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考题

作者&投稿:芒范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马哲试题~

标准答案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
1、C、叔本华和尼采

2、D、实践性

3、B、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4、C、孔德

5、D、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分别是
B、毛泽东思想
D、邓小平理论

2、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系在于
A、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B、世界观是人生观的理论基础
C、人生观是世界观在个人、自我生存意义上的特殊表现
D、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也必然不同
E、世界观也就包含着人生观

3、下列各项属于科学主义思潮的有( )。
A、追求“确实的”知识
B、强调知识不超出经验范围
C、拒斥形而上学

4、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这里指的“真正哲学”
A、可能是唯物主义哲学
B、可能是唯心主义哲学
D、取决于是否以思想的形式表现了时代的精神
E、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三题、判断题
1、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B错误

2、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在于为人们提供一个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
B错误
观点不全面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也就是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凡主张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就属于唯物主义阵营;与此相反的观点则属于唯心主义阵营。第二,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也就是我们的思维能否正确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哲学上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即凡主张我们的思维能正确反映现实世界的观点是可知论,与此相反的观点是不可知论。
据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把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仅归结为提供一个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的说法是不全面的。因为它还提供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这才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全部意义。

3、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客观世界的可知性。
B 错误
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的原则,即承认人的认识是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这就是说,都承认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因此,是否承认客观世界的可知性,不是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
(1)旧唯物主义不懂得社会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而辩证唯物主义则把实践引进到认识中来,承认实践对于认识的决定作用。
(2)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反映论;而辩证唯物主义则把辩证法同认识论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得认识论发展成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3)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满足对于世界的解释和说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则不仅说明世界,而且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所以它是“科学之科学”。
B错误

5、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B错误

标准答案!!!!!!!!!
绝对标准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60 分。)
1. 对于两种相反的可能性而言(B )。
A. 它们可以同时变成现实
B. 只有其中的一种可能性能够转变成现实
C. 实现了的可能性是现实可能性,未实现的可能性是抽象可能性
D. 一种可能性是真实的可能性,一种可能性是虚假的可能
满分:3 分
2. 事物的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非连续的,这种矛盾的说法属于( D)。
A. 诡辩论的观点
B. 绝对主义的观点
C. 相对主义的观点
D. 辩证的观点
满分:3 分
3. 离开物质主体谈运动,必然导致(C )。
A. 形而上学
B. 诡辩论
C. 唯心主义
D. 二元论
满分:3 分
4.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 B)。
A. 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的量变阶段
B. 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C. 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团结统一
D. 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性
满分:3 分
5. 所有的决定论都主张( A)。
A. 世界上既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
B. 世界上只存在着必然性,没有偶然性
C. 世界上只存在着偶然性,没有必然性
D. 偶然和必然是辩证统一的
满分:3 分
6.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C)。
A. 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B. 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循环
C.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 事物由不完善向比较完善转化
满分:3 分
7. 爆发式飞跃是指( D)。
A. 解决因一切矛盾所引起的事物之质变的形式
B. 既是解决事物之质变的形式,也是解决事物之量变的形式
C. 解决因根本矛盾所引起的事物之质变的形式
D. 解决因对抗性矛盾所引起的事物之质变的形式
满分:3 分
8. 认识事物的最根本方法是(B )。
A. 质量分析法
B. 矛盾分析法
C.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D. 辩证否定的方法
满分:3 分
9.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 C)。
A. 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达到最顶峰
B. 科学的哲学体系已经完成
C. 人类优秀哲学思想的集大成和更高阶段上发展的起点
D. 绝对真理体系的确立
满分:3 分
10. 哲学的党性是指( A)。
A.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 无产阶级政党和资产阶级政党的对立
D. 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词
满分:3 分
11. 认为世界是( C)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基本主张。
A. 客观自在的
B. 人的意识创造的
C. 客观精神的产物或表现
D. 由两个本原构成的
满分:3 分
12. 事物的联系和运动的关系是( D)。
A. 先有联系,后有运动
B. 先有运动,后有联系
C. 运动构成联系
D. 联系构成运动
满分:3 分
13. 度是指(B )。
A.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关节点
B. 质和量的统一
C. 事物的质的规定性
D. 事物的量变状态
满分:3 分
14. 认为一切物质都有意识的观点是(C )。
A. 唯物论的观点
B. 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C. 物活论的观点
D. 唯意志论的观点
满分:3 分
15. 事物的质是指( C)。
A. 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B. 事物属性的直接表现
C. 事物的存在并区别于他物的内在规定性
D. 事物本身固有的程度,数量的规定性
满分:3 分
16. 范畴( A)。
A. 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
B. 在内容上是主观的,在形式上是客观的
C. 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主观的
D. 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客观的
满分:3 分
17. 引起阶段性部分质变的根源是( B)。
A. 事物内部根本矛盾的解决
B. 事物内部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发展的不平衡
C. 矛盾的主次双方相互易位
D. 非对抗性矛盾转化成对抗性矛盾
满分:3 分
18. 在由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过程中,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A)。
A. 是促使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必要条件
B. 可使抽象的可能性变成现实的可能性
C. 可使不可能性变成可能性
D. 可使任何可能性全都变成现实性
满分:3 分
19. 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的发展中条件的意义在于( B)。
A. 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没有作用
B. 任何具体事物都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发展、灭亡
C. 条件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D. 条件的改变只能引起事物的量变
满分:3 分
20. “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是(B )。
A.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 不可知论观点
D. 二元论观点
满分:3 分

