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姑死以后连着筋,姨死以后断了根”为啥姑比姨好呢?

作者&投稿:苏饶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正常家庭,姨亲,姑不亲。姑认为,弟兄媳妇生的孩子,就是外人,外人生的孩子,就是外人。姑为了家庭财产、利益,可以要了侄子的命。而姨则认为,姊妹生的孩子来之不易。在女人心中,是儿子亲于甥子亲于侄子。

重男轻女的家庭,对于男人,姑亲,姨不亲。对于女人,都不亲。姑疼侄男,不疼侄女。姑认为,侄男是娘家根。就算不是弟兄亲生的,只要名义上是弟兄的孩子,也亲。姨认为,姊妹都是外人,更何况姊妹的孩子。

有的姑亲,有的姨亲。有的都亲,有的都不亲。这要看人。
比如我姑,就不亲我,无论我对他多么好,看在是父亲的姐姐的面子上,但我姑都讨厌我。嫌弃我是侄子。因为我姑认为,侄子是外人生的,而甥子是姊妹生的。所以我姑认为姨亲,姑不亲,甥亲,侄不亲。我爸是出了名的大孝子,还愚孝,只疼他的原生家庭的人。爸爸说,姑姑的女儿的女儿的女儿都比我亲。我是男人,但爸爸说,只要是嫂子,妻子生的,都不亲。

比如我妈、我三个姨受到重男轻女的思想,打小就是扶弟魔,扶哥魔。扶侄魔。他们姊妹4个就是好姑,但不是好妈、好姨。
我妈姊妹4人,不吃肉,姥姥姥爷舍不得给我妈们吃肉。4个舅舅都是吃肉的,我妈,我姨们给舅家表哥们压岁钱,从小给到快60岁,还给表哥压岁钱呢。平时见面,就给他们的侄子们钱,经常给他们侄子买这个,买那个,给他们侄子买衣服,织毛衣,做衣服。但是他们的侄子就知道坑姑姑。他们的哥哥弟弟就知道坑甥子。姥姥姥爷是女儿们养老,送终。但是女儿不继承财产,全给了儿子们。儿子们不养老,还不掏钱。
但我四个姑姑们打小受到了重女轻男的思想,他们不但不是扶弟魔,扶哥魔,他们还坑娘家,坑哥哥,坑弟弟,坑侄子。他们就是好妈、好姨。但不是好姑。
爷爷奶奶说好男不吃分家饭,也就是儿子们不能继承家产家业。把家产家业都给姑姑们分了。但养老送终,确是儿子媳妇们养老。女儿不养老,还不掏钱。
姑姑们从来没有给过我们叔伯弟兄们一分压岁钱,平时见面也没有给过零用钱,也没有给我们叔伯弟兄买过什么礼物,没有给我们叔伯弟兄买过衣服。
我二姑为了想吞夺我妈妈爸爸自己买的房子,竟然想了无数损招要害死我。你说这姑亲什么?他都要你的命了。同样是二姑,我妈疼他侄子们。为了他的侄子,侄孙子们,我妈都可以豁出去把命不要了。
同样是姑姑,怎么差距这么大呢?因为我妈是在重男轻女的家庭里长大的,脑子就有扶哥,扶弟,扶侄的思想。我妈曾生了好多孩子,但为了他娘家人的利益,我妈可以牺牲自己的孩子。我两个亲哥哥曾经被我妈妈,舅舅,爸爸,伯伯,姑姑害死了。
你说他们亲什么?
我爸是个好舅舅。但不是好爸爸。
我舅舅是个好爸爸,但不是好舅。
我爸可以为了他姊妹,他甥子,他姊妹,甥子一挑唆,可以打死我。总是莫名其妙的毒打我。
我二舅各种坑害我。因为我二舅也想要我家的财产。他会跟我爸打架。我爸回家,就把气撒在我身上。
同样是二舅,我爸不会为了我付出。我结婚,对方要10万彩礼,我爸一分不出。没有一个人愿意我结婚。我爸可以为了他的姊妹,甥子,甥孙子,甥曾孙,付出所有。我爸借了16万块钱,凑够了20万嫁妆。给了姑姑的女儿的女儿的女儿。并说这钱,是不用他们还的。但我爸却让我还这个钱。
我爸也是给他甥子们压岁钱,给到快60岁。我舅、姑一分压岁钱也不给我。
我舅还给我妈洗脑,慢慢害死我。我姑还给我爸洗脑,慢慢害死我。
你说,姑和舅亲什么?
但不可否认,我妈是好姑。我爸是好舅。但是舅舅的孩子,除了跟我妈要钱,连个姑都不叫。
姑姑的孩子,除了跟我爸要钱,连个舅也不叫。
过年,姑姑的孩子不给我爸拜年,就知道跟我爸要红包。我爸特别愿意给。没钱借钱。

