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地区的春节习俗~ ~ 急

作者&投稿:水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不同民族的春节习俗(简短)急呀!~

汉族:春节是我国的古老节日,位于四大节之首。它是由上古“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的一种风俗节日。《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期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预示着春天和希望的来临。主要习俗有:清扫祭祀、贴春联、贴窗花、贴福、贴年画,吃年饭、除夕守岁、放爆竹、拜年,以及过元宵节、闹花灯等。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2.壮族:与汉族同时过春节。除夕晚上,做好节日那天所吃的米饭,称“压年饭”。还有的包制一尺多长、五六斤重的烷粑。大年初一天不亮就起床,穿新衣、放鞭炮迎新,妇女则争着到河边或井边汲新水,开始一年的沸腾新生活。
3.回族:回族人对春节非常重视,但是回族人的春节并不是我们的春节,而是开斋节。是回族人民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在伊斯兰教历的10月1日。主要礼仪有:忙食一物。穆斯林于该日晨礼后速进少许饮食,以示戒满,向真主感恩之意。交纳开斋捐。施舍,或扶助贫困,或交于清真寺。举行会议。这天上午,穆斯林沐浴盛装,心口默颂赞词,聚集在当地最大的清真寺内举行规模盛大的会礼仪式。

4.满族:满族家庭过春节的内容与汉族大体相同,将春节称为“过年”。但在满族聚居地,尤其是重传统的满族家庭里还保留着本民族的特色。年前,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正月十五闹灯会。

5.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的春节是诺鲁孜节。“诺鲁孜”一词来自古伊朗语,意为“春日雨”。相当于汉族的春分。相当公历3月22日,诺鲁孜节,是为进入春耕生产做准备的节日。故而“诺鲁孜”节也叫迎春节。这天男女老少都要身穿民族盛装,各家的家长首先起床,在房屋正中燃起一堆松柏树枝,将冒烟的树枝在每人头上转一圈,预祝他们在新的一年平安快乐。然后,家长要把冒烟的松枝带到牲畜圈门口,让畜群从烟上通过,祈求新的一年,牲畜膘肥体壮,迅速繁殖。
6.苗族:苗年是苗族自己的年,多数地区是“岁首以冬三月,各尚其一。”岁首即每年的开头,也就是指过年。有的在十月,有的在冬月或腊月。近年以来,多数苗族过年改在正月过年,过春节,但苗族的过年习俗习惯仍然保持不变。如杀年猪,熏腊肉,打糍粑,炒炒米,还要杀鸡祭祖,“守岁”,开“财门”,敬“年神”,从初一到初十五都要休息。举行传统的娱乐活动“踩花山”,“跳场”,“跳年”,“跳月”,“吃排家饭”等。苗族的过年习俗娱乐活动称“赶年场”,主要内容有打秋千、百狮会、玩龙灯、唱花灯等。

不同地区的春节习俗都是不同的,像北方春节吃饺子,南方吃汤圆

中国各省过年习俗:

浙江省:

乌程县春节以长竿束草于上,点火燃烧,并敲锣打鼓,称为“庆田蚕”。又点天灯于竿上,直至三月三日止;

宁波新年祭祖后要吃豆粥,晚上在关门前点一次“关门炮”;

绍兴新年以“碗茶”待客,里面还要加上橄榄和金桔,同时用茶叶蛋待客,称为“捧元宝”。

山西省:

山西现在拜天祭祖的规矩不多见了,但年三十儿的晚饭上不能说话的规矩被保留了下来。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为驱邪恶求吉利,有的地区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意在有余头。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两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

福建省:

厦门人新年出门前,都得当空拜祷玉皇大帝,称为“祭神”。清晨祭神用鲜花素果,中午祭神则用牲醴,及一碗春饭。春饭就是在白饭上插上红纸做的春花。闽音“春”与“剩”谐音,春饭是取其“年年有余”的好口彩;

漳州初四称为“接尪”,除了进庙烧香外,还要预备一个糖果糕饼盒,叫做“荐盒”,供在厅上迎神下降。

辽宁省:

很多辽宁人在大年三十要点长寿灯,彻夜通明,意味着益寿延年。

嫁出去的闺女不可以在娘家过年的,否则这一年会对娘家兄弟不利。所谓年三十晚上“不许看娘家灯”说的其实也就是这个意思。当然,这种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风俗目前已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而慢慢被人遗忘了。

广东省:

海丰一带,小辈向长辈贺年时,长辈会以红包或柑橘赏给晚辈;

潮州春节节食有菜粿、腐圆、酵包、管煎、五果汤。初四夜里,家家要点一盏灯,准备一缸水,叫做“等神水”;

东莞正月初一祭神,要供上糖上煮芋头,叫做“富贵有缘”。

江苏省:

江宁县春节贵家于房门口贴画雄鸡;吴县多于春节至通元寺礼拜观音大士;苏州人春节一早开门要于三爆竹,叫做“高升三级”。清晨出门,要遵循黄历上所指定的方向,叫做“喜神方”,并到城隍、土地等庙去烧香,必历经十庙乃止,称为“烧十庙香”。除夕至元宵节,火炉中烧巨煤墼,称为“欢喜团”。

黑龙江:

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但黑龙江人还要在饺子中包上几个带有硬币的(现在常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来代替),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此外,黑龙江在初五这天一定要吃饺子,也称“破五”,就是把饺子咬破,寓意将不吉利的事都破坏,有驱灾避邪之意。

四川省:

成都人新年不吃饭,因为“饭”与“犯”同音,为了避讳,则吃汤圆或挂面以祈求合家团圆,福寿绵长;

刘阁等地除了敬神、祭祖外,也吃团年饭;

长寿县元旦于门外燃九支蜡烛,称为“九品烛”,以敬天地。

陕西省:

富平县各宗族皆为祖先画像,元日聚集子孙礼拜,祭后更醵金饮宴,称为“节坐”。初二各戚友间则以面食、猪肉相赠,称为“拜节;

高陵县元旦,一等到天亮即悬挂黄纸于竹竿上以祀天,称为“接天神”。又以木炭悬于门首,据说可以去瘟疫;

石泉县以黄纸作钱,元旦结彩悬于门,名为“宝盖钱”;

临潼县以初五为“送穷节”,家家剪纸人后,拿到门扔掉。当日每人必定饱食,称为“填五穷”。

吉林省:

由于东北天气寒冷,一些水果冻过之后,就另有一番滋味‘’最常见的是冰梨和冻柿子。冻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里解冻,年夜饭后吃这种梨能解酒、解油腻。

山东省:

宁阳县新年吃馄饨,称为“填仓“;

黄县、蓬莱一带,新年早起要照虚耗。由女主人手持红烛,把家中各个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驱逐黑暗,然后将年前以面粉做成的各种窗花放在窗台上。小孩子起床后,要攀着门拴打三个秋千,据说可以长得快。饭后在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味有“余头“。胶东的新媳妇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拜年,称为“札根“。据说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札下,不会有离婚和早年丧偶之事。

扩展资料: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传统上的"年节"。春节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来,古老干支纪元历法为节日的产生提供前提条件,原始信仰与祭祀文化是年节形成的重要因素。新春贺岁围绕祭祝祈年为中心,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等活动形式展开,喜庆气氛浓郁,内容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

我国古代民间早有过新年的风俗,古时新年曾专指阳历的"立春"。节气立春时,阳和起蛰、万物苏萌、品物皆春,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后由于历法变动,新年通常指阴历正月。过新年历史悠久,在发展及传承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扫尘、办年货、贴年红、团年饭、守岁、压岁钱、拜岁、舞狮、游神、祭祖、放爆竹、年例、拜年等。



中国各省过年习俗:

浙江省:

乌程县春节以长竿束草于上,点火燃烧,并敲锣打鼓,称为“庆田蚕”。又点天灯于竿上,直至三月三日止;

