思。

  2、结构分析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这样通过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的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如“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中的“谏”和“追”,只有从结构上对举分析,才能推知是“挽回、补救”的意思。

  3、语法分析法。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如“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所处的语法位置是在名词的后面,应该是谓语,所以它不是数词,而是数词活用为动词,是“统一”的意思。

  4、联想推断法。有些文言实词,虽然我们没有见过,但是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试卷中的问题,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每独处幽暗之中,容止瞻望未尝倾邪”中的“容止”一词,结合我们平时熟悉的“音容笑貌”和“言行举止”,即可理解其意为“容貌举止”。

  5、成语对应法。在现代汉语中的成语中,保留了

  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理解成语的基础上,便可推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常赦臣”中的“从”字,由成语“言听计从”可知其义为“听从”。

  6、代入检验法。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如“孔子如审先知,当早易道”中的“审”字,其义项有“自知”、“详细”、“审察”、“确实”等,分别代入检验后,可知其应为“确实”之意。

  【考场失误】

  文言文实词,考查的内容多,范围广,用法灵活,有的因多音义而难以确定,有的古今意义容易混淆,有的因词类活用而意义发生变化。学生考试出现的错误,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不明语境而误解。如“法弗能正也”中的“正”字,有的同学把它理解成“正确”。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对的,但仔细分析,就发现是错误的。“法弗能正也”是一个复句中的分句,前一个分句是“民不知礼义”,述说一种状况,接着说“法弗不能正也”,“法不能正,什么能正呢?”“非崇善废丑,不向理义”,意思是(百姓)不崇尚善良,抛弃丑恶,就不会向着礼义。结合整个句子,我们就可以知道作者是从礼义、法律和道德关系的角度上说的。“法弗能正”在语境中不能说成“法律不正确”,而是说法律不能解决不知礼义的问题,而只能靠人们自觉地崇尚善良、抛弃丑恶来解决,可见“法弗能正”的“正”后面省略了“之”,因此,“正”应该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正”。

  2、不知音节变化而误解。古汉语中的词以单音节为主,现代汉语的词以双音节为主。如“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方”,古义是“土地方圆”,两个单音节的词;今义是一个双音节的词,表示“某个地点、区域”。又如“璧有瑕,请指示王”中的“指示”,古义为“指出,给……看”两个单音节的词;今义是“上级机关给下级机关说明处理某个问题的原则和方法”,一个双音节的词。

  3、不会借助熟语推断而误解。在现代汉语中,很多成语都保持着文言文的词义。如“短兵相接”中的“兵”是“兵器”,《过秦论》中的“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的“兵”,也作“兵器”讲。有的同学在解答“轨遂投遁走”中的“投”,误解为“投奔”,显然不对。此题比照成语“投笔从戎”中的“投”,就可知意义为“抛弃”、“扔掉”。

  4、不知词义对举而误解。在古汉语语句中,相对应的位置上往往使用的是同义、反义或意思相关的词。如“蒙故业,因遗策”中的“因”,切不可理解为“因此”,或“于是、就”,应该由前句中的“蒙”(“继承”)推知其义。