首先姑姑是堂亲,姨姨是表亲。堂亲那就是和你的爸爸是一个姓,表亲姨姨那就是和你妈妈一个姓,着很显然,姑姑要比姨姨亲一些,最起码在我甘肃农村老家都是这样认为的。

先来说姑姑,在没有嫁给你姑父之前,那就是你家的一口人,在农村很多地方就是这样子,当然嫁了之后,你和你姑姑家就算是最亲的亲戚,当然还有你舅舅家,到你长大了你老丈杆子家,这三家是我们那边认为最亲的亲戚。

首先姑姑嫁人,不隔亲戚,姨姨嫁人就隔你舅舅家一家亲戚。

你算,你姨姨和你舅舅本来就是姐弟或者是兄妹关系,你和你舅舅家本来也就是亲戚,然后当你姨姨嫁人,你就有了姨夫,你和你姨夫就算是亲戚,你舅舅和你姨夫就算是你和你舅舅的亲戚关系一样,所以中间就隔了一家亲戚,那就是你舅舅家。所以这就算比较远的表亲了,中间还隔了一家人。

拿我来说,我没有姨姨,因为我妈没有姐妹,只有一个兄弟,那就是我舅舅。但是我有一个姑姑,所以在我从小到大的印象当中,姑姑自然就是最亲的了。

那有些就截然相反,没有姑姑,只有一个姨姨,这样的情况也是很多的,那么在还在从小到大的印象当中自然就姨姨是最亲的亲戚了。

还有就是根据两家亲戚的关系,是否经常走动,是否对小孩子很关心,这样也是衡量的一个重要的标准。

俗话说“七大姑八大姨”,对于晚辈而言,最亲近的长辈莫过于姑姑和姨娘。但是在以前,对于姑姑和姨娘的亲近程度不同,姑姑是父亲的姊妹,姨娘是母亲的姊妹。都说姑姑比姨娘亲,有道理吗?

『指尖三农的观点是:以前受到血缘的关系,确实存在这个问题;但是现在几乎不存在,不会因为是父亲还是母亲的亲,就和谁亲近,也不存在那个更好,关系还是处出来的,最算是至亲也是如此。』

为什么说姑亲大过姨亲? 农村老话姑舅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姨娘亲,蔓菁根,没了姨娘就不亲。 从血缘关系来看 ,姑姑是父辈这边的亲缘,是同姓一脉相承的关系;姨娘是母辈这边的亲缘,属于血缘亲不同姓的关系。 如果从血缘流传,传宗接代的角度考虑,姑姑的地位更好,因为以前重男轻女的思想还是比较重的,尤其是农村地区。

从地理远近来看 ,男人娶妻姑娘嫁人,从嫁人的那刻起,姑娘的生活圈子就从娘亲到了婆家。以前,家里的亲戚很多都在同一个村,生了小孩,小孩子的所有圈子都在这个环境之中。长期以往,自然与姑姑更亲,而姨娘一般只有在回娘家的时候,才会见上几面。过去不像现在,交通发达,来回自由方便,以前嫁人之后,能回娘家的次数,屈指可数。 见得少,自然也就疏远。这两个因素早就了题目中所提到的现象,姑姑比姨娘更亲近,但是说姑比姨好,绝不认同。

时代在变,关系也在变,现在的姑姑、姨娘的关系已经不在像以前那样,姨娘比姑姑亲的大有所在。分辨那个更亲,就看那个关系走的更近,处的更多、更久、更用心。 小时候,在暑假放假,经常自己一个人坐上公共 汽车 ,跑到姨娘家玩耍。虽然距离较远,但是没有耽误相处的机会,自然从小到大关系都很好。尤其作为自己姊妹家孩子,姨娘对孩子也很好,再加上现在条件也都不错,交通发达,来回也方便。

