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都有哪些节日

作者&投稿:充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满族有什么传统节日~

民俗二三事

颁金节;上元节;走百病;二月二;添仓节;龙抬头日;虫王节等。

一、颁金节:

农历十月十三日,是满族“颁金节”的日子。“颁金节”是满族最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它是满族的诞生纪念日、命名纪念日,是全族性的节日。

每年这一天,全国各地的满族同胞都以各种方式庆祝自己的节日。 “颁金节”与金银财宝无关,它是满语“banjin inenggi”。音译为颁金节。因此“颁金节”即满族“诞生日”。

二、上元节:

上元节即正月十五日,,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并影响汉族,今天汉族也将正月十五叫做元宵节。

三、走百病:

走百病:满族妇女的节日。一般在正月二十日。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四、添仓节:

填仓节又称添仓节,是古代民间祈年节俗,在农历正月二十五。《帝京岁时纪胜》,“(正月)念五日为填仓节。”届期,人们或饱食以表示填满了仓,或用灰等围出仓的形状,在其中放些粮食以示仓满,或祭祀仓笼之神,以祈一年粮丰仓满。填仓节分大小,小填仓在农历正月二十,为祭以祈年丰,亦称“小天仓”、“小添仓”。

五、龙抬头日:

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当日晨,满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弯曲如龙,故称“引龙”。然后在院中举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全家人还要吃“龙须面”和“龙鳞饼”。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

其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龙”是指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到仲春卯月之初,黄昏时“龙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故称“龙抬头”。

龙抬头介于干支历卯月的惊蛰与春分之间,卯”是十二地支之一,首尾交于惊蛰与春分,五行属木,卦象为震。“卯”为生发之大象,代表着生机茂发,如《律书》中所云:“卯之为言茂也,言万物茂也“。标示春雷乍动、春耕此始。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

六、虫王节(亦称天贶节):

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一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虫王节起源较晚。淮安民间有六月六晒红绿的习俗。相传“六月六晒红绿”之俗起源于唐代。唐代高僧玄奘从西天(印度)取佛经回国,过海时,经文被海水浸湿,于六月初六将经文取出晒干,后此日变成吉利的日子。开始,皇宫内于此日为皇帝晒龙袍,以后又从宫中传向民间,家家户户都于此日在大门前曝晒衣服,以后此举成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贶节(虫王节一般指天贶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龙抬头(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添仓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颁金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满族传统节日