你可以到这里去查。http://www.zdic.net/zd/ 一定会使你满意的。
我已经查了一半,但我现在有急事,不能继续查了。

●若
ruò
◎如果,假如:天~有情天亦老。
◎如,像:彼与彼年相~也。门庭~市。
◎你,汝:~辈。“更~役,复~赋,则何如?”
◎约计:~干(ɡān)。~许。
◎此,如此:“以~所为,求~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顺从:“曾孙是~。”
◎指“海若”(古代神话中的海神):“望洋向~而叹。”
◎指“若木”(古代神话中的树名)。
◎指“杜若”(古书上说的一种香草):“沐兰泽,含~芳”。~英(“杜若”的花)。
◎文言句首助词,常与“夫”合用:“~夫阴雨霏霏,连月不开。”
◎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表示事物的状态:“桑之未落,其叶沃~”。
●善
shànㄕㄢˋ
◎心地仁爱,品质淳厚:~良。~心。~举。~事。~人。~男信女。慈~。
◎好的行为、品质:行~。惩恶扬~。
◎高明的,良好的:~策。~本。
◎友好,和好:友~。亲~。和~。
◎熟悉:面~。
◎办好,弄好:~后。
◎擅长,长(cháng)于:~辞令。多谋~断。
◎赞许:“群臣百姓之所~,则君~之”。
◎好好地:~待。~罢甘休。
◎容易,易于:~变。~忘。多愁~感。
◎姓。
●少
shǎoㄕㄠˇ
◎数量小的,与“多”相对:多~。~量。~许。
◎缺,不够:缺~。减~。
◎不经常:~有。~见。
◎短时间:~等。~候。~顷。
◎丢,遗失:屋里~了东西。
◎轻视:“且夫我尝闻~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如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shàoㄕㄠˋ
◎年纪轻或年轻人:~年。~女。~壮(年轻力壮)。
◎古代辅佐长官的副职:~傅。~保。
◎次级的:~校。~将(jiàng)。
◎姓。
●涉
shèㄕㄜˋ
◎步行过水:~渡。~江。跋~。
◎到,经历:~世(经历世事)。~历。~险。~足。
◎牵连,关连:~及。~嫌。~外(涉及与外国关系的)。交~。牵~。~猎。
◎动,着(zhuó):~笔。
●胜
shèngㄕㄥˋ
◎在斗争或竞赛中打败对方或事业达到预定目的:~利。得~。~券(指胜利的把握)。~负。无往不~。
◎超过,占优势:~似。优~。以少~多。
◎优美的:~地。~景。~境。~迹。~状(胜景)。
◎古代妇女的饰物:花~。彩~。
◎能承担,能承受(旧读shēng):~任。不~其烦。
◎尽(旧读shēng):不~感激。
●识
shíㄕˊ
◎知道,认得,能辨别:~辨。~破。~相(xiàog)。~途老马。
◎所知道的道理:知~。常~。
◎辨别是非的能力:见~。远见卓~。
zhìㄓˋ
◎记住:博闻强~。
◎标志,记号。
●使
shǐㄕˇ
◎用:~用。~劲。~役。~力。~钱。
◎派,差谴:~唤。~命。~女。
◎让,令,叫:迫~。
◎假若:假~。即~。
◎奉命办事的人:~者。大~。公~。~馆。
●是
shìㄕˋ
◎表示解释或分类:他~工人。《阿Q正传》的作者~鲁迅。
◎表示存在:满身~汗。
◎表示承认所说的,再转入正意,含有“虽然”的意思:诗~好诗,就是太长了。
◎表示适合:来的~时候。
◎表示任何:凡~。~活儿他都肯干。
◎用于问句:他~走了吗?
◎加重语气,有“的确”、“实在”的意思:天气~冷。
◎对,合理,与“非”相对:~非。他说的~。实事求~。
◎认为对:~古非今。各行其~。深~其言。
◎表示应承或同意(单说一个“是”字):~,我就去。
◎这,此:~日。~可忍,孰不可忍。比比皆~。
◎助词,把行为对象提前表示只这样做:惟你~问。惟利~图。
◎姓。
●适
shìㄕˋ
◎切合,相合:~当。~龄。~销。~度(dù)(程度适当)。~应(适合客观条件或需要)。
◎舒服:~意。舒~。
◎刚巧:~中。~值(恰好遇到)。~可而止。
◎刚才,方才:~才(刚才)。~间。
◎往,归向:无所~从。
◎旧称女子出嫁:~人。
●书
shūㄕㄨˉ
◎成本的著作:~籍。~刊。~稿。~香。~卷气(指在说话、作文、写字、画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风格)。~生气(指读书人脱离实际的习气)。
◎信:~信。~札。~简。~函。
◎文件:证~。说明~。
◎写字或写的字:~法。~写。~桌。~案。~画。
◎写文章:大~特~。罄竹难~。
◎字体:草~。隶~。楷~。
◎古书名,《尚书》的简称(亦称“书经”)。
◎某些曲艺形式的通称:说~。听~。
●孰
shúㄕㄨˊ
◎谁,哪个:~是~非。