综上所述,之所以说姑亲大过姨亲,主要从血缘关系、地理距离、相处之道等角度考虑,而且人都是为自己家着想的,本家就是姑姑的娘家。现在虽然有远近亲疏,但是关系还在于相处,长辈待晚辈亲,晚辈自然和长辈亲。

这个也是农村的老俗语了,在我们山东这边不怎么说,在山东这边是说“姑表亲辈辈亲,姨表亲一辈亲”,其要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这个为什么会这么讲呢!?下面姐夫就来给大家说一说。

虽然姑妈和姨妈的血缘关系基本一样,但是在后天的亲缘走动上,姨妈这边远不如姑妈这边频繁,这个主要是因为,姑妈和姨妈都是属于闺女有什么事情都会回家照顾和看望一下,那这样的话同是一个舅舅的情况下,就形成了以舅舅或外祖父为中心的局面,相对舅舅的孩子的话就都会和姑妈走的要近。

大家知道,两个同为姐们的人的孩子,一般会在一方去世后就会自然的疏远了,因为一样的是对方也有姑妈那边走动更频繁一些,并且在传统思想舅舅的孩子和姑妈是一姓人,姨妈的话就不是这个情况了,一般作为闺女的姑妈都会说舅舅的孩子是娘家人。

其实现在来说已经不怎么适用这个说法了,姑表亲不走动的也大有人在,姨表亲走得很亲密的也有,这个都是以前传统思想为中心的情况下遗留的产物,现在的人更现实一些,人总是都有各自需求的。

自古以来,农村人都会觉得和姑姑家的关系比起姨姨家要近便的多,究其原因,是因为这姑姑是奶奶的女儿,逢年过节都会回家看望自己的母亲,所以与姑姑之间见面,多是在自己家里,长此以往就会觉得姑姑不是外人,是自家人。况且姑姑是和自己一个姓的人,虽然说“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但在一些大事小情方面,姑姑作为自家人,还是有参与表决权的。

而姨姨是母亲的姐妹,一般来说,只有姥姥家有事的时候,才会常见面。所以,与姨姨见面多在姥姥姥爷门儿上。而自己作为外孙,显然不是姥爷家一员,属于外人。这姨姨去姥爷家,人家作为闺女去的,当然也是表哥的姑姑,姑姑亲侄子自古以来都是如此。而自己是姨姨的外甥,有时候的待遇就不及人家的侄子,所以对于姨姨的感情就会有些疏远。

姑姑家的孩子,与自己是姑舅弟兄或姑舅姊妹。姑姑在的时候,姑姑回娘家肯定会带着自己的孩子,所以这兄弟姐妹的感情,是从小就建立起来的。那时候外甥住舅舅家,是常有的事。当姑姑不在以后,姑姑家的孩子,作为父亲的外甥,在家里遇到什么大事的时候,都会将自己的父亲请去主持大局,因为父亲是他们的娘舅嘛。所以即使是姑姑不在了,这与姑姑家之间还是经常走动的。

姨姨家的孩子,我们这里称作两姨弟兄或两姨姊妹。通常情况下,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兄弟姐妹们都会去姥姥姥爷家探亲的时候聚在一起,但去了以后,都属于客人,即使在一起玩耍,与姑舅弟兄间的感情就是不一样。等姨姨不在以后,这份感情也差不多了。毕竟这“中间人”没了,这亲情走着走着就淡了。

在农村常常会看到村里的老人三五成群地在一起拉呱,听到他们聊各种各样的话题,其中不乏听到一些老话,听起来让人感觉特别有深意,尤其是关于生活,亲戚人情之间的老话,这些老话往往能反映出现实中的一些现象变化。

像这句“姑死以后连着筋,姨死以后断了根”形容的就是亲戚之间微妙的感情变化,示指着亲戚之间大多数的感情并没有那么的浓厚,亲戚之间浓厚的感情和亲情有时候更多的是要靠血脉来维持。那么为啥姑死以后还能连着筋,姨死就断了根呢?