二、多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40 分。)
1. 下列命题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命题的有(CD )。
A. 心外无物
B. 世界统一于感觉
C. 理在事先
D. 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E. 金,木,水,火,土是世界的本原
满分:4 分
2. 辩证法同循环论的区别在于( CD)。
A. 是否承认事物发展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B. 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C. 是否承认事物的发展变化
D. 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前进性
E. 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周期性
满分:4 分
3. 当事物处于量变状态时( AB)。
A. 矛盾双方的力量各有消长,但还没有易位
B. 事物表现为相对静止
C. 矛盾的主次双方已经易位
D. 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没有任何变化
E. 矛盾双方绝对同一
满分:4 分
4. 历史唯心主义的主要缺陷是( BC)。
A. 没有认识到意识的能动性
B. 没有看到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
C. 没有看到历史事变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
D. 没有看到少数英雄人物的作用
E. 承认杰出人物的作用
满分:4 分
5. 意识的能动性表现为( ABDE)。
A. .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反映事物的本质
B. 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
C. 意识能够改变规律
D. 意识对生理功能的自我抑制
E. 意识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
满分:4 分
6. 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表现为( BC)。
A. 有什么样的形式,就有什么样的与之相适应的内容
B. 当形式适合于内容时,可以促进内容的发展
C. 当形式不适合于内容时,就阻碍内容的发展
D. 形式对内容起决定作用
E. 任何形式都始终有利于内容的发展
满分:4 分
7. 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AB )。
A. 物是感觉的复合
B.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C. 感觉是与外界隔离 的屏障
D. 理念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影子
E. 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
满分:4 分
8. 扬弃”体现了事物发展的( ABCD)。
A. 克服和保留的统一
B. 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C. 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
D. 变革和继承的统一
E. 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满分:4 分
9. 下列哪些理论进一步证明了时空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割性(BD )。
A. 宇宙热寂说
B. 相对论
C. 唯能论
D. 非欧几里得几何学
E. 牛顿力学
满分:4 分
10. 凡是唯物主义哲学派别都主张( ABC)。
A. 世界是可知的
B. 世界是统一的
C.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E. 世界是运动变化的
满分:4 分

加分吧。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里找?挑一些 加几句话,就行,这种题,没正确答案的。