◎什么:是可忍,~不可忍?
◎用在表示抉择的反问语句中,有比较的意思:~与。~若。~何。
◎古同“熟”,程度深。
●属
shǔㄕㄨˇ
◎同一家族的:亲~。眷~。烈~。
◎类别:金~。吾~。
◎有管辖关系的,归类:~于。~下。~地。归~。直~。附~。隶~。
◎生物群分类系统上,“科”下有“属”,“属”下有“种”。
◎系,是:~实。纯~谣言。
◎用十二生肖记生年:~相。
zhǔㄓㄨˇ
◎连缀,接连:~文。~和(hé)。
◎(意念)集中于一点:~仰(注视仰望)。~望。~意。
◎古同“嘱”,嘱咐,托付。
◎倾注,引申为劝酒:“举酒~客”。
◎恰好遇到:~京师乱。
●数
shùㄕㄨˋ
◎表示、划分或计算出来的量:~目。~量。~词。~论(数学的一支,主要研究正整数的性质以及和它有关的规律)。~控。
◎几,几个:~人。~日。
◎技艺,学术:“今夫弈之为~,小~也”。
◎命运,天命:天~。气~。
shǔㄕㄨˇ
◎一个一个地计算:不可胜~。~九。
◎比较起来突出:~得着。
◎责备,列举过错:~落。
◎谈论,述说:~说。~典忘祖(喻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亦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
shuòㄕㄨㄛˋ
◎屡次:~见不鲜(亦称“屡见不鲜”)。
●率
shuàiㄕㄨㄞˋ
◎带领:~领。统~。~队。~先(带头)。~兽食人(喻暴君残害人民)。
◎轻易地,不细想,不慎重:轻~。草~。~尔。~尔操觚(“觚”,供写书用的木简;意思是轻易地下笔作文)。
◎爽直坦白:直~。坦~。
◎大概,大略:~常。大~。
◎遵循:~教。~礼。
◎模范,楷模:表~。
◎漂亮,俏皮(亦作“帅”):这字写得~。
◎姓。
●说
shuōㄕㄨㄛˉ
◎用话来表达意思:~话。~明。演~。解~。
◎介绍:~合(a.从中介绍;b.商议;c.说和。“合”均读轻声)。~媒。
◎言论,主张:学~。著书立~。
◎责备:数~。
◎文体的一种,如韩愈的《师说》。
shuìㄕㄨㄟˋ
◎用话劝说别人,使他听从自己的意见:游~。
yuèㄩㄝˋ
◎古同“悦”。
●私
sīㄙˉ
◎个人的,自己的,与“公”相对:~人。~有。~见。~仇。~情。~营。~欲。
◎不公开的,秘密而又不合法的:~自。~刑。~货。走~。~生子。
◎暗地里:~议。~奔。隐~。窃窃~语。
●素
sùㄙㄨˋ
◎本色,白色:~服。~丝。
◎颜色单纯,不艳丽:~净。~淡。~妆。~雅。~描。
◎洁白的绢:尺~(用绸子写的信)。
◎本来的,质朴、不加修饰的:~质。~养。~性。~友(真诚淳朴的朋友)。
◎物的基本成分:色~。毒~。维生~。
◎向来:~来。~常。~志。平~。
◎白,不付代价:~餐。
◎非肉类的食品,与“荤”相对:~食。~席。~油。
●汤
tāngㄊㄤˉ
◎热水:~雪。赴~蹈火。扬~止沸。
◎煮东西的汁液:米~。参(shēn)~。
◎烹调后汁特别多的食物:鸡~。菜~。清~。
◎专指温泉(现多用于地名):~泉(温泉)。~山(在中国北京市)。
◎中药的剂型:~剂。~药。
◎姓。
●涕
tìㄊㄧˋ
◎眼泪:痛哭流~。感激~零。~泣。
◎鼻子里分泌的液体:鼻~。~泪(鼻涕和眼泪)。
●徒
túㄊㄨˊ
◎步行:~步。~涉。
◎空:~手。
◎白白地:~然。~劳无益。
◎只;仅仅:家~四壁。
◎从事学习的人:~弟。~工。学~。师~。
◎同一派系或信仰同一宗教的人:信~。教~。党~。
◎人(多指坏人):匪~。暴~。赌~。叛~。
◎剥夺犯人自由的刑法:~刑。
●亡
wángㄨㄤˊ
◎逃:逃~。流~。
◎失去:~佚。~羊补牢。
◎死:伤~。死~。
◎灭:灭~。~国奴。救~。兴~。
wúㄨˊ
◎古同“无”,没有。
●望
wàngㄨㄤˋ
◎看,往远处看:~见。眺~。张~。~尘莫及(喻远远落后)。~风捕影。
◎拜访:看~。拜~。探~。
◎希图,盼:期~。欲~。喜出~外。
◎人所敬仰的,有名的:~族。名~。声~。威~。
◎向,朝着:~东走。
◎月圆,农历每月十五日前后:~日。
◎埋怨,责备:怨~。
◎姓。
●恶
èㄜˋ
◎不好:~感。~果。~劣。~名。丑~。
◎凶狠:~霸。~棍。险~。凶~。
◎犯罪的事,极坏的行为:~贯满盈。
wùㄨˋ
◎讨厌,憎恨,与“好(hào)”相对:可~。厌~。好(hào)~。
ěㄜˇ
◎〔~心〕要呕吐的感觉;亦指对人和事的厌恶态度。
wūㄨˉ
◎古同“乌”,疑问词,哪,何。
◎文言叹词,表示惊讶:~,是何言也!
●微
wēiㄨㄟˉ
◎小,细小:细~。轻~。~小。~型。~观。~雕。~积分。~电脑。~量元素。谨小慎~。~乎其~。
◎少;稍:稍~。~笑。~调(tiáo)。
◎衰落;低下:卑~。~贱。
◎精深;精妙:~妙。精~。~言大义。
