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里黄忠是什么人物?

作者&投稿:百建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三国里黄忠是什么人物?~

黄忠
(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编辑讨论43
黄忠(?-220年),字汉升(一作“汉叔”[1] ),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东汉末年蜀汉名将。
本为刘表部下中郎将,后归刘备,并助刘备攻破益州刘璋。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定军山之战中,黄忠阵斩曹操部下名将夏侯渊,拜征西将军。刘备称汉中王后,加封后将军,赐关内侯。次年,黄忠病逝。景耀三年(260年),追谥刚侯。
黄忠在后世多以勇猛的老将形象出现于各类文学艺术作品中。《三国演义》里,刘备称汉中王后,将其封为“五虎上将”之一,而黄忠的名字在中国也逐渐成为了老当益壮的代名词。

其实历史上的刘备,那真的是一位响当当的英雄人物,若非生在群雄并起的时代,一定可以扫平寰宇,一统山河。阮步兵有句话“时无英雄,遂教竖子成名”, “竖子”说的是汉高祖刘邦。但刘备的时代,“英雄”却似乎走俏得很,苏东坡的千古风流人物好象都挤到三国的赤壁战场上了,虽然范仲淹笑话他们说“费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但范公显然是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在那个乱石穿空的年代,最终能够壁立千仞无非曹刘与孙仲谋三人。说起来,孙权其实是个后辈,而曹刘并称,事实上也确实有相通之处,黄巾寇起,曹刘俱能乘势而起;平吕布后,这两人惺惺相惜,同乘同座;以及后来的火烧赤壁与火烧连营,失败的命运都如此相似。但是,刘备比之曹操以及最终战胜自己的孙权,毕竟更胜一筹:曹操父亲曹嵩为宦官养子,早已进入东汉外戚·宦官的顶级权利阶层,因此曹操与袁绍一样,出身公卿,少时便能彼此交好,引为援就;孙权则世为江东富豪,父亲孙坚以勇御众,饶有郡产,史书明言孙权是“承父兄之基业”;而刘备不然,他虽托名汉室宗亲,实则渺远难追,祖父和父亲虽做过县官之类小官,到刘备时却跌落到了最惨淡处,所以只能和母亲织席贩履来糊口。事实上当时人对刘备的“汉室宗亲”是嗤之以鼻的,难保历史上就没有人如江东陆绩那般诘难诸葛亮,说“汉室宗亲”云云谁知道是真是假!但刘备竟能以如此卑微的出身,取得与曹孙抗鼎的局面,实在不简单。而刘备的成功,足以被万世景仰,因此虽然由于晋朝因承魏而兴,故陈寿等奉魏为正朔,后代很多史家却表达了不同观念,如习凿齿、朱熹、肃常、郝经等人,均以蜀汉为正统;《三国演义》等文学著作,更是拼命抑曹尊刘,虽然在客观上“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但刘备的人格魅力实在是胜过了曹操,怪不得曹操如此看好他! qx$`(T5&M (sweI#刘备的过人之处,有几个重要的方面。首先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刘备起兵不仅仅是投机,也实在是有清平宇内之志。黄巾之乱,兼以瘟疫横行,全中国的人口剧减,“十裁一二在”,不过才六、七百万,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一点都不夸张。刘备称帝时,蜀国统共才二十万户,九十万人。国家当此危难,如司马徽那样的好好先生、许汜那样的求田问舍者比比皆是,连诸葛亮都不愿轻出茅庐,而刘备卒能以天下为念,崛起于寻常巷陌,以绵薄之力捐助国家,正是大好男儿所当为。而且,在被曹操收并后,虽被厚待,但由于深知曹操将不利于汉室,于是看轻个人的名声安危,接受密诏,然后又毅然与曹操决裂。下得西川后,又不遗余力进攻曹操,誓要“董齐六军,纠合同盟,扫灭凶逆”。因此,千古以来,尤其是《三国演义》出现以前的文人墨客,讴歌刘备的诗篇并不少于曹操,著名的如吕温《刘郎浦》:“谁将一女轻天下﹖欲换刘郎鼎峙心。” 辛弃疾《水龙吟》:“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等等,刘备不仅是个英雄形象,且被称作“刘郎”,其英雄的翩翩仪表,可与“周郎”同证。其雄心壮志,甚至也非刘邦“大丈夫当如是”、项羽“彼可取而代也”这样的草莽人物所可比攀。 tOe=Ymg\bk-m\bzL,/其次,刘备重视“人”的观念,保人意识强烈,用人水平高超,因而也就具有极强的人格魅力。这一点从他撤离荆州时,表现得最为明显。《三国演义》着重写道了百姓对他的追随,《三国志》也载刘备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而实际上,追随他的又何止百姓。《资治通鉴》说到,曹操进攻荆州,荆州士子如云一般追随刘备。