运用真理的客观性原理评析马赫主义的一段话:真理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成”,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地组织起来的经验”。主观真理论以真理是“人造的”、主观的为基本前提,以满足个人主观需要作为真理的标准,鼓吹“有用就是真理”,貌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尺度,实际上是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根本不同的: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活动;实用主义则把个人应付环境的行为称做实践。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结果作为检验真理的尺度,是指通过实践证明主观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实用主义所讲的效果则是指个人的主观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第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是有用的,是指凡是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指真理的属性和作用;实用主义主张“有用就是真理”,是把对我是否“有用”,作为真理的依据和标准。(1)中国传统知行观的基本观点

其一,行先于知,由行致知的思想。中国古代一些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哲学家,肯定行先于知,主张由行而致知,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源泉。

其二,知之明也,因知进行的思想。我国历史上许多唯物主义哲学家不仅承认行是知的基础和来源,而且又辩证地肯定了知对行的指导作用。其中,尤以先秦的荀子、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和近代孙中山三人的论述最为明确和典型。

其三,注重实效,以行论知的思想。以客观事实、经验和实践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传统。

其四,知行并进,相资为用的思想。

中国哲学史上许多唯物主义哲学都认识到:就认识的基础和来源而言,是行先于知,由行致知;就认识的功能和作用而言,是知以审行,因知进行;而就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而言,则是知行并举,相互促进。这是中国哲学对知与行、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一种独特表述。其中,王夫之关于“知行相资以为用”、“知行并进而有功”的论述,应该说是很明确、很深刻的。

(2)知行观的现代意义

中国哲学家从孔夫子到孙中山,都十分重视知行问题,在总结人类认识发展规律时提出了许多深刻的思想,尤其是在中国发展了重行的知行统一观,与辩证唯物主义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征的知行统一观是内在相通的,很多思想家深刻地探讨了知与行的辩证关系,既肯定行的作用,也肯定知对行具有指导作用,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应该加以总结和继承发展。

在知行观的问题上,中国古代哲学家主要是围绕知与行谁先谁后和孰轻孰重的问题进行的。很多哲学家只注重一方面,否定另一方面,因而都带有形而上学性。知行观不能与认识和实践等同,但有相近之处,特别要把握一些提法。可出辨析题和选择题。

(二)认识的发展过程

1�认识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及其特点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一种关于事物现象、事物外部联系、事物各个片面的认识。

形象性和直接性是感性认识的特点。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即感觉、知觉、表象。

(2)理性认识及其特点

相对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对感性认识的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而产生的一种对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

抽象性、间接性是理性认识的特点。理性认识有三种形式,即概念、判断、推理。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同一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质的阶段。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这种统一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

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各种形式都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感性认识提供的感觉材料,不对感觉材料进行提炼、概括,就不能形成概念、判断、推理及其构成的理论体系。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片面的认识,它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及外部联系,尚未深入事物的本质与发展规律。而认识的任务在于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以指导变革世界的实践活动,这只有在感性认识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的情况下,才能实现。

第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感性认识的方向、水平都受到认识主体理性的知识结构、价值观念、目标等的制约,感性认识的结果也必须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形式表达出来;理性认识总是建立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同时以语言、符号等感性形式为物质手段。

(4)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会导致两种错误

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会产生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片面夸大理性认识作用的唯理论;另一种是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片面夸大感性认识作用的经验论。教条主义犯了类似唯理论的错误,经验主义犯了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1�经验论有唯物主义经验论与唯心主义经验论两种形式。唯物主义经验论承认感性经验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这一点是正确的,但它不懂得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把对事物的感性经验当做认识的全部内容,这种片面性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成为狭隘经验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唯心主义经验论则认为经验是通过人的主观内省而得到的,它根本否定了认识的客观来源与客观内容,因而是错误的。

2�唯理论也有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分。唯心主义唯理论否认感性认识对理性认识的基础作用,认为理性认识是人天生就具有的“天赋观念”;唯物主义唯理论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及理性认识能够把握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这一点是正确的,但它否认了感性认识在认识发展中的作用,又是错误的。

2�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由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是否可靠,能否转化为现实,理性认识本身无法回答。这是认识过程中遇到的又一个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这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认识的两次飞跃中的第一次,是实现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基础,是认识过程中的质变,是通过现象达到本质,从而获得规律性认识的过程。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两个条件:第一,尽可能多的占有丰富和真实的感性材料。第二,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分析,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达到对事物的理性认识。

3.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1)从实践的角度看,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一个认识指导实践的过程,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指导实践,使认识物化、对象化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2)从认识的角度看,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一个在实践中检验认识的过程,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使认识受到实践的检验而得到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

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般性的东西,实践所要解决的问题则是个别的、具体的事情。一般与个别、理论与实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必须从实际出发,把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不能从理论原则出发,不顾实际情况地生搬硬套。成语中的“量体裁衣”和“按图索骥”,就是两种正反的典型事例。

其次,要把关于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的需要和利益的认识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理论向实践转化,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变事物的现存形式,以满足人的需要。为此就必须以对客观事物的事实性认识为基础,对客体的价值即它对人的有用性作出科学的评价,按照客观事物的尺度(外在尺度)和人自身的尺度(内在尺度),在观念中建构成实践改造所应达到的理想客体,即形成实践观念。这是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变理论为现实的决定性的环节。

再次,要把理论的正确性和现实的可行性有机结合起来,寻求实现理想客体的具体途径。

最后,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要最终把实践观念和行动方案变为现实,还必须通过人的实践活动。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变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要使理论为群众所认同、内化,成为自觉行动,必须采取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如说服教育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典型试验逐步推广的方法等。

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这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的意义,其实现的条件还没有考过,这应该引起注意。这一知识点可通过辨析题和选择题的方式来加以考查。

4�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1)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概念

理性因素是指认识主体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能力,指认知性的意识,包括人的理智、思维和逻辑等因素。

人的非理性因素包括两类:第一类是情感、意志,包括欲望、动机、信仰、习惯、本能等等;第二类是人的认识过程中不能被逻辑思维所包含的主体心理形式,如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等。第一类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而是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渗透到主体的认识活动中,并对其发生影响;第二类虽属人的认识能力,但它同逻辑的、自觉的理性思维相比,具有不自觉、非逻辑性等特点,因而在广义上也属于“非理性”的因素。

(2)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在认识活动中,人的理性、理智和逻辑的因素起主要的作用,是主导的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否认人的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或者认为非理性因素对认识的形成只起干扰和破坏作用。

1)情感、意志在人的认识进程中的作用。①情感因素对人的认识进程具有重要的影响。积极的情感情绪给认识活动注入活力和生机,对认识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当人对所从事的某种认识活动缺少热情和情感,或情绪消沉时,人的认识能力就受到抑制,认识进程就受到影响。②意志同情感一样,对人的认识的进行也是一种激发和调控因素,是认识运动的支撑力量和推动力量。

2)幻想、想象、直觉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①幻想、想象不仅可以把复杂的对象纯粹化、简约化,而且还可以借以进行创造性的构思。②直觉思维能够凭借一些感觉现象迅速准确地把握事物,促进和缩短认识进程,直觉对于科学创造和发现具有直接的推动、促进作用;直觉思维对于科学假说和猜测性结构模型的建立起着重要作用。

5.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认识的发展过程还表现在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上。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从客观方面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人的认识受着实践范围、立场、观点、方法、思维能力、工作经验和知识水平等等因素的制约。恩格斯说:“从历史的观点来看,……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对于某一自然现象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比较科学的理论。认识社会生活更是如此。我们党对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就经历了一个曲折反复的过程,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算达到比较完整、科学的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发展理论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哲学基础。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正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体。认识从实践中来,主要是从群众的实践中来;认识回到实践中去,也主要是回到群众的实践中去。

6�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人类认识的总的发展过程

主观和客观的矛盾,是认识过程的基本矛盾。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就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矛盾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这一矛盾不断产生不断解决,不断解决又不断产生的过程。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的。

(2)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指:这种统一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结合;这种统一是历史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统一值得重视。这与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坚持“与时俱进”都是密切相联的。