◎隐约;不明:~茫。~词(隐晦的批评)。
◎隐匿:“白公奔山而缢,其徒~亡”。
◎暗中察访:~行。
◎无,非:“~斯人,吾谁与归”。
◎与某一物理量的单位连用时,表示该量的百万分之一:~米(公制长度单位,“米”的百万分之一)。
●悉
xīㄒㄧˉ
◎知道:洞~(很清楚地知道)。尽~。获~。来函敬~。
◎尽,全:~力。~心。~数(shǔ)(完全列举,如“不可~~”)。
●相
xiāngㄒㄧㄤˉ
◎交互,行为动作由双方来:互~。~等。~同。~识。~传(chuán)。~符。~继。~间(jiàn)。~形见绌。~得益彰(两者互相配合,更加显出双方的长处)。
◎动作由一方来而有一定对象的:~信。~烦。~问。
◎亲自看(是否中意):~亲。~中(zhòng)。
◎姓。
xiàngㄒㄧㄤˋ
◎容貌,样子:~貌。照~。凶~。可怜~。
◎物体的外观:月~。金~。
◎察看,判断:~面。~术(指观察相貌,预言命运好坏的方术)。
◎辅助,亦指辅佐的人,古代特指最高的官:辅~。宰~。首~。
◎某些国家的官名,相当于中央政府的部长。
◎交流电路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同一物质的某种物理、化学状态:~态。水蒸气、水、冰是三个~。
◎作正弦变化的物理量,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状态可用一个数值来确定,这种数值称“相位”。亦称“相角”。
◎姓。
●谢
xièㄒㄧㄝˋ
◎对别人的帮助或赠与表示感激:~~。~仪。~忱(谢意)。~恩。~意。面~。致~。感~。
◎认错,道歉:~过。~罪。
◎推辞:~绝。闭门~客。
◎凋落,衰退:~顶。~世(去世)。凋~。新陈代~。
◎告诉,询问:“使人称~:‘皇帝敬劳将军。’”
◎逊,不如:“锦江何~曲江池?”
◎古同“榭”,建在台上的房屋。
◎姓。
●信
xìnㄒㄧㄣˋ
◎诚实,不欺骗:~用。~守。~物。~货。~誓旦旦。
◎不怀疑,认为可靠:~任。~托。~心。~念。
◎崇奉:~仰。~徒。
◎消息:~息。杳无音~。
◎函件:~件。~笺。~鸽。~访。
◎随便,放任:~手(随手)。~步(随意走动,散步)。~笔。~意。
◎同“芯2”。
◎姓。
shēnㄕㄣˉ
◎古同“伸”,舒展开。
◎古同“伸”,表白。
●兴
xīngㄒㄧㄥˉ
◎举办,发动:~办。~工。~学。~建。~叹(发出感叹声,如“望洋~~”)。百废待~。
◎起来:夙~夜寐(早起晚睡)。
◎旺盛:~盛。~旺。~隆。~衰。复~。~替(兴衰)。天下~亡,匹夫有责。
◎流行,盛行:时~。新~。
◎准许:不~胡闹。
◎或许:~许。
◎姓。
xìngㄒㄧㄥˋ
◎对事物感觉喜爱的情绪:~味。~致。豪~。雅~。败~。游~。扫~。即~。助~。~高采烈。
●行
xíngㄒㄧㄥˊ
◎走:~走。步~。旅~。~踪。~百里者半九十。~云流水(喻自然不拘泥)。~远自迩。
◎出外时用的:~装。~箧。~李。
◎流通,传递:~销。风~一时。
◎从事:进~。
◎流动性的,临时性的:~商。~营。
◎足以表示品质的举止行动:~径。品~。言~。操~。~成于思。
◎实际地做:~礼。~医。~文。
◎可以:不学习不~。
◎能干:你真~。
◎将要:~将毕业。
◎古代指物质的基本元素:五~(“金”、“木”、“水”、“火”、“土”)。
◎古诗的一种体裁:长歌~。
◎汉字字体的一种:~书。
◎姓。
●幸
xìngㄒㄧㄥˋ
◎意外地得到成功或免去灾害:~运。侥~。~存。~免。~未成灾。
◎福气:~福。荣~。
◎高兴:庆~。欣~。~甚。
◎希望:~勿推却。~来告语之。
◎宠爱:宠~。得~。
◎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巡~。
◎姓。
●修
xiūㄒㄧㄡˉ
◎装饰,使完美:~饰。~辞。装~。
◎整治,恢复完美:~复。~治。~缮(修理)。~浚(修理疏通)。~好。~明(古代指政治清明)。
◎剪或削:~剪。
◎兴建,建造:~建。~筑。
◎编纂,撰写:~书。~史。~纂。
◎(学问,品行方面)钻研、学习、锻炼:~学。~业。~养。
◎长(cháng),高:~长。
◎信奉宗教的人虔诚地学习教义,并付诸行动:~行。~女。
◎姓。
●徐
xúㄒㄩˊ
◎缓,慢慢地:~步。~缓。~图。~~。
◎姓。
●许
xǔㄒㄩˇ
◎应允,认可:~可。允~。特~。
◎承认其优点:赞~。嘉~。
◎预先答应给与:~诺。
◎女方接受男方求亲:~配。~嫁。以身相~。
◎或者,可能:也~。或~。
◎处,地方:何~人。
◎表示约略估计的词:几~。少~。
◎这样:如~。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许昌市东。
◎姓。
hǔㄏㄨˇ
◎〔~~〕众人共同用力的声音。