满族的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清明节、端午节、七月七节、中元节、八月节(中秋节)、腊八节、小年等。 以下简要介绍节日习俗和相关活动: 春节 古称“元旦”,满语称“阿涅业能业”,是满族传统的盛大节日。每年正月初一举行,节期一般为3-5天,旧时有的地区延至正月十五日。流行于全国各地的满族地区。 节前,人们积极置办年货,清扫庭院,张贴对联、挂笺(亦称挂旗)、窗花和福字,蒸年糕、烙粘火勺。初一凌晨子时(夜11点--1点),家家户户鸣放鞭炮,辞旧迎新。同时,在自家西墙祖宗板下摆设供品、点燃鞑子香,叩拜祖宗,祈求神灵保佑全家大小在新的一年中平安无事,万事如意。新年伊始,全家团聚吃团圆饺子,俗称“揣元宝”。这天晚辈要向长辈拜年,家长要给小孩守岁钱。宗族近亲也要互相拜年,亲朋好友则筵宴相邀。初一至初五甚至到十五人们都相聚一处扭秧歌、踩高跷,尽情娱乐,一些年轻人还组织演出队,走村串屯进行表演,祝贺春节。 元宵节 亦称灯会、灯节,古称“上元节”,是满族传统岁时节日。每农历正月十五日晚上举行。流行于东北满族地区。 灯节那天,夜幕降临、明月升空的时刻,东北地区的满族城镇,大街小巷,彩灯交相辉映,火树银花,热闹异常。后来发展成灯展、灯市,有的城镇还举行冰灯会。观灯者纷至沓来,车水马龙。此外在元宵节满族也有吃元宵的习俗。 灯官节 又称灯官会或拜灯官,是满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四至十六日举行。流行于东北满族地区。 满族人家在这一天里要挂彩灯、制作冰灯。农村有“蒸面灯”预测来年旱涝、冷暖之俗。东北地区还有做冰灯与闹冰灯的习俗。正月十四至十六一般多举行灯会,并有踩高跷、跑早船、闹秧歌、演灯官戏等各种表演。 走百病 满族妇女的节日。一般在正月十六日。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游,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走百病是满族特有的岁时风俗。正月十六日,满族妇女日暮结伴至空地,连袂打滚以脱晦气。入夜,满族的习俗是点燃灯火,提起灯笼照遍屋内庭院各处,称为“照贼”,据说是由金代女真人在这一日纵偷习俗演变而来。 添仓节 每年正月二十五,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棍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 二月二 二月二,也称领龙节,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举行,俗称“龙抬头”。农家当天多用草木灰从水缸到井台撒成一条灰道,谓之“领龙”,祈求风调雨顺。男人多数中这天理发,取“龙抬头”吉祥之意。春节杀猪时留下的猪头,要在这一天食用。 清明节 亦称“墓祭”,是满族传统祭祀节日。原来在每年农历三月五日举行(有的地区则在四月上旬),现在则在二十四节气的清明举行。流行于东北满族地区。 节日那天,各户人家乘坐大车到墓地,由长者在新坟上插“佛陀”,旧坟插柳枝,意为禀告祖宗,本家族人丁兴旺,后继有人。然后将酒捋地,全家人在坟前叩头行拜,以示子孙不忘祖宗,祈求祖宗神灵保佑本家平安。 庙会 满族民间传统节日。流行于东北满族地区。具体时间因地而异,大致在农历四月十八日举行。 近几年来,庙会甚为盛行,而且规模越发空前。壮观的场面,热闹的情景,实在令人赞叹。但今日满族的庙会,已由祭祀与贸易相混杂的形式演变成为城乡物资交流和民间开展文艺活动的形式。 端午节 又称“五月节”,也称端阳节,满族叫“托波业能业”,是满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五日举行。全国各地满族都过此节日,与汉族的端午节备有不同。 端午节那天,满族家家户户都在门檐下插上艾蒿、蒲草、桃树枝、小孩手膊、脚膊上缠五彩线,还扎把门猴。人们还要到野外踏露水,用露水洗眼睛、洗脸和洗头,以防生疮疖、闹眼病。节日吃粘饽饽、饺子、做粘米干饭。 “五月到,插艾蒿”,满族过这个节日最初是为了避瘟防疫,并不是纪念屈原。这天“人家檐端皆插蒲艾,门上悬纸葫芦,食角黍,饮雄黄酒。小儿女劲腕缠五色丝线。又以黄布制小猴、青麻制小帚佩胸际”。角黍即粽子。 七月七节 相传七月七是牛郎织女相会之日,满族妇女晚上供巧姐,意为七夕乞巧。有的满族人家“卡巧馃”、生豆芽、做发面包子。 中元节 亦称“鬼节”,是满族传统祭祀节日。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流行于东北满族地区。 节日那天,家家户户携香烛、纸钱,带果食供品,到坟地扫墓。有的在道旁燃烧纸钱,有的在坟茔烧香焚纸,整日路上行人不断,香烟缭绕。此节现已为满汉共俗,内容仅限于到坟地(或在路旁)为先人烧纸。 八月节 亦称“中秋节”,满语称“扎宫比亚业能业”,是满族传统岁时节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举行。流行于全国各地满族。 节日那天晚上,明月升空以后,满族家家户户在院子里摆着一张桌子,放上月饼、苹果、桃、梨、葡萄等水果和食品,点起三柱香,全家大小对着月亮叩头(有的地方只烧香不叩头),叩头礼拜后,围坐在桌边共尝月饼和果品。供月习俗现已废弃,但八月节吃月饼赏月的风俗,依然盛行。 颁金节 各地满族同胞在农历十月十三日满族命名日自发地举行纪念活动,以示纪念满族的诞生,是满族“族庆”之日。1635年农历10月13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 “颁金”来源于满语“颁金毕”,意为“生成、生机勃勃”或“新生、欣欣向荣”之意。这个节日的名称,既是为了纪念本民族称谓的命名,又含有反映满族——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民族充满勃勃生机之意。 腊八节 满族传统节日,每年腊月初八日举行。旧时流行于全国各地满族地区。 节日那天,家家户户都用粘高梁米、小豆、红枣、粟米、花生米等8种五谷杂粮熬成“腊八粥”奉供祖宗神灵,馈送亲朋好友,然后自家吃用。在家村,有的还用腊八粥奉供果树,他们在树干上割开一个口,抹上腊八粥,祈祷果树多结果实。 小年 亦称“祭灶神”,旧时满族传统祭祀节日。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举行,流行于东北满族地区。此俗今已少见,唯在偏僻的山村偶有信奉。 除夕 俗称年三十,是满族传统岁时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腊月最后一天。流行全国各满族地区。这一天,旧岁将尽,新岁来临,家家户户忙着清扫庭院,去尘秽,净门户,准备鸣放鞭炮,辞旧迎新。各家还做年糕,用年糕等供祖宗,并烧达子香。除夕有贴福字、挂笺(亦称挂旗)、窗花、对联的习惯;有在院中立灯笼杆的风俗;还有辞岁、守岁等规矩。