7.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

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只有创新,才能使我们的思想和理论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真正实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党的治党治国之道,也是我们每个人学习和工作的成功之道。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发展理论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哲学基础。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正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体。认识从实践中来,主要是从群众的实践中来;认识回到实践中去,也主要是回到群众的实践中去。辩证法的“个别——一般——个别”、认识论的“实践——认识——实践”、群众路线的“群众——领导——群众”,这三个公式是一致的。

马哲的一个考题
答: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是就是其整体而言,而非具体而言,否则它就成为不可知论,相对论的错误,成为唯心主义的表现和特征.1)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或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2)对认识的本质的规定的理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认识既不是“生而知之”、...

马哲考题:为什么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答:1978年-2010年,32年的风雨历程。在改革开放这场变革中中国究竟走过怎样的历程?这场变革是不是一场伟大的变革?回顾30年来的历程。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我国国民经济合实力实现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历史性巨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力显著提高。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

唯心主义的表现及其危害(马哲考题)
答:表现:意识是第一性,物质是第二性,物质来源于意识,现有意识,后有物质 答: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之争是哲学界不能具体分析具体问题的产物。如果学界人士能够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就不会有唯心与唯物之争。或者说,如果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作为两个不同的问题,分开来具体研究,那么决不会有唯心与唯物之...

马哲 简答: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和分配方式是怎么样的?这...
答:1、共产主义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特点:即共产主义社会高度社会化的生产,要求由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实行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且是单一的社会公有制。全体社会成员成为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者,真正体现出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完全平等关系。2、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是按需分配。“各尽所能...

马哲开卷考试该如何准备。考试题目是两道大的材料题。
答:马哲大致分政治经济学和哲学两部分考。马、恩两人最主要的成果就是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所以这两块肯定是考试重点!政治经济学那部分关于资本主义那部分很重要,占考试比重比较大,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发展(垄断资本主义是重点)。再到经济全球化,和时政结合的,也应该看看...

大学马哲老师开婚姻爱情课考题是如何理性分手
答:原标题:洪亚非的这门“婚姻与爱情”课,没有严格的考试也没啥作业,学生还是从一个校区赶到另一个校区去听,并主动认真记笔记大学讲堂里的分手课57岁的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老师洪亚非最近特别火,这位教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老师,“业余”开了一门选修课“婚姻与爱情”,课容量84人,报名接近500人。从供求关系来看,莘莘学子对...

西安交通大学哲学专业考研经验分享?
答:703马哲的考试内容也很常规,考题的重复率也很高,基本参考历年真题就能够把握到考试重点。2、关于录取人数,往年西交哲学只录三四个人,但是20年以后就有扩招的趋势了,去年录了12个人左右,今年录了9个人,因为哲学报考人数本来就很少,所以难度也没有想象的那么高。历年的复试线都是340,今年可能因为换...

山东三支一扶考题预测来了
答:马哲主要掌握唯物辨证法、唯物论、认识论,主要理解原理。法律:目前来看,考察的都是很基础的,有两种学习方法,一是结合实际案例理解各法律条文,二是背总结的口诀,这样就简化了背诵时间,记住了关键词也就抓住了考点走向。经济:不仅考察宏观经济、微观经济等名词原理,公式计算也占了一定分值,所以不仅...

马哲学习技巧,怎么快速记马哲的那些原理
答:(1)马哲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与总结,是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 (2)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要以马哲为指导。 B.马哲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 对立的世界观。 (2)马哲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统一的哲学贯穿于社会历史领域,实现 了唯物辩证的自...

2016年10月15日山东省潍坊市直机关遴选公务员笔试真题及答案解析_百 ...
答:2016年10月15日山东省潍坊市直机关遴选公务员笔试真题及答案解析考试时间:8:30-11:30,3个小时一、选择题(共20分)考题全景:选择题中含单选20道,每道0.5分;多选题10题,每题1分;选择题分值共20分。考查内容涉及时政、马哲、经济、法律、文学、科技等。经济考查内容如:财政调控政策、人民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