在农村,对于寻常百姓因家族情况不一,答案肯定也是不一样的。如果从血缘关系上来说,农嫂觉的两方的亲近度是一样的亲近,因为姨妈和妈妈有着相同的血缘,父亲和姑姑身上也同样流着相同的血。不过要是从传统的家庭关系及地位方面来讲,又认为是姑姑比姨妈较要亲近点。因为在中国,孩子的姓氏随父系家族姓氏的。也就是咱随父姓,和叔伯姑姑们是同一个姓氏,同一宗亲,在亲情关系上感觉比较近便,认知里总感觉我们是一家人,所以显得更加亲近。而和母亲这边的亲戚关系是因联姻关系而结成的亲,在亲情关系上只能算是姻亲是外戚,这就是两个不同姓氏间纽带的分离。

其实不管从那个方面来说,我们和姑家、姨家的下一代都是属于一个表亲。二代人的表亲关系如果没有了血脉维持,那表亲的关系也就此淡化了。这也就是农村的另一句老话“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了了了。说的都是第一代有血脉关系的两个人在感情和生活上的方方面面都很亲近,到了第二代上那就有些离的远了,做事什么的表面上维持的多些,实质上的东西就少些了,剩下的隔代人之间关系就更没有那么亲密,有些甚至行同陌路关系慢慢也就断了。

自古以来亲情间的关系是最微妙的,兄弟姐妹间的血缘那是谁也改变不了的,血浓于水的亲情。在现实生活中,亲人之间亲不亲也是受到多方面的因素所影响的。亲情都是需要维护的,在父系和母系两方家庭中的亲情,随着各方家庭爹娘的离世,兄妹兄弟之间的感情就需要用血浓于水的那种亲情去维维护,维护好了那就是亲情。

所然,各自的家庭背景不同,但血浓于水的亲情永远都是不会改变的,姑亲还是姨亲很难分辨,因为同是亲情只不过扮演的角色不同罢了。

农村有很多俗语,值得我们去挖掘,因为这些俗语都是古人经过不断的生活实践总结出来的人生哲理。那么,“姑死以后连着筋,姨死以后断了根”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呢?

“姑死以后连着筋,姨死以后断了根”,这句俗语有一个更长的版本,还有一个压缩版本。长版本是这样的,“两姨亲不叫亲,死了姨断了根;姑舅亲才叫亲,打断骨头连着筋”。而压缩版本是这样的,“姑死连着筋,姨死断了根”。三句俗语的意思基本一致,就是说姑姑过世之后,自家与姑姑家还会保持联系,两家人还会来往。而姨妈过世之后,自家与姨妈家就由此不往来了,关系慢慢会疏远了。这是一句饱含农村人情世故的俗语,说的还是有一些道理的。

姑是父亲的姐妹,跟我们是同一个姓氏,逢年过节都会回来,特别是春节的时候回来窜门是习俗,经常走动,关系自然比较亲。然而,姨是母亲的姐妹,跟我们也有血缘关系。然后,姨出嫁之后,她外嫁的家庭跟我们似乎没有多大关系,也没有经常往来的习俗,慢慢的也就疏远了。所以,这句农村俗语总结的还是蛮有道理的,个人比较认可。

但是,有句俗语也说的好,叫“远亲不如近邻”。虽然,我们跟姑姑存在血缘关系,她外嫁之后,如果不经常连续,走动,关系也会变得疏远,还不如一个经常见面交流的邻居。这就是在高诉我们,亲戚之间也要经常走动,联系,才能够更好的维持。

好了,以上关于“姑死以后连着筋,姨死以后断了根”这句俗语的看法,就分享到此,欢迎评论探讨交流。

先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所谓的“姑死以后连着筋”是指姑姑与娘家侄儿是同姓,即便是姑姑不在了,姑表兄弟之间的关系也近一步;“姨死之后断了根”是指姨与外甥之间并没有同姓关系,一旦姨不在了之后,姨表兄弟之间会因没有“同姓”关系而更加疏远。

其实,这句话顶无现实意义。是父系 社会 “流毒”思想的传承。

在中国几千年的 历史 长河中,人们尊崇父系 社会 制度,一切以男人为中心。在家庭地位中,男人的地位明显高于女人,一切都是男人说了算。甚至连子女的姓氏都要随从父亲。而女人呢?则处于弱势和被支配的地位。女人不能当家做主,女人说的话不作数。甚至连子女的姓氏都不能随自己。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妇女的家庭地位、 社会 地位都有了非常大的改观。人民政府提倡人人平等,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要平等地参与各种 社会 事务,不能对女人产生任何歧视。可以说这样做以来才使女人有了当家做主的机会。