满族的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清明节、端午节、七月七节、中元节、八月节(中秋节)、腊八节、小年等。 以下简要介绍节日习俗和相关活动: 春节 古称“元旦”,满语称“阿涅业能业”,是满族传统的盛大节日。每年正月初一举行,节期一般为3-5天,旧时有的地区延至正月十五日。流行于全国各地的满族地区。 节前,人们积极置办年货,清扫庭院,张贴对联、挂笺(亦称挂旗)、窗花和福字,蒸年糕、烙粘火勺。初一凌晨子时(夜11点--1点),家家户户鸣放鞭炮,辞旧迎新。同时,在自家西墙祖宗板下摆设供品、点燃鞑子香,叩拜祖宗,祈求神灵保佑全家大小在新的一年中平安无事,万事如意。新年伊始,全家团聚吃团圆饺子,俗称“揣元宝”。这天晚辈要向长辈拜年,家长要给小孩守岁钱。宗族近亲也要互相拜年,亲朋好友则筵宴相邀。初一至初五甚至到十五人们都相聚一处扭秧歌、踩高跷,尽情娱乐,一些年轻人还组织演出队,走村串屯进行表演,祝贺春节。 元宵节 亦称灯会、灯节,古称“上元节”,是满族传统岁时节日。每农历正月十五日晚上举行。流行于东北满族地区。 灯节那天,夜幕降临、明月升空的时刻,东北地区的满族城镇,大街小巷,彩灯交相辉映,火树银花,热闹异常。后来发展成灯展、灯市,有的城镇还举行冰灯会。观灯者纷至沓来,车水马龙。此外在元宵节满族也有吃元宵的习俗。 灯官节 又称灯官会或拜灯官,是满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四至十六日举行。流行于东北满族地区。 满族人家在这一天里要挂彩灯、制作冰灯。农村有“蒸面灯”预测来年旱涝、冷暖之俗。东北地区还有做冰灯与闹冰灯的习俗。正月十四至十六一般多举行灯会,并有踩高跷、跑早船、闹秧歌、演灯官戏等各种表演。 走百病 满族妇女的节日。一般在正月十六日。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游,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走百病是满族特有的岁时风俗。正月十六日,满族妇女日暮结伴至空地,连袂打滚以脱晦气。入夜,满族的习俗是点燃灯火,提起灯笼照遍屋内庭院各处,称为“照贼”,据说是由金代女真人在这一日纵偷习俗演变而来。 添仓节 每年正月二十五,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棍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 二月二 二月二,也称领龙节,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举行,俗称“龙抬头”。农家当天多用草木灰从水缸到井台撒成一条灰道,谓之“领龙”,祈求风调雨顺。男人多数中这天理发,取“龙抬头”吉祥之意。春节杀猪时留下的猪头,要在这一天食用。 清明节 亦称“墓祭”,是满族传统祭祀节日。原来在每年农历三月五日举行(有的地区则在四月上旬),现在则在二十四节气的清明举行。流行于东北满族地区。 节日那天,各户人家乘坐大车到墓地,由长者在新坟上插“佛陀”,旧坟插柳枝,意为禀告祖宗,本家族人丁兴旺,后继有人。然后将酒捋地,全家人在坟前叩头行拜,以示子孙不忘祖宗,祈求祖宗神灵保佑本家平安。 庙会 满族民间传统节日。流行于东北满族地区。具体时间因地而异,大致在农历四月十八日举行。 近几年来,庙会甚为盛行,而且规模越发空前。壮观的场面,热闹的情景,实在令人赞叹。但今日满族的庙会,已由祭祀与贸易相混杂的形式演变成为城乡物资交流和民间开展文艺活动的形式。 端午节 又称“五月节”,也称端阳节,满族叫“托波业能业”,是满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五日举行。全国各地满族都过此节日,与汉族的端午节备有不同。 端午节那天,满族家家户户都在门檐下插上艾蒿、蒲草、桃树枝、小孩手膊、脚膊上缠五彩线,还扎把门猴。人们还要到野外踏露水,用露水洗眼睛、洗脸和洗头,以防生疮疖、闹眼病。节日吃粘饽饽、饺子、做粘米干饭。 “五月到,插艾蒿”,满族过这个节日最初是为了避瘟防疫,并不是纪念屈原。这天“人家檐端皆插蒲艾,门上悬纸葫芦,食角黍,饮雄黄酒。小儿女劲腕缠五色丝线。又以黄布制小猴、青麻制小帚佩胸际”。角黍即粽子。 七月七节 相传七月七是牛郎织女相会之日,满族妇女晚上供巧姐,意为七夕乞巧。有的满族人家“卡巧馃”、生豆芽、做发面包子。 中元节 亦称“鬼节”,是满族传统祭祀节日。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流行于东北满族地区。 节日那天,家家户户携香烛、纸钱,带果食供品,到坟地扫墓。有的在道旁燃烧纸钱,有的在坟茔烧香焚纸,整日路上行人不断,香烟缭绕。此节现已为满汉共俗,内容仅限于到坟地(或在路旁)为先人烧纸。 八月节 亦称“中秋节”,满语称“扎宫比亚业能业”,是满族传统岁时节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举行。流行于全国各地满族。 节日那天晚上,明月升空以后,满族家家户户在院子里摆着一张桌子,放上月饼、苹果、桃、梨、葡萄等水果和食品,点起三柱香,全家大小对着月亮叩头(有的地方只烧香不叩头),叩头礼拜后,围坐在桌边共尝月饼和果品。供月习俗现已废弃,但八月节吃月饼赏月的风俗,依然盛行。 颁金节 各地满族同胞在农历十月十三日满族命名日自发地举行纪念活动,以示纪念满族的诞生,是满族“族庆”之日。1635年农历10月13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 “颁金”来源于满语“颁金毕”,意为“生成、生机勃勃”或“新生、欣欣向荣”之意。这个节日的名称,既是为了纪念本民族称谓的命名,又含有反映满族——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民族充满勃勃生机之意。 腊八节 满族传统节日,每年腊月初八日举行。旧时流行于全国各地满族地区。 节日那天,家家户户都用粘高梁米、小豆、红枣、粟米、花生米等8种五谷杂粮熬成“腊八粥”奉供祖宗神灵,馈送亲朋好友,然后自家吃用。在家村,有的还用腊八粥奉供果树,他们在树干上割开一个口,抹上腊八粥,祈祷果树多结果实。 小年 亦称“祭灶神”,旧时满族传统祭祀节日。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举行,流行于东北满族地区。此俗今已少见,唯在偏僻的山村偶有信奉。 除夕 俗称年三十,是满族传统岁时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腊月最后一天。流行全国各满族地区。这一天,旧岁将尽,新岁来临,家家户户忙着清扫庭院,去尘秽,净门户,准备鸣放鞭炮,辞旧迎新。各家还做年糕,用年糕等供祖宗,并烧达子香。除夕有贴福字、挂笺(亦称挂旗)、窗花、对联的习惯;有在院中立灯笼杆的风俗;还有辞岁、守岁等规矩。