刘表治下的荆州,不仅相对太平繁荣,而且由于刘表本人为清流的缘故,吸纳了大量的名士,而因刘表志大才疏,这些人大多暗恋刘备,即便是刘表本人,也对刘备推心置腹。其他如公孙瓒、袁绍、曹操、吕布等,都是天下一等一的英雄,却也对刘备趋之若骛,比如吕布,明明利欲熏心袭击了刘备,却不忍心伤害刘备的家小,且最终又接纳了刘备,要换了是曹操,只怕早被剁成肉酱了。可见刘备的人格魅力实在无法抵挡。刘备善待士卒,在入主西川之前,刘备没有一寸土地,却始终有相当实力的军队没有离散,这是他凝聚力的表现;张世平、苏双等“见而异之”,马上就能“多与之金财”用来“合徒众”,而陶谦与刘备接触未久,便说“非刘备不能安此(徐)州也”,都可见其人格魅力和社交能力;早年遇刺客,刺客竟然不忍刺,并“语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刘琮束手,刘备“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可见其震慑力和吸引力;刘备逃出荆州,百姓扶老带幼跟随,可见其政治魅力,这是对曹操的战胜,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时的民心向背;刘备入川,刘璋旧臣不计前嫌一概录用,可见其胸襟广大……以上罗列这么一大堆,无不是刘备的好,试问曹操、孙权得到这么多赞誉吗。而他在用人方面,正如大家所熟知的那样,连诸葛亮都大有不如,此处不再赘述。 /@XH'v8irVZ f;再次,刘备有大才。当时称其为“枭雄”,其才华表现在多方面,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战略眼光。乘势而起便是有眼光的表现,后来不断骚扰曹操后方,令操如芒刺在背,更是表现了远远超过袁绍和刘表的见识,当时也只有曹操等少数几人才能意识到他的能量。另外,在具体的战役中,刘备也不是等闲之辈,《三国志》明言其“善用兵”,在结识诸葛亮前,已经身经百战,并在征战中不断地壮大着自己,拥甲一直在数万以上,是各诸侯争相拉拢的对象。且诛车胄、杀蔡阳、烧博望、战赤壁、征四郡、收西川、取汉中……这都是刘备亲自指挥的胜仗,比如取汉中,战局一直按照刘备的预谋进行,兹录于下:“二十四年春,自阳平南渡沔水,缘山稍前,于定军兴势作营。渊将兵来争其地。先主命黄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渊军,斩渊及曹军所署益州刺史赵颙等。曹公自长安举众南征。先主遥策之曰:‘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及曹公至,先主敛众拒险,终不交锋,积月不拔,亡者日多。夏,曹公果引军还,先主遂有汉中。”打了这么多胜仗,如何大家只记住了夷陵之败呢?我们对赤壁大败的曹操,没有这么苛刻吧!再说夷陵之战,史载刘备兵统共不足七万,比东吴尚少一万,且算是孤军深入,纵是败了,也象李陵那般的悲壮,比曹公之众败于寡,尚有很大距离。刘备还勇敢机智,勇敢处如“至京见权,绸缪恩纪”,抱得美人归,机智处如“阴欲离绍,乃说绍南连荆州牧刘表”,便金蝉脱壳扬长而去。据说刘备年轻时曾师事郑玄,虽“不甚乐读书”,想必不会一无所得,而且帝王师也并非郑玄之流,而应是姜尚、张良之俦。  Yj>staLz0-q^TAr`然后,刘备有性格。《三国志》载:“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这“喜怒不形于色”哪里是《三国演义》里那个爱哭的刘备呢!而鞭打督邮,并非张飞,而是刘备亲自所为,为此他不得不弃官逃命,可见其性格中有不折腰的一面。其耻居人下的性格,使他在播乱蓬转之中始终信心十足,先后依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却又先后离去,虽然给人以朝秦暮楚之感,事实上却是生存能力极强的表现,其依附时是座上宾而非墀下奴,其离去时是高飞而非遁潜。因此,世人称其为“枭雄“,极言其鹰扬虎视、天纵才华。 Y13#^y!}N $Il'^7最后,刘备重感情。这一向被认为是政治家的缺陷之一,但作为英雄,往往就有着强烈的悲情色彩。项羽若非虞兮虞兮穷途末路,英雄色彩也必没有那么浓厚。刘备亦然,虽然桃园结义是虚构,关羽其实也长刘备一岁而非其义弟,但对关羽之死的怜惜,终于促成东征,虽然战败,其君臣的知己之感却实在感人,想必千古以下的士人,将无不为这样的帝王倾倒了!刘备的最大遗憾其实是其继承人阿斗,刘备不是没有有成器的儿子,但想他坚持立阿斗的缘故,有着感念共患难的原因,阿斗因是刘备的儿子,播迁辗转,早年颇为艰苦。对儿子如此,对夫人也亦然,虽然为政治需要又娶了孙权的妹妹,但其情形却与刘秀相似,到了功成名就,还是故剑清深。仔细看一下历史就明白,大凡开国皇帝,对发妻都很有感情,虽不能做到一夫一妻,却基本上可以共同始终,除了毛泽东。 《三国志》评曰:“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这样的英雄,今日却被误解至深,竟然还有人称他为“糊涂虫”,今人对古人、对历史的了解实在肤浅,传统断绝,还自以为是;读文不能通史,读史不能通文,还自以为专。浅薄如此,却敢耻笑古人,是可忍孰不可忍?!