现如今,妇女的地位有了空前的提高,在某些方面或许多家庭,其地位已经超过了男人。但是,其姓氏的主导权仍然控制在男人的手里,许多家庭子女的姓氏还是以随父姓为主。

这样一来,也就使得个别地区的“姑死之后连着筋,姨死之后断了根”的论调沉渣泛起。其实,这在大部分地区早已经不存在这种现象了。这对于大部分家庭来说,姑表和姨表兄弟都看得一样近一样远。如果经常与某一方接触的话,可能会关系更近一些。当然,在有些家庭,什么姑表兄弟;什么姨表弟兄,都统统很少来往了。

好啦!就说到这里吧!总得说来,这句话中充满了父系 社会 流传下来的“流毒”思想,应该予以摈弃。姑表弟兄与姨表兄弟之间的关系一样远近。因为爹是自己的,娘也是自己的,怎么可能将他们的亲戚分远近呢?!

我是容姐,河北石家庄村里人。在我们这里有这样的俗语,“姑舅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两姨亲不算亲,死了姨姨断了根”其实这俗语跟题主所说的俗语,道理是一样的。那为什么有这样的说法呢?又为啥说姑比姨好呢?现在容姐来为你揭晓答案。

姑死以后连着筋

在我们这里,有外甥拜年的说法。每年初二初三的时候,姑姑家的结婚的儿子,都会到姥姥家拜年的,很多孩子拜年的时候,做父母的也都会跟着一起去的。如果姥姥姥爷去世了,那就由舅舅接待。在这种情况下,姑舅家的孩子,就会每年都会见面的,因为亲戚经常走动,所以关系也就亲了。如果姑姑去世了,她的儿子还是会每年要给舅舅去拜年的,所以姑舅的孩子还会连着筋。

姨死以后断了根

本来姨姨在我们印象中,也是很亲的,可是为什么姨死以后断了根呢?事情是这样的,姨在世的时候,会经常去看她,她也很亲外甥外甥女。可是如果姨去世以后,她的孩子也各自成家了,那外甥外甥女就很少去了。除非是有孩子结婚看满月的时候走动走动。

虽然两姨家结婚的儿子,也会经常会在舅舅家碰面。因为都要去给舅舅拜年。可是因为不经常去彼此的家中,所以虽然见了很亲,但是关系却会慢慢的疏远了。这也就是 姨死以后断了根 的由来。

为啥姑比姨好

俗语“姑死以后连着筋,姨死以后断了根”,跟姑好姨好没有关系。而是因为有每年的外甥拜年,所以姑舅亲会连着筋。至于说姑亲姨亲,我觉得都亲,因为姑姑是爸爸的兄妹,而姨姨是妈妈的姐妹,所以都会亲的,所以没有可以比较的。

我们这里对于这句俗语的解释,就是这样的。当然了三里不同乡,也许你们那里的解释跟我们这里会不同的。那你们那里的解释是什么呢?

题主问的这句农村俗语有点太过绝对了!姑姑家是爸爸这边的亲戚,姨舅家是妈妈这边的亲戚,既然都是亲戚咋还分出来一个远近亲疏了? 在我们这亲戚都是要经常走动的,关系都差不太多,从来没有说走了姑家远了姨家, 那为啥农村会有姑死以后连着筋,姨死以后断了根呢?这都是封建残余毒瘤思想在作怪结出来的果子。

以前的老人,尤其是农村上了年纪的老人,思想很是保守,重男轻女的情况多的都不想说了,看过电视里面的樊胜美吗? 在农村这情况还是很多的,当然电视中的樊胜美还没有被洗脑,而现实生活中的农村女娃好多也很接受这种不公平待遇,觉得是很正常的事情,暗地里还会偷偷接济娘家。

以前看过一个新闻,11个姐姐因为父母年迈无太多经济来源,在弟弟结婚的时候一人凑了2-3万元,给弟弟赞助了32万元的结婚娶妻费 ,你说这情况下的姑姑亲不亲?作为弟弟只要有点感恩之心都会教会下一代一定不能忘记姑姑的大恩大德,所以一般都走的比较近一点, 即使姑姑去世了弟弟的孩子还是会勤走动的! 姨家和母亲这边是姐妹,各自嫁人之后都有了自己单独的家庭,而舅家就是交集中心点 ,以前女人嫁人以后都比较讲究这个嫁夫从夫么,姨家可能会接济自己的原生家庭舅家,却很少有偷偷接济自己的姊妹的,所以,姨家的亲戚关系就会淡一点!