宁波新年祭祖后要吃豆粥,晚上在关门前点一次“关门炮”;

绍兴新年以“碗茶”待客,里面还要加上橄榄和金桔,同时用茶叶蛋待客,称为“捧元宝”。

山西省:

山西现在拜天祭祖的规矩不多见了,但年三十儿的晚饭上不能说话的规矩被保留了下来。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为驱邪恶求吉利,有的地区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意在有余头。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两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

福建省:

厦门人新年出门前,都得当空拜祷玉皇大帝,称为“祭神”。清晨祭神用鲜花素果,中午祭神则用牲醴,及一碗春饭。春饭就是在白饭上插上红纸做的春花。闽音“春”与“剩”谐音,春饭是取其“年年有余”的好口彩;

漳州初四称为“接尪”,除了进庙烧香外,还要预备一个糖果糕饼盒,叫做“荐盒”,供在厅上迎神下降。

辽宁省:

很多辽宁人在大年三十要点长寿灯,彻夜通明,意味着益寿延年。

嫁出去的闺女不可以在娘家过年的,否则这一年会对娘家兄弟不利。所谓年三十晚上“不许看娘家灯”说的其实也就是这个意思。当然,这种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风俗目前已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而慢慢被人遗忘了。

广东省:

海丰一带,小辈向长辈贺年时,长辈会以红包或柑橘赏给晚辈;

潮州春节节食有菜粿、腐圆、酵包、管煎、五果汤。初四夜里,家家要点一盏灯,准备一缸水,叫做“等神水”;

东莞正月初一祭神,要供上糖上煮芋头,叫做“富贵有缘”。

藏族:
藏族人民按照自己的历法过藏历年,一般在汉族春节过后的几天里。藏族隆重、盛大的“跳神会”就在除夕这天举行。人们穿着艳丽的服装,戴上奇形怪状的面具,在海螺、大鼓、唢呐等乐器伴奏下,高歌狂舞,以示去旧迎新,祛邪降福。小伙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妇女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土家族:
土家族人吃团年饭时,要关着门,不让外人进来。半夜子时以后开始吃,吃到天亮,预示来年越来越兴旺。
在恩施土家苗族自治州一些地方,现在还保留着给树喂年饭的习俗。土家人认为山有山神,水有龙王,树有树精。给树喂年饭,可以消灾避祸,人寿年丰。

满族:
节前要做满族传统糕点——萨其玛,张贴对联、窗花、挂笺(按旗属分别贴红、黄、兰、白色)、福字(沈阳市新民县辽滨塔村瓜尔佳氏家中有印福字的桃木印板)。满族喜戴荷包,春节节前宫廷要例行赏赐王公大臣“岁岁平安”荷包,民间也互相赠送。除夕下午和元旦上午要祭祖、祭天。除夕要接神,接神后在大门口放一横木以阻鬼魅进来。除夕也挂门神,以驱邪避鬼,这是吸收了汉族风俗的结果。

立春日迎春,是中华先民于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从天子到庶民都要参加的一项活动。在周代,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必然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古时的迎春活动,开始时在东郊,因为迎春活动中祭拜的句芒神是东方之神。后来,迎春活动的地点就不止是在东郊了,宫廷内、府衙门前等地都有迎春的活动,活动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在宋代,"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宋吴自牧《梦粱录》),这种立春的贺节,也是一种迎春活动。在清代,还有所谓"拜春"的习俗:"立春日为春朝,士庶交相庆贺,谓之'拜春'。粉为丸,祀神供先,其仪亚于岁朝,埒于冬至"(清顾禄《清嘉录》"拜春")。这种"拜春"的活动,与元旦的"拜年"相似,也是迎春活动的一种。迎春仪式,又称行春。

1 、北方春节管大年初一,称为大年,我们一般要吃饺子,而南方有些地区(重庆),为正月十五为大年,而吃汤圆。
2,北方地区,一般大年初一要给直系长辈,宗族亲里拜年,而南方一般大年初一,不出门拜年,要等初二或以后才去。希望可以帮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