1、若:
(1)像,如,好像。eg: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若明若暗
(2)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eg:失法离令,若死,我死。
(3)指示代词,此,这个。eg: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4)连词。假如,如果。eg:天若有情天亦老。
(5)连词。与,和。eg: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仇。
(6)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或”。eg: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
(7)至,至于。eg:病未若死
(8)奈,怎样。eg:寇深矣,若之何?
2、善:
(1)好,好的,善良的。eg: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矣。
(2)友好,亲善。eg:齐、楚之交善
(3)善于,擅长。eg: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4)爱惜。eg:善日者王,善时者霸。
(5)应答之词,表示同意。eg:太祖曰:“善”,乃南征。
(6)副词,好好地。eg:子善视之。
3、少:
(1)数量词,缺少eg:吾本少。 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
(2)削弱,减少eg: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3)轻视,看不起。eg:诸老先生不敢少之。
(4)不多时,一会儿。eg: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
(5)“哨”,副职。eg:曰少保、少傅、少师
(6)“哨”,年幼 ,年轻。eg: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7)“哨”,小。eg:大城少城柳已青。
(8)“哨”,次序排在后面的。eg:长子之韩,次子之魏,少子之齐。
4、涉:
(1)蹚水过河。eg:江与夏之不可涉。
(2)进入,到。eg:不虞君之涉吾地也。
(3)经历。eg:点兵聚粮,文移往返,动涉岁月。
(4)牵涉,牵连。eg:而 言有关涉,事便显露
(5)阅览。eg:博涉书记。
(6)涉血:杀人。eg:茹肝涉血之仇耶?