当然这句话放到现在都有点不实用了,现在农村的重男轻女思想也在渐渐变化当中,老一辈的离世加上新一代都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思想也不再像以前那么愚昧了 ,而且现在农村也没有啥闲人了,都在忙着挣生活, 平时各忙各的,很少都有闲时间,亲戚之间能聚在一起也只有过年过大节的时候 ,所以也没有啥远近亲疏之分了,都是一样的亲戚,一样的走法!

不过我很怀念以前亲戚之间的互帮互助, 我们家的亲戚都是庄稼汉,舅家和姨家都种菜,我家和姑家都种小麦玉米豆子,小时候每到忙农活的时候都顾不上来,亲戚都会前去帮助。

我家08年土房被大雨下塌了,一夜之间没了住处,真是一家有烂,八面支援,亲戚东拼西凑给我家凑的钱盖了房子,爸妈那会拿了个小本子都一笔笔记下来,后面慢慢还完了。

当时爸爸一直对我说不能忘记亲戚给我们的帮助,所以姨家和姑家对我来说都有大恩大德,对我而言点滴之恩一辈子都不能忘却,不管咋样,我希望姑家姨家的人都平安 健康 ,他们都是我们的好亲戚,没有远近之分!

总之,这句俗语放在现在已经不太适用了,亲戚之间就是一个互帮互助,关系都是处出来的,所以,不管再忙也要找时间多和亲戚走动。

我现在就盼着过年,亲戚们从打工的各个地方都能回到家聚在一起,感受到久违的热闹。时隔一年半了,因为爸妈和弟弟常年在外打工,我家的孩子从出生到现在,也只有在爸妈和弟弟前年过年回家时见过一面!

在农村,大家都说“姑舅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的确,在农村有三亲三不亲的说法,而姑舅亲算是至亲,毕竟老话说“三代不离舅家风”,“天上的雷公,地上的舅公”,舅家是母亲的娘家,也是最重要的外戚,不管到那一辈都说很亲的;姑姑家也是,它是父亲的姊妹,也是姑姑的娘家,自然和舅舅家相似!对于这句是俗语,是说明了,农村亲戚的“三亲”!

而很少人知道,其实下半句更是精华,这一句俗语是“姨表亲,不算亲,死了姨娘断门亲”,这句俗语的精华在于反映了农村亲戚的未来!为何说“姨表亲,不算亲”?在农村,人与人关系的形成,有先天的血缘关系,也有后天的交际关系,而姨表亲是母亲的姊妹,也就是姨娘,随着岁月的流逝,倘若姨娘不在了,那么两家的关系也就慢慢的淡了,可以说不出三代,就成陌路!这是为何老农说,“一代亲,二代表,三代不了了”的含义!

其实,在我看来,亲戚间的关系在于交流,如果与我们血缘关系最近的这一代去世了, 对于姑舅亲来说,由于是双方的娘家人,因此走动还会继续;而对于姨表亲来说,由于距离的限制,大家再见面或许只能在舅舅家,以后随着走动的减少,自然也就淡了!了

文章来自猪友巴巴

农村俗语说,“姑不接,姨不送”,是什么意思?
答:中国是个礼仪之邦,官方重大场合举行什么活动,都非常讲究规矩。不光是官方,民间办婚丧嫁娶大事的时候,也有非常讲究。比如中国北方农村在举行婚礼的时候,有“姑不接、姨不送”的说法。那么这个说法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知道,结婚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举办婚礼的时候是非常重视的,非常隆重的...