黄忠(?-220年),字汉升(一作"汉叔" ),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东汉末年蜀汉名将。本为刘表部下中郎将,后归刘备,并助刘备攻破益州刘璋。

三国历史上黄忠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答:黄忠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被描述为蜀汉五虎大将之一。 黄忠原在荆州军阀刘表麾下任职中郎将,与刘表从子刘磐共守长沙攸县。及后曹操南侵荆州,仍担故任,假行裨将军,统属于长沙太守韩玄手下。 赤壁之战后,刘备征荆南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及零陵太守刘度投降。黄忠随韩玄投靠...

三国中的老将军黄忠,为刘备东征西战一生,他的结局如何?
答: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可见诸葛亮也十分赞赏黄忠。可见黄忠戎马一生,战死沙场,令的人们钦佩。黄忠老当益壮,心中满是报国之心,但无奈自己年岁大了,最终死的凄惨,令人惋惜。在小说三国演义里,黄忠在公元222年跟随刘备出征去讨伐孙吴,刘备说老将无用...

三国志里是怎么描述黄忠的?拜托了各位 谢谢
答:黄忠字汉升,南阳人也。荆州牧刘表以为中郎将,与表从子磐共守长沙攸县。及曹公克荆州,假行裨将军,仍就故任,统属长沙守韩玄。先主南定诸郡,忠遂委质,随从入蜀。自葭萌受任,还攻刘璋,忠常先登陷陈,勇毅冠三军。益州既定,拜为讨虏将军。建安二十四年,於汉中定军山击夏侯渊。渊众甚精,...

三国演义里的黄忠是什么阳人?
答:三国演义里边的黄忠字汉升,刘备手下的五虎大将之一,南阳郡人士。今河南南阳市人。

三国演义里的黄忠是上阳人吗?
答:本为刘表部下中郎将,后归刘备,并助刘备攻益州刘璋。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黄忠在定军山一战中阵斩曹操部下名将夏侯渊,升任征西将军,刘备称汉中王后改封后将军,赐关内侯。次年,黄忠病逝。景耀三年(260年),追谥刚侯。黄忠在后世多以勇猛的老将形象出现于各类文学艺术作品中,《三国演义》里,...

黄忠是哪个朝代的人物?
答:黄忠是三国时期的人,字汉升,公元147年生,南阳人。关于黄忠,能开二石力之弓,百发百中,是历史上有名的老将,在老年时期表现活跃,与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廉颇齐名。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率军与夏侯渊交战,夏侯渊所率兵马都是精锐,黄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将夏侯...

三国中蜀国名将黄忠的外号是什么?
答:回答:黄忠是蜀汉五虎大将之一,原为韩玄手下将,年近六旬有万夫不当之勇,弓箭射术天下无双。黄忠与前来取长沙的关羽连战三日,不分胜负。黄忠感动于关羽的义气,不忍用弓箭相伤,太守韩玄以忠战关羽不利要处斩忠,为魏延所救,投降于刘备。黄忠随刘备入西川,所到即克,战功赫赫。后又率军取汉中,定军...

三国历史上黄忠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答:老当益壮,古之廉颇,勇冠三军,蜀汉宿将。跟随刘备,才得已显演义中关黄对刀战长沙的精彩场面,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只说:先主南定诸郡,忠遂委质,随从入蜀。刘备在南方平定诸郡之后,黄忠便跟加入其集团,跟随入蜀作战。在这之前,黄忠一直隶属长沙太守韩玄统领。可黄忠在那段时间中,一直都是没有...

如何评价黄忠?
答:但由于刘备坚持,黄忠最后仍与关张等人齐位并列,赐爵关内侯。三国演义小说里描写关羽对黄忠得的赐封不满,表示: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后经费诗点拨关羽才没有计较。公元220年,黄忠病逝,享年73岁追谥为刚侯。在三国演义里黄忠是于公元222年跟随刘备征讨孙吴,因刘备言老将无用,黄忠不服老,在与...

五虎将之一的黄忠,他在蜀汉担任的官职有何变化?
答:一、中郎将 首先,陈寿在《三国志·黄忠传》中记载:黄忠,字汉升,南阳人也。荆州牧刘表以为中郎将,与(刘)表从子磐共守长沙攸县。对于中郎将这一官职,始于秦朝时期,原本是承担护卫皇宫的武将。但是,东汉之后,中郎将的名号被广泛应用,也即不再局限于禁军将领了。在此基础上,中郎将成为一个...