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祭灶王爷要有糖。做糖有的用小黄米,有的用糖萝卜或大米,而大多数用大麦,唯有满族用高梁米和大萝卜来熬糖,其味美香甜。熬成的糖块,除祭灶王爷外,当初一来拜客人,也要请他们品尝。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农家在这天撒年糕,并给灶王爷供上,沾住灶王爷的嘴,以免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坏话。在晚上夜深人静时还要将编制的秸马、小狗、小公鸡等六样祭品同灶王爷画像一起烧掉,并鸣放鞭炮送灶王爷上天。 正月二十五填仓,各家制作三样水捞饭(即高梁米、小米、苞米茬子),蒸煮八成熟(其意是确保庄稼收八成)。男人们动手制作小犁杖、小车、小锄头、小镰刀等。拂晓进哈什(满语仓房),在囤子尖上放上一碗饭和三柱香,然后念丰收歌:人畜两旺粮满仓,风调雨顺多得力,鸡鸭鹅狗家禽旺,吾们老少谢上仓。 二月二龙抬头,这天祭福、德、土地爷正神。庄稼院蒸大馒头十个,五个为一份分东西供上。此日,农户吃猪头(猪头的眼、耳、鼻子里,用铁棍子伤烙),意为烙虫子,以免庄稼遭虫灾。 五月初五端午节,满族人称之为“破五”。以吃鸡鸭蛋为主要食品,还需要吃鱼和粽子等。 七月十五,家家户户做巧果。传统的五花菜、腊菜各有各的特色。五花菜,食后而清心火;腊菜食后通七窍。对上述两种传统菜的配制做法也有不同。 五花菜:采用鲜大白菜、大萝卜、青萝卜,还有胡萝卜、芹菜。将五样菜切后放入适量盐,搅拌后即可吃,清热解毒又消炎。 腊菜:将玉根头煮熟,出锅后立即用大萝卜丝捂盖,待凉透后再吃。此菜食后通七窍有益健康。 还有与众不同的波罗叶饼、苏子叶饼、酸汤子、荞面葱花卷子、豆面卷子等等,都是传统风味食品。过大年吃年饭,传统的说法是:盛京东是粘火勺,盛京西是粘豆包,盛京中是粘切糕。 十二月初八吃腊八粥。腊八粥配料奇特,用四米、两仁、两子。四米有:粘高梁米、粘玉米茬子、西粘谷米、大黄米。两仁有:山核桃仁、松子仁。两子有:五味子、枸杞子。此粥大补。 满族受汉文化的影响,节日与汉族相近。重过农历新年。正月十五过灯节,正月二十五祈求来年过“添仓节”,农历二月二是“锁龙”的日子,还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虫王节”,八月十五中秋节。 添仓节 每年正月二十五,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棍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 虫王节 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一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635年农历10月13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 走百病:满族妇女的节日。一般在正月十六日。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当日晨,满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弯曲如龙,故称“引龙”。然后在院中举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全家人还要吃“龙须面”和“龙鳞饼”。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 清明节:上坟祭祖时不像汉族纸钱后在坟顶上压钱,而是在坟上插“佛朵”。“佛朵”是满语,译为汉语为“柳”或“柳枝”。根据满族的信仰,柳是人的始祖,人是柳的子孙,为表明后继有人,要在坟上插柳。