以上均按照《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查的,如果你诚心,先给我500分,我会全部都给你查出来!

我们那会儿有一百多个实词,一个一个查过来的,建议楼主自己动手,掌握这些实词对今后考试大有帮助,不要浪费这个好机会啊

你自己为什么不查一下呢?我的那本在学校里。不好意思啦!

文言文辨析下列实词在句中的不同意思
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①句意为:他听明白了国氏获取外物的话.喻:明白;②句意为:于是翻墙入院,凿洞入室.逾:越过;③句意为:来种植我的庄稼.殖:种植.(2)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一词...

文言文卖油翁中的实词和虚词
答:《卖油翁》中的实词和虚词分别有:一、实词:善射:擅长射箭 善:擅长,善于。双:两个。自矜(jīn):自夸。矜:夸耀。家圃:家里(射箭的)场地。圃,园子,这里指场地。释:放。立:站立。睨(nì)之:斜着眼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这里指斜着眼看陈尧咨射箭。去:离开。其:代词,指代陈尧咨。...

七年级文言文实词虚词
答:2. 七年级上册和下册文言文的虚词实词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活用词特 第一册 一、《论语十则》通假字:不亦说乎(“说”通“悦”,读yuè,愉快) 是知也(“知”通“智”,读zhì,智慧) 诲女知之乎(“女”通“汝”,读rǔ,你) 词类活用:温故而知新(形容词做名词,“旧的知识”,“新的知识”) 不耻下...

文言文实词被的意思
答:“常见实词”,它的范围并不很广,重点是:(1)大纲规定120个实词;(2)《语文》课本和《语文》读本中出现频率较高而又能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查到的文言实词,特别是《语文》课本课后练习题目中强调的实词。“在文中”,即指语境,这是正确理解含义的前提,从近几年的考题看,虽然有的实词是课本...

古文中的实词是什么意思
答: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常见文言文实词意思考查
答: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数:多次,屡次 B.事连吾侪吾侪:我辈 C.能偿者捐其息捐:舍弃 D.贫者立券还之立:订立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可结合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推知。根据文意可知,当时的情形是这样的:卖酒...

<点击)文言文150个实词从"形"开始的解释
答:1、爱 2、安 3、伯 4、被 5、倍 6、本 7、鄙 8、兵 9、病 10、察 11、长 12、朝 13、池 14、曾 15、乘 16、城 17、诚 18、除 19、传 20、辞 21、从 22、达 23、殆 24、迨 25、当 26、道 27、得 28、度 29、短 30、多 31、发 32、方 33、非 34、复 35、负 36...

文言文常用实词简表
答:帮助的人:36.5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1. 文言文常用实词简表 文言文常见文言实词1、哀①伤心,悲痛,哀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前赤壁赋》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并序》②同情,怜悯君将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说》③伤悼(为……哀叹)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 《秦晋崤之战...

一些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意思求解释,O(∩_∩)O谢谢
答:之:是取消句子独立性的没错。因为它放在“寡人”这个主语和“于”这个动词之间【动词一般作谓语} 固是形容词作名词,因为“崤函”是名词,“之”是“的”的意思,所以后面跟名词作定语,修饰崤山函谷关【就像现代汉语中的“美丽的花朵一样”】而是表递进,语意更进一层,“跟随他并且拜他为师”于是...

屏的文言文解释
答:2. 帮解释下下列文言文中的词吧1从学过的文言文找出下列实词的不同义 1-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