农村俗话说“人有三不亲,姨夫姑父”,那第三个是谁,为什么?
答:在农村有很多人都是非常重视血缘关系的,所以即使是亲戚,也是有亲近之分的,而姨夫和姑父因为是和自己的小姨和姑姑结婚才形成亲戚关系的,所以一旦他们之间离婚了,或者是小姨或者姑姑因为意外去世了,那么姨夫和姑父的关系就淡了。我们年轻人,现在更多的是在外面打拼,能够在一起的时间很少,一年也就...

农村俗语“姑不娶,姨不送,啥意思?
答:农村俗语“姑不娶、姨不送、舅妈送、一场病”啥意思?有道理吗?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特别是在语言方面更是独树一帜,而俗语作为语言文化来讲,通俗易懂,简短意赅,郎朗上口,包罗万象的特点,也让其传承千年并焕发灿灿金光!年少轻狂,对俗语不屑一顾,随着阅历的丰富,才知道俗语富含的哲理,能...

农村老人常说的“姑不接,姨不送”什么意思
答:要按照年轻人的思维,迎娶的时候,双方所有的亲戚朋友都可以参加,但按照一些地方的老风俗,迎娶人的身份都是非常讲究的。俗语所说的“姑不接,姨不送”说的正是这个习俗。那么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姑不接,意思是说就在迎娶新娘的时候,男方的迎亲队伍中,新郎的姑姑,也就是姑妈,是...

农村俗语“姑表亲,亲三代;姨表亲,亲一代”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_百度...
答:1. 农村俗语“姑表亲,亲三代;姨表亲,亲一代”反映了亲属间的关系。2. 这句话背后的含义是,姑姑作为父亲一方的亲戚,与家族的往来较为密切,关系可以延续三代。3. 相比之下,母亲一方的亲戚,即姨表亲,由于距离较远,关系通常只维持在一代人之间。4. 尽管这句俗语在今天的社会中不再完全适用...

农村俗语“姑表亲,亲三代;姨表亲,亲一代”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_百度...
答:农村有句老话这样说:“姑表亲,亲三代;姨表亲,亲一代”,显然,这个俗语在当今社会不再适用。然而,不能直接认为这句话是错误的,因为它反映了亲属之间的关系。因为不管社会如何变化,亲戚都是有血缘关系的人,当你需要他们时,他们会伸出援手。事实上,在这句话的背后,它反映了前农村...

俗语:“人有三不亲,姨父、姑父”,另一个是谁?
答:所以从这个亲属关系上面也是能够很好的看出来。姨父姑父和舅妈,其实都是和我们隔了一段关系的,因为本身只有舅舅,小姨,姑姑和我们是有直接的亲属关系,而对于姨父姑父和舅妈来说,他们就并没有和我们有直接的关系,正是因为这样子的原因,所以说,在古代才会有这样子的农村俗语说人有三不亲,所以这...

农村俗语“姑表亲,亲三代;姨表亲,亲一代”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_百度...
答:农村有句老话这样说:“姑表亲,亲三代;姨表亲,亲一代”,显然,这个俗语在当今社会不再适用。然而,不能直接认为这句话是错误的,因为它反映了亲属之间的关系。因为不管社会如何变化,亲戚都是有血缘关系的人,当你需要他们时,他们会伸出援手。事实上,在这句话的背后,它反映了前农村人对男孩...

农村俗语“姑不娶,姨不送”啥意思有道理吗?
答:疑不送的意思是虽然签订了婚约,倘若女方发现男方有重大的隐瞒,女方也可以直接毁约新郎一方的姑姑都是出嫁之女嫁给了别人就不能代表娘家,只能代表丈夫的家族新郎迎娶新娘的时候须由本家人亲自接亲,而不是由自己的姑姑。农村俗语“姑不娶姨不送舅妈送一场病”啥意思有道理吗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特别是...

俗语为何说“兄死叔就嫂,姐死妹填房”,有道理吗?
答:在普通家庭更加常见,主要是女子社会地位低下,没有反击能力,另嫁,和离在那个年代是不可能的。这种哥哥死了小叔子直接娶了嫂嫂的现象普遍出现在农村,农村偏僻,大姑娘进了城里没有几个人还想回去农村过苦日子,在偏远的农村,娶个媳妇太困难了,如果哥哥有什么意外的话,为了弟弟有个伴,为了传宗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