满族都有哪些节日
答:6. 虫王节(亦称天贶节):六月初六,这是为了祈求免受虫灾的节日。满族人家会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以求得虫王爷的庇佑。如今,虽然不再举行虫王节祭祀活动,但家家仍会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以上是满族的一些主要节日,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庆祝方式和背后的文化意义。

满族有什么特别的节日和风俗
答:满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满族有什么特别的节日和风俗1、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635年农历10月13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形成。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各地满族同胞在农历十月...

满族有哪些节日和风俗
答:满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颁金节:这是满族庆祝民族诞生的节日。2. 上元节:即农历正月十五,满族也有庆祝元宵节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这一习俗影响了汉族,使得汉族也将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3. 走百病:满族妇女的节日,通常在正月二十日。在这一天,妇女们会结伴外出,通过走沙滚冰...

满族有哪些节日风俗
答:满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有:1、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2、上元节,即正月十五日,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并影响汉族,汉族也将正月十五叫做元宵节。3、走百病,满族妇女的节日。一般在正月二十日。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4、添仓节,每年...

满族有哪些特殊节日
答:2. 上元节:即正月十五日,满族也有庆祝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这个节日也影响了汉族,汉族将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3. 走百病:满族妇女的节日,通常在正月二十日。妇女们会结伴外出,通过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等活动来“走百病”。4. 添仓节:农历正月二十五日,是古代民间的祈年节俗。人们通过各种...

满族有哪些节日?
答:11.满族:挂旗过年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每个旗的人都分别在门上挂上自己的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12.吃肉节古代满族人没有历法,自古与中原王朝一致,因此许多节日与中原一样,但由于地域差异和文化差异又形成自己的特色。二月一日是汉族的中和节...

满族有什么节日和风俗满族有啥节日和风俗
答:1、满族的传统节日:满族春节撷趣、满族的添仓节、满族的二月二、虫王节与颁金节、满族中元节。2、满族节日风俗习惯:满族许多节日受到汉族人影响,在今天也过一些汉文化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满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答:满族的传统节日 满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四个,分别是颁金节、开山节、春节以及小年。其中颁金节是满族成立的日子,由皇太极颁布谕旨宣布设置;开山节一般在每年的中秋以后,是一个为了采集草药获得丰收而进行的祝福活动;春节来源于汉族的习俗;小年,与汉族有所不同的是满族的小年在腊月二十三日。满族的简介 ...

满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答:满族有哪些传统节日呢?很多用户比较好奇这个问题。下面小编就来介绍这个问题。族许多节日受到汉族人影响,在今天也过一些汉文化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1、颁金节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635年农历10月13日,皇太极...

满族人最重要的节日是什么节
答:添仓节在每年正月二十五日,满族农村家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棍编织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二月二是俗称“龙抬头日”的节日。满族人家会在院中撒灶灰,形成弯曲如龙的灰道,祈求风调雨顺。全家人还要吃“龙须面”和“龙鳞饼”。虫王节在六月天举行,易闹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